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27 10:01: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原因一:顾全大局,顺势而为
李宪向父亲辞让太子的理由是:“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
他这番话并不是虚情假意的客套之辞,而是经过对时局的考量做出的准确判断。
当时的李唐王朝刚刚从武氏手里夺回来,又差点落入韦氏虎口,政局不稳,各方势力都各怀鬼胎,李隆基一举剪除韦氏势力集团,得到了李唐王朝旧部势力的拥戴,又手握兵权,可以说是人心所向。
李隆基比他更适合挑起重振李唐王朝的重任。
在个人的皇位和大唐的江山之间,李宪选择了顾全大局,同时他也是顺应了当时的局势。
原因二:知难而退,明哲保身
李宪虽贵为嫡长子,但却从小到大几经宫廷变故,他的生母和李隆基的生母一同被他们的奶奶武则天给暗杀了,尸骨都找不到。
他的父亲李旦在位的几年也基本上都是傀儡,被自己的母亲软禁在宫中,忍气吞声、战战兢兢地度过了一生,父辈那一代的兄弟姐妹更是被摘得没剩几个了。
在这种不择手段相互残杀的政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李宪,大概早就恨透了这种勾心斗角和提心吊胆的生活。
更何况,李隆基既然有能力除掉势力庞大的韦氏,定然也能对付势单力薄的他。这个太子之位即便是坐上去了,恐怕也是如坐针毡。
如果相争,两虎必有一死,他不想也不忍心跟自己的兄弟再骨肉相残了。
与其在那个充满血腥的皇位上争个死去活来,不如退而求其次,把皇帝让出来,不去成为众矢之的,做个自由人,也许还能保住性命。
李宪让出太子之位之后,非常恭谦小心,从不干议时政,也不与人交结。为什么?因为他不希望对李隆基的帝位产生一丁点威胁,哪怕有一点,可能都是杀身之祸。
知难而退,明哲保身,我想这是李宪让出太子之位的第二层原因。
原因三:品性纯良,手足情深
李宪熟通音律,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这种人往往对某个领域比较专注,品性纯良,不屑于权谋。
李宪这个帝位是让得足够彻底,也是基于他对兄弟李隆基的信任,他相信这个能力超群的弟弟比他更能胜任大唐的天子之位。
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你去保护天下,我来保护你。
李隆基也果然不负厚望,不仅挑起了大唐的王朝,而且也是真心领了这位兄长的情,他知道自己的皇位是这位兄长主动让出来的,他也知道李宪是真的对自己并无二心。
做兄长的品性纯良,做得足够大气和谨慎,做弟弟的也知恩图报,做得足够用心和周全,对其照顾倍至,甚至与其同床共枕。
公元742年,李宪去世,李隆基知死讯,号啕痛哭,次日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李宪为让皇帝。
宋代苏辙评:“废长而立少,虽圣贤犹难之,宪与玄宗兄弟相安,终身无间言焉,盖古今一人而已乎!”
在我国古代皇权社会之下,皇帝就是人间的天子,掌握着人间一切权利,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抵抗的诱惑,为了皇位杀兄弑父的不在少数,像清朝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玄武门之变”皆是因为皇位引发的。
历史上因为争夺皇位发生的战争不胜其数,偏偏这世上就有一个另类,他主动放弃了近在咫尺的皇权。
这个人是谁呢?没错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让皇帝”李宪,唐睿宗李旦嫡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
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联合禁军万骑中的心腹发动“唐隆政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不久又废少帝李重茂,拥立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复位。
李旦成为皇帝,按理来说,嫡长子李宪应为太子。但是他主动放弃了太子之位,一辈子再也没理会过朝政,一心在放在音乐,诗词方面。
李宪为何要放弃皇位呢?
