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在古代如果坐拥凉州,益州,冀州。如何夺去天下

时间: 2023-07-09 14:01: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在古代如果坐拥凉州,益州,冀州。如何夺去天下

东汉末年,袁绍如何快速坐拥四州之地?

袁绍的发家很容易,可他的基本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夸张。

后期所谓的并、冀、青、幽四州也是实打实敲下来的,只不过敲下来的速度堪称神速。

自从董卓引兵进入洛阳之后,朝政大权完全落入董卓之手,袁绍作为顶级门阀的代表人同样被踢出了时局。

他因为看不惯董卓的行事作风,自己逃出洛阳。

董卓为了拉拢袁氏一族,收买天下士族人心,没有追究袁绍的过错,还让他做了渤海郡太守。

渤海郡位于今天的河北沧州一带,隶属于东汉的冀州片区。

当时冀州牧是谁呢?

---冀州牧韩馥。

诸侯讨董时,袁绍的位置

这种级别的身份,掌舵着冀州的军政、财政、行政三权,可以说是实打实的强权人物。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冀州的顶级大佬,最终却把整个冀州拱手相让,将冀州所有资源打包送给了袁绍。

这是为何?

东汉末年的诸侯讨董战争结束后,袁绍想粘牙糖一样赖在河内地区不走。

大家可能应该记得河内,这里是光武帝刘秀曾经的发家这里,这里背靠太行山,南邻黄河,土地肥沃,是一块绝佳的战略要地。

时间一长,韩馥帐下的猛将麹义就引兵归附袁绍,还有上党一带的张扬也引兵南下进入河内,选择依附袁绍。

为啥?

因为人家是东汉末年的顶级门阀。

在那个时代里,顶级门阀的存在就像是黑洞一样,他可以源源不断的吸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这些人才就是他们袁氏一族的门生。

以袁氏为核心的顶级门阀掌握着天下士族上升进级的通道。

你不当人家的小弟,你就选择一辈子蛰伏在基层打工,而这样的蛰伏往往都是一辈子。

有人会问,没有其他上升的路径吗?

很遗憾,真的没有。

古代王朝,其实在知识方面往往有一定的壁垒,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读书,也不是读书就能有一个完美的结果。

而这种壁垒往往能够固化百年、千年之久。

尤其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初期,那不是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年代。

当一个国家机器渐渐趋于稳定时,很多的的努力都会白费,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也是一样。

当时代高度稳定之后,也就意味着资源的高度垄断,知识壁垒的高度封堵。

东汉以察举制为核心的选拔人才制度,名家的一句点评就能够让你一夜变凤凰,所以称为古代门阀大家的门生,对个人的成长很有帮助,而且能够有很大的几率取得火箭般的晋升速度。

他袁家说一句,你是个人才,你去偷电瓶车吧,偷完之后讲几乎语出惊人的话语,保准你成为网络超级大网红。

没错,你真的能成为超级大网红。

我们所提到的冀州牧韩馥也有这样的履历。

他早年正是袁氏一族下面的门生。

我先辈提拔过你,也有几率能够将你打趴。

韩馥之所以对袁绍心存敬畏,以一州牧的身份委屈于一异地郡守的身份,很多的原因就是源于此。

屯驻河内的袁绍为了夺下冀州,派出了最强的外交团。

高干、辛评、荀谌、郭图。

这里面颍川作为老牌的门阀大族高产地,其颍川户籍名人就派出去三位,还有自己的宗亲外甥助阵,韩馥就算是想要交战也得估摸一下自己的分量。

仗可以打,但是士兵们打起来听不听你指挥呢?

这是两码事!

果然,袁绍的最强外交团成为帮助袁绍解决了通过武力夺取冀州的计划,韩馥乖乖的将冀州牧印信以及所有民众册籍交给了袁绍。

袁绍在诸侯讨董之后,完成了从一郡太守到一州州牧的华丽转变,他在东汉末年的舞台上此刻真正有了分量。(东汉人口分布图)

