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把宝剑,据说出土时还在发光,是什么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卧薪尝胆”。说的是公元前493 年,吴王夫差为
报父仇,领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兵败投降。后来勾践表示顺从吴王,得到
信任,3 年后得到释放回国。
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雪恨。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睡觉不用被褥,
躺在草中。又在自己起居处悬挂一个苦胆,坐卧时都能看到;每次吃饭前,
都要去尝一尝苦味。后来,他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发展生产,并亲自扶犁种
田,让妻子纺织;同时奖励生育,增加人口,加强国力,经过“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打败了吴国。接着,勾践挥师北进中原,
在徐州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
后来,人们根据越王勾践的这段经历,概括出“卧薪尝胆”的成语,用
来比喻刻苦自励,不敢安逸。
越王勾践还有一个嗜好,铸制名剑。据古书《拾遗记》记载:“越王勾
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
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
他还广泛地搜集、珍藏了许多名剑。当时有一个极有名气的宝剑质量鉴赏家,
名叫薛烛,当他看到勾践珍藏的一把名为“纯钧”的宝剑时,不禁大吃一惊,
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稀世之宝。
剑在我国已有3000 多年的制作历史。剑是中国武术器械中的“百刃之
君”。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质量很好的铜锡合金剑,斗剑之风也较盛行,
剑术理论也相应得到发展。据《吴越春秋》记载:民间武术家越女,曾向越
王勾践详论“剑之道”。战国后期,铁剑普遍出现。到了汉代,《晋书》中
记载:“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并有一套严格的佩剑制度。击
剑更是朝野风行,不少人以剑术立名天下。汉高祖刘邦自夸:“我提三尺剑
取天下”,隋唐时,剑形十分精致华丽,贵族、学士亦多随身佩剑,对后世
影响很大,故唐剑有“鼻剑”之称,宋代之后,击剑之风逐渐为剑舞取代。
由于中国名剑众多,收藏价值极高。特别是勾践死后,有许多人士曾绞
尽脑汁去寻找他所珍藏的宝剑,结果一无所得。那么,越王勾践的宝剑到哪
儿去了呢?
1965 年,在发掘湖北江陵的一座楚墓中,发现了两把珍贵的宝剑。其中
一把就是长期失传的越王勾践的宝剑,宝剑全长55.7 厘米,剑身宽4.6 厘
米,剑柄(剑把)长8.4 厘米。剑首(柄头)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
道极细的同心圆圈。金黄色的剑身布满了黑色的菱形花纹,剑格(剑身与剑
柄间突出部分)向外凸出,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
纹。其中一把剑上刻有“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8 个鸟
篆体错金铭文。字迹非常清楚。这两把宝剑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埋藏了2000
多年,出土时依然闪闪发光,剑刃极其锋利,一点点锈迹也找不到。因此,
当越王剑在国外展出时,引起很大震动。有人甚至说,2000 多年前的中国人,
一定会施展使剑不锈的“魔法”!
1968 年,考古工作者从河北省的一座古墓里,又发现了两把宝剑。这座
汉武帝哥哥刘胜的古墓,距今也有2000 多年了。当刘胜还在做“靖王”的时
候,就为自己后事作了安排。他挖了个很大的山洞作为自己的墓地;又做了
件“金缕玉衣”,心想穿上这种“宝衣”,可以使尸体永不腐烂,结果怎样
呢?出土时,玉片已经散落,尸体早已烂得只剩下几颗碎牙。而作为殉葬品
的两把剑,却金黄锃亮,闪着寒光。
越王剑也好,刘胜剑也好,当它们重见天日之后,引起人们的惊异——
中国古人的“魔法”究竟是什么呢?
从现代科学仪器检验得知,这种古剑的成分是青铜,是用铜和锡按一定
比例(铜居多)熔融浇铸而成。再经精心研磨,使它锋利。研究者又发现,
剑身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纹和乌黑发亮的剑格,原来是经过硫化处理的。也就
是说,古剑的表面在形成过程中已和硫的化合物起过作用。经过硫化技术处
理过的剑,就变得既美观,又耐腐蚀了。
1974 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的陶俑坑,发掘出3 把不寻常的青铜宝
剑。这3 把剑埋在离地面大约5、6 米的湿土中,出土时居然锋利光亮,一下
能划透10 几张报纸呢!用电子仪器探测结果表明,在制作技术上,秦始皇陶
俑坑青铜剑比越王剑又提高了许多——它采用了一种很了不起的表面处理技
术,就是铬盐氧化法。这是用铬酸盐作氧化剂,在剑的表面上形成一层致密
的氧化层,保护着剑,使剑不再和别的物质起化学作用。这层致密的氧化层
很薄很薄,只有一张报纸的1/10 那么厚。这确是我国古代材料科学技术上
的一项重大成就。而国外则在本世纪30 年代才提出在有色金属表面用铬酸盐
处理技术的专利,这已比我国晚了2000 多年。
越王勾践剑
1965年出土 湖北江陵 (现荆州)
我在2003年见过一次的
越王勾践剑 不是发光 是青铜剑的防锈工艺 使得剑面反光
据说是紫微剑,好像曾经是属于项羽的。印象中是这样的,仅供参考。呵呵
是越王勾践剑,不是发光,是出土后依旧非常锋利,可以划破十几层报纸
越王勾践剑是用什么铸造的?
