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之死谁知道赵匡胤是怎么死的
宋太祖赵匡胤做了十七年皇帝后,到公元976年暴毙。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 司马光的《湘山野录》中记载,开宝九年十月,那天天气极为寒冷,宋太祖赵匡胤急唤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宋太祖斥退旁人,只留下他们两人自酌自饮。酒过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见晋王赵光义总是躲在后边,极其害怕,自有几分得意。见殿前雪厚几寸,便用玉斧刺雪,还不时对他弟弟说:“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当夜赵光义依照没走,留宿于禁宫。第二天天快亮时,禁宫里传出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死了的消息。赵光义按遗诏,于灵柩前即皇帝位。 历史上所谓“烛光斧影”的疑案就指此事。有人认为“烛光斧影”也许不是疑案,只是晋王赵光义戕兄夺位的借口。宋太祖安排后事是宋朝的国家大事,不可能只召其弟单独入宫,并且赵光义又在喝酒时退避。用玉斧刺雪,这正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进行过争斗的状态,晋王一狠心杀死宋太祖。要是不这样写,这段史料也许会被封杀。 不过,关于光义弑兄的原因,史书上另有一种说法。《烬余录》称,赵光义很喜爱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赵匡胤纳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别宠爱。赵匡胤因病卧床,深更半夜时赵光义胆大妄为,以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机调戏花蕊夫人,可没想到太祖惊醒,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后、太子赶到之时,赵匡胤已经只剩一口气了。赵光义趁机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太祖赵匡胤就升天了。由此可知,赵光义趁夜黑无人,赵匡胤昏睡不醒的时候调戏他觊觎已久的花蕊夫人,谁知赵匡胤突然醒来发觉了,也许是他盛怒之下欲砍赵光义,可是因为病体虚弱,体力不足,未砍中赵光义。赵光义觉得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不管用何种方式都不能取得其兄的原谅与宽恕了,预料到自己将会死得很惨,于是一狠心便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然后慌忙逃回府中。宋太祖赵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还是他弟弟杀死的呢,谁也不知其详。不过十分清楚的是,赵匡胤之死与其弟赵光义当夜在皇宫内院的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这个疑案,也有一些人为赵光义开脱罪责,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道:“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坐于府门……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从这一记载来看,宋太祖赵匡胤过世时,他弟弟赵光义并不知晓,也没在宫中呆过,似乎可以洗去“烛影斧声”的嫌疑了。 但是,自从赵光义继帝位后,赵匡胤的长子德昭于公元979年被迫自杀,次子德芳又于公元981年无故而死来看,宋太宗赵光义还是摆脱不了“烛光斧影”、“戕兄夺位”的嫌疑。
他的猝死早逝,变成了北宋的一大疑案,其死因亦是众说纷纭。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位于郑州巩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刚刚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宫廷疑案,玄机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摸“狐狸尾巴”。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怎么能躲开这些穷追猛打的诘问呢?说他是“窃国大盗”,自然有几分道理。
其一,赵匡胤之死,赵光义的嫌疑最大。
《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匡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
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匡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匡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
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匡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其二,《太祖实录》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赵光义篡位的政治基础游移、暧昧,难以服人。
《宋史》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
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赵光义正大光明。偏偏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暧昧。这可是出师有名的铁证啊!赵光义登基,不可能无视“金匮预盟”。
想想吧,谁肯把“你办事,我放心”的“尚方宝剑”藏进胳肢窝里?有趣的是,《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对这件重大事件做丝毫记载。《宋史》贩卖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赵光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其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号,大有造成既成事实的嫌疑。
按理说,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纪元。可是,赵光义根本顾不得这些“妈妈令”,还没等到这一年结束,就换上了自己的年号。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这种打破常规的险招儿,已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他的动机只有一个:抢先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谁抢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宋史·太宗本纪》拽住了赵光义的几条“小尾巴”,提前更改年号这件事名列第一。
其四,赵光义剪除后患,将“金匮预盟”所覆盖的接班人一网打尽。
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
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
一切都结束了。赵光义端坐在血腥弥漫的皇位上,嘴角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后人赞诗:水调歌头
黄河近北望,烽火燃九州。万里山河飘絮,狼烟几时休?
兵戎剑指江南,血泪浸染震高唐,威名北域留。
朕之卧榻旁,安容他人眠!
假途虢,灭后蜀,平南唐。君臣计谋,壮志雄心复汉唐。
可叹时不我与,苍天后土戴孝,皑皑白雪皆苍茫。
千古英雄泪,直流后人裳。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有哪些猜想?