如果说以前他的价值在于自己家族的人才垄断实力,而现在的袁绍则有了真正的军事实力。

公元191年,袁绍又趁热打铁,向北部的公孙瓒发起进攻。

界桥一战,曾经的北部白马战神彻底落寞,此前韩馥帐下猛将麹义归降袁绍之后,马上送上一份大礼,直接打崩了公孙瓒的不败骑兵。

此后,公孙瓒和刘虞相杀,他独占幽州。

公孙瓒和袁绍经过八年的耗战,终于拿下幽州,东部的青州,以及北部的并州全部被袁绍吞并,一个东汉末年真正的强悍诸侯冉冉升起。

那时候,大家都以为他才是那个时代最强的王者~

那时候,袁绍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首先袁绍家四世三公,这是他的本钱,在东汉末年,就是喜欢看个人的本金,袁绍的背景强大,自然的有很多的人依附于他,在就是袁绍年轻时候还是蛮有才能的 ,至于后期失败还是年龄大了所导致的,袁绍的实力太强大,自然的很快的打下了四州之地。
袁绍本人就实力强大,一开始就拥有了大量的兵力,后来信了连纪的计谋,对生来懦弱的冀州刺史韩馥采取了威逼利诱、外加进攻和劝降相结合的方法,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冀州。
因为袁绍出身非常好,他祖上四世三公,有很多门徒,而且他受到汉朝皇帝重用,所以他能快速坐拥四州之地。
袁绍有强大的实力,而且召集各路诸侯,一起成立了一个联盟,他又是盟主。

东汉末年群雄瓜分天下,谁的位置最有利?

如果仅仅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那无疑就是发家于凉州,坐拥于关中,以长安为都城的西凉军阀董卓了。董卓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比曹操要早了六七年,如果董卓有曹操一半的智谋和雄心,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董卓了。

董卓之所以能够挟制天子,就是因为董卓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率军前往京城,以逼迫太后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居然提前被宦官设计杀害,随后何进部下冲入皇宫,杀尽所有宦官。正当京城洛阳一片火拼,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同归于尽的时候,董卓出场了,在得知京城洛阳大乱之后,董卓是唯一率领成建制军队进入京城洛阳的军阀,董卓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控制了京城洛阳,收编了何进属下的部队,同时控制了小皇帝,掌握了东汉朝廷的政权。

这是东汉自刘秀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地方军阀势力进入并控制了京城洛阳,董卓从一个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东汉朝廷最有权势的人,同时董卓也是当时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没有之一。在何进没有被杀之前,东汉朝廷虽然一片黑暗,但是以何进为首的朝廷尚能控制地方,地方势力也不敢太过嚣张,对于中央的命令还是会遵守的,况且何进手中还控制着东汉朝廷最有实力的中央军---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

北军五校可是当年平定黄巾起义的精锐部队,任何地方军都不是北军五校的对手,现在这支军队落在董卓手中,如果董卓有能力、有雄心、战略正确的话,真没有后来的三国,要知道当时整个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北军五校和西凉军都控制在董卓手中。董卓当时控制的地盘是从洛阳到长安一带的核心地区,还包括凉州一部分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核心--河洛之地,位于整个天下中部偏西的地区,是成就王霸之业最有利的位置,没有之一。

如果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当时控制的地盘主要就是司隶州,也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到中原核心洛阳,董卓可以把政权核心放在长安,沿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布防对付关东联军,尤其是进入关中的函谷关、潼关,包括南边的武关,控制这些主要据点,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根本进不来。董卓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并不是害怕关东联军,是因为洛阳离关东太近了,而且无险可守,关东联军能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洛阳,身在洛阳的朝廷不是太安全,再一个,关东联军的军事力量任何一家都无法与董卓对抗,但是合在一起,势力就与董卓平分秋色了。

事实上,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根本就是一团散沙,不仅在军事上被董卓打得到处逃窜,而且彼此还自相残杀,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完全可以击败关东联军,进一步问鼎关东。董卓如果占据了洛阳到长安之间的核心地带的话,派兵守住重要的险关隘口,就能巩固在长安的朝廷,另外董卓接下来就是利用自已的军事优势拉拢或收复凉州和益州,解除东进的后顾之忧,模仿当年秦国及刘邦统一天下的路径和战略,这在当时天下诸多诸侯中,绝对是优势中的优势。

长安的西边是凉州,凉州当时军阀林立,董卓本身就是凉州人,可以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愿意跟随自已的拉拢,不愿意跟随自已的打击,况且手中还有皇帝这张王牌,动不动可以皇帝名义下个诏书,让不服从的人进京,不愿意服从的话,联合凉州其他势力摆平。长安的南边是益州,董卓如果摆平了凉州,下一步就要拿下益州,益州当时还是刘焉主政,刘焉在益州的政权并不安稳,完全是靠东州兵打压本土豪强才勉强坐稳,董卓可以联合益州本土豪强,许以利益,打击刘焉,完全可以将益州收为已有。

董卓如果收取了凉州和益州后,就可以伺机东进,攻打关东,董卓手里捏着皇帝,只要以皇帝名义下诏,不服从的就开始派兵打击,将领当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模式,以占据关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凉州和益州为后方,统一天下未尝不可。可惜了,董卓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白白浪费了如此之好的有利位置。

曹操的位置最有利,他占据了整个北方,这都是肥沃的土地平原地区。而且北方人口众多。
孙权父子的位置最有利。坐拥江东之地,位于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能够为国家提供许多的好处。
应该是东吴的位置最有利,当时的东吴,易守难攻,还有长江天险,位置很好
当时占据地利优势的当属袁绍,他兵多粮广,手下谋士武将也不少,可惜不会用人。

诸葛亮在隆中对战略规划中,统一天下为何要占有荆州益州?

