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河南考古发现中华第一粽,这一发现对历史研究有哪些意义

时间: 2023-06-23 13:01: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河南考古发现中华第一粽,这一发现对历史研究有哪些意义

考古学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一种是通过史书典籍 一种是传世或发掘实物进行的。考古一词非常广义,含盖领域非常多,可以对现有的实物进行考古,也可以进行考古发掘。可以说考古学与历史学相辅相成,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考古学可以让人们发现更多的历史,从而丰富和推动其发展。
我认为,考古学可以用实物验证史书并纠正史书上的错误.中国考古学界曾经通过考古事实纠正了<<史记>>的错误.

河南发现夏代“粮仓城邑”,你觉得发现有什么意义?

河南发现夏代粮仓城邑,我觉得发现的意义是对考古造成一定的正面影响,有利于我国考古研究的发展,也给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于现在的人了解古文化古风情的生活习俗有特别大的帮助。

一、推动考古研究古代粮食存储

河南发现了夏代的粮仓城邑,这项发现历时了两年才出土,一共有28座仓储粮食的遗迹,在几千平米的用人工搭设的筑台上,考古学家在粮仓中还发现了遗留的粮食的作物化石以及地面铺边的植物成分的,用来防潮的东西。这些发现都为研究古时粮仓储存的方式有很大的帮助,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于考古研究来说,除了根据历史记载、文集记载来推断古时候仓储粮食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有像粮仓考古遗迹的发现,更能够给我国的考古研究提供帮助,所以这次粮仓城邑的发现,不仅能够辅助验证文本推测的历史是否正确,还能够为我国的考古研究带来实质性的依据和帮助。

二、推动考古研究夏代社会

粮仓城邑的发现,通过时间推测可以算到是至今4000年之前了,是夏代的早期粮仓,这是我国考古研究史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集中储存粮食的历史遗迹。所以对于这项遗迹,它带来的不仅是关于粮食存储方面历史研究的帮助,更能够帮助考古学家通过粮食存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谷物和植物成分,来推算当时的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甚至再结合书籍的研究,可以推测到夏代文化及国家的建构和社会发展等等相关的情况。所以粮仓城邑的发现带来的将是我国对夏代整个历史及社会组织的考古研究,这项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河南发现了夏代的粮仓城邑,主要的意义就是给考古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推动意义,可以有助于我国考古学家研究夏代的发展情况,也有助于我国对古时候粮仓存储季粮食作物发展的研究,所以这项发现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华第一龙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中华民族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 ,因此我们祖先把许多动物的特点集中在一起。 从龙的艺术形象中我体会到了 我们祖先的丰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年轻的龙啊! 背负重振蜀汉的重任

马未都讲千年文物“中华第一龙”的意义,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俗话说中国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却不仅仅只有五千年。“中华第一龙”就有着6000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为龙的子孙的事实。
  话说中华第一龙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阳市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阳县城西南处修建了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中发现一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遗址南边,是五代后梁修筑的濮阳古城墙。经国家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出土了四组用蚌壳摆彻的龙虎等动物图案。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发现”中华第一龙”。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 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1988年正值农历龙年,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学术界和新闻界,并引起海外的广泛关注。1998年是农历“虎年”,画家李燕在首都报纸著文指出“中国的龙文化是相当丰沛的,‘中华第一龙’就出自我们的老祖宗黄帝之孙——颛顼的老家濮
  “中华第一龙”是仰韶时期(中国传说时代,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随葬品,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虎。龙和虎都是用蚌壳摆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则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龙虎之间的森森白骨。更扑朔迷离的是黄帝“乘龙升天”这一中国最古老的传说,被在该墓葬所出土的“乘龙升天”蚌壳摆塑所证实———“乘龙升天”是传说,却系历史的真实反映。
  西水坡遗址,位于濮阳老城西南隅。1987年5月,在开挖引黄供水调节地工程中发现,遗址的西、南两面是始建于五代后梁时的雄伟古城墙。依法报经文化部批准后,于同年6 月开始科学发掘。该遗址的文化层,自上而下是宋、五代、唐、晋、汉以及黄河淤积层,东周、商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和仰韶文化层。仰韶文化层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层。西水坡遗址发掘清理了众多遗迹,像灰坑、窖穴、房基、窑址、沟、成人墓葬、儿童瓮棺葬、东周阵亡士卒排葬坑,以及大量的陶、骨、石、蚌器等遗物,还有丰富的动物遗骸。更重要的是发 现了四组蚌图和成批的蚌壳、螺壳堆积。

