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21 07:00: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要数2021新年开头的第一年,最火热的影视剧是哪一部,无疑《大明风华》最为火热,席卷了各大电视台。由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一手创建的大明王朝,国祚276年;而后世对于大明王朝的总体评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在大明帝王之中,昏庸无道皇帝不在少数,也有少数有所作为的帝王,如: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也有被被外敌俘虏的皇帝:明英宗。
为何明宣宗承继大统执政十年,能后继承“仁宣之治”的盛世?
其一、明宣宗自幼经历战乱,后又由明成祖、明仁宗自幼亲自教导,成年后随明成祖参与北伐,自幼就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
明宣宗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熟读明史对于这个时间的节点并不陌生,朱元璋驾崩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承大统,即建文帝。我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用在建文帝身上,自然一点也不夸张,建文帝在继承大统之后,龙榻还未坐热,在方孝孺、黄子澄和齐泰等心腹大臣怂恿下,针对其众多的叔父藩王开刀,大力进行削藩。先后裁撤掉周王、齐王、代王、岷王、湘王等藩王。眼看众多藩王因为削藩而最终家破人亡,这明摆着逼燕王朱棣起兵。
而众多藩王之中,数燕王朱棣的声望最高,威胁最大。最终在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起“靖难之役”,经过不到四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攻破南京,朱棣称帝,即明成祖。
因此,我们可以说朱瞻基自幼生活在战火年代,虽然“靖难之役”仅不到四年就结束,但是在“靖难之役”战争初期,燕王朱棣并不占据任何优势,就连朱棣的大本营北京城就时刻难以保住,虽然最终朱棣夺取天下,想象下,这段童年记忆给朱瞻基年幼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经历战乱自然深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有多大,这为日后的明宣宗执政都打下基础。
朱棣称帝后,朱瞻基作为嫡长孙,自幼聪明好学,因而深得祖父朱棣的喜爱,在永乐九年,就被明成祖册立为皇长孙。因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朱棣对于朱瞻基的重视。
朱棣称帝后,就亲自挑选著名的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以胡广为老师,教导朱瞻基攻读儒家经典与为政之道。明成祖对于朱瞻基这些教育极为重视,以至于他与其祖父共处时也不中断。
除了治国之道,明成祖朱棣也非常重视朱瞻基的武学这方面。由于朱瞻基长得健壮,生气勃勃,明成祖本身就尚武,因此,也自幼针对朱瞻基武学方面极为重视,自幼让朱瞻基习武。而明成祖朱棣经常带着朱瞻基去狩猎和进行军事视察,另外永乐朝时期多次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朱瞻基十五时,就随祖父朱棣出征第二次漠北的战役。
因此,在明成祖朱棣亲自自幼教导下,朱瞻基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二、明仁宗为政方面的教育与锻炼。
明仁宗虽然在位仅仅十个月,但是却监国二十余年,而明仁宗是出了名的仁慈宽厚性格。
自然在其二十余年监国之下,明仁宗实行的以“仁”治天下,针对大明帝国自明太祖以及到明成祖两朝多次远征漠北,明仁宗认为劳民伤财。明仁宗主张以休养生息、轻徭役,不主张对外大规模用兵,致使劳民伤财,百姓流离失所。
明仁宗监国二十余年,自幼朱瞻基针对政务方面,也就耳濡以沫,成年后,朝政方面,朱瞻基自然也时常参与。这无形中,都锤炼了朱瞻基的处理政务能力。
因此,由明成祖、明仁宗自幼亲自教导与锤炼,朱瞻基也养成一个仁爱,文治武功齐全的帝王之才,因此,明仁宗驾崩后,朱瞻基继承大统,能够秉承明仁宗主张,继承与发扬“仁宣盛世”。
明宣宗继承明仁宗执政理念,开创“仁宣盛世”,明宣宗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正常,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安定富裕,边疆安定,出现了明朝少有的盛世。
评价一个皇帝是否是一位仁君,不能仅仅从他的某一件事件来看,而是从这位皇帝一生的政绩来看。
从明宣宗执政期间的政绩来看,他无意是一位仁君。
靖难之役中就因为建文帝对朱棣发了一次最大的仁慈,所以才使得朱允文最后获得个惨败的下场,而这次仁慈就是源自于朱允文的一道圣旨,圣旨中明确的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说他要活的叔父,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所有人不要杀死朱棣,因为朱允文不想承受谋杀亲叔叔的这一罪名,那么为什么朱允文的这一行为让人笑掉大牙呢?下面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一:掩耳盗铃的愚蠢行为
之所以说朱允文的这个命令能让后世的人笑掉大牙,是因为朱允文的这道圣旨真的可以说是掩耳盗铃,因为在靖难之役之前,朱允文就曾经直接或者间接的杀死了他的三个叔叔,要知道这些人都是他父亲的兄弟,也是朱棣的兄弟,所以他早就有了杀叔父的恶名了,那么又在靖难之役中想对朱棣网开一面,竟然不让属下对他大开杀戒,这可以说是一种极其愚蠢的掩耳盗铃的行为,也是让朱允文最后获得个凄惨下场的最大原因。
二:错误的估计形式
可以说朱允文错误的判断了靖难之役的形式,他认为自己的兵力,自己手下的人才都要比朱棣强大的多,所以他才会下那道圣旨,他想彰显自己的宽容,但就是因为这道圣旨才让所有的手下不敢对朱棣下手,也就让朱棣有了一张免死牌,这也就加速了朱允文的失败,错误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又低估了自己这个亲叔叔的能力,这也就让朱允文获得个贻笑大方的收场。
三:妇人之仁
朱允文的妇人之仁是让后代的史学家们诟病最多的一点,这也是人们笑话他最多的地方,要知道一代君王要在关键的时候心狠手辣,想想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他能够亲手杀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这是多么厉害的杀伐决断的手段,而朱允文为了博得一些清名,则有了妇人之仁的想法,这实在是太过可笑。
首先跟建文帝朱允炆的仁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的性格是非常温顺的,不像他的叔叔和他的爷爷朱元璋那样杀伐果断,所以在朱棣还没有起兵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一些措施去削藩,而是放任朱棣在北方自由的发展,最后成为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其实在朱棣装病的那段期间,如果换一个其他狠一点的君王,有可能会直接就把朱棣软禁起来,以照顾他的名义把他控制在自己的身边,既然你装傻,就让你装个够,在失去朱棣这个主心骨以后,我相信他的手下也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除此之外就是他的心不够狠,他觉得他和朱棣之间还是有一些感情的,毕竟他们是叔侄关系。但是反观朱棣就不这样认为,人家把他视为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每一天都想把他除之而后快。
不仅如此,朱棣刚开始造反的时候,他纸面上的兵力是没有建文帝多的,毕竟那个时候建文帝完全的继承了明朝的大统。但是在后续的作战当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在挑选己方作战大将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并且朱棣抓住了这个机会,然后一点一点蚕食朱允炆的军队。
最后的结果就是朱允炆把大好的江山拱手让给了朱棣,而且历史上连朱允炆的结局都没记载,只是说战争结束以后,朱允炆就失踪了,后来朱棣还派人去找了一段时间,甚至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朱允炆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