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国演义老版
问题一:旧版《三国演义》是哪一年拍的? 旧版《三国演义》是1994年王扶林执导央视版电视剧。
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改编,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制作,王扶林担任总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导演,孙彦军、唐国强、鲍国安、吴晓东、陆树铭、李靖飞、张光北、洪宇宙主演,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
一、剧情简介:
该剧演述的是三国时代的故事,是魏、蜀、吴的兴亡史,共分为《群雄逐鹿》(1―23集)、《赤壁鏖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4集)、《南征北战》(65―77集)、《三分归一》(78―84集)五大部分。着重表现的是乱世中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造就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中的风云变幻。
二、基本信息
中文名:《三国演义》
外文名:《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其它译名:《三国志》(日本版译名)
出品时间:1994年
出品公司: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首播时间:1994年10月23日
导 演:王扶林、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
编 剧:杜家福、朱晓平、叶式生、周锴、李一波、刘树生
主 演:孙彦军,唐国强,鲍国安,吴晓东,陆树铭,李靖飞,张光北,陈红,洪宇宙,樊志起
集 数:84集
类 型:古装,历史,战争,剧情
制片人:任大惠
主要奖项:
第15届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
第13届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
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连续剧
1994年度CCTV杯特等奖
问题二:三国演义老版84集全每集集名字。急求!!!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园三结义
2 十常侍乱政
3 董卓霸京师
4 孟德献刀
5 三英战吕布
6 连环计
7 凤仪亭
8 三让徐州
9 孙策立业
10 辕门射戟
11 宛城之战
12 白门楼(上)
13 白门楼(下)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关羽约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里走单骑
19 古城相会
20 孙策之死
21 官渡之战(上)
22 官渡之战(下)
23 大破袁绍
第二部 赤壁鏖战
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火烧博望坡
29 携民渡江
30 舌战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设计
33 群英会
34 草船借箭
35 苦肉计
36 庞统献连环
37 横槊赋诗
38 诸葛祭风
39 火烧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夺四郡
42 美人计
43 甘露寺
44 回荆州
45 三气周瑜
46 卧龙吊孝
47 割须弃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张松献图
49 刘备入川
50 凤雏落坡
51 义释严颜
52 夺占西川
53 单刀赴会
54 合肥会战
55 立嗣之争
56 定军山
57 巧取汉中
58 水淹七军
59 走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
63 火烧连营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征北战
65 兵渡泸水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
70 司马复出
71 空城退敌
72 司马取印