越王勾践剑是用什么铸造的?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
近年来,随着越王勾践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复制”或仿制的相继出现,人们普遍相信,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硫化处理。本报4月27日的《越王勾践剑因何千年不锈》文章也主要阐述了此种说法。近日,湖北省博物馆、省考古所研究员后德俊撰文认为,该剑出土时并不是绝对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其次,出土至今还不足40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后德俊研究员告诉记者,其实,24年前,他就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的小文章,刊登在湖北省考古学会主编的学术性刊物《江汉考古》1980年的第一期上。当时,他认为已经将问题基本上说清楚了。但由于《江汉考古》是一本学术性的刊物,加之1980年第一期又是其创刊号,发行量不多,许多人可能没有看过或不了解他的这篇小文章。现在看到许多媒体关于越王勾践剑的报道离事实越来越远,他认为有必要将此事再次澄清。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而加深对文物的了解。
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出土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剑完全隔绝氧气是其不锈的主要原因。
后德俊研究员说,越王勾践剑是采用青铜铸造而成,这已经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它成分。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墓葬中,它发生锈蚀的途径一般说来有这样几条:在潮湿的条件下,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时,发生锈蚀,生成铜盐;在潮湿的条件下与贵重金属(如金、银等)接触,产生电化学腐蚀;与硫或含有硫的物质接触,生成铜的硫化物等。
再来看看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该剑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位于墓主人的左侧,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的。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二。
望山一号楚墓处在现代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三。
此外,还有三点证据可以证明,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
第一,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不是绝对的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该剑出土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还不足40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了,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第二,与越王勾践剑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件青铜剑,这三件青铜剑都放在该墓棺外的椁室内,相对说来它们所处环境的密封程度不如越王勾践剑,但是它们的锈蚀程度也较轻微,甚至与越王勾践剑完全相同。
例如,出土于该墓头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头部所对的椁室)、编号为T109的青铜剑,素面无花纹,出土时“刃薄而锋利,保持着耀目的光泽”(考古发掘报告语);出土于该墓边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身旁所对的椁室)、编号为B127的青铜剑,形制与越王勾践剑相近,“整个剑身的两侧均满饰黑色的菱形花纹,非常优美。保存也很完好,刃薄而锋利,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考古发掘报告语)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内、被称为“铜斧之王”的大铜斧,出土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代开采铜矿石的矿井内,表面布满了与刃部垂直的划痕,是一件古代劳动人民实用的采矿工具。由于出土于古代矿井淤泥中,出土时表面仍然泛有青铜的光泽,锈蚀程度也较轻微。
第三,与越王勾践剑时代相近、制造工艺也相近的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由于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夫差矛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后德俊研究员说,他曾亲手保护处理过这件珍贵文物,其锈蚀情况与同时期的其它出土青铜器基本相同。
以上所述均已说明,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而不是其它。
勾践剑表面上的硫化物,其实是墓室中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产生的。
后德俊研究员说,越王勾践剑出土至今仅做过一次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剑表面黑色花纹处的含硫量只有0.5%、剑格表面的含硫量比较高,达0.9%-5.9%,在剑身的其它部位都未检测出有硫存在。这就说明该剑锈蚀程度的轻重与硫的存在没有关系。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无法在青铜器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现代文物工作者在保护古代青铜器时从来也未采用过硫或硫化物。
古代工匠们是否在越王勾践剑的表面采用过硫化处理的工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在用剑时,人的手指会经常摸到剑格,从而很快就将该处的硫化铜抹去,既如此,还有必要进行硫化处理吗?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们的墓葬中一般都有大量的陪葬品,情况十分复杂。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这就是越王勾践剑上硫的来源。
越王勾践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这已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表面装饰有多种,采用锡是其中之一,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但锡有两点不足,一是硬度低,容易出现划痕,所以只能填在剑身的花纹内;二是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使光泽暗淡,失去了装饰的意义,所以这种方法并没有被较广泛的使用,考古发掘中出土这类文物比较少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几年前,湖北鄂州市博物馆青铜镜研究所就已经仿制出这种花纹,采用的工艺比较简单,也毫不神秘。
青铜宝剑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504.htm
用青铜铸造
应该是地球元素
重金属
青铜.
以色列发现3300年前墓穴遗址,这具有怎样的历史考究意义?
人们能利用现代科学方法从器皿上的残留物中发现许多信息,例如肉眼看不到的有机遗骸等。这处墓穴及器皿的发现,不仅能提供青铜时代晚期葬礼习俗的完整图景,
这个墓穴的发现对于历史的研究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让以色列的国家历史更加完整。
带来的意识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对于以色列后续的历史研究也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历史文化也将会起到积极的意义。
文章标题: 德国 3000 年前青铜宝剑出土时仍然闪闪发光,这一发现对历史研究有哪些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