一个战略是不是好战略,主要看三点:

一、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也就是结果能否实现?

二、实现战略的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天下局势,也就是过程是否正确?

三、战略被执行的程度,再好的战略如果没有严格执行,仍然是无用的。

从历史来看,《隆中对》战略是诸葛亮为刘备政权量身订做的对全局的策划和指导,隆中对的战略目标是: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诸葛亮北伐

《隆中对》战略的详细过程是:占据荆州和益州,联合东边的孙权,西边的戎狄,南边的南蛮,等到天下有变时,联合出兵,共同讨伐北方的曹魏。

诸葛亮在与刘备探讨天下局势时,刘备有什么资本?

公元217年,刘备当时客居荆州,粮食、后勤由刘表提供,手下军队数量不过数千,将领不过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地盘是刘表给的,刘备为刘表镇守北方疆土,刘表为刘备提供后勤保证,双方相互合作,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备是相对独立的,但以刘备这种势力当时几乎没有任何会认为刘备能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诸葛亮选的是一支有发展潜力的绩优股,虽然这支股票现在的估值很低,但是诸葛亮认为刘备经过自己的战略指导,可以成就事业,你可以说诸葛亮是在豪赌,也可以说诸葛亮是慧眼识潜龙,但是12年后,刘备能够雄据荆州三郡和益州全境,隆中对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隆中对

你要知道刘备几乎是以0或者1为起步,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相当于白手起家,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中,能够白手起家的人,是相当困难的,你要知道,公元207年的曹操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八州,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天下最大势力,公元207年的孙权已经占据江东七八年,把江东六郡收入囊中,而刘备在公元207年的势力甚至不如孙权的六分之一,就更不用说曹操了。

想想你也会明白,公元207年的诸葛亮对当时在整个天下势力排在最后的刘备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做,将来肯定能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这话换了别人估计没有任何一个人信,但是刘备信,刘备不仅信,而且在12年之后自称汉中王,势力到达顶峰,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了一半,只差最后一步,天下有变,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击,就能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刘备与诸葛亮

很遗憾,历史上刘备最终失败了,刘备失败的原因与隆中对有没有关系?如果严格按照隆中对战略规划执行,能不能统一天下?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在问隆中对是不是一个合理的战略规划,先来回答一下刘备失败的原因与隆中对有没有关系?

可以肯定告诉你,刘备失败的原因与隆中对没有任何关系。

隆中对没有告诉刘备在称王,但刘备称了汉中王,隆中对告诉刘备要在天下有变时,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军北伐,但刘备偏偏不听,荆州的关羽已经开始北伐了,但益州的刘备却按兵不动,所以刘备并没有严格执行隆中对战略,况且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就是关羽擅自北伐,导致荆州丢失,蜀汉势力全部退出荆州,继而引发了夷陵之战,更让蜀汉损失四万精锐野战军,从此之后,蜀汉一蹶不振,失去了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实力,没有实力,只能蜗居益州,失去统一天下的梦想。

公元219年局势图

这,能怪诸葛亮吗?事实上,诸葛亮在刘备时代,只是刘备的萧何,为刘备在后方足兵足粮,所有战略上的决策都是刘备自己决定的,诸葛亮没有决策权,只有建议权,而且刘备还不爱听,刘备与诸葛亮的蜜月期也就是二三年的时间,之后在军事战略上,刘备更信任庞统与法正,在政治和后勤上刘备才信任诸葛亮。

所以,刘备并没有严格执行隆中对战略,在取得一系列成绩之后,刘备开始头脑发热,开始进行战略盲动,称汉中王之后命令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同时还命令关羽北伐襄樊,与此同时益州却在休养生息,这种战略安排,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战略安排也是刘备彻底失败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与诸葛亮关系不大。

如果刘备完全执行隆中对战略,完全听从诸葛亮的战略安排,能统一天下吗?