73 祁山斗智
74 诸葛妆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谷
77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 三国归一
78 诈病赚曹爽
79 吴宫干戈
80 兵困铁笼山
81 司马昭弑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阴平
84 三分归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本书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与《三国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本书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让现代的人民,感受到三国英雄的人物的特点。...>>
问题三:旧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哪年拍的?导演又是谁? 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95年制作的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 该剧是描绘了三国时代的一幅政治风云的彩色画卷,是一个龙争虎斗的战争史诗。着重表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将近一个世纪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展示出一幅叮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斗风云图。该剧尊重小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演员的表演堪称经典,至今印在观众心里,被誉为最经典的三国题材影视剧。
导演:王扶林、蔡晓晴、张绍林等十余人编剧:杜家福、朱晓平等六人主演:孙彦军,唐国强,鲍国安,吴晓东,陆树铭,李靖飞
问题四:老版《三国演义》的主演都是谁呀 魏(晋)
曹操――鲍国安
曹丕――杨俊勇
曹植――王良波
曹睿――王光辉
曹芳――安志勇
曹髦――姬晨牧
曹奂――汪涵
曹真――郑强
曹爽――康铭
曹训――孙振才
曹羲――迟重根
曹仁――邰祖辉
曹洪――霍尔查/巴拉珠尔
夏侯敦――巴拉珠尔/鲁建国/苏德斯琴
夏侯渊――钱玉林
夏侯霸――石天生/沈双存
夏侯懋――王基明
夏侯杰――杨立新
张辽――徐少华/张亚坤/王卫国
张虎――田野
徐晃――霍尔查/刘洪林/谢东/尼格木图
许褚――王建国/卢映/陈之辉/韩东
张――邢国洲/徐伟茹/桑宝/王化南
典韦――张甲田
文聘――芒莱/毕力格
于禁――斯琴毕力格
李典――张英武/桑宝/张京海
乐进――沈龙
毛――周惠林
郭嘉――蒋恺
徐庶――翟万臣
程昱――戴敬国/于连
贾诩――李绪良/徐永亮
荀――顾岚
荀攸――于家乃
刘晔――马玉森/魏宪
蒋干――周舟
司马望――吕锁森
司马懿――唐振环/魏宗万
司马昭――高兰村
司马师――潘引来
陈登――王长利
陈――纽荼亮
许攸――石小满
杨修――毕彦君
蒯越――马吉春
郭淮――常玉平
钟会――管越
邓艾――王洪光
邓忠――吴文庆
贾充――韩新民
陈群――张世军
陈琳――王涛
华歆――宋戈
张绣――韩善续
孟坦――苏德斯琴
王植――莫歧
秦琪――刘立伟
蔡瑁――幺岳
蔡中――李小舟
蔡和――李化
张当――朱德仓
崔谅――李松桥
杨陵――高小宝
马遵――秦宝林
王朗――董骥
孙礼――杨军
郝昭――李世才
费耀――齐文强
李胜――杨艾夫
桓范――文毫
蒋济――刘义
陈泰――刘英鲁
许允――王幼童
王经――张洪武
邵悌――王鹰
苏越――许宏达
成济――张平 蜀
刘备――孙彦军
糜夫人――许娣/王璐瑶
甘夫人――伊淑芳/郭淑萍
孙夫人――赵越
刘璋――梁震亚
刘禅――李铁/鲁继先
刘琦――尹力
诸葛亮――唐国强
诸葛均――石霓
黄承彦――王洪武
庞统――金书贵
法正――张民甫
姜维――樊志启/张天舒
关羽――陆树铭
关平――丁志勇/陈兵
关兴――李威/顾建荣
张飞――李靖飞
张苞――迟国栋
赵云――杨凡/张山/侯永生
黄忠――王洪涛/叶钧
马超――安亚平
马岱――陈关欣/李建平
魏延――刘威/王晓颖/王绍文/王心海
王平――崔岱
廖化――芒莱/杜文禄/陈之辉
马谡――张治中
郗正――洪希迈
孙乾――郭家庆/夏均寅
伊籍――王辉/刘龙滨
许靖――张勤
糜竺――朱秉谦/任东升
糜芳――隗和国
李恢――王志强
邓芝――李志义
孟达――孙楠
张松――张炬
马良――李平
张嶷――莫.道尔基
马忠――张浩
蒋琬――刘宏坤
张翼――齐文强
吴班――李世才
