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河北大名发现一合唐朝武则天时期墓志,这一发现对考古研究有哪些意义

时间: 2023-06-27 10:00: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河北大名发现一合唐朝武则天时期墓志,这一发现对考古研究有哪些意义

上千年来,武则天墓为何从未被盗呢?

 武则天墓也被称为乾陵。几千年来,乾陵从未被盗过。准确的说,从来没有被偷过。

  一,乾陵的特点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陵墓,乾陵有许多特色:

  1.乾陵是唐高宗, 李治和武则天的墓葬,也是"二圣"夫妇独特的墓葬;

  2.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没有纪念碑,也没有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圣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3.乾陵是唐代皇家墓葬中唯一发现的双壁墓。内城象征着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当地人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古都中国的整体格局。它具有普通墓葬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

  4.乾陵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在神道的东西两侧有两组(总共61个雕像)整齐而恭敬的石像群。这些石人都是唐朝以下的少数民族官员,也是当时周边国家的王公大臣。武则天把他们的雕像放在玉玲面前,以展示大唐;的力量

  5.乾陵是唐代十八座墓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墓,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盗的墓;

  6.乾陵也是唐代建筑工程“以山为陵”的杰作。

  第二,乾陵的模式

  公元683年,武则天命令人们在地质条件恶劣的梁山,修建乾陵。第二年8月,李治,唐高宗下葬,然后乾陵项目继续进行。706年5月,武则天下葬,大门被巨石堵住,用铁水加固。

  墓地仿照唐都长安市,分为皇城,宫城和瓦伊特。城中有许多富丽堂皇的建筑,如祭殿、厢房、回廊、阙楼、六十朝臣祠堂、下层宫殿等。

  第三,盗窃乾陵

  几千年来,想偷乾陵的人不少,历史上有名姓的盗墓贼有17个,大规模发掘有3个。

  第一次大规模挖掘是由进入长安,的叛军首领黄巢,派出40万军队挖掘了一个月,挖了一条40多米深的大沟(称为“黄巢沟 ”),但没有到达墓门。

  第二次是在五代,侯亮崇州任命温韬为特使。他趁天下大乱,挖出了唐陵。当我们挖到乾陵,时,一挖就会电闪雷鸣,一停就会阳光灿烂。温韬吓坏了,他认为乾陵是上帝保佑的,再也不敢挖了。

  第三次是民国时期的孙连仲。一个师的部队被用来偷乾陵。许多地方被炸药炸了,几个士兵死了,但他们找不到坟墓的入口。

  4.为什么乾陵从未被盗过

  乾陵几千年来从未被盗过,它主要是基于山脉。墓门太隐秘,太难被发现,太坚固。

  唐朝很多皇陵都是根据长孙,皇后的建议,把山作为陵墓,也就是在山里面挖一个洞来建造陵墓。

  以整个石灰石山主峰为玄宫的乾陵,也是如此,墓的地宫隐藏在山中。墓的入口是秘密的,所以找到墓的入口就相当于老虎吃了天无处爪。不是从坟墓里挖,而是从山的一边或钻一个新的洞很难进入。此外,乾陵墓道完整,墓室里堆满了大量的石条,石条用铸铁加固。即使你知道墓道在哪里,你也不能轻易用炸药把它炸开,除非你把整个梁山,都挖出来,这在古代显然是不可能的。

  乾陵墓道已经几千年没有被发现了,所以盗墓贼不知道怎么进去偷财宝,乾陵也从来没有被偷过。

  因此,乾陵从未被盗,但也从未被盗。

因为武则天的墓是合葬的,而且设有机关,更何况还有人专门把守,想盗都不可能,最重要的还是没找到位置。
上千年来,武则天墓从未被盗是因为她给自己修的墓非常的完善,很多人一起去挖墓都发现不了。

武则天的墓谁知道详细情况里面有什么

近日,西安市考古专家在乾陵外城南侧地面偶然发现了10多个人工挖掘的圆环状壕沟,再次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这座皇家陵墓。[点击查看新闻回顾]