  中国是龙的故乡, 在龙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最早的龙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
  1987年为解决化工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濮阳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调查中,于调节池的西南部发现一处内涵非常丰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经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从当年6月起,濮阳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收获很大。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清理出四组用蚌壳摆砌的龙虎等图案,简称蚌图,以B1、B2、B3、B4表示之。B1为墓葬,编号M45。8月17日在137号探方中发现(以下探方用T表示),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1.84米。在其两侧分别为蚌壳龙虎图案。龙虎相背,龙在东侧,长1.78米;虎在西侧, 长1.39米, 皆头北尾南,墓主人、中足北还有一蚌壳堆;B2在B1南20米处,9月10日在T176中发现,其内容有龙、虎、鹿、石斧等,虎在西,鹿在东,头皆向北,相向而立。龙在虎南,张嘴伸舌,可见上下牙齿,嘴南有近圆形蚌堆。龙身迭压在虎身之下。龙头之东有像蜘蛛的图案,再向东放置一石斧。B2南北通长2.1 米,东西通宽1.33米;B3在B2南边25米处,11月23日在T215中发现。内容为一只奔虎,头西尾东,背南足北作跷尾奔跑状。与虎背对背为一龙,头东尾西,昂首作腾飞状, 龙背骑一人;B4在B3西南,因被两个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三组蚌图,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在仰韵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发现,专家们一致认为,蚌龙在考古断代上属仰韵文化早期的遗迹无误,在形态上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的正宗祖先。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该遗迹的蚌壳标本作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600年,误差不超过135年(经树轮校正),专家们遂誉称蚌龙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龙”轰动了海内外。国内外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西水坡蚌龙作为龙文化的源头,其深刻的内涵正在被揭示,而蚌龙本身的现实意义已超出了学术研究本身。

  1995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濮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濮阳召开了“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盛会,会议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闭幕式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正式命名濮阳为“龙乡”,并由常务副会长冯征将镌刻有“龙乡”二字的铜牌颁发给濮阳市。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门配合引黄调节池工程队,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第一组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长1.84米,仰卧,头南足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作摆动状,似遨游苍海。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二目圆睁,张口龇牙,如猛虎下山。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在此墓东、西、北三小龛内各葬一少年,其西龛人骨长1.15米,似女性,年约十二岁,头有刃伤,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
  距45号墓南20米外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头部,在鹿与蜘蛛之间有一精制石斧。再南25米处第三组是一条灰坑,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飞禽、蚌堆和零星蚌壳散布其间,似日月银河繁星。其人乘龙虎腾空奔驰,非常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另外,在三组蚌砌图案周围,还发掘出仰韶时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圆雕石刻人像残块,内含十分丰富。
  龙的传说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种动物特征组成的图腾,几千年来,人们把它视为权势与威严的象征,雕于梁柱,塑于墙壁,绣成龙袍,成了真善美的统一体,故有“真龙天子”、“乘龙快婿”、“望子成龙”诸多称谓,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1987年,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龙虎图案,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据科学测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此次重大发现,轰动了全国新闻界和史学界。1988年《人民画报》曾用19种文版发行120个国家。国内主要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文物》、《华夏考古》等都先后作了报道。
  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发现,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龙的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美学史、宗教史、天文历法等都有重要意义。考古学家邹衡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对此作了高度评价。1995年10月中旬,“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濮举办,在这次会议上,濮阳市被命名为“龙乡”,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把刻有“龙乡”二字的铜匾赠送给濮阳市。从此,“龙乡”就成了濮阳的代称。
  俗话说中国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却不仅仅只有五千年。“中华第一龙”就有着6000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为龙的子孙的事实。
  话说中华第一龙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阳市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阳县城西南处修建了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中发现一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遗址南边,是五代后梁修筑的濮阳古城墙。经国家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出土了四组用蚌壳摆彻的龙虎等动物图案。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发现”中华第一龙”。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 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1988年正值农历龙年,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学术界和新闻界,并引起海外的广泛关注。1998年是农历“虎年”,画家李燕在首都报纸著文指出“中国的龙文化是相当丰沛的,‘中华第一龙’就出自我们的老祖宗黄帝之孙——颛顼的老家濮
  “中华第一龙”是仰韶时期(中国传说时代,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随葬品,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虎。龙和虎都是用蚌壳摆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则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龙虎之间的森森白骨。更扑朔迷离的是黄帝“乘龙升天”这一中国最古老的传说,被在该墓葬所出土的“乘龙升天”蚌壳摆塑所证实———“乘龙升天”是传说,却系历史的真实反映。
  西水坡遗址,位于濮阳老城西南隅。1987年5月,在开挖引黄供水调节地工程中发现,遗址的西、南两面是始建于五代后梁时的雄伟古城墙。依法报经文化部批准后,于同年6 月开始科学发掘。该遗址的文化层,自上而下是宋、五代、唐、晋、汉以及黄河淤积层,东周、商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和仰韶文化层。仰韶文化层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层。西水坡遗址发掘清理了众多遗迹,像灰坑、窖穴、房基、窑址、沟、成人墓葬、儿童瓮棺葬、东周阵亡士卒排葬坑,以及大量的陶、骨、石、蚌器等遗物,还有丰富的动物遗骸。更重要的是发 现了四组蚌图和成批的蚌壳、螺壳堆积。