杨仪――孟宪礼
谯周――王凤文
黄皓――曾革
杨锋――司耕田
孟获――胡战利
孟优――李东果
孟节――李延魁
祝融夫人――李云娟
朵思大王――刘赫
董荼那――秦宝林
胡班――叶金森 吴
孙坚――吴晓东 ......>>
问题五:三国演义老版每集集名字。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园三结义
2 十常侍乱政
3 董卓霸京师
4 孟德献刀
5 三英战吕布
6 连环计
7 凤仪亭
8 三让徐州
9 孙策立业
10 辕门射戟
11 宛城之战
12 白门楼(上)
13 白门楼(下)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关羽约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里走单骑
19 古城相会
20 孙策之死
21 官渡之战(上)
22 官渡之战(下)
23 大破袁绍
第二部 赤壁鏖战
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火烧博望坡
29 携民渡江
30 舌战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设计
33 群英会
34 草船借箭
35 苦肉计
36 庞统献连环
37 横槊赋诗
38 诸葛祭风
39 火烧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夺四郡
42 美人计
43 甘露寺
44 回荆州
45 三气周瑜
46 卧龙吊孝
47 割须弃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张松献图
49 刘备入川
50 凤雏落坡
51 义释严颜
52 夺占西川
53 单刀赴会
54 合肥会战
55 立嗣之争
56 定军山
57 巧取汉中
58 水淹七军
59 走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
63 火烧连营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征北战
65 兵渡泸水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
70 司马复出
71 空城退敌
72 司马取印
73 祁山斗智
74 诸葛妆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谷
77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 三国归一
78 诈病赚曹爽
79 吴宫干戈
80 兵困铁笼山
81 司马昭弑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阴平
84 三分归晋
问题六:老版三国演义演员表 我倒是知道一
问题七:三国演义老版每集名字。急需!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园三结义 2 十常侍乱政 3 董卓霸京师 4 孟德献刀 5 三英战吕布
6 连环计 7 凤仪亭 8 三让徐州 9 孙策立业 10 辕门射戟
11 宛城之战 12 白门楼 1 13 白门楼 2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关羽约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里走单骑 19 古城相会 20 孙策之死
21 官渡之战 1 22 官渡之战 2 23 大破袁绍
第二部 赤壁鏖战
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火烧博望坡
29 携民渡江 30 舌战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设计 33 群英会
34 草船借箭 35 苦肉计 36 庞统献连环 37 横槊赋诗 38 诸葛祭风
39 火烧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夺四郡 42 美人计 43 甘露寺
44 回荆州 45 三气周瑜 46 卧龙吊孝 47 割须弃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张松献图 49 刘备入川 50 凤雏落坡 51 义释严颜 52 夺占西川
53 单刀赴会 54 合肥会战 55 立嗣之争 56 定军山 57 巧取汉中
58 水淹七军 59 走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