乾陵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二帝合葬墓,还因为其中一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武则天。更重要的,乾陵是考古学家公认的没有遭到盗墓贼光顾的帝陵,有专家预测,陵墓中可能有珍贵文物近500吨。

但新发现的这些圆环却让考古学家们感到了些许不祥,“任何异样的迹象,我们都不得不把它放在乾陵的历史上去考虑。”首先发现这些圆环的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研究员秦建明说,但让他担忧的是,有关乾陵的历史中,最多的就是关于盗掘的记载。

[争议]

盗掘乾陵并非难事

在历史上,对乾陵颇有“好感”,并大规模盗掘的事件比比皆是,唐末黄巢曾率领10多万大军差点把乾陵挖了个底朝天,五代耀州刺史温韬也发动军民对乾陵下了毒手,民国初年孙连仲带领军队在乾陵挖了几个月。

“他们到底成功了没有?这我们无从考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林说,“在史料中只记载温滔那次盗掘因风雨大做而没有成功,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也没法确定。”

即使这样,仍有考古学家确信乾陵完好无损。

第一个证据就是极隐秘的墓道。墓道是由外界进入地宫的唯一通道,地宫修建完成后,大门关闭便永远无法打开,为防止盗掘,帝陵修筑者通常会把墓道蜿蜒曲折并隐藏起来,外人无法知晓。

“乾陵墓道口是建国后才偶然发现的,60年代曾经组织考古队对墓道进行了清理,发现从墓道入口到地口大门的这段空间中,根本没有人进入过。”秦建明说,当时考古学家进入墓道,一直清理到墓室大门,发现墓道中的石刻都完好无损。

但这点也遭到很多考古学家的反驳,“可以拿锁头举例子,再好的锁也能有办法撬开,墓室就更容易了。”长期从事古墓考古发掘工作的张建林说,多年的考古发掘让他对盗墓者的技术感到惊讶,“我可以下这样的论断,不是10墓9空,而是100墓99空。”

他告诉记者,有时候发掘古墓,进行到99%时都感觉墓葬是完整的,直到铲最后一下才发现墓室早有人光顾,而且已经搬空了。“盗墓者不走墓道,那里可能有机关,可能太招摇,他们通常从让你无法想象的地方进入。”

认为乾陵没有遭盗的专家的另一个根据是,乾陵是中国墓葬修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太坚固了。

“乾陵是因山为陵,整座山就是墓室的防护层,而地宫所在地点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也就是说,除非你把山全打开,仅靠运气去探摸到地宫基本上不可能。”秦建明说。

但支持乾陵不安全的专家却也有看法,“乾陵并不牢固。”张建林说,他考古发掘过的陵墓中,除了汉代有采用沙层防护而完好无损的帝陵外,其他方式都不安全。“沙子是流动的,你挖一铲子,上面马上就有沙子流下来填完整,像这种因山为陵的,防护不起作用。”

而几乎所有考古学家都存在共识的一点是,乾陵确实有些太招摇了,“周围全部是平原,三座山全部占用为一个陵墓,又在一个墓穴里葬了两位帝王,盗墓贼肯定会拿它下手。”张建林说。

[疑点]

可能为盗墓标志

“这些圆环状壕沟到底是谁挖的,有什么用处。到现在仍然不为所知。”秦建明说。

实际上,这些圆环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发现,当时考古学家便开始了研究工作。

“虽然没有实地挖掘,但通过之前对该区域的探察,我可以肯定这些圆环的地下是没有任何古迹的。”张建林说,而他对这些圆环是否存在也抱有疑虑。

昨天,记者来到圆环状壕沟所在区域,经过仔细寻找也没有发现土地存在异样,而据当地村民讲,在有庄稼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圆环所在区域的庄稼比周围的矮上一截,会形成麦田怪圈。

“平地上肯定是看不出来的。”秦建明说,航拍图片上的痕迹出现有很多可能,比如一块土地曾经被人工挖掘过,即使之后回填成原样,土壤密度和含水量也会有变化,当太阳照射到上面时,反光就会不同而产生痕迹。

