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诗人们都有旅行的经历,旅游应该是很高级的爱好吧

时间: 2023-07-21 18:00: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古代诗人们都有旅行的经历,旅游应该是很高级的爱好吧

古代的诗人总是游山玩水,他们哪来这么多钱?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著名的诗人,这些人的名篇佳作为后世流传,经过历代的传统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诗人写诗的时候多半需要游历山水,毕竟眼见为实,而他们这游山玩水的钱,大多时候也是出自自己的家庭。

其实古代的世家大族很多,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也不是很高,很多文人家中基本都是有点积蓄的,穷书生虽然也不在少数,但能读得起书的大部分都是有钱人家。

例如李白的父亲非常有钱,他长期经商,说是川蜀地区的首富都不为过,所以李白可以说是非常低调的富二代,他从小就得到了很多名师的教导,为他的“大文豪”称号打下了务实的基础。李白曾一年“散尽30万”,他一年的时间就能花掉30万,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全心全意的游山玩水。

徐霞客也是如此,他是明代的一名旅行家、文学家,也是一名千古奇人。徐霞客走过了千山万水,在外漂泊40年,他一生的志向,就是将走过的土地记录下来。徐霞客对地理情有独钟,从小就立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他对山川大海一种有着一直向往,这样的向往,促使他踏上了旅行的道路。

徐霞客的家庭,也是非常低调的,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有钱,但是徐霞客的祖先曾经被朱元璋授予了十万亩良田,还有上百间大宅院。徐霞客家再不济,卖房子卖田地都可以解燃眉之急。徐霞客一直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可是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的身体不太好,但是他的母亲却非常支持他的想法,让徐霞客去看看世界。徐霞客之所以能够在外旅游这么多年,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不得不说,不仅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印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家底殷实的诗人游山玩水自然是不费力的,而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另一种风采。

中国古代旅行有哪些形式,旅游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旅行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古代即已存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旅行活动的兴起同样也居于世界前列,早在公元前22世纪就有了。史书记载,舜帝曾南巡至苍梧,一路游览了许多山川河流。再就是大禹,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游览了大好河山。之后,就是周穆王,他曾八驾西行,直到瑶池见到西王母。还有春秋战国时的老子和孔子,老子传道骑青牛西去,孔子讲学周游列国。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唐时玄奘取经到印度,明时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非海岸,还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了游记。

但人们对旅行有深入认识是在殷周,而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则是在东周,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状有关。早在殷周之际,人们已经开始注意旅行的类别,殷人和周人习惯用“旅”字,专指当时最活跃的一种旅行——商旅。《易经》中专讲行商客贾的一卦叫作“旅”卦。“旅”字之所以用于商旅,一是“旅”本来就含有行走之意,二是“旅”常被古人假借为“庐”,与“庐”字相通的“旅”字便成了当时商业旅游的专称。东周时期,旅行分类更加清楚,东周人除了沿用殷周以来的说法,以“旅”称商旅,以“征”称军旅,以“归”称婚旅,以“巡”称天子之旅,以“迁”称迁徙之旅,特别是他们用“旅”字为中国旅游史引进了现代“旅游”的概念。



“游”的字义是浮行于水中,指人能像鱼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泳之游之”(《诗经·邶风·谷风》),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当时人们把那些随心所欲,“优哉游哉”(《史记.孔子世家》:“优哉游哉,维以卒岁”)的旅行活动,如游猎、游览、游学等概称为“游”。“游”的提出,说明东周人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旅游范畴,能够把旅游与商旅、聘旅级行役(礼节性外交和长途公差)等功利性的旅游区别开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旅游从此进入了自觉的认识阶段。

有关“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六朝,齐梁时著名政治家、诗人沈约《悲哉行》中有云:“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用以专指个人意志支配的,以游览、游乐为主的旅行,以此区别于其他种种功利性的旅行。

古代旅游方式有帝王巡游,商人的商业游走,普通百姓的近访,文人的游学、访问好友等等,古代人们对旅行有深入认识是在殷周,旅游诞生的标志是“享乐旅行”这一词的出现。
古代的旅行方式,个人觉得还是以游历的方式为主,不求多豪华,只求心灵上的一片净土,他们那个时候的标志就是游山玩水。
中国古代旅行的形式有讲学周游,帝王巡游,商人的商务旅游和老百姓的周边游。旅游诞生的标志是文化的交流和享乐旅行。

古时候的士人和僧侣,是怎样游遍千山万水的?

