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时间: 2023-05-15 08:00: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明明国土差不多大,魏国却最强呢?

因为魏国得到了很多年的修养,魏国所处的北方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并且曹操对魏国的控制也比较好,其他两国底子并不如魏国,并且一直穷兵黩武,时间一长自然和魏国拉开了差距,最后魏国能够战胜这两个国家也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基础。

一、经济中心

最早华夏大地的经济中心是处于北方,北方的农耕文明要比南方发达很多,北方的人口更多,耕地更多,发展要比南方好。后来是北人南迁,才导致了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当时统治者为了缓解统治压力,选择了人口迁移,乡土在中国的地位一直很重,人口迁移让他们打散,更有利于当时的统治者统治。魏国所处的区域就是北方,先天就比南方的两个国家有优势。

二、魏国得到休养

魏蜀吴三个国家当中真正能够得到休养的还是魏国,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早的诸侯之一,并且曹操一同北方的时期也是最早,虽然魏国的边界还有一些问题,但是内部早就已经开始休养,之后的很多年,虽然也爆发过比较大的战争,但是凭借深厚的底蕴,魏国并没有受到太多损失,而另外两个国家就远远不如。

三、蜀吴情况

蜀国所处的地区是统一最晚的,当时另外两个国家都已经安定,不过蜀国也有优势,最开始蜀国的战争不多,刘备占领蜀地以后实力很充足,然而一场夷陵之战,让蜀国回到解放前。蜀国的物资本来就匮乏,之后还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所以蜀国成了最早被拖垮的国家。而吴国地区也很有问题,虽然孙家统治的时间很长,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控制住吴国,当地士族的势力很大,而且还有百越叛乱,当时吴国地区也不像后世一样,很多地区都没有开发,远远达不到后世经济中心的地位。

因为魏国有一些特殊的人才,这些人才可以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的东西,所以是非常强大的。
因为魏国的地理位置是比较好的,当时是靠水的地方,那里普遍比较富庶,人口也比较多。
因为魏国有很多能人义士,魏国军队的数量很多,军队的质量很好,所以是最强大的。

三分魏蜀吴,为什么魏国叫曹魏,吴国叫孙吴,蜀汉却不叫刘蜀呢?

刘皇叔从乱世中白手起家创业夺天下,给自己的口号是什么?“安汉兴刘”,再加之刘备中山靖王以后的汉室血系,这明着着要重树杨姓汉室河山,以刘皇叔的身份,假如但求乱世天下割据一方,那与曹操,孙权那样的诸侯国有什么区别?假如被称作刘蜀,那就跟刘皇叔的旗号不符了。刘皇叔的旗号再独特不过,安汉兴刘。别人年号便是汉,蜀仅仅大家根据所在位置给与的称呼。

但是,相较于曹魏和孙吴取名字那么容易,要为刘备这一政党取一个适宜的叫法,难度系数显著要大得多。公元前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立国号为汉。可是先秦至今很,刘备的这个汉政党也不被称之为华夏擒雄。假如叫法它为汉政党得话,那明显是打先秦脸,因此这一政党就因其执政关键地域在巴蜀地区所以被贬称为“西蜀”。这个称呼显著不益于今日的史学理论,毕竟在蜀地建立的政党太多。

先秦时代,成都附近就会有古蜀国它的存在;十六国时期,也有李氏家族在巴蜀立足于;五代十国时期,还有王建、孟知祥建立的前后左右蜀国政党。假如称为刘蜀得话,显著对比性较弱,毕竟人家一直的年号都称为汉而非蜀。

而如果返回汉这一年号,就能发现,在历史上以汉为年号的政党,也是比比皆是。刘邦建立的西汉皇朝,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汉朝间的刘玄的更始汉政党,刘盆子的建世汉政党;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氐人李雄建立的成汉政党;五代时期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政党,刘崇建立的北汉政党,刘䶮建立的南汉政党;甚至还有北魏末的邢杲、金末郝定、元末陈友谅的政党,年号都是汉。

中国在历史上最少存在10好几个年号为汉的政党,并且这其中李氏汉政党也是有8个之多。曹氏建立的魏国就1个,吴氏吴国也别无分号,所以叫这名字也没人和他抢。但如果把刘备的这个政党称为刘汉得话,那样,刘邦、刘秀、刘玄、刘盆子、刘渊、刘知远、刘崇都会表示不服。何况刘邦刘秀刘备是一脉相承,汉朝放前,刘备的季汉政党怎么有脸被称为刘汉呢?蜀不好,汉不好,那么就结合在一起,叫蜀汉怎么样呢?实际上这个称呼依旧有分歧。

