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夷魏延三族的人到底是谁

时间: 2023-07-20 12:59: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夷魏延三族的人到底是谁

只因天生异象被灭三族,一生忠于汉室的人物是谁?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而在这乱世之中自然是英雄辈出。所以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年代,但是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年代。三国的“明星们”,可能就是一个个在战场上勇猛无双的武将了,但是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武将,一只对蜀汉忠心耿耿,却只是因为诸葛亮的一句话,惨遭杀害,而且还祸及三族。

三国乱世

魏延

这个蜀汉大将就是魏延。正史当中,魏延的崛起是在刘备入川的时期,因为功勋卓著,魏延被封为了门牙将军。在刘备平定四川和汉中以后,魏延就任汉中太守。可以说魏延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蜀汉大将。而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过程中,魏延也是屡立功勋,但是因为魏延和诸葛亮用兵方法不同,所以魏延经常受到诸葛亮的反对意见。更因为魏延个人性格孤傲,和当时蜀汉王朝中大部分官员性格不合,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和长史杨仪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从而两人矛盾激化,几近兵戎相见。最后魏延也是被马岱所斩,而魏延的家人也背上了“谋反”的罪名,祸及三族。

魏延

魏延的文学形象

而在《三国演义》当中,魏延和刘备其实早就见过。当初刘备被曹操追赶,逃进荆州,而当时蔡瑁在荆州独揽大权,而且蔡瑁有投降曹操之意,所以自然不肯收留刘备。当时魏延挺身而出,打开城门让刘备一行人进城避难。后来魏延也因此被迫投奔了韩玄。和老将黄忠一起镇守长沙,在关羽前来之后,魏延便和黄忠一起归降刘备。但是当时诸葛亮看到魏延脑后有反骨,认为魏延是一个不忠之人,当时就想将魏延处决。幸好刘备拼命保护魏延,魏延才得以在蜀汉当中发出自己的光芒。

黄忠

魏延其实并非演义所说

其实魏延是非常冤枉的,脑后有反骨只不过是演义所说。就连历史死因也只不过是因为魏延性格所导致,魏延对于蜀汉王朝一只都是非常的忠心。不然刘备也不会放心让魏延独自镇守重要的汉中。魏延当时在汉中可以说是独揽大权,如果魏延想要谋反的话,为何不在汉中的时候就投靠曹操,而反倒是一步一步受制于人。诸葛亮虽然和魏延意见不合,但是对于魏延的军事才能还是非常放心的。魏延自身性格非常的孤僻,所以融入不了当时的蜀汉政治圈,只是因为诸葛亮的保护才得以在战场上继续发光发热。而诸葛亮死后,朝中逐渐被杨仪掌控,而杨仪和魏延本就不和,再加上魏延手中握有重兵,所以杨仪才会对魏延下杀手。至于“谋反”,不过是杨仪强加给魏延的一个罪名而已。

诸葛亮

尾言

之所以如今人们对魏延“谋反”见解如此的深,多半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改编,魏延如此忠于蜀汉王朝的武将,也因为自身性格原因和后人的改变,一只背着“谋反”的罪名,可以说是非常的冤枉了。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被灭了三族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的?

一、魏延不是关云长

在蜀汉阵营里,个性非凡的人物比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关羽。比如孙权派诸葛瑾找关羽,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哪料关羽却道:“虎女焉能嫁犬子!”一句话,差点没噎死整个江东。

关羽,敢说这样的狠话,那是因他实力、地位摆在那,无论谁再不服,也只能背后“画个圈圈诅咒他”。所以关羽的话再狠,最终都会被贴上“傲气”的标签。所谓实力决定一切,虽最关羽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除关羽外,蜀汉中还有一人,也是非常傲气的,可惜由于没有关羽的实力、地位,故而只能被贴上“狠话”的标签——毕竟关羽狠话一出,便震慑四方,没有谁再敢争短长了。而他的狠话说出后,却会招来对方更狠的狠话反击,以至于,诸葛亮都不得不为他撑腰。

