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13 10:00: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区别
1、使用时间不同: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晋朝开始使用表;
2、文案不同:奏是文书;章是书面报告;梳是奏章;表是文书。
含义
1、奏
臣子上帝王的文书。
2、章
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3、疏
指上奏章。
4、表
给皇帝上的奏章 。
相似词语
札子;启;题本;奏本;笺;启。
扩展资料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奏折的内容包括言事,即一切中央、地方的政、经、军、文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都须上报;对策,即中央、地方官员对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的看法、主张、办法;引见,即请安等。
奏、章、疏、表等词语都是下级向皇帝递交的文面报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奏折
一、意思不同。
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其方式一般是感恩戴德,忆苦思甜,发誓赌咒,最后言事。
而奏书泛指奏章。
二、用法不同。
可以用奏疏来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弹劾等等,其使用范围相当之广泛。奏疏同时也是有为之士关注社会人生、宣扬政治主张、驰骋王佐之才的重要渠道。
而奏书只在臣下向王公陈述意见时可用。
扩展资料
出处:
《宋史·朱倬传》:“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
翻译:每次上书,要在白天的露天向上苍祷告,祈求上书之后帝王会亲自看到。奏书数十条。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
翻译:向上官进言时,对天子进言说奏,对王公进言说奏书,对公府进言说奏记。
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奏是进上的意思。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而奏书是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而用的。
奏书(zòu shū)
汉 时在诸侯王国中,臣下向王公陈述意见的文书称“奏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战国 以前,君臣同书; 秦 汉 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
泛指奏章。 宋 王安石 《王中甫学士挽词》:“同学 金陵 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
臣下向君主进呈文书。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臣拜稽首,退而奏书於陛下。”
丛辰名。为岁之贵神,主奏记与伺察。一说为水神,是岁君的谏臣。《协纪辨方书·义例一·奏书》:“《广圣历》曰:‘奏书者,岁之贵神也,掌奏记,主伺察。’…… 曹震圭 曰:‘奏书者,水神也,为岁君之谏臣。’”
奏疏( zòushū)
1.奏章。《宋史·朱倬传》:"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 明 徐师曾 《明辨序说·奏疏》:"按奏疏者,羣臣论谏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清 龚自珍 《宰王定九丈宅命赋诗》:"公之奏疏秘中禁,海内但见力力持朝纲。"
2.向帝王上书言事。 宋 欧阳修 《上范司谏书》:"当时之事,岂无急於沮 延龄 论 陆贽 两事也。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宋史·虞策传》:"入为吏部尚书,奏疏 徽宗 ,请均节财用。"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