秦建明对此也颇有无奈,“照片上的痕迹实际上很不明显,只有经过处理后,才能清楚的看到。”但他表示,即使不明显,但也可以肯定的是,圆环状壕沟确实存在,而且,它的形成绝对是人为的。

疑点一:圆环分布是个谜

记者了解到,目前发现的圆环所在位置均为乾陵南侧约2公里处,这里刚好是乾陵外城内,陪葬墓区域。

“发现的10多圆环中,并没有特别的排列规律,大小不一,位置不同,与乾陵也看似没有关系,其中很多圆环还因为河水冲刷而残缺不全。”关于圆环的位置曾经让秦建明困惑了好久。

但经过长期观察探测,秦建明发现所有圆环均呈一个带状分布,“虽然排列不整齐,但基本上处在一个带状区域内,围绕乾陵排列。”

另一个排列特点是,一个最大的圆环刚好以乾陵陪葬墓李瑾行的墓地为圆心。但让张建林感到疑虑的是,李瑾行的墓葬在很早时就已被盗,这个围绕它的圆环可能是一种被盗的痕迹。

“我可以肯定,这个圆环不是在修建墓地时挖掘的,因为除了这里外,中国没有在墓地中发现过第二批圆环,它对墓葬也没有实际意义。”

疑点二:是否为人为形成

圆环发现后,还引起了地质学专家的关注,很多专家表示,愿意到实地探察圆环所在区域的地质分布。

“能够多学科综合探测肯定是好的。”秦建明说,就现有考古手段来说,这些圆环到底是不是人为形成的还根本没法确定。

“我认为是人为的,也只是个猜测。”为了验证,秦建明还组织队伍对周围村庄村民进行了调查访问,他从一些老年人口中得知,在民国时期,这里曾经挖掘过壕沟。“我也认为这些圆环就是当时的战壕,因为在前期探测时,这些壕沟基本上是3米宽,深度不能确定,但基本上一人高左右。”

但随即秦建明就否定了这个想法,战壕怎么能是圆形的?圆的战壕到底是为了保护什么?

另一个需要地质学家帮助的是,这些圆环形成的年代无法确定,“如果比乾陵形成的时间早,那么它们就与墓地失去了关系。”秦建明说。

这个问题的解决给考古学家出了个难题,“如果不能在圆环所在区域找到任何历史遗迹来证明,那么圆环形成年代就无法确定。”张建林说。

秦建明目前可以基本确定的是,这些圆环应该存在过很长时间了。“很多圆环已经被河水冲刷得残缺不齐了,河水彻底清楚掉土壤中的痕迹,需要很长时间,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据记者了解,在圆环出现的地区,曾发现过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痕迹。

[专家]将航拍其他墓葬

“前期的工作主要是确定圆环的数量、位置和大小,对圆环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研究。”秦建明说。

记者了解到,今后,考古学家将联合地质学,生物学进行联合探测,希望能够得到关于圆环的更多线索。

“另外,之所以之前没有发现这些圆环,是因为这次采用的是全新的调查方法,我们怀疑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是否会在全国其他墓葬周围找到这种圆环。”秦建明说。发现这些圆环,主要归功于新采用的航拍考古技术,“如果单用挖掘的办法,永远不会找到这些圆环。”

另外,学者们还将继续对史料进行研究,“尽管现在没有明显的线索,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其中会含有蛛丝马迹。”

【相关链接】乾陵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为陵,坐落在海拔1047.5米高的梁山上。梁山有三座山峰,北峰最高,即乾陵。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据乾陵《述圣纪》碑记载,唐高宗临终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则天营建乾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宝一定不少。这是一个满藏无价瑰宝的地宫。笔者曾参与了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工作,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对此,乾陵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樊英峰先生曾撰文介绍:目前考古工作者将乾陵地宫内可能藏有的文物分为六大类:①金属类,有金、银、铜、铁等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工艺品等;②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动物俑类;③珊瑚、玛瑙、骨、角、象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和装饰物;④石质品:包括石线刻、石画像、人物及动物石雕像、石棺椁、石函和容器;⑤壁画和朱墨题刻。⑥纸张、典籍、字画、丝绸和麻类织物,漆木器、皮革和草类编织物等。可以深信,乾陵幽宫重启之日,必是石破天惊之时。那时,盛唐文化的独异风采将让世界为之瞩目。

乾陵这座合葬墓至今未被盗过。1966年至1971年,我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武则天墓叫:乾陵
等我看到了在告诉你

想具体了解一下关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陵墓?