可以想象一样,刘备在拿下汉中称王后,按兵不动,刘封、孟达不要攻打上庸三郡,关羽也不要北伐襄樊,而是按兵不动,休养生息,静待时机,只需要等待及休养一年时间,这个机会就会被刘备等到,因为曹操逝世于公元220年,刘备拿下汉中称王是公元219年,只差一年时间而已。

刘备

虽然刘备不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去世,但刘备可以按照隆中对战略的正常规划来执行,等到天下有变时再出击,曹操的死是一个“天下有变”,曹魏内部发生叛乱也可以是一个“天下有变”,问题的关键在于刘备要沉得住气,要耐得住寂寞,要能等待时机,如果真的让刘备等到了一个机会,那将是曹魏的灾难。

就拿曹操的去世这个“天下有变”来说吧,曹操一旦去世,曹魏就会面临权力交接,很多权力会处于真空期,曹丕虽然可以名正言顺即位,但是不可能很快就能掌握权力,需要一个时间和过渡期,如果刘备在这个时候选择分别从汉中、襄樊、上庸三个方向北伐,那对曹魏的威胁极大 。

一是出其不意,曹魏根本不会在意蜀汉会突然袭击,大举进犯 ,况且曹魏防守的主要敌人也是东吴的孙权,如果蜀汉大举进攻,一时之间,曹魏不可能及时调动军队,在前期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况且还有关羽、张飞、魏延这样的名将,刘备肯定能攻入关中、上庸和襄樊。

刘备北伐

二、如果等待一年时间按兵不动,那孙权就没有机会袭击荆州三郡,也不可能正面攻打关羽,至少这个时候荆州还在关羽手中,孙权如果想夺取荆州,就一定会跟曹魏合作,如果在刘备攻打曹魏的时刻,孙权在背后袭击荆州,那样的话,刘备完全有能力打孙权反击战,因为刘备集团全线北攻,一定会留兵防备东线的孙权,这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攻打孙权留兵防备北边的曹魏是一样的道理。

三、如果刘备拿下关中了,就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荆州有没有就不重要了。因为刘备如果占领了汉中,就肯定能占领陇西与凉州,把益州、汉中与关中、凉州打通一片后,就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这个实力甚至不亚于孙权,即使孙权夺了荆州,刘备仍然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最后说一点,经常会有人说隆中对有个BUG,就是如何对待孙权的问题,如果刘备强大起来,孙权一定会袭击刘备,这个问题我们能想到,难道千古一相的诸葛亮想不到,人家诸葛亮能写出军事著作,会想不到孙权有意占领荆州,虽然诸葛亮没在隆中对具体说明如何对待孙权,只有一句东联孙权,但诸葛亮可以在刘备北伐时联合孙权一起北伐,有很多手法消除孙权对荆州的威胁,所以只要战略正确,统一天下还是有可能的。

《隆中对》,并不是统一策,而是三分策!(函谷潼)关以东-^东^北-曹操已成势,难以交锋。江南以东-^东^南-孙权已历三世,不可为敌,可引以为援。故,只能:取^中^南立足,再进^西^南,取全益,蓄势以待天下有变(敌不生内变,我就造外变。只要是变就行)!到时,则先遣^中^南偏师北上,向^中^北,只攻不取,阻断^东^北来争抢^西^北。^西^南主力全出,攻取^西^北。然后,以^西^方霸主,与东方北曹南孙,鼎足三分!
诸葛亮在隆中对战略规划中,统一天下要占有荆州益州原因,因为荆州这个地方富可敌国,是重要的粮仓,益州这个地方有山川之险,易守难攻。
因为诸葛亮知道曹魏力量强大,军队数量庞大,所以只靠西川一路进军不容易突破,需要荆州和西川同时出兵,加上东吴方面的策应才有机会一统天下。
因为荆州,益州是军事要地,他们拥有着非常高的价值。如果想夺得天下,就要多得这两个点。

刘玄德能够拿下益州究竟依靠的是啥?

刘备取益州和袁绍取冀州,采用的是套路十分相似的策略和方法。这种相似之处,除了作为策略对象的冀州与益州、韩馥与刘璋相似之外,还有作为外部压力来源的公孙瓒与张鲁、马超相似,作为主要出谋划策者的逢纪和庞统相似。

公孙瓒与张鲁、马超相似

韩馥之所以愿意让位交权给袁绍,重要的动因在于他遇到了他无法解决的危机。此时韩馥遇到的最大危机,莫过于公孙瓒的入侵。


公孙瓒是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人,他本是家世二千石的士族出身,曾拜大学者卢植为师学习儒家经学,但后来却转型为武职,历任辽东属国长史、降虏校尉、奋武将军,长期统率幽州突骑兵与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势力作战,组织了一支数量庞大而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部队,号称“白马义从”。鲜卑、乌桓人对公孙瓒十分忌惮,称之为“白马长史”、“白马将军”,纷纷传言“当避白马长史”。