宋太祖赵匡胤是在斧声烛影疑案中突然死去的,当晚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弟弟赵光义饮酒夜谈,结果第二天清晨,赵匡胤就被发现在寝宫中暴毙。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后人猜测有可能是被赵光义害死的,宋太祖究竟是死于非命,还是自然死亡,也成了如今人们所争论的焦点。
公元976年十一月的一个晚上,皇宫中传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离世的消息,赵匡胤死后,有人从他宫中找出了传位诏书,赵匡胤按照杜太后的叮嘱,在他死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在《宋史·太祖本纪》中并未详细说明,只说他是病死于寝宫之中。然而巧合的是,宋太祖驾崩当晚,他还召见了弟弟赵光义,有人透过屋内的烛光,隐隐发现,这两人的交谈过程似乎并不和谐。
根据当晚“斧声烛影”的情况,有人推断赵匡胤或许是被弟弟赵光义加害而死,然而这些也只不过是推断而已,并无足够的证据。宋太祖赵匡胤有家族遗传的狂躁忧郁症,不排除当晚情绪激动再加上饮酒过量,最后暴病身亡的可能性。
(此答案是从野史说书人处复制过来的,侵权删。)
和自己的弟弟在饮酒的时候死的,死的是比较离奇的,所以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是他弟弟害死了他,也有人猜测是因为疾病的原因导致的去世,也有一些阴谋论的猜测,也有一些人认为是身体的原因导致的。
宋太祖赵一匡胤官方记载是病死的,但野史传说是被他第赵光义下毒害死的,不管有多少传说人们一都应以正史为主。
赵匡胤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很多人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的,可能是被逼死的,可能是暴毙而亡。
这些猜想就是,可能是被赵光义杀死的,也可能是被自己的儿子害死的,可能是被大臣害死的,也可能是生老病死的,还可能是因为疾病死的。
赵匡胤离奇去世的真相是什么?他真的是被杀死的吗?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然而关于赵匡胤的死却是宋初的一个谜案,牵涉到了烛影斧声的历史谜案。赵匡胤之死的真相是什么呢,他真的是死于谋杀吗?
赵匡胤之死,在正史记载之中自然是突然的暴毙。然而赵匡胤死亡得极为突然,而且在有成年儿子的情况下,却是由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这在当时就引发了极大的猜测。而且从当时人物留下的各种记载来看,赵匡胤极有可能就是死于赵光义的谋杀,下边让我们来看看赵匡胤之死有哪些疑点,又是如何与赵光义牵扯上关系的。
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自己的笔记《涑水记闻》之中记录了赵匡胤死时的情况。根据司马光的记载,赵匡胤是于夜间突然暴毙的,而当时的赵光义并不在皇宫之中,这似乎可以排除赵光义的作案嫌疑,但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
赵匡胤驾崩之后,当时的宋皇后,派出了太监王继恩前往宣召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芳进宫,以继承皇位。而王继恩却没有遵照宋皇后的命令而是径直去找了赵光义。在封建时代,皇权更替都是朝政最为动荡的时候,一个不好就会伴随着腥风血雨。赵匡胤突然驾崩,这个时候宋皇后派出去的太监必然是自己的心腹,但皇宫中的心腹太监,却暗中倒向了赵光义这代表了什么,细思极恐啊?
宋代的律法规定,皇宫之中在夜间是不能有成年男子的。这才有赵匡胤突然驾崩之后,宋皇后急于宣召赵德芳入皇宫继位的事情。王继恩没有按照宋皇后的吩咐,而是去找了赵光义,这本就不合常理。更不合常理的是,赵光义就相信了王继恩的话,直接入宫了。深夜入宫在宋朝是一项不小的罪名,王继恩虽然告知了赵光义其兄赵匡胤已死的事情,赵光义凭什么就相信王继恩呢?难道这就不可能是赵匡胤的一个试探,对于赵光义来说,等到天明入宫不是更保险的做法吗?在一般人看来,如果有人突然来给你说,皇帝死了,你快快入宫当皇帝吧,稍有政治头脑的人,恐怕都不会深夜冒险去干这个事情,因为一个不好恐怕就会脑袋搬家。赵光义很有政治头脑,但他却一反常态的这么做呢?他信任王继恩的最大可能就是王继恩其实是他的心腹,而他不怀疑赵匡胤已死的最大可能是,他早就知道赵匡胤会死。而除非是他布置与安排,否则他又如何知道赵匡胤会死呢?
赵光义入宫之后,宋皇后见到了赵光义便放弃了抵抗,直接承认了赵光义的地位。本来赵匡胤突然死亡,赵匡胤又有成年的儿子在,本来宋皇后又是准备让赵德芳接位的,按说赵匡胤的儿子并非没有一争皇位的可能,他们在继承顺位上应该还在赵光义之前。那么宋皇后为何要放弃,最大的可能是他其实知道赵匡胤暴毙的真相,看到赵光义那一刻就明白了大势已去,才选择了放弃。
赵匡胤之死的种种疑点,其实都指向了赵光义这个最大的获利者,从这些疑点分析赵匡胤之死极有可能就是赵光义安排好的一场谋杀。
历史上记载着,他突然暴毙了,其实并不是被真的杀死的,应该是突然暴毙死亡的。
据史书记载赵匡胤是被赵光义杀死的,因为赵光义想要获得皇位,所以就杀掉了赵匡胤。赵匡胤可能真的是被杀死的。
病死的。不是的,他是一位非常好的皇帝,他对待政治非常的认真,他是因病而死的。
暴毙而亡的赵匡胤到底是自然死亡,还是被弟弟害死的?