此人便是魏延!在关羽、张飞、马超等老一代名将去世后,魏延俨然成为了蜀汉武将的代表人物。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魏延的傲气也喷涌了。比如,据《三国志》载,魏延曾嘴炮大战刘琰。


二、

狠话不能斗

先说下刘琰,他是蜀汉元老级人物,是个文士。虽不知名,但在诸葛亮主政时期,地位已非常高了。比如在弹劾托孤重臣李严“诓骗诸葛亮回师”时,刘琰便第一个开炮的人物,这是其地位的体现。

公元232年,魏延便跟刘琰发生了矛盾。但问题是论斗嘴皮子,放狠话,魏延岂能是刘琰的对手?用《三国志》中的原话就是刘琰的“言语虚诞”,意思就是形容,狂得没边,狠得没沿。把个魏延说得颜面尽失!


这事很快被诸葛亮知道了,如今正是北伐之时,魏延又是诸葛亮所倚重的大将,这个面子,必须要给魏延找回来。所以诸葛亮一封信过去,斥责刘琰。吓的刘琰连忙认错,这才替魏延挽回了颜面。

所以斗狠话这事,非常无聊,且很容易招灾引祸。魏延便是如此,他不但跟刘琰斗,更跟杨仪斗得难解难分。由于杨仪的资历不如他,所以魏延一旦斗不过,就立马拔刀相向,由此两人便成了水火不容的对头。


以至于在诸葛亮死后,杨仪杀掉魏延,用脚踩着魏延的头颅咆哮:“庸奴,复能作恶不?”瞅,这狠话说得,双方都斗到了这种疯狂程度了!

故而,狠话是不能斗的!因为即便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经常会发生这种斗狠话的现象,双方一个比一个狠,一个比一个牛,最终斗到失控而酿出事端,来了个双输。


其实对这种现象,庄子在《说剑》中,曾有过精彩的比喻,所谓“天子之剑……匡诸侯,天下服”,而“诸侯之剑……四封之内,无不宾服”,关羽为何是傲气,而不是斗狠话,便在于此。

至于“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这其实便是说魏延的这种斗狠话的行为。既然人家不吃这一套,说再多又有何用,不真成了斗鸡一样了吗?结果魏延被杀,杨仪也被弃用,给蜀汉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狠事不能斗

斗狠话和斗狠事,是有内在关系的,因为狠话斗到最后,便会发展为斗狠事!魏延跟杨仪也反应出了这个过程。诸葛亮活着的时候,由于能镇住台。两人只限于斗狠话,谁也不敢把事做绝。

可一旦诸葛亮去世,魏延和杨仪立刻就开始了互相斗狠!是扬仪走出的第一步。在诸葛亮去世事,明明白白地告诉杨仪:退军时,要是魏延不同意断后,那就随魏延的便,不必搭理他。你杨仪就带着其他兵马退军便可。


这其实是相当于给了魏延相机行事的权力。可杨仪却多此一举地让费祎去试探魏延的心思等。魏延便说道:“丞相虽去世,但还有我魏延在,更何况国家大事,岂能因一个人的生死问题,而荒废呢?”随后还跟费祎商讨起来了,谁留守,谁撤退等人事安排上。

但一转脸,魏延却发现,杨仪竟然带着大军撤退了!魏延顿时失去理智了——这对于他来言,就是被杨仪公开戏耍了。须知魏延是征西大将军,所以这事,对魏延来言有多严重,可想而知了。故而魏延发狠,抢先一步堵住杨仪的大部队,结果最终导致了魏延被杨仪诛了三族。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里写的是魏延企图夺取军权而被被马岱所杀,但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正史,里面有很多不实的情节。



那么正史《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记载的魏延是如何死的呢,原文如下: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意思就是说,魏延与他的儿子,手下等几人逃亡汉中,杨仪遣马岱追杀,马岱追上后杀掉魏延,并砍下脑袋交给杨仪,杨仪将魏延的脑袋踩在脚下说:“庸奴,看你还能不能做恶!”之后夷了魏延三族。


那么魏延为何要跑,为何又被杨仪所杀,诸葛亮死前又是否真的留下剿灭魏延的计策呢?其实这些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都能找到答案。


诸葛亮临死前确实做出了撤军的决定,但绝对没有授予杨仪,姜维等人剿杀魏延的计策,原文是这么说的: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大意就是,诸葛亮定下撤军计划,由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那就不管他了,其余人自行撤退,改为姜维断后。



那么根据后来魏延的表现来看,诸葛亮是非常了解魏延性格的,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下令斩杀魏延,这就说明,诸葛亮断定魏延也许会闹情绪但绝对不会反,当时蜀国人才稀缺,魏延智勇双全,是蜀国非常重要的大将,诸葛亮怎会临死前决定断掉蜀国一臂呢?

