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俄罗斯人的「第三罗马」梦与弥赛亚意识 苏联时期其解放全世界的热情是否与这种情结有关

时间: 2023-05-10 12:01: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如何评价俄罗斯人的「第三罗马」梦与弥赛亚意识 苏联时期其解放全世界的热情是否与这种情结有关

论述前苏联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有哪些?

一、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深远

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解放到文革前的“十七年”,受苏联戏剧“无冲突论”的影响太深,苏联文学界有什么倾向和大的作品都能反映到中国文学界来。他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张和我们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主张差不多,除了他们50年代兴起的“人道主义”思潮我们没有接受。在60年代中苏两国交恶之后,苏联文学依然是引起中国作家最多关注的文学,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前苏联的社会制度的相似性,所以中国作家接近俄苏作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我从中国戏剧了解的情况而言,前苏联50、60、7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对我们的中、青年剧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万比洛夫,是中国新时期最早出版的一个外国戏剧集,中国的剧作家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前“十七年”中,戏剧文学不是特别景气,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是那个时期戏剧最重要的成果。“文革”10年是个空白。新珐盯粹故诔嘎达霜惮睛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和90年代,新时期拓宽了戏剧家的戏剧观念,反对“无冲突论”,反对庸俗社会学,提高戏剧作品的哲理品格。

二、前苏联文学成为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

较之于中国其他地域来说,东北黑土大地最早、也最乐于接受俄罗斯文学的浸入和熏染。清末民初,远离祖国文化中心的东北大野,在气候上经历着漫长的冬日,在文化上是凄凉的野生状态。此时的东北文学,徘徊在旧格律诗、章回体小说和民间故事里,勉强可以称之为散文的,是谐录与札记,内容以边塞和民俗为主……1896年,中东铁路筹建,大批俄国公民涌向中国东北,其后又经历了十月革命和俄国20年代内战结束时的两次移民高峰,到1931年日本侵华后这些侨民外移,将近40年的时间,这些俄籍的罗斯人、乌克兰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白俄……以哈尔滨为中心,散居中国东北。他们把财富带到这里来经营,把俄罗斯的生活习俗带到这里来承继,把涅瓦大街搬到了哈尔滨的中国大街,也把俄罗斯文学带到这里来发展,这就促成了东北异域文化的高度繁荣。20世纪初期,《哈尔滨快报》开启了俄侨文学的先河,许多记者编辑纷纷在报纸的副刊上发表作品,一战后,在东北侨民中则诞生了许多职业的作家,以诗人卡梅施纽克为代表,抒发的是他们远离祖国的孤寂情怀,是对寄居土地的无限爱恋。苏俄内战趋于结束,国内的许多成名作家涌到了这里,可以说,19世纪以批判社会题材丰广著称的俄罗斯小说,20世纪在这里独聚成“俄国乡土文学”,俄国内的白银诗歌,以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美主义的多重变奏,也唱响在中国的东北大野,这一方面使中国东北文学的题材、思想与艺术内容丰富、繁荣起来,另一方面,东北黑土文学也染上了浓浓的罗斯色彩……30年代中期,萧军、萧红等一大批东北青年作家在上海文坛崛起,在他们的小说中,题材以沦陷中的东北现实为特色,抒发的是国破家亡的悲戚情怀,是漂泊游子的怅惘情感……其作品深深打上了俄侨乡土文学的烙印。今天,在东北地方文学通史中,作为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俄侨文学”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在促成东北文学繁荣的同时,俄侨文学也把中国文学和文化传播给了世界。许多侨民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如内战结束前后移居过来的诗人阿拉金,就曾向俄国读者介绍过唐至“五四”时期33位中国诗人的诗作,彼列列申则享有汉学家和诗人完美结合的美誉,由生物学家转而成为文学家的巴伊科夫则是东北丛林的异域歌手,他在小说《大王》中,叙述了一只东北雄性老虎和一个中国走山老人的一生,热情歌颂了千里雪原、万顷林涛的北国壮丽风光,描写了栖息在这里的獐狍麂鹿、虎豹熊罴的野性风姿……
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之于中国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中国革命文学的建设这一精神文化活动层面,还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实践上。李大钊、......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起到引导、先驱作用。再中苏合作时期,苏的文学伴随着科技、物资一同传入中国。

