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洛阳有险要的地形但不易防守

时间: 2023-06-24 22:01: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为什么洛阳有险要的地形但不易防守

古都洛阳在古代战争中的地理优势与劣势

古都洛阳在古代战争中的地理优势与劣势

洛阳是13朝古都。大概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文明,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是中国的首都。随后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一直到后晋,算下来洛阳有1500多年的建都历史。

在宋朝以后由于洛阳城历经多次战火以及政治文化经济重心逐步东移,洛阳才渐渐衰落。从历史角度来看,发生在洛阳的故事太多了。

周武王伐纣,在洛阳孟津会师。后来周王室把从殷商得来的传承九鼎迁至洛阳安放,也有了后来楚庄王的问鼎中原。西周后来东迁,也是把都城迁到了洛阳。两汉隋唐时期洛阳东西南北依然是各方争霸的战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洛阳中心地带是洛水,伊水,黄河冲积的三川河谷小平原。西面是中条山黄河肴山洛水夹峙出来的山川河谷,唯一的通道就是通往关中地区的函谷关和潼关。东边是嵩山,洛阳东出的关隘就是虎牢关(汜水关),也是只有一条路。南面是熊耳山,伏牛山,伊水,其中伊阙在两山夹峙河谷的正中间,也是一道关隘。

北面就是黄河,天险难渡。四面八方有险可守,内里是河流交错的河谷也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这样的地理形势足以利用山川小范围的自给自足。

再说洛阳在天下大棋盘上的位置。洛阳周围的各个地理单元,小一圈的是,河内,函谷关-潼关,淮河流域及支流上游。其实也就是现如今的河南省的范围了。外围的是关中,晋,河北,南阳,江南。洛阳因为地利地利上通达四方的优势,也就天然是大一统王朝的中心了。

但是在分裂时期洛阳看似有险可守,其实在天下的整个棋盘的中央,根本无险可守,各方英雄纷纷在河洛地区相互攻伐。关中东出到洛阳,荆襄北伐到洛阳,彭城西进也是经过洛阳,山西南下太行渡过黄河也是到洛阳,正因为这些洛阳也是屡次遭受战乱之苦。

洛阳往北渡河则是河内地区(今河南黄河以北,太行以南地区)。河内地区在济源通过太行八陉轵关陉可到达晋西南地区,晋西南北上是太原,西渡黄河就是关中地区。反之关中地区也可以到达河内,当年白起就是率秦军走轵关陉在河内地区打败了韩国,从而分割了韩国国都新郑(今属郑州)与晋东南的联系。

上党主官不愿意降秦,投降了赵国,又引发了长平之战(今晋城市高平市)。河内地区与太行山之间还有太行陉,白陉,均是通向晋东南地区的。秦国就是封锁太行陉分隔了韩国。河内往北就是河北地区。从洛阳到河内,河内可以到河北晋西南与晋东南,均是交通要道。

洛阳往西就是函谷关了,东汉在今新安地区也构筑了一道关隘,称之为汉函谷关,到秦函谷关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这条路直线进军就是潼关,打破潼关,关中地区也就无险可守。关中地区东出争霸,其它势力进攻关中,多从函谷关潼关一线进军。

东晋刘裕北伐,在占据了洛阳之后也是从潼关进逼关中当时的后秦。唐时安禄山在河北起兵,一路长驱,占领了洛阳。从洛阳到长安走潼关最为快捷,所以安禄山的叛军在潼关外打败了名将哥舒翰,直入长安,吓得玄宗皇帝仓皇出逃。反过来关中作为一个山河四塞之地,占据了洛阳就有了拓展的路线。唐王朝初期围攻洛阳,在虎牢关外击败河北窦建德,从而初步统一北方。

洛阳往东出虎牢关就是成皋,荥阳,开封了。汉初刘邦在占领彭城后,大意之下项羽又夺回彭城,并且妻儿老父都被项羽抓住。项羽一路追击,刘邦这个时候采取的策略是以关中为大后方,自己撤退到洛阳,以成皋地区的关隘(今荥阳西)正面防守。从南北两翼来骚扰项羽的后方。

这条路直线进军就是潼关,打破潼关,关中地区也就无险可守。关中地区东出争霸,其它势力进攻关中,多从函谷关潼关一线进军。

东晋刘裕北伐,在占据了洛阳之后也是从潼关进逼关中当时的后秦。唐时安禄山在河北起兵,一路长驱,占领了洛阳。从洛阳到长安走潼关最为快捷,所以安禄山的叛军在潼关外打败了名将哥舒翰,直入长安,吓得玄宗皇帝仓皇出逃。反过来关中作为一个山河四塞之地,占据了洛阳就有了拓展的路线。唐王朝初期围攻洛阳,在虎牢关外击败河北窦建德,从而初步统一北方。

洛阳往东出虎牢关就是成皋,荥阳,开封了。汉初刘邦在占领彭城后,大意之下项羽又夺回彭城,并且妻儿老父都被项羽抓住。项羽一路追击,刘邦这个时候采取的策略是以关中为大后方,自己撤退到洛阳,以成皋地区的关隘(今荥阳西)正面防守。从南北两翼来骚扰项羽的后方。