但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为何要这样说呢?他真的决定不管魏延了吗?大军走了,独自留下魏延,他不怕魏延投降曹魏吗?其实前面说过了,诸葛亮了解魏延,他断定魏延不会反,如果大军撤退,魏延抗议无效,那么他魏延即便心中有万般不愿意最终也会跟着大部队走,事实上,魏延也确实这么做了。


虽然魏延也撤退了,但他很不满断后,至于原因,他是这么说的“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也就是说,他不是不满诸葛亮的决定,而是不满杨仪,那么不满杨仪之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魏延率领部下先行南归还烧掉了杨仪等人的退路,说实话,这就有点过分了,你如此行径怎会不引来杨仪等人的怨恨?不贻人口实呢?不仅如此,他还“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到了这里魏延和杨仪已经刀兵相见了,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经升级为仇恨。


之后两人就纷纷上书互相指责对方谋反,此时的后主刘禅年纪尚轻根本不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只能问身边的人,结果就是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大家都担保杨仪是忠臣,魏延是反臣,就这样魏延失去了朝廷的信任,手下也便作鸟兽散,魏延自知败局已定,只能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跑去汉中。



那么,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以及魏延的表现来看,不难看出,自始至终,魏延都未曾真正想过谋反,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只针对一个人,就是杨仪。


所以我们就要分析魏延为何对杨仪不满呢?其实《蜀书》里也有过解释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极善养兵,用兵,且勇猛过人,但性子也很孤傲,所以手下的人都不愿与他争执,纷纷对他敬而远之,只有杨仪从来不会宽让他,这令他很生气,所以两人的关系势同水火。

后来诸葛亮死后,他又愤愤不平的说“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说明了魏延是非常瞧不起杨仪的。


与杨仪的关系不好,又要受制于杨仪,这对性情孤傲,目中无人的魏延来说根本忍受不了,甚至视为奇耻大辱,所以他才会处处与杨仪过不去,而杨仪虽然是文官,但也不是好惹的,逮着机会就杀了魏延,还夷其三族,所以说,文化人生气起来也很严重。


还是要引以为戒,避免历史重演啊!

正史中的魏延是被杨仪派马岱杀死的。

诸葛亮去世前,对接班人及北伐大军都做了安排,诸葛亮让杨仪为北伐大军主帅,然后率领全军撤退,然后让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前面,安排好了一切后,诸葛亮才去世。

但是,魏延对诸葛亮的安排非常不满,他认为诸葛亮去世也不能影响蜀汉的北伐大计,诸葛亮去世了,他魏延还在,还能北伐,但是诸葛亮在临死前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显然没有通知魏延,才让魏延有了这么大的反应。

其实诸葛亮明白,就算通知了魏延,魏延也不会服从命令,因为魏延的性格太过骄傲蛮横,并且一幅谁也看不起的样子,跟当年的关羽性格一模一样,所以诸葛亮在临死前,还说了一句,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随他去吧,言外之意,魏延是负责断后,随便他怎么闹不要影响全军就行了。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派出费祎去打听魏延的口风,魏延就说不愿意撤退,还说出看不起杨仪的话来,因为论军职,魏延高于杨仪,况且魏延是一员勇猛善战的将领,杨仪只是诸葛亮丞相府的长只,是个文官,魏延一向看不起杨仪。

魏延与杨仪有很深的矛盾,诸葛亮在世时就有,两个经常因为工作的事争议,每次魏延争不过,就把刀拔出来在杨仪脸上比划,杨仪就做出一幅痛哭流泣的样子,这幅场景想想也好笑,但长此如此,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在中间做和事佬,并且明显是偏向于魏延一边的,因为魏延拔刀的做法明显就是不对的,但诸葛亮没有处罚魏延。