值得注意的是,公孙瓒虽是儒生,但他历任的职务多为武官职务,他从未当过幽州刺史或幽州牧。当时的幽州牧是刘虞,刘虞对付鲜卑、乌桓的策略与公孙瓒不同,他主要采用安抚绥靖的政策,也取得一定效果。但公孙瓒战功显赫,风头明显盖过了刘虞,更重要的是公孙瓒手握强兵,军事实力完全压倒刘虞,公孙瓒不但实际控制着幽州,而且还能够举幽州之力南下争夺冀、青、兖州,成为称霸一方的乱世枭雄。以至于当时以及后世的人在谈论时局的时候都是说“幽州公孙瓒”,没有哪个说“幽州刘虞”的。

刘虞

公孙瓒以讨伐董卓为名,率兵南下进入冀州,攻克了高阳县,继而在安平县与韩馥军主力遭遇,双方一战,高下立判,韩馥根本不是公孙瓒的对手。

在公孙瓒的强势打击下,冀州各方政治势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原本支持韩馥的豫州士人和不支持韩馥的冀州本土士人都抛弃了明显不是理想君主的韩馥,转而支持袁绍。

说起来,公孙瓒觊觎冀州已久,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出兵时机。公孙瓒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冀州发起大举进攻呢?《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以及《后汉书·袁绍传》都认为,是袁绍叫公孙瓒来的。

《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载:“(逢)纪曰:‘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韩)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於此之际,可据其位。’(袁)绍从其言而瓒果来。”《后汉书·袁绍传》也采纳了《英雄记》的记载:“(袁)绍然之,益亲(逢)纪,即以书与(公孙)瓒。瓒遂引兵而至。”《英雄记》是王粲在归曹前所作,当时人记当时事,而且王粲和袁绍没有任何恩怨交集,他的记载应该是相对比较可靠的。

据此,公孙瓒南下,是袁绍夺取冀州的基本策略的一部分,目的是给韩馥制造危机和压力,迫使韩馥交出权力。

不过,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袁绍不是活雷锋,他请公孙瓒出兵冀州,不是为了将冀州送给公孙瓒,而是为自己制造一个火中取栗的机会。在得到冀州之后,袁绍还得再想办法把公孙瓒请回去。

在袁绍虎口夺食,抢先占据冀州之后,公孙瓒这才知道被袁绍利用了,他大为光火,将军队挺进至巨鹿、清河两郡交界的界桥附近,准备攻打冀州的州治魏郡邺县。

此时袁绍新得冀州,百事待举,还不具备与公孙瓒全面开战的条件。于是,袁绍采取了三条措施,试图争取公孙瓒撤兵:

一是请出公孙瓒的老师卢植居中调解。卢植出自范阳卢氏,与同为顶级世家大族的汝南袁氏关系密切,卢植的老师马融是袁绍的叔叔袁隗的岳父。两汉时期社会上很重视师生关系,公孙瓒也是家世二千石的士大夫家族出身,很遵守读书人的规矩,卢植一旦出面干预,公孙瓒不得不买老师的一个面子。

二是把渤海太守的位子让给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渤海郡地属冀州,与幽州交界,袁绍把渤海太守一职让给公孙范,也就是相当于把渤海郡割让给公孙瓒。

三是整顿冀州内部事务,起用冀州士人,稳定冀州人心,剿灭冀州的黄巾军残部以及打着黄巾旗号的各路土匪,通过实战练兵,打造强大军队。针对公孙瓒部队以骑兵为主力的特点,袁绍在冀州的剿匪战争中开发出集中使用强弩以克制骑兵冲锋的战术,可以说是在为与公孙瓒全面开战做准备。

袁绍三管齐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卢植面子很大,公孙瓒也很讲江湖规矩,有卢植在,这一仗暂时打不起来了。公孙范接管渤海郡后,掉头南下攻打青州的黄巾军去了,暂时也放过了袁绍一马。利用这一段喘息之机,袁绍迅速平灭各路悍匪,稳定了冀州的政治局面。经过实战训练出来的强弩兵战力爆表,袁绍手持利器,马上心里不慌了。