最终在成皋地区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三国演义上都有十八路诸侯汇集虎牢关,要攻打挟天子的董卓。董卓派吕布镇守虎牢关,并发生了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但是历史上关东各路诸侯按兵不动,各怀鬼胎。只有孙坚是与董卓军队多次在洛阳附近交手并取得了大胜,迫使了董卓只能西退至关中地区,董卓走时还火烧洛阳。

在东西分裂对战的时候,虎牢关就是前线,东进是徐州以及淮北地区,西进的就是洛阳地区,洛阳后方就是关中地区。唐初的时候太宗李世民在打败洛阳的王世充后,围住了洛阳城。河北地区的窦建德从河北驰援王世充,在洛阳东面的虎牢关与唐军对峙。

窦建德的手下凌敬提出的对策是从滏口陉进入晋东南的上党,再攻略晋西南,趁着唐军在主力在洛阳一带围困王世充,可以从晋西南直捣蒲津关,唐军为了顾及关中安危肯定撤军,洛阳之围自然就解了。

这一招最终窦建德也没有采取,然后在虎牢之外与唐军大战,失手被擒。窦建德的河北军完蛋了,洛阳孤立无援,也被唐军占领。这个时候唐的势力报过了关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对江淮地区和荆襄地区的割据势力形成包围之势,为唐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洛阳出伊阙往南可以经略南阳襄阳地区,往东可以沿着淮河水系的上游(今河南的东南部)直驱淮南。

因为地处淮河水系的上游,进可攻退可守,对偏安东南的势力是非常有优势的。东南地区的吴国政权多次在合肥地区与魏国交战,也是没有办法北上一步的。南方势力想要北伐其中一路就是从荆襄出兵南阳,进攻洛阳。

《隆中对》写到“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路充四川到汉中在进攻关中,另一路从襄阳到南阳到洛阳的一个进军路线。(刘备选择的上将军是关羽,可惜被东吴偷袭占据了荆襄)其后各个年代的北伐,在荆襄出兵北伐的都是要北上一路攻打洛阳或是走武关斜入关中。(刘邦走武关抢在项羽前入关中)。

洛阳因地形地理优势可以说是天下中枢。天下太平时,洛阳自然是富足发达的地方;天下大乱时,洛阳也容易受到周遭攻击。古往今来,没有攻不破的城池,据险而守,不如积极进取。无心统一天下偏安一隅的人即使是打下了洛阳,有地利也是守不住。志在横扫六合的雄主则可以在占据洛阳后,进而统一天下。

洛阳地处平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古时为何战乱不断?

因为大家都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这个地方的土地面积比较大,经济发展一片繁荣,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也比较高
是因为这个地方地形条件太好了,有足够的优势,很多的国家和区域都想要通过这个地方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所以才会一直战乱,想要夺取这个地方的归属权
可能是因为,这就是一块宝地,所以,战乱也是比较多的。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可怕的,好的地方有人争。

与洛阳的地理位置有关,正是因为洛阳地区经济发达处于黄河流域的文化中心,无论在哪一方面而言都是作为都城的好地方,每次发生动乱总是会在这周围发生战争。

洛阳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座城市,很多王朝都将都城设立在洛阳。就比如东汉以及西汉都曾经在此立都,洛阳处于黄河流域的中段。不仅耕地面积较大,而且雨水资源比较充分。

与洛阳地理位置有关。

众所周知,洛阳一直以来都处于四战之地。洛阳周边的地形恰巧是一个盆地,而洛阳正是处于这个盆地的中心。并且洛阳的经济以及文化方面都比较发达,同时周边又有许多观察负责把守。洛阳周边有许多的山脉围绕着,虽然城池旁边地形平坦,但是由于这些山脉的阻隔,一般来说军队很难够越过其中直接攻击洛阳城池。

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除了地形因素以外,我认为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洛阳一直以来都是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无论是在哪一个方面而言,都是中原地区数一数二的城池。并且还有大量的世家豪门以及贵族生活在洛阳,一旦控制了洛阳就等于控制了这些世家大族,有利于自己日后登上皇帝的宝座。

与文化传承因素有关。

除了地形以及经济以外,我认为与文化的传承关系也是有关的。洛阳作为中原地区文化的起源点,要知道古代人对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视的。一旦得到了洛阳,从侧面上也可以说明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可以对其他诸侯宣称自己是属于正统。古代人对这一方面是十分迷信的,可以说得到了洛阳就得到了半个天下。在地球上可攻可守,有利于自己在争夺天下的过程当中占据主导位置。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古代饱受战乱,真的是无险可守吗?