在我们的北方近邻俄罗斯那一片广袤无垠、优美如画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的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神奇现象。早在公元12世纪,古代罗斯的长篇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就在欧洲中世纪文坛熠熠生辉,但在此之后,俄罗斯文学却似乎沉寂了500余年。18世纪初彼得大帝厉行改革,大大推动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坛上开始出现一批有建树的诗人和作家,不过在整个这一世纪中,俄罗斯仍未能产生出足以和同时期西欧文学的突出成就相媲美的作品。直到19世纪初,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俄罗斯文学仿佛从沉睡中一跃而起,以诗人普希金为先导,形成了一个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之一,且一发而不可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不是在西欧各国文学走向衰落的背景下,而恰恰是在整个欧洲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的。

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来自它那特有的厚重感,以及渗透其中的忧患意识。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过:“俄罗斯文学不是产生于令人愉悦的创造力的丰盈,而是产生于个人和人民的痛苦而多灾多难的命运,产生于对拯救全人类的探索。”家国不幸诗人幸,民族的苦难与摆脱这种苦难的追求,积淀为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由其所孕育的俄罗斯文学便具有了深厚的人道主义内涵、“为人生”的主导意向、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沉郁与苍凉的底色。俄罗斯作家的怀疑精神、叛逆性格和批判眼光,使他们往往难以避免被捕、监禁、流放和苦役的命运。正如赫尔岑所说:“我们的全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殉道者的史册,放逐者的列传。”

三、前苏联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导师

回望20世纪中外文学交往史,人们不难发现,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中俄两国在地理上是近邻,国情彼此相近,两大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进入20世纪,都有一批志士仁人在为民族的命运而思虑,都欲唤起民众意识的觉醒,推动本民族走向现代。我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的开拓者们就敏锐地注意到了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李大钊曾经指出:“俄罗斯文学之特质有二,一为社会的色彩之浓厚,一为人道主义之发达。”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也曾写道:“俄国文学所以有这种急骤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事。她的真挚的与人道的精神,使她垦发了许多未经前人蹈过的文学园地,这便是她博人同情的最大原因。”正因为如此,中国新文学在吸取外来文学的养分、建构自身之初,便认定“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鲁迅语),特别注重摄取俄罗斯文学。于是,中国新文学中便清晰地显示出俄罗斯文学的渗透与滋养,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相似或相近的精神、基调和特色。有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和这个民族所提供的同样出色的戏剧、电影、绘画、音乐、芭蕾舞作品一样,在中国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经典。

