时间: 2023-07-23 11:59: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秦晋崤之战:
春秋时期,秦国是西方的强国,穆公是其有贤名声的君主。他重用了百里奚、蹇叔等贤臣,使国力逐渐增强,从而积极谋划向东方发展,参与中原争霸。他先后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两位国君的归国,目的在于寻找东方的盟国或根据地,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晋国在文公时期与秦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城濮之战中,秦国再次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合力攻击郑国,惩罚其对晋国的背叛之举。晋军从东北方向驻扎在函陵,秦军则从西面驻扎在氾南。郑文公派特使劝秦穆公:晋、秦围郑,郑国即将亡国。但对秦国无益,只助晋强、秦弱。
如果保留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使臣往来,对秦国更有利。而且,贵君曾帮助过晋君,晋君答应给予秦国焦、瑕之地,但晋君在早晨过河回国后,晚上就设防对秦国防备。晋国想吞并郑国,却不想侵略秦国,那么他们打算从哪里获取土地呢?所以,灭掉郑国对秦国来说并不是明智之举。
大夫烛之武的一席话让秦穆公如梦初醒,他不再支持晋国灭郑,反而与郑国结盟,派三位大夫助阵,秦穆公带领军队返回国家了。
秦军撤退后,晋大夫狐偃等人对穆公的背信弃义行为十分不满,主张攻打秦军。晋公从大处着眼,认为秦对晋有恩,攻打秦军是不仁的。同时,晋为了维持中原霸权而失去秦这样的盟友也是不明智的。所以晋也与郑国讲和,然后就退了。晋、秦郑伐事件就这样结束了,这成为了秦、晋兵种交接的原因。
周襄王二十四年,郑文公、晋文公先后谢世。戍郑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穆公密报,说他们掌握着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作内应,则郑国可灭。
秦穆公多年以来处心积虑谋求向东发展,这个建议正中下怀,如能袭取郑国,即可进入中原,分享晋国的霸权。于是,穆公向大夫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辛劳大军远道奔袭,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
跨越千里去袭击别人,人家怎么会不知道?我军长途跋涉,精疲力尽,人家有所准备,是不会成功的。但袭郑的诱惑力很大,穆公主意早已拿定,遂不听蹇叔意见,命令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帅率兵东进。
秦军袭郑,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至郑都(今河南新郑县),历程一千五百余里,中经桃林、肴函、轘辕、虎牢等数道雄关险塞,是一次冒险性的军事行动。周襄王二十五年,春二月,秦军经过王都洛邑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表现轻佻无礼。
秦军行抵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县之缑氏镇),遇郑国到周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见状,一面以滑国国君名义先送四张牛皮。
然后送牛十二头,犒劳秦军,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厚)敝邑,为从者之淹(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一面派人乘传车急回国内报告。
郑穆公获得弦高报告,立即派人去探察秦将所居的馆舍,见秦兵已"束载、厉兵、秣马",准备作战了。于是,郑穆公派大夫皇武子辞谢秦将说:君等久留在敝国,敝国已无法供应粮秣、牛羊。
听说君等要离开,郑国有原圃,就像秦国有具囿一样,请你们自己去猎取麋鹿,让我们闲暇一下如何?秦将见机密已泄,杞子逃亡到齐,逢孙、扬孙逃亡到宋。
秦帅孟明见内应已逃遁,郑国有了准备,认为"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不如退兵,就袭灭滑国,满载战利品而还。晋在文公的国丧之中,得到秦国偷袭郑国的情报,中军帅先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蹇叔忠告,而以贪婪兴师,这是上天赐给我们击敌的机会,力主攻击秦军。
大夫栾枝则认为没有报答秦穆公赐给的恩惠,反而攻击他的军队,这不是为先君着想。先轸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又说:"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襄公采纳了先轸建议,发兵击秦,并联合姜戎一道行动。襄公穿着丧服亲自督军,梁弘为他驾车,莱驹做车右。晋与姜戎联军在肴函地区的东、西崤山之间设下埋伏。
公元前627年四月,秦军进入埋伏圈,在晋与姜戎夹击下,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三帅被俘。
晋军全胜而归,文嬴(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襄公请求释放秦国三帅,说他们是构成秦、晋二君间隙的罪魁,请让他们回国去接受杀戮。襄公即释放了秦国三帅。先轸得知,责备襄公处置失当。襄公又命阳处父去追击,秦三帅已登舟渡河。孟明等三帅回到秦国,穆公不但没有加罪,反而更加信用,使专任军事。
周襄王二十七年,秦孟明率师伐晋,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秦师失败。同年冬,晋大夫先且居率宋、陈、郑联军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次年,秦穆公亲自率军伐晋,渡过黄河,焚烧船只,以示决心死战,攻取晋国的王官(在今山西闻喜县南)及郊(闻喜西)。
晋人不出,秦军掉头向南,由茅津再渡黄河,到达崤山,封崤中秦军尸骨而后还,此二役则是崤战之余波。崤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
秦在崤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崤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在西方的心腹大患。
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秦晋崤之战
秦国是春秋时期的西方大国,穆公在位期间以德行闻名。他百里奚、简书等一批贤臣受到重用,国家日益强大。他们极力向东发展,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他支持晋惠公和晋文公回归,是在东方寻求盟友或立足点,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晋在文公时,与秦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城濮之战,秦派兵援晋,帮助晋文公登上霸主宝座。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围攻郑国,对晋两心相左。晋军驻守韩陵(今河南省新郑县),从东、北包围郑国;秦军驻扎在范南(今河南省中牟县南),从西面包围郑国。郑文公为救国于危难,派特使朱之武劝说秦穆公:晋秦围郑,郑自知必亡。
但郑国灭亡对秦国不利,只会加强晋国的实力。晋国的加强就是秦国的削弱。郑国不灭,留作秦国东道主,献给秦国使臣,岂不更好?更何况,贵公对晋主恩厚,晋主答应割让焦夏之地给秦国,可是晋主早上就渡河回国,设下防御工事。夜幕下的秦国。晋国东吞郑国,西不侵秦,哪里得地?所以,灭郑实际上是损秦利晋的劣策。请考虑一下!