  中国是龙的故乡, 在龙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最早的龙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
  1987年为解决化工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濮阳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调查中,于调节池的西南部发现一处内涵非常丰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经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从当年6月起,濮阳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收获很大。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清理出四组用蚌壳摆砌的龙虎等图案,简称蚌图,以B1、B2、B3、B4表示之。B1为墓葬,编号M45。8月17日在137号探方中发现(以下探方用T表示),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1.84米。在其两侧分别为蚌壳龙虎图案。龙虎相背,龙在东侧,长1.78米;虎在西侧, 长1.39米, 皆头北尾南,墓主人、中足北还有一蚌壳堆;B2在B1南20米处,9月10日在T176中发现,其内容有龙、虎、鹿、石斧等,虎在西,鹿在东,头皆向北,相向而立。龙在虎南,张嘴伸舌,可见上下牙齿,嘴南有近圆形蚌堆。龙身迭压在虎身之下。龙头之东有像蜘蛛的图案,再向东放置一石斧。B2南北通长2.1 米,东西通宽1.33米;B3在B2南边25米处,11月23日在T215中发现。内容为一只奔虎,头西尾东,背南足北作跷尾奔跑状。与虎背对背为一龙,头东尾西,昂首作腾飞状, 龙背骑一人;B4在B3西南,因被两个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三组蚌图,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在仰韵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发现,专家们一致认为,蚌龙在考古断代上属仰韵文化早期的遗迹无误,在形态上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的正宗祖先。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该遗迹的蚌壳标本作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600年,误差不超过135年(经树轮校正),专家们遂誉称蚌龙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龙”轰动了海内外。国内外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西水坡蚌龙作为龙文化的源头,其深刻的内涵正在被揭示,而蚌龙本身的现实意义已超出了学术研究本身。