63 火烧连营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征北战
65 兵渡泸水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
70 司马复出 71 空城退敌 72 司马取印 73 祁山斗智 74 诸葛妆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谷 77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 三国归一
78 诈病赚曹爽 79 吴宫干戈 80 兵困铁笼山 81 司马昭弑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阴平 84 三分归晋
问题八:三国演义老版的每集集名字叫什么如【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园三结义
2 十常侍乱政
3 董卓霸京师
4 孟德献刀
5 三英战吕布
6 连环计
7 凤仪亭
8 三让徐州
9 孙策立业
10 辕门射戟
11 宛城之战
12 白门楼(上)
13 白门楼(下)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关羽约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里走单骑
19 古城相会
20 孙策之死
21 官渡之战(上)
22 官渡之战(下)
23 大破袁绍
第二部 赤壁鏖战
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火烧博望坡
29 携民渡江
30 舌战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设计
33 群英会
34 草船借箭
35 苦肉计
36 庞统献连环
37 横槊赋诗
38 诸葛祭风
39 火烧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夺四郡
42 美人计
43 甘露寺
44 回荆州
45 三气周瑜
46 卧龙吊孝
47 割须弃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张松献图
49 刘备入川
50 凤雏落坡
51 义释严颜
52 夺占西川
53 单刀赴会
54 合肥会战
55 立嗣之争
56 定军山
57 巧取汉中
58 水淹七军
59 走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
63 火烧连营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征北战
65 兵渡泸水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
70 司马复出
71 空城退敌
72 司马取印
73 祁山斗智
74 诸葛妆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谷
77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 三国归一
78 诈病赚曹爽
79 吴宫干戈
80 兵困铁笼山
81 司马昭弑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阴平
84 三分归晋
问题九:三国演义电视剧集数 1桃园三结义
2十常侍乱政
3董卓进京
4孟德献刀
5三英战吕布
6连环计
7凤仪亭
8三让徐州
9孙策立业
10辕门射戟
11宛城之战
12白门楼(上)
13白门楼(下)
14煮酒论英雄
15袁曹起兵
16关羽约三事
17挂印封金
18千里走单骑
19古城相会
20孙策之死
21官渡之战(上)
22官渡之战(下)
23跃马檀溪
24回马荐诸葛
25三顾茅庐
26火烧博望坡
27携民渡江
28舌战群儒
29智激周瑜
30周瑜空设计
31群英会
32草船借箭
33苦肉计
34庞统献连环
35横槊赋诗
36诸葛祭风
37火烧赤壁
38智取南郡
39力夺四郡
40美人计
41甘露寺
42回荆州
43三气周瑜
44卧龙吊孝
45凤雏落坡
46割须弃袍
47张松献图
48占夺西川
49义释严颜
50单刀赴会
51合肥之战
52立嗣之争
53定军山
54巧取汉中
55刘备入川
56水淹七军
57走麦城
58曹操之死
59曹丕篡汉
60兴兵伐吴
61火烧连营
62安居平五路
63七擒孟获(上)
64七擒孟获(中)
65七擒孟获(下)
66出师北伐
67收姜维
68司马复出
69空城退敌
70司马取印
71斗智祁山
72诸葛妆神
73六出祁山
74火熄上方谷
75五丈原
76诈病赚曹爽
77吴宫干戈
78兵困铁笼山
79司马昭弑君
80九伐中原
81偷度阴平