其实他放弃皇位主要有这几点
1; 他不擅长政治,他擅长的不是治国之术,而是充分的艺术,喜好吟诗作对并且精通音乐。
2: 李隆基的政治才能突出,而且还是李旦李旦能复位的功臣,(是李隆基跟太平公主联手才除掉想做第二个武则天的韦皇后)。
3: 为了唐朝的发展,如果他跟李隆基争皇位是有机会的,因为当时太平公主是支持他的,然则一旦如此国家势必又陷入内斗消耗的困境之中,所以他主动放弃。
综合以上三点就是李宪主动放弃皇位的原因。
李宪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胸怀宽广,淡泊名利的皇子,他也是少有的能得善终的王爷。
李宪死后,李隆基嚎啕大哭,第二天就下诏,追怀他的高尚品德,追谥他为“让皇帝”。这对从来不相爱相杀,皇室中的兄弟,成了日后权利争夺中心的好楷模。
太子李弘,死亡,原因不明。
雍王李贤,被武后废黜,自杀身亡。
英王李哲(李显),被武后废黜。
豫王李旦,被武后软禁。
在四人均为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也是武则天的儿子。可是武则天的这四个儿子中,李弘、李贤传闻都为武则天所杀,最后的李哲和李旦也几乎被武则天软禁了前半生。
唐隆元年,唐睿宗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发动唐隆政权,彻底将韦氏政权荡平,拥立父亲李旦重新登上的帝位。
按道理而言,睿宗李旦的长子李宪此时已经是太子,也就是未来唐睿宗李旦的合法继承人。
可是,唐隆政变之后,太子李宪果然交出太子大位,让位于李隆基。
李宪的这个举动其实很明显,长期生活在政治漩涡中的他,并不想让自己成为政治漩涡中的牺牲品。当时虽然李宪高居太子高位,然而李隆基因为拥立之功,颇得睿宗皇帝的喜欢。
而且,李隆基虽然不是太子,可是在朝堂势力庞大,太子李宪压根没有相互抗衡的实力。
从小生活在残酷的环境中,李宪曾经目睹了太多的往事。那些曾经屡屡死于政治倾轧中的人,还有那么在政治漩涡中打压半生的人,这些中包括他自己的父亲李旦,叔父李显。
此时,让出太子高位是最为聪明的举动。
因为,一旦让出太子高位,李宪就足以能够自保安身。
封疆社会是皇权社会,江山是帝王一个人的,可以说家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土之臣莫非王臣。国家的一切资源都是皇帝的,钱随便花,女人随便“拿”,大臣随便宰。所以说皇帝是天下最诱人的岗位,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反目成仇、兄弟手足相残的例子不胜枚举。
可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人非常傻冒,把到手的皇帝生生给推了出去,这个人就是唐朝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宪。
我们知道皇帝继承人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种”,更进一步说是任人唯“肚”;意思就是说只有皇帝的龙种才有资格当接班人。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龙种无数,谁是第一接班人呢?那就是任人唯“肚”了。皇帝种在大老婆肚子里的第一个男宝才是储君,也叫嫡长子。而李宪不但有幸是龙种,而且还是皇后生出来的,理论上说是接班人的第一人选。
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原名成器,在六岁时就被立为了皇太子,后来武则天大权独揽嫌儿子李旦碍事就把李旦的皇帝之位废除,自己走到前台干了起来。
武则天执政后期,她已垂垂老矣,李家的人怕武家的人抢走天下,就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交出了权力,李旦的哥哥李显当了一把手。当时发动政变的主谋是李隆基,李隆基是“小老婆”生的,在他九岁时母亲就被武则天跟整没了。
但李隆基有志向,有野心,善于结交英雄豪杰。当年发动神龙政变的主力就是自己的铁杆弟兄,禁卫军的统帅。
所以说李隆基是当时朝中的实力派,连自己的老爸李旦都要靠着他的脸色说话。
李隆基发动政变的初衷就是想自己当皇帝,当然不许别人摘桃子。所以唐中宗李显只当了五年皇帝,李隆基在他死后就迫不及待发动政变杀了自己的嫂子韦皇后,这次政变的主力还是李隆基。大家明白了吧,两次政变没有李旦什么事,都是李隆基主刀。
李隆基发动政变后让老爸出任皇帝,这个皇帝已经是傀儡皇帝,因为李旦没有魄力,没有能力,不听儿子李隆基听谁的。
不管李旦是不是傀儡,样子还是要做的,当上了皇帝以后就要立太子,按理说太子非嫡长子李宪莫属,但不成器的李宪诚惶诚恐地立马拒绝了。
李宪对李旦说:爸,我对皇帝过敏,还是让老三李隆基干吧,他不过敏。
李旦本来就是玩玩样子,因为他自己也不能做主,看李宪这么想,自然是喜出望外。心里说:儿啊,你真聪明,幸亏你不做,你要是做太子可就真惨了。
李隆基得知大哥李宪的立场,自然是高兴得屁颠屁颠的,省了收拾李宪的过程了。
我们不能不说李宪是个聪明人,他说对皇位过敏是言不由衷的,因为别人抢都抢不到,他怎么会不想做呢?