古人的旅行虽然没有今天旅行那么的交通便利,甚是是充满了艰辛,但在古代无论是无论是文人、侠士、僧侣、还是职业旅行家,他们都在用着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

一.文人与侠士的旅行

古人最优的路线多是“入仕”做官,然而现实的残酷,名落孙山者多为常事。这时,一批普遍文化素养较高,且有经济实力的文人,便通过游历来彰显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

士人出游,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春秋。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有一篇就是《游侠列传》,记载着一群奔走天下,不计回报,只为寻找明君辅证的“游侠”。

在社会环境的趋势下,古代士人的旅游风气,由侠士们自觉发起,接着更多的如老子、庄子、孟子与孔子等诸家圣人,都有游学天下的经历。后来至战国末期苏秦、张仪等纵横百家游说四方的说客开始出现。

至魏晋南北朝时,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更是热衷于“且放白鹿青崖间”的隐逸神游。至唐时,这种游侠的精神也随着唐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开始产生了新的变化,稳定统一的政治局势为士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成为了诗仙大概也少不了他热爱旅行的功劳。至此到后来就有了《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佳作的诞生。

到了宋代这种文人雅趣,因宋代经济的发达而变得富足。例如苏东坡虽是时代的佼佼者,但一生都是在贬官与外任的路上,仕途虽然坎坷但其一生却纵情于山水。任西湖通判时,曾将西湖称为“山色空蒙雨亦奇”,他出任密州知州时曾写“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句子。除了文采飞扬,他还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在黄州,一首著名的《猪肉颂》曰:“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炉烟焰不起,火候足时它自美”的诗句。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图描写的是钱塘江中游富春江的景色

从“仗剑”到“悠游”,古代文人的行旅之乐逐渐走上高峰,而宋代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更是这个时代游士心声最好的体现。

二、僧人的旅行

《西游记》的故事,可谓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名的一场“旅行”。虽然人所共知,真实的玄奘之旅与小说相差甚大。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僧侣之行形成了一种特色的旅行形式。

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原,在“传道”与“取经”两个方向的道路上,总能看见那些背起书卷行囊的僧人们。

在玄奘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正处于中华文明大交融的时代,而分裂与割据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此时,佛教更为深化的传入,加之是道家玄学的兴盛,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带来了一些安慰。

鸠摩罗什、法显、真谛、竺法护等一大批僧人不远万里,来往于中原-西域(狭义的西域多指今新疆)-犍陀罗-印度传递佛法,这批人也慢慢成为了中国较早的一批的僧侣游者。

这些僧侣游者中影响力最大的应属于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早年生活在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那时的龟兹盛行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在父母的影响下,鸠摩罗什从小就皈依佛门。7岁时,他就随父母在天竺各国学习佛法。至35岁时,鸠摩罗什一路跋山涉水,到达了后凉的都城姑臧,之后鸠摩罗什在姑臧待了近17年,在其中学习汉文,弘扬佛法,并成功翻译了《妙法莲华经》、《法华经》与《金刚经》等佛学经典,为西域的佛教向中原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他客死于长安。

到了唐代,玄奘、义净和尚也分别从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天竺,学习佛法后返回国内传道。这一时期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的更加频繁。