由于十六国时期的成汉,年号也称为汉,执政的关键地域都是巴蜀的地方,北京首都都是成都。但是好赖还是有些不一样。李雄创建政党时,最开始称成都王,之后建国即位后的年号称为“成”或“大德”,近义以成都为中心的政党。之后李寿篡位时,才将年号改成“汉”。

行吧,最少刘备朋友一开始就坚定不移的应用“汉”做为年号,因此刘备的这个政党就获得了蜀汉的优先选择冠名赞助,而氐族李氏家族的这个政党便被叫做成汉,如同刘渊的那个政党叫汉赵一样。

总而言之,为历史时间政党取名的原则是,尽可能针对性强,又很并没有分歧。相较于刘蜀、季汉这些称呼,仅有蜀汉最符合这个原则。伴随着约定成俗,之后一叫蜀汉,我们都知道,哦,是刘备创建的那个政党。因此,蜀汉就这样被固定下来。

对于刘备建立的国家,其国号是“汉”,而不是“蜀”,这可能是很多人忽略的历史。 进一步来说,对于曹丕所建立的魏国,为了和战国时期的魏国相区别,所以世史家多称“曹魏”。同样的道理,三国时期的吴国为了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相区别,所以前者被称为“孙吴”或者“东吴”。至于刘备建立的国家,国号为“汉”,比如刘备就被称之为“汉昭烈帝”。为了和西汉、东汉相区别,所以被称之为“蜀汉”、“季汉”。因为刘备和刘邦、刘秀都是“刘姓”,所以显然不适合用“刘汉”来和东汉、西汉相区别。而且,“蜀”不是刘备建立国家的“国号”,更不适合称之为“刘蜀”了。
主要是因为当时刘备打的旗号是兴复汉室,所以只能叫蜀汉。
这样的起名方式未免太过于粗俗,而且也不能更好的对国家进行记忆,也会影响国家的发展,会影响国家的经济。

魏蜀吴从地图上看是差不多的,为何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第一个称帝,存在近四百年的汉朝政权灭亡,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由于开始三国正式鼎立。

东汉时期,曾经将整个天下划分为十三个刺史监察区,后来刺史监察区变成了州,成为东汉的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当时一共十三个州,分别是: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兖州、司隶州、凉州、荆州、扬州、交州、益州。

东汉十三州

其中,曹魏的地盘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兖州、司隶州、凉州,天下十三州,曹魏独占九州。这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最早来源。

曹魏当时的地盘换算成今天的省,等于是包括:朝鲜北部、辽宁省大部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的长江以北、安徽省的长江以北、河南省、湖北省襄阳市、随州市及武汉市以前地区、陕西省除汉中之外的地区、甘肃省秦岭以北的地区、宁夏南部,这些地区的国土总面积加起来约为175万平方公里。

三国鼎立图

东吴政权的地盘有:扬州、交州和荆州除南阳郡之外的所有地盘。换算成今天的省,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整个浙江省和上海市、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除襄阳市、随州市以及武汉市北部之外的全部地区、整个湖南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贵州省东部、越南中部到北部、整个海南岛,这些地区的全部国土面积加起来约为140万平方公里。

三国人口兵力对比图

蜀汉政权只有一个益州,换算成今天的省,包括:陕西省的汉中市、甘肃省的秦岭以南地区、整个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的中西部、云南省的中东部,这些地区的国土面积加起来约为89万平方公里。

从国土面积来看的话,当时的曹魏政权占据了三个政权总面积的43%,东吴政权占了35%,蜀汉政权占了剩下的22%,曹魏政权并没有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

但是,从州的数量来看,曹魏占据了9.4个州,东吴占据了2.6个州,蜀汉占据1个州,那曹魏政权占据三个政权总州数的72%,超过了三分之二,所以这就叫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就是比人口。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在当时人口比城池和土地要重要的多,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刘备南逃就带了十几万百姓,刘备自己也说了要以人为本,因为人口是角逐天下的第一资本,城池、土地没了可以抢,但人口没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曹操打汉中之战,就是提前把汉中的三分之二的人口给迁走了,此外还把武都、阴平两郡的人口也迁完了,刘备夺取的汉中几乎是一座空城,这些都显示了人口的重要性。

三国郡县图

如果以公元263年蜀汉灭亡那一年的人口来算的话,当时蜀汉的总人口是94万,士兵是10万,东吴的总人口是240万,士兵是23万人,曹魏的总人口是443万,兵力是50万人,由此算出,曹魏控制区的人口占到三国总人口的57%,兵力占到三国总兵力的60%,东吴控制区的人口占到三国总人口的31%,兵力占到三国总兵力的28%,蜀汉控制区的人口占到三国总人口的12%,兵力占到三国总兵力的12%。