千古之密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最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乾陵位于咸阳市干县境内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乾陵仿当时西京长安格局设计,分内城、宫城和外城,内城占地240万平方米,宫城周长十二里,外城周长八十余里,陵园内建房380间。  史书记载了乾陵的选址故事,当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后,陈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为了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遗愿,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个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具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找到这块地方扒开浮土,惊得半天没站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既然是一块风水宝地,那还等什么,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好唐高宗,后来武则天追随丈夫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应合了阴阳二仪、天地配合得最绝妙的完美结合。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乾陵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是,依然风雨不动,历代盗墓贼都在乾陵面前无功而返,甚至连乾陵的墓道门都没有找到,可见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保护了龙体凤躯长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纷扰。但是,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风水是好,但是它利阴而不利阳。武则天选定这里作为埋葬自己与唐高宗的陵墓,是为了武家后代子孙兴旺。并且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乾陵与太宗的昭陵龙脉隔断,如果是普通百姓埋在这里,可以兴旺三代,但是皇帝葬在此地的话,恐怕三代以后,江山有危险。事实也确实如此,唐朝自唐玄宗之后就由盛转衰,此时据武则天当政也不过三代。  第二,唐朝的龙脉之首在九峻山,太宗葬在此地,居于龙首而使唐室兴旺,但是,梁山是周朝的龙脉之尾,尾气必衰。  第三,梁山北峰最高,前面两峰像乳房。整个山形,远远看去像一个少妇平躺,乳峰高耸。这是一个典型的利阴的地方,阴气弥漫,不利于阳,并且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边二峰圆滑,属金格,三座山峰虽然挺拔,但是远看很平,属土相,金克木,土生金。在主峰下修陵寝,必定导致阴气压倒阳气。武则天之所以篡权掌天下,与她将陵墓选在此地有关。  当然,上述推论,无法证实或者证伪。不过从梁山的地形来看,双峰高挺,二水环绕,似乎是一个美女静静地平躺在此处。不管梁山是利阴还是利阳,但它确实是一块罕见的风水宝地。
武则天墓乾陵
  武则天墓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号乾陵。实际上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墓。自郭沫若以来,现代人认为这是二帝合葬墓,但这并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观点。因为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迫将大唐江山归还给李氏皇族。为了死后能有栖身之所,武则天自己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将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应了母亲的这个请求。所以在礼制上乾陵仍然属于一帝、一后的合葬墓。
  自古以来,乾陵在史书中一直像其他的帝后合葬墓一样,被视做唐高宗的陵墓,武则天是附葬于其中的皇后。解放后,由于郭沫若对武则天非常推崇(郭沫若崇拜独裁者),于是带头把唐高宗乾陵称为二帝合葬墓。加之现代为促进旅游,一些不顾历史事实的宣传,把乾陵称之武则天陵。更有甚者,据此来讨论武则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墓称为“乾陵”,完全不知道乾陵本身是唐高宗和皇后的合葬墓。
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主陵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乾陵古建筑复原图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6]

地宫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述圣纪碑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8]
述圣纪碑
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9] 。述圣纪碑全文镌刻在碑的正阳面,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现碑亭早已不存。[10]

无字碑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11]
乾陵无字碑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11]

陪葬墓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苏定方、薛仁贵)。
章怀太子墓
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1
经考古人员全面钻探和调查,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的唐乾陵下宫遗址的布局首次露出其宏伟的规模:有内外两重夯筑的城墙,外城垣为边长约380米的方形。这个发现为研究唐代帝陵陵园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据了解,乾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是“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重要部分,考古人员为了解乾陵陵园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建筑遗迹的结构,先后对其陵园东门、北门、西门三处门址和东北角阙、西南角阙、鹊台双阙以及下宫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调查。
  