与公孙瓒的正式开战,来得比袁绍想象的要早一些。袁绍无法预料到的是,卢植在成功调停两家冲突的一年之后就死了,没有人再能阻止公孙瓒。另一方面,公孙范南下青州打败了青州黄巾军,势力大增,这刺激了公孙瓒的野心,仅仅一个渤海郡已经无法满足公孙瓒的胃口,他要吞下整个冀州。于是,袁绍对付公孙瓒的三个办法,最后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打一仗。


界桥之战,袁绍用强弩黑科技打败了公孙瓒,总算保住了夺取冀州政权的果实。袁绍引公孙瓒进入冀州的做法,是一记狠招,也是一步险棋,万一打不过公孙瓒,那就弄巧成拙了,最后袁绍虽然取胜,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相比之下,刘备选择利用张鲁和马超来向刘璋施压,就稳妥得多了。

张鲁本是刘焉部下的督义司马,他奉刘焉之命平定汉中后,在汉中割据自立,背叛了刘焉。刘璋继位后,张鲁对刘璋更加不恭顺,刘璋杀掉了张鲁在成都的母亲和弟弟,两家结下大仇。但刘璋统军无方,与张鲁的战争屡战屡败,不得不寻求外援,这就为刘备入蜀提供了一个契机。

不过,张鲁的军事实力比公孙瓒可差得远了,他对刘璋的威胁是被夸大的。刘璋虽然一时攻不下汉中,但始终居于战略进攻的地位,而张鲁从未有过主动进攻刘璋的举动。因此,张鲁对刘璋的威胁,是被张松等人夸大渲染的,目的是让刘璋以为除了引刘备入蜀之外就再也没有对付张鲁的办法了。



在刘备的策划中,向刘璋施加的军事压力,除了张鲁,还有马超。其实马超对刘璋的威胁更加不靠谱。马超在被曹操打败之后就已是强弩之末了,逃到汉中后,马超怕被张鲁及其部将加害,从武都逃入氐中,又辗转逃往益州。就这么一支残兵败将的队伍,对刘璋本应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威胁。但刘备暗中把部队编入马超麾下,让马超的军队看起来军容庞大,同时利用马超的威名,为马超造势,在成都制造出“城中震怖”的效果,顺利击溃了刘璋的自信心,使其下定决心投降。

看来,刘备的政治运作手段并不输于袁绍,甚至更高一筹。他只通过一波操作,就能让刘璋误判本来不是很强的张鲁、马超为强大的威胁,这样刘备就能避免像袁绍那样要冒与公孙瓒决战的风险,妥妥地拿下益州。刘备不愧是老司机,稳!

逢纪与庞统相似

袁绍虽然早就打算以冀州为根据地来施展平定天下的宏图,但是在他原先的计划里,他是利用韩馥这个看起来似乎比较老实听话的袁氏故吏当冀州牧,从而控制冀州。这从袁绍起兵时自称行车骑将军也可以看出来,袁绍的眼光非常高,他一开始就瞄准了中央级别的职务,无意出任州牧、刺史之类的地方官。

但韩馥的背叛打乱了袁绍的计划,袁绍感到,还是自己亲手控制冀州比较靠谱,为此他不得不放低一点目标。可是,在韩馥已经坐稳冀州牧一职的情况下,袁绍如何实现自己亲手控制冀州?这个问题,袁绍暂时还没有想好。

这时,逢纪找到袁绍,向袁绍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

逢纪很谨慎,他先小心地确认袁绍是否有自据一州的打算:“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


袁绍回答:“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请注意,逢纪的话里说的是“一州”,而袁绍回答的是“冀州”,这就非常清楚的表明,袁绍已有占据冀州的想法,所以默认了逢纪说的“一州”就是“冀州”,只是此时袁绍的兵力还不够强,无从下手罢了。

确认过眼神后,逢纪知道袁绍是对的人,于是从容地说出自己的计划:“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韩)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于此之际,可据其位。”

这个计划脑洞很大,风险也很大,袁绍听了想必也会大吃一惊。不过袁绍想想好像说的很有道理,再想想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冒险试试,大不了让公孙瓒捡个便宜,也比束手无策要强一些。

从逢纪所献的这条奇计来看,逢纪是个有谋略、有胆识的人物。郭嘉在谈到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的关系时曾说:“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这虽然是说逢纪一定会和郭图斗起来,但也肯定了逢纪作为“谋臣”的地位。

孔融曾经称赞逢纪,把他和审配同列:“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后来的历史表明,审配确实是袁氏忠臣,逢纪能有与审配并列的名声,说明他对袁绍的忠心是得到众人认可的。逢纪是最早跟随袁绍的元老重臣,袁绍还在洛阳隐居的时候,就和逢纪有密切往来了,在袁绍出奔至冀州时,紧跟袁绍左右的就是逢纪和许攸二人。

