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朱棣的靖难功臣整体水平怎么样

时间: 2023-07-12 13:00: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朱棣的靖难功臣整体水平怎么样

朱棣的政治水平怎么样呢?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出生于应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早年封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他在位时,改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缔造永乐盛世。

1424年驾崩,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明世宗朱厚熜改上庙号为成祖(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政治方面:

加强皇权

(一)清除藩王

永乐初时,朱棣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安抚诸位藩王,也表示自己和 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恢复周、齐、代、岷诸位亲王的旧封。

只有建文帝的弟弟吴王 朱允熥(tēng)、衡王 朱允熞(jiān)、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怀怨怼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不久朱允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

等到他的皇位较为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权于南昌;徙谷王橞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

(二)清除异己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被处以剥皮,铁铉油炸所杀,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致使村里为墟。

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 方孝孺被车裂于街市,灭十族 ,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 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 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卓敬、 黄观、 齐泰、 黄子澄、 王度、 卢原质等之死 。

(三)监察机构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 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改革吏治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

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 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

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规则。

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1403年,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建设北京宫殿。1407年,五月建北京宫殿。

1411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

1415年五月,平江伯 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

1420年8月22日,下诏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

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

朱棣的政治水平还是很不错的,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他的政治水平还是不错的,在他的治理下,明朝还是持续了一段时间的。
是一个比较英明的皇帝。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强化了大明王朝 。

朱棣功臣排名一览表

朱棣功臣有陈亨、谭渊、郑和、张玉、张辅。

1、陈亨

明朝悍将,骁勇善战,1355年,陈亨追随朱元璋起兵,攻取南京,横扫江浙。1368年,陈亨追随徐达北伐,驻守东昌,击败元军数万,威震山东。此后,陈亨驻守大宁,在靖难之役时出兵攻打朱棣,牵制燕军。

2、谭渊

明朝悍将,作战勇猛,1399年,谭渊率一千兵马设伏,用茭草蒙住头部,潜入水中。杨松、潘忠率兵增援雄州,大军经过月漾桥后,谭渊率兵夺取桥梁。

3、郑和

明朝大将,姚广孝的徒弟,足智多谋,善于指挥水师。1399年,郑和追随朱棣起兵,作战非常勇猛,还很有谋略,深得朱棣赏识。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郑和主管航海,七次下西洋,将明朝的国威传播域外。

4、张玉

明朝大将,骁勇善战,1399年,已经是56岁的张玉追随朱棣起兵靖难,率兵夺取九门,立下头功。论作战勇猛,张玉、朱能、丘福一个档次,但张玉还有谋略,这是朱能、丘福所无法比拟的。

5、张辅

明朝大将,张玉的儿子,骁勇善战,足智多谋,1406年,朱棣出兵30万攻打交趾,让朱能挂帅出征。朱能骁勇善战,屡次充当前锋,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受伤。征讨交趾,朱能中途病逝,张辅接替指挥,进入交趾征战。

以下是一些朱棣功臣的排名:
1. 丘福:明朝靖难名将,为朱棣夺取皇位立下汗马功劳。
2. 谭渊:明朝悍将,善于指挥水师,曾率兵夺取桥梁。
3. 郑和:明朝大将,航海家,七次下西洋,传播国威。
4. 张玉:明朝大将,骁勇善战,夺取九门,立下头功。
5. 朱能:明朝靖难名将,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南军10万人,还生擒主将将平安。
6. 姚广孝: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主要策划者,为朱棣稳住大后方。
这些功臣为朱棣的皇位争夺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排名不分前后。