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曹魏的人口或者兵力数量,都快接近三国总数的三分之二了,所以说曹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孙权、曹操、刘备

第三个说法就是经济重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曹魏占据了华夏的核心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中原是以从陕西西安到河南洛阳并沿着黄河自西向东直达大海的这一片区域,这是华夏民族传统的生活地区,从夏、商、周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两汉四百年,到东汉末年,这都是华夏的经济重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在这之前,所有的朝代都是在中原地区建立都城并维持统治的。

基本上也可以这么说:谁在中原建都,谁就是华夏正统,所以曹魏就是华夏正统。而蜀汉及东吴政权的核心地区,一个在四川,一个在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这在当时都叫偏安一隅,哪怕是东吴与蜀汉的面积合起来比曹魏大,也只能算偏安,这是政治和文化决定的,不以国土面积为转移。

古代中原地理位置图

正因为曹魏占据了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被认为是华夏正统,同时又合法地继承了东汉的政治,在当时被普遍认可是东汉的继承者,所以蜀汉和东吴政权就处于边缘化,不被承认,同时又因为曹魏没有真正统一天下,所以只能说三分天下有其二。

此外,还有一个经济重心的问题,别看曹魏的人口和面积没有占到三分之二多,但是经济绝对超过了三分之二,当时的华夏是农业生产国,以小米为主要粮食,几乎全国超过三分之二的粮食作物在中原及北方,南方的水稻在当时没有普及,如果当时有GDP的话,曹魏的GDP至少占到三国总GDP的70%以上,这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实力,打仗打的就是经济实力,所以说曹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明明魏蜀吴面积差不多,为什么魏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

在我们今天所见的“三国鼎立”的地图中,可以看到,魏国的面积最大,几乎占有整个北方地区;吴国第二,几乎占据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区;蜀国第三,占有今天川陕、重庆及云南部分地区。

如果单纯从地图表现出来的面积来看,吴国和蜀国的面积几乎是可以与魏国平分秋色的,甚至它俩的总和还要比魏大了不少。

但是,这种感觉却纯粹是一种认知错觉。以现代眼光绘制出来的历史地图,掩盖了真相,“骗”了我们。

在当时人的眼中,魏蜀吴三家的对比,并非是这个样子的。比如,刘备就曾经与孙权说:

“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三国志》)

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甚至说“十分天下有其八”,才是当时的历史真相。

下面,我们从地理的角度来分下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三分天下”背后的真相!

一、曹魏方面

曹魏的统治区域,大致是东起大海,西到河西走廊,北到长城,南到秦岭淮河,所辖领土覆盖了当时的十二个州:荆、扬、青、徐、幽、并、雍、凉、兖、豫、冀以及司隶。

这个区域,已经占到了当时汉朝的一大半。而这些地区,也是秦汉时期中国的主要农耕区域,开发程度相对较高。

这片广大的区域,同时也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地方。

所以,吴国中后期的权臣诸葛恪就曾经这样评价三国的实力对比:

“今贼(曹魏)皆得秦、赵、韩、魏、 燕、齐九州之地,地悉戎马之乡,士林之薮。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 以吴与蜀比古六国,不能半之。”(《三国志》)

诸葛恪以“战国七雄”来对比当时的魏蜀吴三国。他认为,曹魏占据的土地是昔日秦国的数倍之多,而吴、蜀两国的土地合起来还不足六国的一半!

这种观点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三国之间的真实实力对比,不过,这与我们今日所见到地图上的三国面积对比大相径庭。

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要再来看看吴、蜀两国的情况。

二、孙吴方面

孙权偷袭荆州后,几乎取得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势力范围涵盖了荆、扬、交三州。

从地图上,这几个州都是面积比较大的州,以至于让我们在感官上觉得,吴国甚至比魏国小不了多少,甚至还大。

但是,当时的交州以及荆州、扬州南部,皆是荒凉偏远、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开发程度与中原无法可比。

吴国所能倚重的,还是荆州中北部和扬州北部。其中,更为宝贵的是孙策所打下的“江东六郡”,也就是扬州下辖的九江、丹阳、庐江、吴郡、会稽、豫章六郡。

按照周瑜的说法,这里是:

“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三国志》)