82三国分晋(大结局)
问题十:老版三国演义演员表 蜀汉部分
孙彦军饰刘备 许娣饰糜夫人(官渡) 王璐瑶饰糜夫人(赤壁)
伊淑芳饰甘夫人(官渡) 郭淑萍饰甘夫人(赤壁) 赵越饰孙夫人(孙尚香)
陈婧饰童年刘禅 李华彤饰青年刘禅 李铁饰中年刘禅
鲁继先饰老年刘禅 陈旭饰刘谌 壮丽饰崔夫人
尹力饰刘琦 梁振亚饰刘璋 赵振平饰刘封
唐国强饰诸葛亮 包海龙饰诸葛瞻 石霓饰诸葛均
王洪武饰黄承彦 祝士彬饰庞统(赤壁) 金书贵饰庞统(耒阳/川中)
时来群饰法正(成都) 张民甫饰法正 陆树铭饰关羽 陈兵饰关平
李威饰青年关兴 顾建荣饰中年关兴 李靖飞饰张飞
迟国栋饰张苞 张山饰青年赵云 杨凡饰青年及中年赵云
侯永生饰老年赵云(南征北战) 王洪涛饰黄忠 叶钧饰黄忠(入川)
乔琛饰黄妻 安亚平饰马超 陈关欣饰青年马岱 李保安饰吕凯
李建平饰中年马岱(南征北战) 张天舒饰青年姜维(南征北战) 樊志起饰中年和老年姜维(三分归一)
张登桥饰姜维母 王文有饰严颜(巴郡) 林中毕饰严颜(天荡山)
刘威饰魏延(襄阳/长沙及江陵) 王晓颖饰魏延(入川) 王绍文饰魏延(川中)
王心海饰魏延(南征北战) 崔岱饰王平 芒莱饰廖化(千里走单骑)
陈之辉饰廖化(水淹七军/三分归一) 杜文禄饰廖化(南征北战) 张治中饰马谡
刘润成饰周仓 李弘饰费 姬崇恭饰邓芝(使吴) 李志毅饰邓芝(北伐)
洪希迈饰郗正 魏德山.饰杜琼 郭家庆饰孙乾(官渡)
夏均寅饰孙乾(赤壁) 刘龙滨饰伊籍(赤壁) 王辉饰伊籍(荆州/成都)
朱秉谦饰糜竺(徐州) 任东升饰糜竺(荆州) 杨乃煌饰糜竺(荆州)
安基饰简雍 刘宏坤饰蒋琬 张勤饰许靖 王志强饰李恢
王忠信饰秦宓 王德林饰黄权 隗和国饰糜芳
张楠饰孟达 张炬饰张松 刘杰饰谯周(南征北战) 王凤文饰谯周(三分归一)
王显和饰马良(荆州) 李平饰马良(荆州/成都) 莫・道尔基饰张嶷
张浩饰马忠 齐文强饰张翼 李世才饰吴班
孟宪礼饰杨仪 袁利坚饰高翔 张世军饰陈式
曾革饰黄皓 李保安饰李福 迟重根饰王甫
韩新民饰赵累 司耕田饰杨锋 胡战利饰孟获
李冬果饰孟优 李延魁饰孟节 李云娟饰祝融夫人
刘赫饰朵思大王 秦宝林饰董荼那 叶金森饰胡班
魏德山饰范疆 李宝华饰赵范 盖克饰赵范嫂樊氏
白利卫饰裴绪 薛勇饰裴元绍
东吴部分
吴晓东饰孙坚 陈秀英饰吴太夫人 俞若娟饰吴国太
林默予饰吴国太 濮存昕饰孙策 恽浆铮饰孙权幼年
吴晓东饰孙权 潘粤明饰孙休 周继伟饰张昭
洪宇宙饰周瑜 龚丽君饰大乔 何晴饰小乔
江金饰乔国老 曹力饰鲁肃(赤壁) 马玉良饰鲁肃(柴桑)
宋邦桂饰鲁肃(荆州) 郭沫浪饰吕蒙(赤壁) 张京海饰吕蒙(荆州)
初国良饰吕蒙(白衣渡江) 高飞饰陆逊 李洪涛饰太史慈
吴桂苓饰黄盖(寿春) 许福印饰黄盖(赤壁) 闫怀礼饰程普(寿春)
陈惠良饰程普(赤壁) 韩东饰甘宁(赤壁) 张玉海饰甘宁(百骑劫营)
任萌饰程咨 王奕饰丁奉 杨宝和饰老年丁奉
尹伟饰周泰(曲阿) 张莹饰周泰(赤壁) 朱军饰韩当
杨胜雁饰蒋钦 王刚饰凌统(赤壁) 韩增祥饰凌统(合肥)
张启成饰潘璋(赤壁) 黑水宽饰潘璋(亭) 种玉杰饰诸葛瑾(赤壁)
汪兆桂饰诸葛瑾 何冰饰诸葛恪 张喜前饰阚泽
啜二勇饰吕范 楚建富饰步骘 王鹰饰薛综
赵丕玉饰陆绩 李谭饰严 王勉之饰张温
董九如饰程秉 李燕平饰顾雍
晋国部分
......>>
新旧双版《三国演义》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fF7LY7HDXfoVUUcJq_iFQ
提取码:fgab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lFgQMZapbQWhXCNE9DtmQ
提取码:lyg6
《三国演义》一共有84集。
该剧共分为第一部《群雄逐鹿》(1-23集)、第二部《赤壁鏖战》(24-47集)、第三部《三足鼎立》(48-64集)、第四部《南征北战》(65-77集)、第五部《三分归一》(78-84集)五个单元。
着重表现各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造就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中的风云变幻。
电视剧评价: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去芜取菁、删繁就简,成功地展现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
原著中脍炙人口的段落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情节,都在剧中或以磅礴的气势、恢宏的场景,或以抒情的意境、生动的细节,让观众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赞叹、感慨、惋惜、落泪;随着人物命运的演变及悲剧的结局而领悟人生的哲理。
央视三国演义(唐国强)版中语句的疑问?