  经钻探调查与部分试掘,考古人员发现乾陵陵园的东、北、西三座门址结构相同,都由一对三出阙、一对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门组成。阙台是夯土高台,周边用砖包砌,周围堆积的大量瓦片说明阙台上原建有阙楼;推测为列戟廊的建筑遗迹大部分破坏严重,西门发现列戟廊周围有砖铺散水;殿堂式大门均有夯土台基,周边用砖包砌,并有砖铺散水,两侧与陵园墙垣相连。
  
  除了基本搞清三个门址和多个角阙的形制之外,考古人员还对北门门址进行了清理,发现了残石马1件、残石虎1件、石虎基座2件、小型石刻座1件、石狮头部残块1件。其中石虎的发现为研究唐代帝陵北门外石刻组合提供了新的资料。
  
  此次考古最大的收获是首次明晰了位于乾陵西南方向的下宫遗址布局。调查发现,乾陵下宫遗址规模巨大,有内外两重夯筑的城墙,其中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南墙长379.7米,北墙长380米,东墙长383米,西墙长382米,总面积约14.4万平方米。在内城及内外城之间,还发现了多处建筑夯土遗迹。
  
  专家表示,下宫实际是由古时墓葬前的寝殿演变而来,主要供奉墓主灵魂,后人多于此对其进行祭拜。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时称为寝宫,后因火灾移到山下,后世遂称之为下宫。因此,这次发现为了解唐代帝陵的陵园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被称为考古界“三峡工程”,至今仍是未开掘“处女地”
  
  乾陵,在这个素有考古界“三峡工程”之称的墓里,躺着距今1300年的武则天,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以及据云五百吨之多的瑰宝。一千多年了,多少人打它的主意,可终因石固墓坚无法撼动。
  
  它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乾陵占地约20余万亩,位于西安西北85公里的梁山主峰下,盛唐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规模宏大,收藏丰富。
  
   “它绝对没有被盗过。”陕西乾陵博物馆促销部邸女士非常肯定,“因为乾陵依山为陵,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梁山半山腰打洞开凿的墓穴,山上都是坚硬的青石,盗这种石头墓,非常难。即使按照现在的盗墓技术,打开墓穴至少要1~2个月的时间。对于盗墓者来说,时间太长了,还没打开盗洞,就被逮住了。”
  
  不过,1200多年间,垂涎它的盗墓者的身影从未断绝过。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但都因各种原因无功而返。唐末,黄巢动用了40万大军,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悻悻撤兵;五代时,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了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大部分唐代帝王陵墓,盗得大量钱财后,又命令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但是一挖,就狂风暴雨大作,温韬受了惊吓,这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乾陵幸免于难。”
  
  邸女士说:“上世纪60年代专家曾勘探过乾陵,发现墓道完整,而弃墓道、在青石上打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盗洞。现在我们博物馆晚上白天都在看守,保护得非常好。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正因为尘封了千年,这个“保存最完好”的王陵更加让人向往。可能有“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能有“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这是郭沫若称之为“石破天惊”的奇珍;也可能有相传李世民死后要枕在脑袋下的《兰亭序》,因为温韬盗了李世民的墓后写的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它,所以乾陵博物馆一直有个说法,它也许是给武则天陪葬了。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已知的藏宝已经让人咋舌。据说,两个皇帝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墓内陪葬品自然极具价值。陪葬品中肯定有大量的金银玉器、唐三彩器皿,可能还会有丝绸、典籍和字画。因为太宗昭陵被盗时就有大量字画,而高宗也酷爱字画,传说他的遗言就是把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
  
  乾陵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的时间基本完工。公元705年,武则天病死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去皇帝尊号,“遗制庙,归陵”。但围绕她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的问题展开了争论。
  
  最后,由于武则天毕竟是唐中宗的母亲,中宗以“准遗诏以葬之”为由,在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为陵,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两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陕西出土一墓志铭,揭开1000多年前武则天的什么秘密?