历史上玄奘取经与《西游记》中的故事相差甚远,玄奘大部分路途都是穿越茫茫戈壁,他从今长安出发今天固原-河西走廊-罗布泊-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瓦罕走廊,最后抵达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的那烂陀寺。玄奘除了将佛法传至印度外,还将中国的《道德经》传入印度。但印度至德里苏丹王朝统治时期,佛教已渐渐衰落,大多数的佛教经典多未保存,以致后来,印度史学家需要查阅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才能补全本国历史的缺憾。

玄奘西游照

稍晚的义净,从广州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痕迹,经今天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缅甸最后至印度,除了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外,他的游记还详细记载了南海诸国僧人的生活、习俗等内容。

历史上这些“特殊”的行者,恐怕很难真正有雅兴游山玩水,尽享浪漫。但作为一个深明大义的群体,他们的远行多了几份行者的朴素。

三、古代的职业旅行家

说到职业旅行家,就不得不提徐霞客,徐霞客曾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表达出了徐霞客对先人的崇敬,但和张骞等人相比,徐霞客的旅行更像是职业游者。

徐霞客22岁就开始云游四方,直至54岁离世,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旅行中渡过。

疲劳地跋涉一天,多露宿破庙或接头。但他却坚持着把所有的游记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例如,徐霞客通过对云贵川地区的详细考察,首次对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进行了详细记录,再如徐霞客纠正了人们误认为长江正源一直为岷江的说法。

就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位以游遍中国为志向的“背包客”王士性,他“无时不游,无地不游”。与徐霞客爱观察自然地理不同的是,王士性的记录多偏向于文化与经济地理,他曾写:“孙吴立国建康,六代繁华,虽古今无比,然建康一隅而止。赵宋至今仅六七百年,正当全盛之日,未知何日转而黔粤也。”他的记载敏锐的观察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

王士性通过对浙江的行走,将浙江人民分为滨海之民、山地之民与湖泽之民。这样的划分具有典型的文化地理的风格。

文史君说

中国古代无论是文人与侠士、僧侣,还是像徐霞客那样的职业旅行家,每个人的旅行看似潇潇洒洒,但实则受困于山川险阻、疾病与粮食的忧虑。古人出行的客观阻力甚多。此外,农耕民族的特性让中国人更愿意固守乡土,探险与迁徙的主观意识也难以旺盛。

士人游历山川主要是自己准备盘缠,同时士人有广结天下友人的思想,每到一处必拿着名帖或熟人信件拜访当地士族或有学问之人,而僧侣则是靠着化缘和拜访名山大川的寺庙
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学习佛经,宣传佛经。玄奘取经就是如此,穿越茫茫隔壁,跨过盆地。
古时候的士人和僧侣,是通过徒步的方式游遍千山万水的,他们多露宿破庙或街头。
古时候的士人和僧侣,他们都是边走边看,靠着去帮助别人和化缘游遍千山万水的。

关于古代诗人旅游经历的诗句

1.一位古代名人的旅游经历

杜甫游泰山

在唐朝“开元盛世”的一个秋天,二十多岁的杜甫,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榜上无名。但是,这一挫折并没有使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消沉下来,而是更积极地投入了对美好自然风物的探寻,到山东一带继续他的游览生活,他决心攀登向往已久的东岳泰山。

杜甫投宿在中都县城。清晨醒来,他走到户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向东北方向举目望去。拔地而起的泰山,巍然矗立,树色苍郁,云带缭绕,点燃了诗人的激情,想象着登山感受和攀上峰顶时的乐趣,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岳》诗,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

听人讲,攀登泰山是很艰苦的,什么“十八盘”啦,“回马岭”啦,要到达日观峰头,真是谈何容易!诗人顾视自己一番,这是十年前“健如黄犊去复来”的躯体,依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经过艰苦的登攀,杜甫终于实现了“会当凌绝顶”的愿望。他站在日观峰头,昂首天外,纵目环视,感到心旷神怡,逸兴遄飞。在这里,他真正体验到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齐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名言的含意。