  1995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濮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濮阳召开了“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盛会,会议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闭幕式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正式命名濮阳为“龙乡”,并由常务副会长冯征将镌刻有“龙乡”二字的铜牌颁发给濮阳市。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门配合引黄调节池工程队,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第一组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长1.84米,仰卧,头南足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作摆动状,似遨游苍海。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二目圆睁,张口龇牙,如猛虎下山。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在此墓东、西、北三小龛内各葬一少年,其西龛人骨长1.15米,似女性,年约十二岁,头有刃伤,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
  距45号墓南20米外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头部,在鹿与蜘蛛之间有一精制石斧。再南25米处第三组是一条灰坑,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飞禽、蚌堆和零星蚌壳散布其间,似日月银河繁星。其人乘龙虎腾空奔驰,非常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另外,在三组蚌砌图案周围,还发掘出仰韶时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圆雕石刻人像残块,内含十分丰富。
  龙的传说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种动物特征组成的图腾,几千年来,人们把它视为权势与威严的象征,雕于梁柱,塑于墙壁,绣成龙袍,成了真善美的统一体,故有“真龙天子”、“乘龙快婿”、“望子成龙”诸多称谓,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1987年,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龙虎图案,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据科学测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此次重大发现,轰动了全国新闻界和史学界。1988年《人民画报》曾用19种文版发行120个国家。国内主要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文物》、《华夏考古》等都先后作了报道。
  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发现,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龙的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美学史、宗教史、天文历法等都有重要意义。考古学家邹衡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对此作了高度评价。1995年10月中旬,“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濮举办,在这次会议上,濮阳市被命名为“龙乡”,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把刻有“龙乡”二字的铜匾赠送给濮阳市。从此,“龙乡”就成了濮阳的代称。

谁开启了地球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远超5000年

2005-6-3 东方早报

  综合新华社电 过去一直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那么,中华文明的起源于何时?是一个源头还是多个源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近日,我国考古专家在河南省灵宝市发现一片距今约5500年的仰韶中期墓葬区,考古专家称,这一发现和发掘,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发现18座墓葬

  这片墓葬区位于河南省灵宝市西南部约30公里的阳平西坡遗址。去年冬天,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一起对该遗址进行钻探时,发现了几个钻孔中有骨头,便决定进行进一步发掘。从今年4月8日开始,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陆续发现了18座墓葬,目前已清理出11座。这些墓葬均属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并有二层台,其中有两座墓里有釜、灶和瓶等随葬品。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座墓葬里的人体骨骼基本保存完好,这具长度为180厘米人骨,脚前放着9件陶器或石器随葬品。

  从传统上讲,中华民族已经有5000年的文明史。但从这次考古发现的一些做工精致的随葬品看,中华民族早在仰韶中期的庙底沟期的晚段(距今约5500年)就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如果这一说法成立,中华文明的渊源就可提前至少500年。主持考古工作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博士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马萧林博士介绍说,西坡遗址是近年来国家考古“探源工程”的重点遗址之一,这片墓葬区的考古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中期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以及对探索中原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文明起源多元

  一些从事考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历史研究的专家此前在研讨中认为,东北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四川金沙遗址、湖南永州舜帝文化遗址的新发现,进一步清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生存状态,证明仅中国稻作农业文化的历史就可以推到8000年至1万年前,这些也打破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光培及一些从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指出,各地新的考古发现说明,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都有早期文明的生长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单元的、直线的,而是呈“多元一体”状态。它揭示了中国为什么能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文化根源,也揭示了中国早期文明中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为什么能合而不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合和”的中国哲学的文化根源,突破了过去仅以黄河文化论中华文明起源的传统认识。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等专家认为,自然科学和“口述历史”资料在中国文明探源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文科学研究要多学科相结合。专家认为,西方学术界从早期某段文明史无法精确编年而否认其客观存在是不科学的,国际学术界应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根据自身历史实际所创造的早期文明记史方式。
人类

考古的意义和价ŀ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起着重要的的作用。考古学也发展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进步。考古可以让一个民族的历史变得更加透明,有利于了解历史的每一个脚印和文化,对现实和社会以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考古发掘阶段注意事项

科学性、保护性发掘对于遗产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文物遗址的发掘阶段就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就能使文物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时文保人员要与考古发掘者积极配合,在发掘清理阶段就充分考虑到日后的保护和修复问题。

近年来考古界谈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文物的现场保护和大遗址保护。前者着眼于文物的及时保护,后者则着眼于文物整体环境的保护。这是对文物遗产科学发掘的前提。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考古、人民网-发挥考古学独特优势增强文化自信

文章标题: 河南考古发现中华第一粽,这一发现对历史研究有哪些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370.html
文章标签:这一  河南  中华  意义  考古发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