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28 07:01:2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有句话叫做大浪淘沙。所讲述的道理,就是经过斗争、洗礼后,留下来的多数是精华。这句话用在刘邦及其周围的文臣武将身上,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试问,自斩白蛇起义开始,刘邦阵营中相继殒命的人会有多少?虽然这个数字难以精确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大家平时常说,战争中越是不要命的,越容易幸存下来。其实,这可能是受影视剧影响太大了。可以肯定,次次冲在前面的将士,即便是武艺高强、舍身忘死,真正存活下来的可能也不会很大。
相反,那些思维敏捷、善于观察的人,多半会在残酷的战斗中寻求生机。当然,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人并不是懦弱,更不代表他们不够勇敢。
安逸太久,会使人心生懈怠,更安于享乐。相反,有时候虽然社会动荡,甚至战火频发,倒也容易推陈出新。这一点,放在刘邦集团身上是非常合适的。
秦朝的暴政,促使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刘邦虽然不是第一个揭竿而起的,却是最为成功的,而那些曾经追随于他的人,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得到了淬炼。
从沛县出来的,不仅仅有萧何、樊哙、曹参、周勃、卢绾等人,而是一大批青壮年。只是,最终能够存活下来,并登上汉初政治舞台的,不是特别多罢了。
他们之所以如此优秀,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原本就不太寻常,多有过人之处,要不然也不会跟地方上的“亭长”交好,更难以存活下来;另一方面,残酷的战争使得这些人不断地去思考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最终成了大汉的功勋们。
当然,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善于用人,也敢于用人。作为布衣天子,刘邦更看重文臣武将的真才实学,而不是过分地关注所谓的出身。这是汉初名臣辈出的重要原因。
因为看起来虽然是“狐朋狗友”,但时势造英雄,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本领才能,如果能够得到很好发掘善用,肯定会有一番成就。再者,随着刘邦阵营的壮大,不断有能人异士加入,促进了他们的进步,所以他们能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刘邦发动起义之初,起义队伍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基本上都是同乡亲友组成的队伍。但随着起义队伍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新活力注入,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刘邦懂得知人善用。刘邦最初在沛县,结交的朋友大多都是市井之徒。虽然是狐朋狗友,也不被人看好,但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本事跟特色。但在刘邦起义之后,他们个个都成为了刘邦重用的人才,帮助刘邦打江山。
以刘邦为例,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官小却能力强。首先他的交际能力是第一重要的,人脉广,他能结交上县衙的萧何以及典狱长曹参,还能跟县领导的司机夏侯婴走得很近。这说明刘邦是个不简单的人,地位低却能跟高官打的一手好交道。其次,他能让他的手下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力,忠心耿耿为他打江山,可见他收拢人心的诀窍。再提樊哙,英勇过人,力大无穷,虽然只是个杀狗了,但单凭他的勇猛跟力气,当将军也是绰绰有余了。萧何也是一样,虽然只是小官吏,但却是个擅长管理的人才。刘邦发现他们的才能,让他们各司其职,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所以刘邦的这些好友能够成为治国统帅之才不仅因为自身本领高超,还是因为有刘邦的赏识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总之,刘邦结交的“狐朋狗友”其实有他们的才能在身,加上刘邦提供了空间让他们成长,刘邦集团的壮大让他们得以成长为将帅之才。不得不说,刘邦在用人方面还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他身边的核心团队,包含了樊哙、萧何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正是以前喜欢和刘邦“鬼混”的“狐朋狗友”。这是因为他们还是与刘邦志同道合的,而且长时间受到这么一位志向远大的老大所影响,自然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说起刘邦年轻时候,不喜欢做事情,天天就喜欢鬼混,到处结交“狐朋狗友”,尤其是他在当了亭长以后,更是到各处去结交新朋友,和他们瞎混。后来刘邦被迫走上起义的道路,这些与他“鬼混”的人自然也跟着他一起了。
在这条漫长的起义道路上,樊哙、萧何这些人渐渐发觉刘邦这个人不简单,他的志向远大是他们所不能及的,而且待人真诚,这也让樊哙他们对刘邦十分信服,而他们也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起点虽然很低,比如樊哙就是个卖狗肉的,但是跟随刘邦长时间的征战也让他累积了经验,萧何、周勃等人亦是如此。随着起义军势力的增长,更多人才的加盟也让这些“狐朋狗友”学到了许多知识,让这支起义军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一群所谓的“狐朋狗友”,在最后几乎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起点虽然不怎么高,但是他们的志向也如刘邦一样,越来越远大,这样的人,怎么不算是一个人才呢?
刘邦的老家是沛县,和他一起起义的大部分人都是他的老乡。
这些人在秦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职业的,或者当的都是小吏。但是,刘邦在建立大汉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是治国大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看看刘邦的老乡,都有那些人?还有他们都是干什么的?
萧何起义前在沛县当县长秘书,他的起点本来就不错,是刘邦的老乡中起点最高的一个。在刘邦起义的时候,萧何投奔了刘邦,并且被刘邦重用。
他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萧何为刘邦补充士兵、粮草辎重,帮助刘邦治理大后方。为刘邦建立大汉,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在大汉帝国建立之后,他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大汉王朝建立之后,萧何又被刘邦推举为大汉的丞相。正是在他担任大汉丞相的期间,恢复了汉朝的国力,让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的。萧何之所以是治国大才,这和他本人的素养以及工作经验有关。萧何在起义之前,当沛县县长秘书的时候,把沛县治理的井井有条。每年秦朝评选优秀员工的时候,萧何都是全郡第一名。他的这种才能,刘邦也是知道的。所以,刘邦让他治理国家,正好发挥了他的治国才能。
曹参起义前在沛县只是一个小小的狱吏,刘邦起义后加入到了刘邦的阵营。在刘邦的老乡中,他是战场上杀敌最多的一个。
大汉建立之后,评选第一个功臣的时候,士兵都推举曹参是第一,可是刘邦非要把萧何评为第一,就这样曹参只好位居第二。刘邦之所以把萧何评为第一,就是为了让他当宰相,继续为自己治理国家。那么第二名的曹参去干什么去了呢?大汉建立之后,刘邦把儿子刘肥封为了齐王,刘肥的宰相就是曹参。曹参到了齐国之后,为了把齐国治理好,他遍访名仕人才,最终,选择了黄老之道。把齐国治理的十分的富庶。到了萧何去世后,曹参被汉惠帝调到了中央,去接替萧何的丞相职位。曹参还是继续使用萧何的那一套治国理念。使汉朝的历史车轮又向前推动了一步。曹参之所以成为治国大才,就是因为他不断的学习能力,以及任用贤明的人辅佐自己给自己出谋划策的结果。
樊哙起以前是个杀狗的屠夫,也是最早加入刘邦起义阵营的人,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那就是他和刘邦是连襟,两个人都娶了吕公的女儿。
樊哙也是一名战场上的骁将,其一生最为可圈可点的战役,是他在鸿门宴上,替刘邦解了围,让刘邦免遭了项庄项羽的屠杀。樊哙之所以在大汉的建立过程中,能够建功立业。可能和他日常的工作有关,反正不管杀狗还是杀人,他都很熟悉,也很勇猛。在大汉建立之后,他被封为了侯,为刘邦治理一片土地。樊哙在大汉建立之后,虽然没有像萧何和曹参那样被刘邦重用,但是,也算不错的一个。毕竟他是十分典型的一个粗人。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