这次登泰山,使杜甫经历了一次前所未获的体力与意志的锻炼,而且大大加深了他的生活体验,扩展了他的思想境界,给诗人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象。直到三十年后,当他处于“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困苦生活时,诗人仍然怀着饱满的生活激情,用诗名回忆了当年的泰山绝顶时的美好感受: “……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朱崖著毫发,碧海吹衣裳。……”

2.一位古代名人的旅游经历

杜甫游泰山 在唐朝“开元盛世”的一个秋天,二十多岁的杜甫,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榜上无名。

但是,这一挫折并没有使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消沉下来,而是更积极地投入了对美好自然风物的探寻,到山东一带继续他的游览生活,他决心攀登向往已久的东岳泰山。 杜甫投宿在中都县城。

清晨醒来,他走到户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向东北方向举目望去。拔地而起的泰山,巍然矗立,树色苍郁,云带缭绕,点燃了诗人的激情,想象着登山感受和攀上峰顶时的乐趣,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岳》诗,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

听人讲,攀登泰山是很艰苦的,什么“十八盘”啦,“回马岭”啦,要到达日观峰头,真是谈何容易!诗人顾视自己一番,这是十年前“健如黄犊去复来”的躯体,依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经过艰苦的登攀,杜甫终于实现了“会当凌绝顶”的愿望。

他站在日观峰头,昂首天外,纵目环视,感到心旷神怡,逸兴遄飞。在这里,他真正体验到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齐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名言的含意。

这次登泰山,使杜甫经历了一次前所未获的体力与意志的锻炼,而且大大加深了他的生活体验,扩展了他的思想境界,给诗人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象。直到三十年后,当他处于“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困苦生活时,诗人仍然怀着饱满的生活激情,用诗名回忆了当年的泰山绝顶时的美好感受: “……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

朱崖著毫发,碧海吹衣裳。……”。

3.关于出游的古诗句有哪些

关于出游的古诗句如下:

1、唐·王翰 《相和歌辞·子夜春歌》

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 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桑女淮南曲,金鞍塞北装。行行小垂

手,日暮渭川阳。

2、唐·王勃 《春游》

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

3、唐·王之涣《登鹳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唐·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

骑,都护在燕然。

5、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

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古代诗人爱旅游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位诗人都是半个旅行家,其中又以盛唐时期的诗人最为显著。盛唐时期诗

人旅行时间长,游程远,人数多,而且还喜欢成群结队出游。如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曾