除了这一块核心区域外的扬州,则基本是被“山越”等民族所占据,他们虽然处于吴人统治之下,但经常举兵反抗,攻略州县,让孙氏大伤脑筋。

除了“江东六郡”,我们还要所以说孙权从关羽手中夺得的荆州。

准确的说,孙权只是拿到了荆州的中部和南部,而荆州的北部仍然在曹魏的控制之中。曹魏手中的这片区域,恰好也是荆州经济最发达、物产最富饶的江汉平原。

孙吴为了防御曹魏和蜀汉对荆州的进攻,需要在荆州派驻庞大的军队,而仅凭荆州南部、中部有限的物产,甚至不足以供养这样一支军队。

因此说,尽管吴国领土貌似广大,但真正有效的地区还是位于扬州的“江东六郡”,像当时的交州等地区虽大亦无多大作用。

三、蜀汉方面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三国中最小的蜀汉。蜀汉国土只有益州、汉中以及南中地区。

其中,南中地区大概是今天的云贵高原北部以及四川盆地的南部一带。即便是在今天,这些地区仍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更何况是在遥远的三国时代。

而且,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还经常与外来移民发生矛盾,而蜀汉只能依赖武力来迫使其臣服,比如诸葛亮就曾举大军平定南中。尽管如此,双方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公元263年,当邓艾的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有人劝刘禅迁都南中,而重臣谯周却说: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诸葛亮)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 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三国志》)

由此可见,蜀汉与南中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不像“七擒孟获”中描写的那般美好。所以,刘禅也打消了退往南中避难的念头。所以,除去南中,蜀汉只剩下了益州和汉中这两块领土。

益州所能仰仗的,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蜀汉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汉中位于秦陵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自然环境与益州相似,也是物产丰饶。张鲁就曾在此割据一方、自立门户。

不过,有两大因素对汉中的供给能力影响较大:一是在“汉中之战”时,曹操曾经将汉中之民悉数迁走,极大影响了本地区的生产力;二是汉中是蜀汉的北伐策源地,诸葛亮、姜维等长期在此派驻重兵,汉中本地的物产也根本不能维持军需。

综上所述,尽管在地图上,魏蜀吴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但从“有效性”上分析,曹魏所掌握的“有效领土”远远超过了东吴和蜀汉。

因为每个地区的人口和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三国时期的经济重心还是在北方中原地区,三国的面积虽然相差不大,但按人口和发展度来算,魏国已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
怎么可能魏蜀吴面积差不多了,蜀国只有一州之地,魏国的地盘是蜀汉的八倍之多,吴国的地盘也比蜀汉大一点,天下12州,魏国就有了8州,自然的三分天下就有了其二。
因为魏国兵力多,而且占据的都是以前袁绍的领地,所以三分天下有其二。

三国时期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建立之后,自然都是有自己疆域版图,现在也能够看得到三个国家的地域划分。从地图上来看,三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其实是相差无几的,只不过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就让人不太明白了,明明三个国家都是差不多大的,为什么要说魏国占去了三分之二?

众所周知,三国中以魏国实力最强,被称为“三分天下有其二”,蜀国和吴国只占得三分之一,依靠长江天险和蜀川险关抵御魏国的南下。可是,从三国的地图来看,蜀国和吴国的面积也不小,对比一下,似乎魏国没有到“占据三分之二”的地步。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口多就象征着生产力强,国家就富强。从夏商周到秦汉,人口大多集中在北方,尽管东汉末年中原战乱,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尽管如此,南方的人口依然不能与北方相比。这也是为什么刘备逃跑时要“扶老携幼”,诸葛亮失去街亭后,还不忘在掳掠凉州人口的根本原因。

东汉时天下分为十三州,魏国大约占据九州之地,分别为司州(司隶)、豫州、兖州、徐州、青州,雍州(自设凉州)、并州、冀州、幽州,另外还有荆州北部和扬州一小部;吴国大约占据三州之地,分别为荆州南部、扬州大部、交州(自设广州);而蜀国只占据了一个州,即益州(自设梁州)。

东汉末年各州的人口数量排名如下:1.荆州(628万);2.冀州(580万);3.益州(568万);4.豫州(516万);5.扬州(433万);6.衮州(404万);7.司隶(307万);8.青州(299万);9.徐州(279万);10.幽州(247万);11.交州(107万);12.并州(66万);13.凉州(46万)。

由上可知,总人口约为4500万,其中南方的荆州、益州、扬州和交州一共占据1736万,约占38%。但是,荆州北部和扬州一小部被魏国占领,此消彼长。曹魏占据的人口是蜀国和吴国的两倍,因此才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法。
文章标题: 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0553.html
文章标签:魏国  蜀国  天下  都差不多  三国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