大军撤退时 ,魏延就做了个匪夷所思的行动,他提前率领自己手下的军队赶到杨仪大军的前面,把回汉中的栈道给烧了,杨仪率领的是主力,军队较多,没有魏延手下的军队灵活,所以落在后面了,杨仪只能从其他道路返回,幸亏魏军没有追击蜀军,不然蜀军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

杨仪走了其他路,一直往汉中赶,在这个过程,魏延和杨仪都分别派人向蜀汉朝廷上告对方谋反,刘禅问蒋琬和董允到底谁在谋反?蒋琬等人都说应该是魏延在谋反,杨仪是不会谋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官,历来只有武将谋反,哪有文官谋反的。

而魏延走了近路先到达汉中北端的南谷口,然后在这里设下埋伏等着杨仪,并且率军攻打杨仪大军,杨仪先派出了王平出战魏延,王平这个人比较仁慈,他并没有与魏延硬拼,而是以言语劝说魏延手下军队,手下人也知道这事魏延不对,于是都散了。

魏延手下的人一散,魏延就变成光杆司令了,只有几个亲信和儿子跟着,很快,杨仪又派出马岱追杀魏延,这个时候魏延再厉害,身边没有多少军队,当然也不是马岱的对手,很快就被马岱所杀。

这里要注意的是:马岱是奉了杨仪的命令追杀魏延的,从后来的情况看,杨仪是下了斩杀魏延的命令,马岱只是执行了杨仪的命令,马岱杀了魏延后,还诛杀了魏延的三族。

魏延之死的第一个责任人是:魏延本人。他本来可以不死的,只要服从诸葛亮的命令,就没有人会杀死,杨仪也没有借口杀魏延,只要到了成都,杨仪就会被解除权力,由蒋琬担任诸葛亮的接班人,到时候魏延可能还是当他的汉中太守。

但是魏延偏要作死,先烧栈道,还攻击自己人,这就是犯罪,按蜀汉法律,杀了魏延也是对的,所以魏延本人是第一责任人。

魏延之死的第二责任人是杨仪。杨仪明显是公报私仇,明明可以不用杀魏延的,杨仪下的命令却是杀,本来可以把魏延抓起来到成都问罪,但杨仪没有,选择了杀,还杀了人家三族,杨仪太狠心了。

魏延之死的第三责任人是马岱。毕竟是他亲手杀了魏延,虽然是听从命令行事,但王平能变通,马岱没有变通。

另外,正史上的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魏延的确是被马岱追斩的,而且最终夷灭三族。但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其实是存在疑问的,我个人更倾向于魏延没有谋反,只不过是诸葛亮死的太突然,之后蜀军内部魏延、杨仪发生内讧,最终魏延失败被杀,还被加上了谋反的罪名。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鸟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相比之下,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更为可信。

魏延之死责任在他自己,咎由自取。刘备和武侯都是对的起他的。他的功劳和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所以他能官居要职威震一方。但是他缺乏全局观念,不能以大局为重。因私废公。胆大妄为。至使同僚不睦,反目成仇。你要升官可以向朝廷申请,不应该飞扬跋扈,一意孤行,向杨怡发难。这样做可能会给敌人早造成可乘之机,导致蜀军遭受重大损失。这种行为属于兵变,置其死罪很正常。这是愚蠢的例子,死不足惜。杨怡之死在于他的功劳与魏延相比,微不足道。属于人微言轻之人,杀死魏延这样的重臣,他激起了民愤,尤其是一些有功之臣。抓魏延应该,杀魏延不应该是他,他没有这个资格,所以也死不足惜。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自己无能,依靠搬弄是非为自己捞取好处的小人。他们没有任何是非观念,不去了解事实,只知道造谣生事。颠倒黑白。信口雌黄。
正史上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产生争斗,最后失败,被马岱追杀而死。
文章标题: 夷魏延三族的人到底是谁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381.html
文章标签:的人  到底是谁  夷魏延三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