几次出游,时间较长的一次历经汴水、苏州、太湖、杭州,后从吴越回家。

历史上,哪些人骑驴的﹖

一是因着毛驴性子慢,适于诗人推敲诗句。二大概是自古以来,君子固穷,驴子本身是落魄的东西,这跟诗人的落魄是一致的。诗人和毛驴,恰是一段绝配。李白有诗曰:“
阮籍为太守,骑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中国古代诗人大多有骑毛驴旅行的经历,诗人喜欢骑驴,似与毛驴有着不解之缘。骑驴几乎成了诗人的标志。《唐诗纪事》引《古今诗话》中的一条记载:有人问诗人郑綮新近有无诗作,郑綮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这位诗人回答得很果决,诗思只有在驴背上才能产生,离开了驴背,哪还会有诗情?细想起来,他这话还真有道理。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个生动的骑驴故事。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云游四方,某日,他想去登临华山,便醉醺醺的骑着毛驴向华山赶去,经过华阴县的衙门口,他没有按规定从驴背上下来,县令大怒,派衙役把李白抓来堂下,怒问:“你是什么人?竟敢这般无礼!”拿出笔墨纸张,让李白写供词。李白在供状上没有写自己的姓名,只写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意思是说,你问我是谁,请看我的经历:我曾酒后呕吐,皇上用他的手绢给我擦嘴,皇上还亲手给我调制醒酒的汤。我写文章的时候,杨贵妃给我捧砚台,高力士给我脱靴子。天子门前,尚且允许我骑马奔跑,你华阴县里,竟然不允许我骑驴吗?这位县令虽不认识李白,但是对这段佳话早已听闻。于是慌忙下座,向李白道歉说:“不知李翰林到此,得罪,得罪。”李白大笑,爬上驴背,扬长而去。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也有骑驴的经历,而且骑驴的年头还不短,他在诗中说自己“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毛驴是他主要的交通工具,“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示从孙济》)。后来他做了官,上朝也是骑驴:“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逼侧行赠毕四曜》)。中唐诗人李贺,也是个终日骑驴游走的主,《新唐书》本传说:李贺每天早上太阳一出,就骑上毛驴到山野间转悠,背着个古旧的破锦囊,东瞧瞧,西望望,有了灵感就在驴背上记下来,装进锦囊里,晚上回家整理成篇。晚唐诗人贾岛也有许多骑驴吟诗的佳话,略说一二。《唐才子传》记载:有一天,贾岛骑驴行走在京都大街上,当时秋风正紧,黄叶满街,于是吟道:“落叶满长安”,想对个上句,做成一联,却难以找到佳句。苦思片刻,忽然蹦出个“秋风吹渭水”来,一时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得意间,却唐突了京兆尹(相当于今北京市长)的大驾,结果被关押了一夜。“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是贾岛的名句,能写出这样的好句,虽被关押一夜我看也值。还有一事也发生在驴背上,那是在他骑着毛驴拜访李凝幽居之后,他写出两句诗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对这个“推”字不太满意,整天思索好词。有一次他骑着毛驴在大街上行走,在驴背上沉吟这两句诗,一会用手做推门状,一会用手做敲门状,引得路人万分惊愕,以为他是个疯子。正在这时,京兆尹韩愈的车驾过来了,他也没看见,依然处在“推”“敲”的冥想之中,结果冲撞了韩愈的马头,韩愈的随从把他抓住,韩愈问他怎么回事,他告诉了实情。还好,韩愈也是个诗人,不但没有治他的罪,还帮助他选定了“敲”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与抗金志士王炎屯兵南郑,准备收取关中地区,进而收复中原。后来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被调任到成都做闲散官员。他在由南郑前线开赴成都途中,经过剑门关的时候,写了一首七绝《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作者一路风尘,一路饮酒,心情黯淡,神色沮丧。自问道:难道我这辈子就该当是个诗人(而不是抗金的将军)吗?不然的话,我怎么也骑上毛驴了呢?显然,作者把“骑驴”看作是成就诗人的标志了。以上事例说明了古代诗人与毛驴的密切关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我以为可能是出于以下的几个原因。一是毛驴比较驯顺,便于力气不大的诗人们驾驭。二是毛驴行走比较缓慢,便于诗人们在驴背上细致观察、凝神思索,而“走马看花”向来是被人们比喻为匆忙、粗略地观察事物的,这显然不利于作诗。第三个原因更为重要,在诗人的心目中,他们是一个散漫、洒脱、不修边幅、摆脱物欲、甘任贫穷、随情任性、浪漫不羁的群体,他们用不着高头大马以炫耀声威,摆弄阔气、散发铜臭是为他们所不屑的,他们自命为精神世界的骄子,为此,他们以毛驴为伴,这也真是天缘之合。毛驴有幸啊,陪伴着千古诗人一路走来。

------------------------------
满意请采纳
如有需要欢迎追问
谢谢~~~~~~~~~~~~~~~
你好:

有张果老,阿凡提,贾岛

希望能帮助你,祝你学习进步
如有问题请追问,如有其他问题请求助我
如果对我得回答满意
***************************************************
请点击选为满意回答
这是你对我最大的肯定,谢谢!
文章标题: 古代诗人们都有旅行的经历,旅游应该是很高级的爱好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487.html
文章标签:都有  很高  好吧  诗人  应该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