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考中进士是什么心情

时间: 2023-06-14 08:00: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古代考中进士是什么心情

韩愈身世凄苦,三次科举都没中,心情是怎样的?

大家都知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文学素养非常高,文章清新独特又引入深思。但韩愈身世凄苦,三岁时父亲去世,一直和兄嫂生活。九岁时兄长去世,只能和寡嫂相依为命。成年后,韩愈心怀壮志奔赴长安,参加科举,无奈三次落榜,最后只能离开长安。第四次科举时,韩愈考中进士。

韩愈三次落榜,如果说心情怎样,那应该是沮丧。韩愈第一次科举失败后,非常落魄,身无分文。好在遇到北平王收留,才得以参加第二次第三次考试,但也失败了。第三次科举失败后,韩愈已经没有办法在京城立足,只能回到宣城。虽然韩愈很沮丧甚至很落魄,但并没丧失信心,终于在25岁时再次参加科举,考中进士。

其实在古代,科举需要学识,也需要运气。有时自己的答案并不符合主考官的意志或者不符合国家倡导的思想,就会造成科举失败。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推崇儒家思想,但当时的唐朝深受佛家思想影响,甚至佛教已经达到影响政治的程度,所以韩愈科考失利是可以预见的,韩愈的思想并不符合统治阶级利益。

曾经唐宪宗想要将佛骨引入皇宫,公开供奉,长安城也已掀起信佛狂潮。面对这种情况,敢于直言的韩愈,不顾自己的生死,公然向皇帝进言,力劝唐宪宗不要让天下百姓被佛骨误导,批判佛骨入宫的行为。唐宪宗听后大怒,下令处死韩愈,在群臣的力劝下,将韩愈贬为了潮州刺史。

韩愈一生都致力于推崇古文,恢复儒家思想。韩愈的散文恢宏大气,别出心裁,韩愈的个性勇于挑战,不畏艰险,这些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心情是非常低落的,也是非常迷茫的。因为韩愈每一次都在非常用心的准备考试,也为了考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却迎来了三次落榜的结局,所以心情是一蹶不振的。
心情特别压抑,因为他的家庭背景不是特别好,所以他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但是没有中举,特别失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韩愈的心情肯定是不太好的,可以说是十分沮丧,但他很快就调整了过来。

唐朝考取进士科

唐朝考取进士科的过程、考中状元、榜眼会做什么样的官
1、唐朝依然是贵族社会,科举的作用十分有限,进士科录用的人数也非常少,武德、贞观年,每年录用人数只有几人,多的时候十几人。之后人数有所增加,但是每年录用人数也就二三十人。白居易中进士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说明当科17人中进士。
2、唐朝考中进士后,不一定授官。只是一种代表你学历、学位。官位主要还是授予荫补的高官世家大族子弟。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中进士后十多年才授官。
3、一般状元、榜眼,授官为——从八品下: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揭者、都水监主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吏部/礼部/考功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戌主、上戌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4、考生有两类:乡贡、生徒。
5、乡贡为地方私立学校及自学成才者,通过县级考试,然后州府考试后,持“解状”入京,参加由尚书省功员外郎主持的,每年一次的“省试”。武则天在位时,短暂实行过一期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6、生徒为官办学校学生,也就是隶属国子监的“中央六学”、门下省的“弘文馆”、东宫的“崇文馆”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高级官吏的子弟。还有地方各地方州县学馆学生,现在本校淘汰考后,然后到京城参加由尚书省考功员外郎主持的,每年一次的“省试”。
7、中进士的,多为生徒。乡贡的比例很低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

隋、唐时,“进士科”、“明经科”都算是考试科别,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

依据清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四记载,孟郊于贞元十二年(西元796年)登进士第,时四十六岁。唐人科举,进士科最难,明经科较易,因此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是而立之年,而五十岁登进士第,应该是不会存在,因为是知天命之年。难怪孟郊四十六岁登上进士榜,高兴的心情,从他的〈登科后〉一诗来看,几乎把几十年为仕途的努力和艰辛,都一扫而空。 [1]

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也因此,时人称进士及第者“白衣公卿”[2]。

在唐朝,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称作“通榜”[3]。因此凡是应进士举的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希望通过他们宣扬自己的名誉,甚至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温卷”。而二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知己”。在唐朝,进士及第后,要到吏部进行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这个要看皇帝的心情
先经过童子试,再经过乡试,最后殿试。考中状元一般管很小,当个县令什么的差不多了

讲考中进士和未考中进士的心情成语

春风得意
chūn fēng dé yì
[释义] 春风:春天和煦的风;得意:愿望得到满足时的高兴心情;和暖的春风使人觉得洋洋自得。①原指考中进士后洋洋自得的心情。②后用以称进士及第;功成名就。③形容因所谋求的事情成功而心情欢畅。
[语出] 唐·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正音] 得;不能读作“děi”。
[辨形] 意;不能写作“义”。
[近义] 春风满面 眉飞色舞 趾高气扬
[反义] 愁眉不展 愁眉苦脸 灰心丧气
[用法] 多用来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他评上了三好学生;又考上了重点中学;真是~。
[英译] extremely proud of one’s success