在中国古代帝王评价体系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最高的评价,然而在这四位帝王中,宋祖赵匡胤可谓是存在感最弱的帝王,提起前三位的故事典故是何其多,到了赵匡胤身上,就剩“陈桥兵变”和“烛影斧声”这几个充满阴谋的非正能量成语了。
这也跟赵匡胤在位时间长短有关系,其他几位帝王主政时间都很长,赵匡胤总共才活了五十岁,在位只有十六年,再加上赵匡胤死后登基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这样关于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自然而然的就不是那么高了。
问题的关键是,赵匡胤死得实在是过于离奇,当时赵匡胤只有五十岁,正值壮年,平时也没有什么病,所以关于赵匡胤的死,历来充满争议,就连宋朝的史官对此都避而不谈,在《太祖实录旧录》中史官基本就没有提这件事,显然有问题,
而在《宋史》中,也只有草草几字,实在是让人无法不猜测。
纵横总结了一下,赵匡胤主要由两种,一种是赵光义“杀兄夺位”杀死,一种是突发脑溢血,真相究竟如何呢?
说法一:赵光义为夺皇位杀害了赵匡胤
按照“谁获利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的思维,的确赵光义嫌疑最大,因为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就登基称帝了,为了登基而杀了哥哥,这种事在帝王家里发生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前者李世民就干死了大哥“李建成”,然后登上皇位的。
关于赵匡胤的死因,在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湘山野录》中记载为“烛影斧声”,后来在司马光的《续湘山野录》中又进行了整理,大体上说是赵匡胤暴毙的前一晚,急召当时还为晋王的赵光义入宫,在把宫里的人赶出去后,两个人就在一起喝酒。
结果第二天赵匡胤就离奇死亡,据说当时外面的人看到烛影之下,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个人的影子,互相争吵,后来就发生了赵匡胤暴毙事件。
按照中国人全民大侦探的个性,因此都倾向于认同《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说法。
除了这种说法之外,还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在酒中下毒杀死了赵匡胤,这种怀疑也并不是没有根据,毕竟根据史书记载赵光义是一个很喜欢下毒的皇帝,我们所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被赵光义毒死,其他如后蜀国主,吴越国主也都是被毒死的下场,尽管没有证据,按照人的惯性,还是认为赵光义杀死了赵匡胤就没跑了。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野史中的内容,有一定可信度,但是还需要更多史料在佐证,毕竟《湘山野录》中记载的事情庞杂,主要以宫闱秘事,高官显贵的趣闻轶事,因此,可信度还是有待提高的。
说法二:赵匡胤是突发脑溢血死亡
宋代是一个文人至上的社会,舆论比较开放,可能在当时就有关于赵光义篡位的说法流传于世,为了自证清白,赵光义不久之后拿出了“金匮之盟”。
关于老赵家的皇位传承有一个“金匮之盟”的说法,意思是说赵匡胤的母亲疼爱赵光义,因此临终前让赵匡胤答应传位给他的弟弟赵光义,因为是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之金匮”,所以就被称之为“金匮之盟”。
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方式是极为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但是却符合五代以来的政治传统,五代各个政权相互倾轧严重,朝代都很短命,老子死后,儿子年幼被篡位取代者比比皆是,赵匡胤本身也是欺负柴荣去世后,留下孤儿寡母才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
而赵匡胤能够当上皇帝,赵光义本身功不可没,所以,立赵光义为皇储也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
如果不是赵光义下的黑手,那赵匡胤很可能是突发脑溢血而死。
根据一些史学家的推断,赵匡胤是一个典型的胖子,这一点从画像上也能够看出来,而赵匡胤平时又缺乏运动,喜好喝酒。
赵匡胤有多喜欢喝酒呢?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前脚喝点酒醉了,刚刚醒就被黄袍加身了,这个酒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你要不喝醉,手下的人怎么给你穿黄袍?再就是“杯酒释兵权”,为了解除大臣的兵权,赵匡胤也是请大家喝酒,喝着喝着就把大臣的兵权收回来了;说到最后“烛影斧声”,也是跟弟弟喝酒。
胖一点的人,再经常酗酒,饮酒过度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酒精中毒,突发脑溢血这些状况。
当然,这也是猜测,认为赵匡胤是突发脑溢血死亡的证据还不如野史中来得信誓旦旦,有模有样,这也是赵匡胤的死,为何至今还有争议的原因。
文章标题: 赵匡胤五十而亡,是谁杀了他 为什么要杀他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