问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李隆基已经权倾朝野,党政军领导都成了自己的人,人家成为事实上的老大。单单是策划两次发动政变,就能说明一切了。
如果这时候李宪不知道天高地厚接下太子这个活,以后的日子一定很不好过,一定是身首异处,家破人亡。而现在主动退出,还能保全性命。
李宪“主动”让出太子之位,不问国事,整天搞音乐创作,游山玩水,声色犬马,日子滋润死了。不但生前享尽荣华,死后还被李隆基追认为“让皇帝”。跟那些明知不是对手,却非要争个鱼死网破的皇子们相比,不能不说李宪太明智了。
应该说,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也有李宪的一份功劳。
因为李宪明白自己不是一个做一国之君的料,而且当时李隆基权力很大,还不如自己主动让位避免了夺位的腥风血雨,还能求个安稳。退一步有退一步的欢喜,李宪其实是一个非常懂得审时度势的人。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前有武则天,李唐一脉衰微,李宪知道自己才疏学浅。李旦知道自己不是很有治国才能,于是让位给李宪,李宪也觉得自己不适合,于是让位给李隆基。李宪可能是无心权力斗争,通过权利从武氏一族移交到李唐一脉的手中,经历了太多腥风血雨。
第二个方面,通过除去韦皇后和武则天的外戚势力,以及除去太平公主的这些事情当中,足以说明当时李隆基手段狠辣,手握实权。这些事情都是李隆基一手策划的,足以见得李隆基当时的根基深厚,实力强盛,即使李隆基没有碰到李宪让位,一国之君的位置,李隆基也是唾手可得。
第三个方面,主动让位远比被李隆基除去好。接着上文来看,之前的事都显示着李隆基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如果李宪不让位,可能免不了经历一场腥风血雨,说不定李宪性命都不保。因此主动让位,不仅赢了好名声,而且还消除了李隆基对自己的戒心,也保全了自己和家人,是个两全其美的事情。
所以综合这几个方面,李宪审时度势,自己还是主动退让比明智,至少自己不至于死于非命,还能安享晚年,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了。以上就是我对此事的看法,望采纳。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唯一的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李成器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是他却把太子之位也就是未来的皇帝之位心甘情愿的让给了李隆基,诡异的是朝臣居然没有表示反对的,李隆基自然也上书表示反对,但是最终,太子之位落到了李隆基头上,这一幅兄友弟恭的景象确实很打动人。
后来证明李成器的选择是正确的,李隆基亲政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启了开元盛世,而李成器也受到了重用,安静的度过了一生,死后,被李隆基追封为“让皇帝”。那么李成器为什么要让位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就是李成器的性格。李成器是唐睿宗的嫡长子,出生于679年,当时的皇帝还是李治,不过朝堂上已经出现了二圣。683年,李治去世,武则天摄政,先是把唐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外放,然后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年仅六岁的李成器就做了皇太子。不过,悲催的是,李旦和李成器都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和太子,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而是被软禁在宫中。这样的环境让李成器倍感压抑,也很厌恶皇宫。
690年,武则天称帝,李成器成为皇孙,终于可以离开皇宫到藩地去,这让他稍微能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但是,693年,他的母亲皇嗣妃刘氏和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被诬告行巫蛊之术而被武则天秘密杀害。这让李成器更加厌恶皇宫,也更加的低调,他想要的只是自保。所以他不愿意再次成为太子,也不愿意坐上皇位。
第二点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除掉了韦后一党,然后辅佐李旦继位,接下来就是谁做这个太子,这关系重大。李旦的性格朝臣都是知道的,李旦也曾三让天下,也比较软弱,并不是能匡扶朝政之人,这个时候太子的人选就比较引人注目了。大唐急需要一位杀伐果决的太子在将来改变大唐。
毕竟从684年开始,大唐就一直是出于动乱之中,女人干政甚至为帝,当然武则天做皇帝还是不错的,但武则天之后,大唐在唐中宗时期,再次混乱,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等等都出来干涉朝政,政出私门。这让朝廷的中流砥柱非常不满,他们急切的需要一位杀伐果决的君主来结束这一切,而恰好,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表现出来的正是他们需要的君王特质。当然,李成器自然也明白这个,知道李隆基做皇帝比自己强。这也正是为什么朝臣们都愿意李隆基这个庶子做太子。
第三点就是李隆基的野心。李隆基的势力在李成器之上,李成器一直安安分分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低调,但是李隆基则不一样,他和万骑搞好了关系,身边也聚集了一批追随者,虽然并非势力强大,但还是比李成器多了不少。而且,李隆基是有野心的,李成器并不愿意争这个皇位,毕竟玄武门之变虽然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它的影响一直都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上演喋血剧,后来的李承乾和李泰又来了一出。李成器不愿意看到兄弟为了权力而相残。所以他不愿意做这个太子。
综上这三点说明李成器让位于李隆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是心甘情愿的。甚至并不存在被动一说,因为早在唐中宗时期,唐中宗就封李成器为蔡王,但是李成器坚决辞谢还是继续做他的寿春郡王。他是真的不愿意处在权力的漩涡中。
所以在李旦复位后,准备立太子的时候,李成器就上书要求立李隆基为太子,原因就是和平时期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是李隆基立下大功,理应成为太子,所谓立贤不立长。这绝非虚情假意。《旧唐书》记载:
(成器)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时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睿宗嘉成器之意,乃许之。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