万念俱灰
wàn niàn jù huī
[释义] 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万念:一切念头;俱:全;都;灰:灰心;失望。
[语出] 清·亭亭长《中国现在记》:“官场上的人情;最是势利不过的。大家见抚台不理;谁还来理我呢;想到这里;万念俱灰。”
[辨形] 俱;不能写作“具”。
[近义] 灰心丧气 大失所望
[反义] 雄心勃勃 意气风发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人遭到沉重打击或失意后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与“心灰意懒”有别:~多形容遭受沉重打击后极端失望的心情;语义较重;“心灰意懒”形容一般的灰心失望;语义较重。
[例句] 他在接连遭受沉重打击后~;应该劝他重新振作起来。

形容两者差别:
天壤之别
tiān rǎng zhī bié
[释义] 天和地;一在极上;另一在极下;比喻差别极大。壤:地。
[语出]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乘矣。”
[正音] 壤;不能读作“yǎnɡ”。
[辨形] 壤;不能写作“嚷”。
[近义] 天堂地狱 天差地远
[反义] 相差无几
[用法] 多用来表示好与坏无法相比或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别极大。一般作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与“大相径庭”区别在于:~指差别之大;“大相径庭”除此以外;还有大不相同或矛盾很大之义。
[例句] 这两个人写的诗真有~。一个是想象丰富;比喻奇妙;一个是东拉西扯;胡编乱造。
[英译] a world of difference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华。”写的是士子参加的哪场科考后获得功名的心情?

这是孟郊中举后所写,为殿试

登科后
唐•孟郊•七言绝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背景】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赏析】“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这就仿佛象是从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评析】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式的贡士,称殿试。也叫“廷试”、“廷对”。源于西汉 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元无殿试。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是《登科后》里的吗?是殿试, 考中之后就叫“进士”
是会试!

古代成为进士有多难,中举对于寒门子弟意味着什么呢?

在古代想要成为进士需要经过府学考试、乡试考试、会试考试和殿试考试,当殿试考试通过后才能成为进士,其过程经历的繁多再加上考试门槛之高,让成为进士变得非常困难。中举对于寒门子弟而言意味着高官厚禄,意味着赢得了做官和翻身的机会。

古代成为进士道路艰难,中举后不仅能象征应试成功,而且等于迎来了高官厚禄

古代成为进士道路艰难,不但需要经过府学考试、乡试考试、会试考试和殿试考试,而且想要参加府学考试还需能够满足一些条件,否则连最初的考试机会就没有非常的艰难。像大家熟知的范进中举故事,除了能够反应出中举道路的艰难,也能从侧面证实中举后象征的成功,让中举人内心无法承担美好未来生活而发生过激的反应。


中举后会意味应试成功和会迎来高官厚禄,虽然科举制度在实行时候也存有弊端情况,但是客观的看能够挑选出一批古代先贤。同时对于科举制度的等级划分也是多层级的,包括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牛级人才和大牛级人才。科举整个过程,更似现在的打怪升级过程。

成为进士需要成功通过殿试,殿试的通过需要经过之前三关才行

成为进士需要成功通过殿试,而殿试的通过需要经过府学考试、乡试考试和会试考试。只有能够通过殿试考试后,才能自豪地说自己为天子门生了。通常府学考试通过后就是秀才,乡试考试通过后就是举人,会试考试通过后就是贡士,殿试通过后就是进士了。

在这其中乡试、会试和殿试都属于全国级别的考试,这些考试时间和试卷命题都是统一的。府学考试属于地方性考试,该考试不仅仅考试日期不固定,而且考试内容也不是国家统一命题。甚至在府学考试前还需经过童子试,多数人因为不能顺利成功通过童子试,所以导致也不能参加而后的府学考试了,肯定也就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科举考试真得难没有秀才身份难入门,有些朝代乡试需要3年一次

科举考试真得难,想要参加乡试不仅仅需要满足秀才身份才行,很多时候即便当了秀才在科举制度方面也存有怪现象。古代人都十分重视礼,甚至一些时候还让这个礼感觉得匪夷所思。像家中如果有两个兄弟,一旦哥哥科举失败了弟弟就算学问再优秀也是不能再参加考试了。

还有科举每年考试次数,并不是大家想象的一年考试一次就行了,有些朝代乡试都是3年才考试一次。这让应试人等得苦不说,再加上路途遥远和交通的不便,可能会导致很多人直接病死在参考的路上。甚至在考试之前为了避免作弊,入场检查时候还需要赤身裸体检查,这给很多读书人内心也带来不小的打击。其科举考试的困难和要求的苛刻,再加上考试竞争压力之大,直接会致一些读书人精神崩溃。

古代的科学考试是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当时中举对于寒门弟子来说是一步登天的好事。也是仕途的开始。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
在古代中举之后,就相当于现在考上了名牌大学,对于寒门学子来说,这是翻身的好机会。中举之后就可以入仕。
中举对于寒门子弟意味着他们今后的前途有很大的改变,而且今后的一些生活也会大大提升。
文章标题: 古代考中进士是什么心情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2645.html
文章标签:进士  代考  心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