朱之武的话,让秦穆公如梦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而是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祁子、丰孙、杨孙三位大夫助郑防御。他率部回国。
秦军撤退后,晋大夫胡彦等人对穆公背信弃义十分不满,主张攻打秦军。晋文公顾全大局,认为秦国对晋国有恩,攻打秦军是惨无人道。
为了维护中原的霸权,失去秦这样的盟友对晋国来说也是不明智的。因此,晋国也与郑国讲和,然后撤军。晋秦伐郑事件虽然就这样结束了,但却埋下了秦晋兵战的起因。
周襄王二十四年,郑文公、晋文公相继去世。镇守郑国的秦大夫齐子密告穆公,他控制了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穆公出兵攻打郑国。
如果他在内部回应,郑国可能会覆灭。秦穆公多年来谋划东进,这个提议正是他想要的。如果他能攻打郑国,就可以进入中原,与晋国共享霸权。
于是,穆公向大夫简叔请教。 ”简叔曰:“未闻劳军远行。不远千里来袭人,他们又岂会不知?我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如果其他人有准备,他们将不会成功。但攻郑的诱惑很大,穆王妃心意已决,不顾简叔的意见,命百里梦明、西乞书、白一兵率兵东进。
秦军攻郑,从秦都庸(今陕西凤翔县)到郑都(今河南新郑县),路程1500多里,途经桃林、八佰伴、致远、虎牢。危险的防御工事是一项冒险的军事行动。
周襄王二十五年,春二月,秦军过王都洛邑北门,“左右无盔而下,与骑过三百”表现出轻浮和粗鲁。秦军行至华国(在今河南省偃师县狗石镇),结识来周经商的郑国商人先高。见状,先高先以华王之名赐牛皮四张,又赠牛十二头,赏赐秦军。如果你不害羞(厚),你会被你的追随者淹没(很长一段时间)。居于其中,则有一日之积,行之,则有一夜之防。一方面派人坐车匆匆回国报到。
得到先高的报告后,郑穆公立即派人到秦将军住处视察。他看到秦军士兵已经“固担、壮兵、割马”,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于是,郑木公派大臣黄五子拜谢秦将军,说:“陛下久留我国,我国无粮草牛羊供应。”听说你要走了,郑国有花园,就像秦国有花园一样,你自己去猎麋鹿吧,让我们有空好吗?秦将见泄密,齐子逃到齐国,丰孙、杨孙逃到宋。
秦帅孟明见内营已逃,认为“攻不克,围不继”,不如撤退,遂攻打华,满载战利品而回。
文公举国哀悼之际,晋国得知秦国偷袭郑国的消息。中军统帅咸真认为秦穆公没有听简书的劝告,而是利用贪婪来提拔自己的军队。这是神给我们攻击仇敌的机会。
栾植大夫认为秦穆公非但不报恩,反而攻打他军,这不是看在先王的份上。 ”先贞曰:“秦不哀我丧,而杀我同姓,秦无礼,奈何? ’又曰:‘吾闻:‘一日败敌,几代祸。 ‘若是打算传到你的子孙后代,你能说你是亡王吗? ’相公采纳了咸珍的建议,出兵伐秦,并与姜融联手行动。项公身着丧服亲自督军,梁鸿驾车为他,赖居在车右。金、姜戎联军在八佰伴地区东西萧山之间设下埋伏。
公元前627年四月,秦军进入埋伏圈,在晋与姜戎夹击下,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三帅被俘。
晋军全胜而归,文嬴(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襄公请求释放秦国三帅,说他们是构成秦、晋二君间隙的罪魁,请让他们回国去接受杀戮。
襄公即释放了秦国三帅。先轸得知,责备襄公处置失当。襄公又命阳处父去追击,秦三帅已登舟渡河。孟明等三帅回到秦国,穆公不但没有加罪,反而更加信用,使专任军事。
周襄王二十七年,秦孟明率师伐晋,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秦师失败。同年冬,晋大夫先且居率宋、陈、郑联军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
次年,秦穆公亲自率军伐晋,渡过黄河,焚烧船只,以示决心死战,攻取晋国的王官(在今山西闻喜县南)及郊(闻喜西)。晋人不出,秦军掉头向南,由茅津再渡黄河,到达崤山,封崤中秦军尸骨而后还。
此二役则是崤战之余波。
崤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
秦在崤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崤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翻译:鲁僖公三十二年的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会有西方的军队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必大获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从来没有听说过。
作品鉴赏:
由开头至秦师遂东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卜偃传命、杞子密报、蹇叔哭师三个情节,这是战争的酝酿阶段。文章以晋文公出殡开端,卜偃假借晋文公的神灵告诫晋国大夫: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这表明秦晋两国争霸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第二个情节写杞子给秦送密报,杞子等三人是秦穆公在郑国的内线,他们骗取了郑国信任、掌管了郑都北门的锁钥,以为袭郑时机已经成熟,就派人给秦穆公送信。信中提出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暗示秦穆公尽快出兵、夺下郑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秦晋崤之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