1:切莫以我为念,这句话是凤雏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不要想念我!rn2:54集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吴果如虎将,的意思。rn3:57集曹操对手下说梦中杀人,结果真杀害了仆人,他是不是装的?rn4:21集曹操与袁绍交战的时候对话,曹操:我奉诏讨逆 袁绍:我奉衣带诏讨贼,衣带什么意思?rn5:为什么曹操里的大将姓夏侯的那么多,是不是世代孝俸曹操。rn6:57集刘备曹操交战的时候黄忠向曹操射了一箭,射掉两颗门牙,以黄忠的箭法直接射死曹操也是可以的,为什么不整死他呢?rn7:57集许晃问杨修(德祖)曹操也懂兵法之妙,但是为什么在汉中的时候连连受挫,杨修说:若论用兵之法,主公本不在孔明之下,然而主公多疑,此乃用兵大忌,遂使孔明疑兵之计连连得手,主公之败,非战之罪,乃性情使然也。曹操怎么多疑了?是不是说他的性格本来多疑?rn8:36集经过鲁肃鲁子敬已经向周瑜介绍庞统,结果庞统为东吴向曹操献出连环计,这证明孙权也知道庞统这个人了,那为什么还去东吴应聘那?知道他出的连环计大功,就应该给他大官了?rn9:46集鲁肃鲁子敬问诸葛亮如何退曹操30万大军,何不到许都造流言于城内,就说,西凉马藤。西凉马藤是不是自立为主?造流言是什么流言?rn10:50集庞统小路,刘备大路。是不是大路安全,小路危险所以庞统愿意冒险?rn11:三军是全军的意思,那么58集,水淹七军,的七军是什么意思?rn12:关羽说: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死,名可垂于竹帛也!有何惧哉!“名可垂于竹帛也!”这一句什么意思?rn13:60集曹操砍的那株大梨树,冒血了,是真的还是幻觉。1、这里的“念”我认为译为“想念、思念”不准确,应译为“思考、考虑”,“切莫以我为念”意思是说“不要考虑我”。凤雏说这句话大概是在临终时吧?对刘备说“不要想念我”意思是不妥的,应该是说“不要考虑我”,就是说征讨西川不要因为我死受到影响,该怎么打还怎么打。
2、生儿子就应当像孙权这样,东吴果然猛将如云。
3、当然是装的,他害怕自己睡觉的时候手下谋害自己,所以装作梦中杀人,吓唬自己的随从不要在自己睡觉时接近。
4、衣带诏是汉献帝给国舅董承的,让他召集人除掉曹操,为了避曹操耳目,所以用很薄的白绢写了血书,缝在衣带里赐给董承。看了衣带诏签名的一共有七个:董承、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马腾、刘备,并没有袁绍。袁绍只不过是用这件事情作理由。
5、曹操是宦官的孙子,宦官为什么会有孙子?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来姓夏侯,因为作曹腾的养子,所以改姓曹。所以夏侯和曹操本来就是一家的。
6、正史上这个时候曹操并没有死,所以演义也不能让他早早的死掉。另外曹操把箭咬住也是有可能的,毕竟曹操也是武将,征战一生,虽然没有介绍过他的武艺,但可能也是很不错的。
7、曹操开始在岸边扎营,与刘备隔河相望,诸葛亮用疑兵之计,接连三夜鼓角齐鸣诈攻,曹操睡不踏实,后退三十里,蜀军渡河扎营。
曹操与刘备对阵,蜀军诈败,丢弃马匹军器,曹操急命收兵,恐有埋伏,在曹兵回头后撤时蜀军杀出,曹军大败。
曹操与刘备对阵,刘封诈败,曹操追赶时,蜀兵营中,四下炮响,鼓角齐鸣,曹操恐有伏兵,急教退军。曹兵自相践踏,死者极多。
上面就是在这场战役中,曹操因多疑导致的失败。曹操的性格本就多疑。
8、向周瑜介绍庞统,周瑜就派他去献连环计了,并没有经过孙权,孙权一直不知道是他献的连环计。
后来他见到孙权以后,孙权正伤心周瑜的死,庞统又表现得很狂妄,轻视周瑜,让孙权很不高兴,认为他是狂生。再加上庞统长得太丑,所以孙权看不上他。
9、当然是造马腾要攻打曹操的流言。西凉马腾本来就是一方军阀,实力很强,又曾经参与衣带诏事件,有攻打曹操的实力和理由,如果此时攻打曹操,曹操腹背受敌。
10、其实小路安全,因为是用大路吸引敌人火力,小路偷袭。不过大陆是大部队,刘备在大军里,又不用他亲自上阵,当然没什么危险。而小路虽然庞统认为不会有人拦阻,却崎岖难行,所以自己走小路,让刘备走大路。
11、于禁、庞德率领的七支救援部队。
12、竹简、帛,都是古代用来写字的。“名可垂于竹帛也”即名字将被记载在竹帛上,也就是说将会青史留名。
13、这种说法在《世语》中有记载,并被裴松之引用在《三国志》的注里,但《三国志》并没有记载。但我认为可能是真的,因为树流血并不少见。在自然界,树汁为红色的树有很多,而且一些树汁斌并不为红色的树也可能“流血”,这是因为树皮也像人的皮肤一样,有细小的气孔。细菌从树皮的小气孔中侵入,损伤了树的组织,感染了细菌的植物受伤后就流出腐败的液体,而这些液体颜色与血液的颜色相近。
1.你说的对
2.就是说江东的猛将多
3.是装的,为了叫看门的小兵害怕!