但逢纪这人的缺点也很突出。逢纪至少有两个缺点:

一是荀彧说他“果而自用”,也就是自视甚高,看不起其他人,容易和人闹矛盾。由于逢纪跟随袁绍时间很早,又得到袁绍信任,可以想象逢纪平时在同僚面前总是以首席军师自居,一副趾高气扬、逮着谁怼谁的嘴脸。

二是逢纪特别爱搞地图炮。袁绍集团分为冀州派和豫州(颍川)派,虽然史书没有记载逢纪的籍贯,但从他很早就跟随袁绍并且深得信任来看,逢纪为豫州人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逢纪先是和同为豫州派的郭图、淳于琼一起排挤冀州派的田丰,利用田丰反对袁绍南征的机会,怂恿袁绍将田丰“械系”下狱。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后,逢纪又耍弄小聪明诬陷田丰、刺激袁绍,促使袁绍杀掉田丰。但接下来,逢纪又和郭图闹翻了,他转而和冀州派的审配接近,联合审配拥立袁尚,与豫州派拥立的袁谭对抗,搞得袁氏集团乌烟瘴气、四分五裂。



逢纪人品太差,他支持审配,审配却时时提防着他。在曹操进攻袁谭时,袁谭被迫向袁尚求救,审配让逢纪去和袁谭谈判,但实际上按兵不动,袁谭误以为被逢纪骗了,便将逢纪杀掉。这显然是审配的借刀杀人之计。一生爱算计别人的逢纪,最终也死于别人的算计。

所以说,地图炮搞不得,害人又害己。

不过话又说回来,逢纪虽然喜欢搞地图炮、窝里斗,但他仍然是忠于袁绍的,他拥立袁尚也是执行袁绍生前的意图,至少,他从未做过背叛袁绍的事情。逢纪在袁绍尚未得势的时候就一直扈从袁绍,后来又首建夺州奇谋,这些功劳也不可抹杀。逢纪属于智商很高而情商很低的刺头型人才,可惜袁绍识人用人的水平有限,只能用其长而不能制其短,这已埋下了袁氏集团覆灭的隐患。

与袁绍类似,刘备也有一名奇士为他夺人之州出谋划策。那就是庞统。


刘备觊觎益州也很久了,早在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就已建议刘备“跨有荆益”,但诸葛亮没有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步骤,因为当时只是提出战略设想,至于如何操作还需要等待时机。

时机是法正带来的。刘璋派法正来联络刘备,商量一起去打张鲁,没想到被法正出卖了。法正偷偷建议刘备:“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但法正对刘备来说毕竟是一介外人,此前刘备只和法正见过一次面,这第二次见面法正就带来这么一个大礼包,让刘备觉得有点不真实。

这时庞统向刘备进言:“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但刘备仍有思想顾虑:“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这话看似有点矫情,其实刘备很善于政治造势,他非常介意公共舆论对自己的评价,有此顾虑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刘备的顾虑,庞统耐心解释:“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大意是说,事成之后给刘璋一些补偿,也不算违背信义,总比让曹操抢先夺走的好。

这个理由刘备能接受,他一拍大腿:干!

刘备进入益州后,庞统又为刘备策划具体的夺权计划,一提出来就是上中下三计。最后大家都知道了,刘备采纳其中计,杀杨怀、高沛,兼并其白水兵,进而攻下成都。

其实庞统的情商也不太高,这从他在宴会上公开顶撞刘备可以看出来。刘备在得意之际,说了一句轻狂的话,本来也无伤大局,但庞统偏要跟刘备抬杠。不过刘备待人接物的方式比袁绍要高明多了,他在大骂庞统让他滚出会场后,又主动放低姿态,恭恭敬敬把庞统请了回来。庞统得理不饶人,还在摆谱,他“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这时刘备再次放低姿态,问庞统:“向者之论,阿谁为失?”这时庞统再不给面子就不识抬举了,他回答:“君臣俱失。”最后两人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结束了这场闹剧。


庞统和逢纪一样都是有胆有识有智谋的人物,但庞统不搞地图炮,他作为荆州人,和豫州人司马徽、徐州人诸葛亮、扬州人陆绩、三辅人法正关系都处得很好,不像逢纪那样小肚鸡肠,到处算计、排挤人。

而且刘备识人用人、管理团队的水平也高于袁绍,所以刘备能够用庞统之长处而避其短处,不至于像逢纪那样把团队内部关系搞得鸡飞狗跳。这大概是刘备吸取袁绍集团失败的教训之后的一种改进吧。