请问一下关于靖难之役或朱棣的评价

如题,大概从三个方面吧,也不需要太详细,不过要有根据哦rnrn第一、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人们对朱棣的评价rn第二、从永乐帝往后明朝人对朱棣的评价rn第三、明朝以后,人们对于朱棣的评价rnrn评价很简单,是肯定还是否定,稍加史料以及论述就行了。rnrn本人写作需要,谢谢了
参看台湾大学王崇武教授《明靖难史事考证搞》,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研究靖难史的整合性著作。
第一:朱棣早有夺嫡之心,《朝鲜李朝太宗实录》记载,早在洪武二十二年就和当时还是世子的李芳远拉关系,目的是向朝鲜采购兵器和马匹。曾被朱元璋发觉,而被训斥,且晋王(朱元璋的老三),之死也很蹊跷,当时人怀疑是朱棣下的手,当时的舆论对朱棣尾大不掉表示非常担忧。建文帝也想把朱棣除掉,但朱棣势力很大(北平附近的官员基本都被朱棣收买),所以建文帝也非常谨慎。
第二:往后的评价不是很好,所以才会出现多个版本的建文帝存活的传说。以致出现了朱棣轮奸建文忠臣妻子 活剐三千宫女的新闻。
第三,以后,的评价也不是很好,乾隆在自己写的《御批通鉴纲目》中,由于朱棣在靖难后株连过广,直接写朱棣是人面兽心,无复人理。但对于朱棣的文治武功评价还是很高的,如梁启超的评价: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还有朱棣迷信,而且非常信佛,这可能和道衍在他身边有一些关系,建文帝则崇尚儒家,另外,建文帝派到朝鲜的使者清一色全是文人,而朱棣派到朝鲜的使者清一色是宦官,这也是两个人用人上的不同。另外朱棣的素质比较低,建文帝的素质也高些,朱棣发布的讨伐建文帝的诏书中,错误连篇。这可以参看王崇武德另一部作品《奉天靖难记校注》,在《考证稿》,也有详细论述。
具体可以参看《考证稿》,阅读之后对靖难史的理解,将不同于一般的人云亦云。

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人们对朱棣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定的是朱允炆,古代百姓觉得要忠于君主,特别是开国皇帝,所以人们对朱棣应该是叛贼,但是因为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而且是从北京打到南京,不波及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所以百姓反应也不很激烈。

永乐之后,当年的百姓觉得赋税很重,所以后来仁宣之治也与文景之治所媲美,所以足以看出明朝对朱棣的评价。

明朝以后,满狗掌权对朱棣评价一般。但现在从影视剧已经看出,朱棣的地位高于朱允炆。

乱成贼子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明史》

明太祖的文治武功并不算非常了得,真正奠定明朝大业的人是永乐皇帝。永乐一生的文治武功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君主,可以说他干好其中任何一件事都足以跻身到著名帝王之列。

史书都是有胜利者书写的,

明初靖难之战中,燕王朱棣的兵力增长情况是如何的?

明初靖难之战中,燕王朱棣的兵力增长情况是如何的?粗略的时间节点以及军队数量是多少?

起初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很多藩王的势力都被搞定,但准备动朱棣的时候,朱棣起兵了。这个时候,朱棣手上兵力约有5万,因为朱棣当时驻北京,目标就是抵御北元的袭扰,任务很重,因此,他的部队不仅数量比其他藩王多,质量也更好。

另外,当朱棣起兵后,北方很多他的旧将纷纷加入,此时他的兵力增加到8万余人。在靖难的过程之中,他又骗得宁王的朵颜三卫和部分被收买的部将,兵力超过10万人。

与此同时,朱棣还不断征招北方各地的百姓入伍,在与李景隆大军对弈之时,朱棣的兵力已有近20万。李景隆战败后,朱棣接收俘虏,继续征招。在与盛庸、铁铉的聊城大战中,朱棣大败,损失近8万人。

后朱棣短暂修养,待内线报京师(南京)空虚,遂改道直取南京。出发时朱棣的兵力有20余万,到京师时,余15万。此时李景隆开门献城,朱允炆放火烧宫,死活不知,靖难结束。

总体来说,朱棣兵力最盛之时,总人数也接近30万。而建文帝朱允炆的人马虽多,但经真定之战,郑灞之战,白河沟之战后,主力已经丧失殆尽。另守疆部队不可能全部抽走,等最后京师被围,需要勤王的时候,已然来不及了。

扩展资料: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

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50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

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复齐、黄官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败盛庸,再在藁城打败吴杰等。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他们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起初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很多藩王的势力都被搞定,但准备动朱棣的时候,朱棣起兵了。这个时候,朱棣手上兵力约有5万,因为朱棣当时驻北京,目标就是抵御北元的袭扰,任务很重,因此,他的部队不仅数量比其他藩王多,质量也更好。

另外,当朱棣起兵后,北方很多他的旧将纷纷加入,此时他的兵力增加到8万余人。在靖难的过程之中,他又骗得宁王的朵颜三卫和部分被收买的部将,兵力超过10万人。

与此同时,朱棣还不断征招北方各地的百姓入伍,在与李景隆大军对弈之时,朱棣的兵力已有近20万。李景隆战败后,朱棣接收俘虏,继续征招。在与盛庸、铁铉的聊城大战中,朱棣大败,损失近8万人。