4.袁绍奉的是皇帝给他的密诏,因为怕被曹操发现就藏在腰带里运出皇宫!
5.因为曹操原来姓夏侯,后来改姓了,姓夏侯的是他家亲戚
6.因为罗贯中把曹操这么早写死就没戏唱了,也不符合正史
7.曹操本来性格就多疑
8.也去要过官职,但是孙权感觉他长的太丑陋就没用他。《三国演义》中写的,电视也有演
9.马腾是西凉刺史,独霸一方。散布流言是说马腾要偷袭曹操老巢,因为马腾在西北,曹操在中原,马腾是曹操家后院
10.对的
11.水淹的七军乃曹军的七之救援部队
12.就是说可以被写入历史成就美名。
13.是真的,不过是树木的反浆,就是落叶归根后根吸收了叶子再往树冠上运输的养料,是红颜色的,所以认为是血液!
才20分你再加点吧
1.是的。
2.你听错了电视剧中曹操说的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东吴果有虎将!不用翻译了吧:生儿子就要生个像孙权那样的,东吴果然猛将如云。
3.装的,威慑新的护卫。
4.衣带诏是幌子,这是典型的唇枪舌战,并非实指董承受的衣带诏,有人说袁绍在洛阳时已受了衣带诏那更是荒谬,时间上根本不可能。
5.曹操原姓夏侯,其生父曹嵩(原夏侯嵩)认了中常侍曹腾为义父,故更姓为曹嵩......所以夏侯氏是曹操亲族,世代效忠曹魏。
6.不好意思:书里面射掉曹操两颗门牙的是魏延,详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末。(PS:老罗怎能让曹操这样死- -|||)
7.曹操性格多疑不假:但演义和史书中都无徐晃与杨修的这段话,是电视剧的编剧加的,所以只能各持己见!
8.不仅是因貌丑,书中孙权还问了庞统平生所学与周瑜相比怎样?庞统答曰:“与公瑾大不相同!”孙权最喜欢周瑜,看他如此回答,大失所望。
9.不是流言马腾自立为主,而是流言他将要攻打曹操的老巢许昌。
10.不单纯是安全问题,庞统自认为熟知兵法,故由他走小路可便于偷袭、出奇!
11.“七军”是指于禁受曹操之命救援襄阳时所统率的七枝精兵。
12.名可垂于竹帛也:即名字可以被记载在竹帛上,从而流芳百世。
13.压根就是假的,那是罗贯中的写作手段。
虽然是演义,但其中第4、5、8、9、10题问的有点意义(^o^)
1.是的
2.生儿子就要像孙仲某一样勇猛
3.是的
4.藏在腰带里带出宫的信件.
5.三国演义曹操父亲本姓夏侯,可以说两家本是一脉
6.正史中没有死,罗贯中也不可能把他写死吧
7.是的,曹操生性多疑
8.长的丑也不能怨社会了.封建社会不都是以貌取人吗?
9.马腾主要势力在西北,刚好在曹操后院.
10.恩,可以这么说.
11.是曹操的七路救兵
12.三国时候虽说已经发明了纸,但是生产量并不大,书写大部分还是靠竹简和帛,因此才会这样说的,如果当时纸的生产量很大的话也许就不会这样说了.
13.是传说.也许是作者自己想像.
1.是的。
2.就是说生儿子一定要像孙仲某一样英俊,要像东吴虎将一样勇猛。
3.是装的,曹操生性多疑,他怕别人加害与他。
4.袁绍奉的是皇帝给他的密诏,因为怕被曹操发现就藏在腰带里运出皇宫!