靠的是有庞统和诸葛亮的扶持,刘备真的是很幸运,得到了此两人才。
自己的驭人有道,还有就是让自己手底下的士兵对自己不离不弃,成为自己结实的后盾。
依靠的就是马超,马超的出现让刘璋认为西凉军和刘备军联手了,所以才会开城投降。

刘备如果主动放弃荆州,真的能够和曹操一争天下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际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的中心思想就是三分天下,其中的关键之点在于先拿下荆州,再图益州和汉中,如此一来刘备坐拥天下最大的两个州荆州和益州则大有可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最重要的一环,没有荆州也就没有益州和汉中,诸葛亮对荆州的重要性说得很明白:“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诸葛亮从没想过要弃守荆州,兵分两路图霸中原是《隆中对》的既定目标。

不过和诸葛亮齐名的刘备另外一位倚重的谋士庞统却不这么认为,《九州春秋》记载了庞统曾极力劝说刘备放弃荆州:“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庞统的策略也很明确,那就是放弃荆州,以荆州为筹码换取利益和孙权的支持,刘备则集中主力北上争夺雍、凉和关中。

可以说庞统和诸葛亮的策略是截然相反的,当然庞统的建议没有得到刘备的支持,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荆州被孙权偷袭,不仅荆州丢失关羽也战败身亡。那么如果刘备听从庞统建议,主动放弃荆州经略关中,蜀汉是否大业可成?坐拥三州之地,可与曹魏一争天下,今天就此来分析一下。

第一,刘备没放弃荆州之前,不仅在汉中方向要防备曹操,荆州还要同时防备曹操和孙权可能的偷袭,相当于在几个方向都要投入相当多的兵力,现在如果放弃荆州,一方面不用三面作战没有后顾之忧,只需要在汉中面对曹魏一个敌人,压力一下子至少锐减了一半。

另外一方面荆州的数万兵马也可以集中在一起,关羽、关平、廖化、王甫、赵累、潘浚等人加上益州的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刘备可谓是兵强马壮、军容鼎盛。

第二,荆州丢失和夷陵之战的大败对蜀汉和刘备的打击是空前巨大的,刘备好不容易积累的实力在两次大战中至少损失了一半以上;放弃荆州,自然就没有襄樊之战和关羽的败亡,也就不会有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大举伐吴之举,当然也不存在夷陵之战的大败,刘备依然能够保持汉中之战后的最强阵容和巅峰实力。

第三,刘备占据的荆州三郡地处长江上游,相当于是江东的西大门,对孙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孙权不顾盟约也要偷袭荆州的根本原因所在;现在刘备以放弃荆州为筹码和孙权谈判,对孙权来说再大的代价他都会接受,刘备除了得到其他利益之外,至少可以要求在自己对雍凉和关中用兵的时候,孙权在合肥和淮南以及荆州同时对曹魏出兵以策应自己的军事行动。

第四,刘备北上攻略关中的最佳时机就是曹丕登基之初,此时曹魏刚刚立国根基不稳,刘备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提兵北上,同时孙权在荆州和淮南也大规模对曹魏用兵,曹魏虽然还有曹仁、曹洪、于禁、张辽、徐晃、张郃、曹真、夏侯尚、曹休、臧霸、文聘、庞德等名将(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已死,没有襄樊之战,于禁和庞德当然还在),但是要同时面对三个方向的来敌,也足够曹丕手忙脚乱的了。

从人员配备上来看,曹丕在西线应对刘备的可能是曹真、徐晃、张郃、曹洪、庞德等名将,这样的阵容不足以对抗包括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魏延等刘备精锐尽出的蜀汉十余万大军,顾此失彼之下,曹魏包括长安在内的陇右和关中之地很有可能会被刘备夺取;从长远来看,长安以西的雍、凉二州都将尽入蜀汉之手,如此一来蜀汉将据有益州和雍州、凉州三州之地,大可和曹魏一争天下。

刘备是断不能放弃荆州的,因为当时荆州是刘备北伐的最佳路线。是刘备能够统一天下的最佳选择。
放弃荆州的话就更不是曹操的对手了,本来川蜀就难以进军,粮草军械都很难运送,如果有荆州的话进军可以方便许多。
有希望,就算是放弃了荆州但是就考刘备所拥有的西川和汉中,实力远不及曹操的实力,不过舍弃了荆州可以让刘备集团不用面临力量分散的问题,有希望可以战胜曹操。
文章标题: 在古代如果坐拥凉州,益州,冀州。如何夺去天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641.html
文章标签:益州  冀州  夺去  古代  天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