后朱棣短暂修养,待内线报京师(南京)空虚,遂改道直取南京。出发时朱棣的兵力有20余万,到京师时,余15万。此时李景隆开门献城,朱允炆放火烧宫,死活不知,靖难结束。

总体来说,朱棣兵力最盛之时,总人数也接近30万。而建文帝朱允炆的人马虽多,但经真定之战,郑灞之战,白河沟之战后,主力已经丧失殆尽。另守疆部队不可能全部抽走,等最后京师被围,需要勤王的时候,已然来不及了。
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以下是对此战役所做的简表:
日期: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
地点:中国华北、华东地区
起因:建文帝削藩
结果:朱棣军攻下首都南京,惠帝朱允炆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领土变更:无
参战方
燕王朱棣军(燕军、北军)
明朝政府军(南军)
指挥官和领导者
燕王朱棣
燕世子朱高炽
高阳王朱高煦
庆寿寺住持姚广孝(道衍)
燕王府右长史金忠
都指挥佥事张玉
都指挥佥事朱能
都指挥佥事丘福
都指挥同知谭渊
左军都督顾成等
明惠帝朱允炆
征虏大将军、长兴侯耿炳文
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景隆
平燕将军、历城侯盛庸
右军都督佥事平安
兵部尚书铁铉
魏国公徐辉祖
左都督何福等
兵力
袭大宁前:约4万
袭大宁后:约12万
耿炳文:30万,实际指挥13万
李景隆:50万,后增至60万
盛庸:不定,一度达到20万
重要战事:
郑村坝之战
李景隆军丧师十余万
白沟河之战
李景隆六十万基本都丢给了朱棣
东昌之战
盛庸拜朱棣 获靖难以来第一场大捷,双方兵力基本无变化
朱棣的军队有多少人?

跟随朱棣靖难的功臣都有哪些?

3Q。

1、张玉

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张玉最后为了救朱棣在被围困的时候力战而死,是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之一。

2、姚广孝

姚广孝是朱棣的谋士,足智多谋,善断敏锐。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3、朱能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4、丘福

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后又加太子太师。最后在北伐鞑靼的时候因为轻敌而失败,最后战死。

5、刘才

跟随燕王靖难从战有功,封广恩伯,禄九百石,世指挥同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靖难

百度百科-刘才

百度百科-朱能

封公(2人,追封2人;省略除封爵外的其他封赏,下同):   丘福:淇国公,子孙世世承袭(以下简称世袭);   朱能:成国公,世袭;   张玉:追封荣国公,谥忠显;   陈亨:追封泾国公,谥襄敏。   封侯(13人,追封1人):   张武:成阳侯,世袭;   陈圭:泰宁侯,世袭;   郑亨:武安侯,世袭;   孟善:保定侯,世袭;   火真:同安侯,世袭;   顾成:镇远侯,世袭;   王忠:靖安侯,世袭;   王聪:武城侯,世袭;   徐忠:永康侯,世袭;   张信:隆平侯,子孙世袭隆平伯;   李远:安平侯,子孙世袭安平伯;   郭亮:成安侯,子孙世袭成安伯;   房宽:思恩侯,子孙世袭指挥使;   谭渊:追封崇安侯,谥壮节。   封伯(11人):   徐祥:兴安伯,世袭;   徐理:武康伯,世袭;   李浚:襄城伯,世袭;   张辅:信安伯,世袭;   唐云:新昌伯,子孙世袭指挥使;   谭忠(谭渊子):新宁伯,世袭;   孙岩:应城伯,世袭;   房胜:富昌伯,子孙世袭指挥使;   赵彝:忻城伯,世袭;   陈旭:云阳伯,世袭;   刘才:广恩伯,子孙世袭指挥同知。   归附并出力的建文旧臣封爵:   李景隆:仍为曹国公,增禄,世袭;   王宁:永春侯,世袭;   茹瑺:忠诚伯,以终本身;   王佐:顺昌伯,子孙世袭指挥使;   陈瑄:平江伯,子孙世袭指挥使。
李景隆排名第一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明太祖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朱允炆即位 大力削藩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洪武三

燕王朱棣反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战),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 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 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

燕王朱棣即位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文章标题: 朱棣的靖难功臣整体水平怎么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847.html
文章标签:功臣  水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