导语:在《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有这样一个介绍,武则天杀害了自己的女儿之后,便又杀害了自己的儿子。虽然史书是历史上的成功者所编撰的,但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觉得史书的记载需要有实际考证,那么在陕西曾出土了一墓志,将史书上的记载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让大家更加对史料深信不疑。

一、武则天"升职记"

虽然我们作为后人,只能在所有遗留下来的记载中,将整个事件进行拼拼凑凑,从而得出最符合客观实际的史实。在《旧唐书》中,并没有丝毫提起武则天的这些"黑历史"。其实也可以理解,在历代统治者中,向来是不愿意将自己的过错主动地摆在世人面前,供世人指指点点,以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据更大量的史书比对,武则天确实和大家相信的一样,不仅位高权重,并且心狠手辣。

在武则天还是一个昭仪的时候,她诞下了一位公主,也就是安定公主。在史书记载中,武则天为了和当时的王皇后抗衡,一心想绊倒她。在精心谋划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时机,武则天悄悄地将自己的女儿害死。在这样的行为之后,她全都嫁祸给了王皇后。当时的王后百口莫辩,并且作为对武昭仪威胁最大的人之一,所有人也自然而然地相信,这件事就是王皇后所为,也就是因为如此,皇后成功的被武则天扳倒,这件事成为了她成功的垫脚石。

据唐朝的盛世之后,来到武则天时代,唐朝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可以说是闻名中外。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下,民风是非常开化的,所以当她作为女皇的时候,虽然有过不和谐的声音,但好在她的能力是能够胜任的,世人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在史书的记载中,武则天不仅杀害了自己的女儿,还毒害了自己的儿子。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儿子已经是一位储君之才。

二、儿子李弘当上太子,与武则天心生隔阂

李弘是武则天的长子,在唐高宗还在世之时,便把她封为了太子。这位皇子有仁爱之心,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治国理世的奇才,并且心怀天下。李弘的心肠是比较柔软的,特别是在处理萧淑妃的孩子的事情上。

在无意之中,李弘发现了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几乎处于被关押的状态,她们深陷其中,并且没有自救能力。甚至两人已经年满三十岁,竟然还没有嫁人。按照辈分来讲,她们是李弘的姐姐了,他怀着仁爱之心不忍看着姐姐们继续受苦,便向皇上求情,让她们能够恢复自由,并且把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好在他的这一切请求都得到了回应,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也获得了新的生活。

但这一切都被武则天看在眼里,稍微了解史实的人就会知道,武则天和萧淑妃一直关系不太好。而她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大儿子,如此帮助萧淑妃的子女,这更是让她心生记恨。也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武则天和儿子李弘产生了隔阂,也为后来她伤害自己的儿子,埋下了伏笔。

三、李弘24岁暴毙,武则天嫌疑最大

在历史上,唐高宗治国理事的能力,被武则天独断专横的能力所压制。无论怎样,武则天是一位精通政事的才女,在治国理政方面,武则天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她行事果断,作风坚决,有着威严的皇家气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唐高宗也很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诸多权力,移交给了武则天的手上。当然其中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唐高宗本身的身体也不太好,没有那样的身体素质来继续掌管朝政。

但在武则天执政的后期,随着李弘的年龄逐渐增大,也真正有了负担起国家责任的能力。这时的唐高宗很想将权力收回,并交给自己的儿子手上。也就因为如此,手握大权的武则天,和理所应当继位的太子李弘,两人因为权利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当李弘还只有24岁的时候,就突然暴毙而死。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们不得不将怀疑的对象投到武则天的身上。而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很清楚了记录了太子之死,便就是武则天所为。而后来在陕西出土的墓志铭上,证实墓地的主人阎庄和太子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从中出土的蚁床和鹤板,便是太子李弘的所有物。从这些迹象中,也表明太子的死并非简单的正常死亡,更大的可能是1000多年前的武则天所为。

结语:从陕西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来,武则天确实极大可能是李弘致死的元凶,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没有骗人。虽然她如此心狠手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女子,她的确是世界上颠覆一切的史诗级人物。

文章标题: 河北大名发现一合唐朝武则天时期墓志,这一发现对考古研究有哪些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686.html
文章标签:这一  发现  墓志  河北  唐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