5.因为曹操原来姓夏侯,后来改姓了,姓夏侯的是他家亲戚
6.因为罗贯中把曹操这么早写死就没戏唱了,也不符合正史
7.曹操本来性格就多疑
8.也去要过官职,但是孙权感觉他长的太丑陋就没用他。《三国演义》中写的,电视也有演
9.马腾是西凉刺史,独霸一方。散布流言是说马腾要偷袭曹操老巢,因为马腾在西北,曹操在中原,马腾是曹操家后院
10.对的
11.水淹的七军乃曹军的七之救援部队
12.就是说可以被写入历史成就美名。
13.是真的,不过是树木的反浆,就是落叶归根后根吸收了叶子再往树冠上运输的养料,是红颜色的,所以认为是血液!
《三国演义》
谁有《三国演义》中经典人物的介绍啊?简单一点就行.rn谢谢了啊!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国者。
生平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十五岁时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拜卢植为师,并与公孙瓒结为好友。
184年,黄巾民变爆发,受到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刘备组织起义兵,跟随邹靖讨伐黄巾军,立下战功,被任为安喜尉。后因不满因公到来的督邮行事,将其捉拿、打,然后弃官逃亡。
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后来,大将军何进派毋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时与贼战斗有功,任为下密县丞,不久又辞官。190年,再被任为高唐县尉、县令,更加入了讨伐董卓战役。不久,被贼兵打败,投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与田楷一同防御袁绍,因功被封为平原县令、平原相。
关羽
关羽(?? —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张飞
张飞(公元168年—221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涿郡人(今河北涿州)。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是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
生平
184年,黄巾起义,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198年,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 ,最后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碰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南,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后来刘备入益州,不久与刘璋反目。213年,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蜀增援。到达江州,遇上刘璋大将严颜,严颜被张飞生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被张飞引为上宾。大军继续分定诸郡县,后推进至成都,与刘备会合。刘备成为蜀主,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
218年,曹操击败张鲁后,曹营名将张郃率军进入益州东北部,此地虽属益州但向来为张鲁的领地。刘备遂任张飞为巴西太守,出兵争夺,两军对持五十多日。后来,张飞率精兵万多人,邀张郃军交战,因山道狭窄,前后不能相救,张郃大败,弃马与十余人爬山退还南郑。此战不仅拓增刘备方领土,更使保住蜀地门户,使益州转危为安。张飞随即参与攻打汉中的战事。219年,刘备据有汉中,称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钺。不久,关羽被孙权所杀。
姓名: 曹操
在世: 155年-220年3月15日
生平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谭、次子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操之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曹军杀死,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战分别被杀,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以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权势愈来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候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刘备杀掉,曹军大败。曹操遂放弃汉中,军队全部撤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这样一句俗话:“三个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足见他影响之深广。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集聚了许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机应变,如“空城计”的运用。总之,诸葛亮是中国老百姓人人喜爱的人物。
《三国演义》全书通过错综复杂的预选斗争,提示了宫迁内部、集团与集团之间,同一集团的不同势力之间,以权术和机变为手段的政治斗争,以利欲和霸权为目标的军事争夺,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书中描写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描写的特点是侧重于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略战术的运用。赤壁之战是该书描写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战争。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代表性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集团和派别,为达到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这,贯穿全书的始终。
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把戏,企图将刘备“赚来南徐……幽囚于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抽刘备”。此计被识破后,又谎称“国太病重”,欺骗孙夫人携带刘备幼子阿斗返回东吴,企图以阿斗为人质交换荆州。在关羽失荆州死亡之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惟恐刘备起兵报复,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给曹操,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刘备及其他拥护汉室势力群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险恶。难怪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吗?”却使以仁义取天下的刘备也极善于玩弄谋略,当吕布被曹操俘获时,曹操询问刘备如何处置,刘备帮作沉思,随后提醒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致使刘关张三人合力方可击败的吕布顿时殒命。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奋力救回幼主阿斗,刘备竟当赵子龙面掷阿斗于地,正如民间歇后语所说:“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鉴赏与评析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武松
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武二郎,河北邢台清河县(今邢台市清河县)人,是《水浒传》的一个主角及《金瓶梅》的重要配角。
文章标题: 刚看到电视剧《三国演义》有一幕写的是汉字“一”而不是“壹”,古代的汉字数字一二三四...怎么写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2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