《史记·留侯世家》所言:“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洛阳附近山河形势图,崤山扼其西,熊耳、外方山镇其南,嵩山、箕山控其东,只有北部略微开阔,而又有黄河横亘,而在黄河沿岸,又有邙山为其屏障。此外,在其西北,隔着黄河,还有中条山雄峙。

洛河从崤山、熊耳山之间流出,伊河从熊耳山、外方山之间流出,两河逶迤北流,回合之后,最后汇入黄河。在这黄河以南、众山环绕之间,伊洛两河冲出一大片沃土,这地方就被称作伊洛盆地(或者叫伊洛平原)。

洛阳地区形成了山河四塞之势。其实从地图上来看,可以明显看出,中条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三面环绕,形成了一个太师椅一样的形状,面向东面一望无垠的豫东大平原。在东面,嵩山、箕山、具茨山却如同屏风一般立在面前。

这个形势之险固,在全国来说也是不多见的。

古代洛阳对外交通

1、向西的道路位于黄河和崤山之间,必经之路函谷关。函谷关号称“丸泥可塞”,也就是用泥丸一个弹丸就能把路给堵住,这不是夸张。

函谷关战国时设立,最早设在今天的灵宝市,但到汉武帝时,他把关城东移,移到了新安县,这就是函谷新关。

2、洛阳往东百余里是荥阳,荥阳连接西部山地和东部大平原,此地因西周时虢国守卫,统帅天子的虎贲军而得名虎牢关。西周初期三监,虢国虢仲守卫虎牢关阻挡了叛军西进。

说到虎牢关,最著名的大概就是三英战吕布了,这当然是演义了,不是真事。事实上,当初各镇诸侯屯兵酸枣,不敢前进一步,只有曹操一人领兵西行,意图夺取成皋,结果在荥阳被徐荣所败。

在虎牢关(也就是成皋)最著名的战争,当属即楚汉相争时刘项在成皋的对峙了,当时刘邦自彭城大败后,就退守成皋、荥阳,在这里和项羽对峙三年,成皋虽然时又易手,但项羽却不能再前进一步。

七国之乱时,汉景帝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周亚夫首先就是占据荥阳,确保洛阳安全。

隋唐之时,李世民围洛阳,窦建德领兵来救。窦建德十万余大军攻克不了虎牢关,士气低落,最后为李世民所擒。

牢关背靠崇山,无后顾之忧,有居高之势,面临东部大平原。正因为如此,刘项相争时,以项羽之能,在这里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3、洛阳向北的道路,这条道路也就是渡黄河北上。

这段的黄河,以西的部分,都是峭壁陡岸,水流湍急。以东的部分,则豁然开朗,河道开阔,在此以下,黄河将一直流淌在平原之上,再无峡谷约束。这里有一个天然的优良渡口,就是孟津。

孟津之得名,源于武王伐纣。据说当年周武王征讨商纣,在这里,天下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全部来了,和周武王会盟帮忙,所以这地方就被叫做“盟津”,也就是会盟的渡口的意思。

东汉末年再此设孟津关,西晋时在这里架了座桥,并且在桥的两头分别建城防守,后来在河中间的河渚之上也建了座城,三座城共同防守河桥。安史之乱时,李光弼退守河桥,据三城以固守,叛军屡攻不下,虽得洛阳,但惮于李光弼兵势,不敢远出。杜甫《石壕吏》说老妇是“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其实就是说要补充到李光弼队伍里去。

4、第四条路,是从洛阳南下,沿伊河河谷而行,渡过伊河后到达临汝,再沿汝河南下,最后到达淮河。

这条路上有两个关口,一个伊阙,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龙门。现在是旅游胜地,但在古代却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伊阙”,就是说伊河上的门阙,也就是大门。

伊阙在战国时发生过一次大战役,就是秦国白起在这里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伊阙之战后,韩魏门户大开,再没有力量对秦国形成有效抵抗。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是白起所指挥的最重要的两次战役。

在这条路上,过了伊阙之后,在汝阳附近还需要经过另一个关隘,就是广成关。山东诸侯讨董卓时,孙坚由此进兵,董卓遣胡轸与吕布迎击,被孙坚在广成关击败,孙坚并于此地斩杀华雄。

5、第五条路,向东南方向,越过嵩山然后沿颍河而行,可以到达许昌。

扼守这条路的关口,是轘辕关,这座关位于少室山和太室山之间的峡谷之中,山路“有十二曲径,盘旋往复”,极为崎岖难行。自洛阳出轘辕,就可以直接抵许昌,乃至于淮河,因此它的地位就非常重要了,凡是洛阳有战事,轘辕关是必争之地。五胡乱华,刘聪围攻洛阳时,其子刘粲就从轘辕关南下,至梁、陈、汝、颖之间。之后石勒出镇许昌,也是自轘辕关而出。

除了以上几条路之外,还有一条路,就是自洛阳南下,经太谷口越过嵩山,扼守这条路的关口是大谷关(即太谷关)。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洛阳之险要,不在洛阳本身,而在虎牢、轘辕、函谷(新安)、龙门、孟津等支点,若得之,则洛阳安如泰山,若失之,则洛阳危如累卵。
文章标题: 为什么洛阳有险要的地形但不易防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473.html
文章标签:洛阳  险要  地形  防守  不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