1、小说
最受中国人欢迎的是苏联侦探小说,都是反映苏联公安机关侦破间谍的故事,感觉很有情节和可读性。对那一代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应该当数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要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同《 毛 泽 东 选集》差不多,的的确确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正是这一代人,以保尔.柯察金为榜样,无怨无悔地为共和国做出奉献和牺牲,才为今天的中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前几年中国到俄罗斯重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视剧,在每天播放时我的眼睛都是湿润的,而且保尔.柯察金给我的震撼强度,并未随年龄变化和人生阅历的增加而减弱。
2、电影
一句话,中国的屏幕是苏联的!那电影太多啦,弥补了中国当时新文化的真空,《丹娘》、《伟大的时刻》(不准确)等等。一部苏联电影《马特洛索夫》对黄继光的影响重大。1950年的中国恐怕除了新闻简报,还不会把锦州战役中,梁士英烈士的事迹拍成故事片,更不可能在志愿军中放映《英雄儿女》之类的,用于战前动员提高士气的影片。马特洛索夫是一位苏军战士,在卫国战争期间用自己的胸膛堵住德军的枪眼,为战役的胜利献出年轻的生命。好像黄继光看完这部苏联电影后,就对班长表示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也会像马特洛索夫那样,可见英雄行为不是一时冲动,是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基础的。
3、歌曲
《喀秋莎》、《空军祝酒歌》、《红梅花儿开》、《小路》、《三套车》、《夜已来临》等一大堆苏联歌曲。可以感到苏联歌曲的独特魅力,不知不觉中成了“亲苏派”。至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有点太普及了,几乎没算作苏联歌曲。《三套车》,低沉哀怨的旋律,由此可见,苏联歌曲对老一代人的深远影响,并通过他们潜移默化地传给了下一代。
4、军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是从全面效仿苏军开始的。尽管在东北野战军中,在苏联留过学的参谋长刘亚楼,已经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没有系统化和规范化。那时的解放军的条令、条例,军装、军衔、武器,没有哪一样不是苏联式的,直到1965年军装才改成“三块红”(也有叫两块五的),1985年“三块红”军装的历史才结束。即使现在的我军,还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苏联建军的模式,即便在某些新式的武器装备上,苏联的痕迹仍然挥之不去。
5、机关
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政府机关大部分就是苏联政府机关的翻版,如果同苏联一对一地并排,没有几个部门对不上的,最典型的就是公安局、商业部、人事部等。想想看,两个国家搞的都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一般不会存在不适合国情的问题,即使个别部门称呼有所改动,体制和功能同苏联也没有大的区别。
6、工业
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如果不提苏联的积极作用,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几乎所有工业设备、技术规范、管理制度等等,都是来自于苏联。文革时提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工人阶级如何改造笨拙的苏制设备,如何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然而就是这些笨拙的机器设备,就靠这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基础。
7农业
人民公社,生产队,不是中国首创,可以认为是苏联集体农庄在中国的实践。中国解放初期搞土地改革,还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并没有实行合作化。在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后,才开始逐步地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发展历程。也许现在的人,处于不同的政治目的,或是不同的理解,把人民公社描绘得一无是处。其实,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人民公社毋庸置疑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隆冬时节缺乏机械化设备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可以组织起成千上万的人,兴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没有任何额外的报酬,只是各个生产队自己记工分。
8建筑
1958年前后,在中国建了无数苏联式的办公楼、住宅楼,至今在许多大城市还能见到这样的建筑。尤其是新建立的军事院校,整体建筑设计没有几个不是苏联式的。单调的火柴盒式建筑,才是中国特色的建筑,好像是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很流行。还有很多很多方面,一时难以叙述完全。中苏交恶以后,中国开始彻底地去苏联化,就像台湾和韩国去中国化,甚至在文革时代,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列为黄色歌曲。但是,中国许多老一代中国人,怀苏情结挥之不去,直到今天苏联早已湮灭了,中国还涌动着怀念前苏联热潮。我们不应该抹煞苏联文化对中国良好的社会影响,而且苏联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用今天的改革语言来说,就是精神文明。
在我们的北方近邻俄罗斯那一片广袤无垠、优美如画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的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神奇现象。早在公元12世纪,古代罗斯的长篇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就在欧洲中世纪文坛熠熠生辉,但在此之后,俄罗斯文学却似乎沉寂了500余年。18世纪初彼得大帝厉行改革,大大推动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坛上开始出现一批有建树的诗人和作家,不过在整个这一世纪中,俄罗斯仍未能产生出足以和同时期西欧文学的突出成就相媲美的作品。直到19世纪初,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俄罗斯文学仿佛从沉睡中一跃而起,以诗人普希金为先导,形成了一个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之一,且一发而不可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不是在西欧各国文学走向衰落的背景下,而恰恰是在整个欧洲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的。
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来自它那特有的厚重感,以及渗透其中的忧患意识。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过:“俄罗斯文学不是产生于令人愉悦的创造力的丰盈,而是产生于个人和人民的痛苦而多灾多难的命运,产生于对拯救全人类的探索。”家国不幸诗人幸,民族的苦难与摆脱这种苦难的追求,积淀为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由其所孕育的俄罗斯文学便具有了深厚的人道主义内涵、“为人生”的主导意向、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沉郁与苍凉的底色。俄罗斯作家的怀疑精神、叛逆性格和批判眼光,使他们往往难以避免被捕、监禁、流放和苦役的命运。正如赫尔岑所说:“我们的全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殉道者的史册,放逐者的列传。”
回望20世纪中外文学交往史,人们不难发现,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中俄两国在地理上是近邻,国情彼此相近,两大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进入20世纪,都有一批志士仁人在为民族的命运而思虑,都欲唤起民众意识的觉醒,推动本民族走向现代。我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的开拓者们就敏锐地注意到了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李大钊曾经指出:“俄罗斯文学之特质有二,一为社会的色彩之浓厚,一为人道主义之发达。”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也曾写道:“俄国文学所以有这种急骤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事。她的真挚的与人道的精神,使她垦发了许多未经前人蹈过的文学园地,这便是她博人同情的最大原因。”正因为如此,中国新文学在吸取外来文学的养分、建构自身之初,便认定“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鲁迅语),特别注重摄取俄罗斯文学。于是,中国新文学中便清晰地显示出俄罗斯文学的渗透与滋养,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相似或相近的精神、基调和特色。有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和这个民族所提供的同样出色的戏剧、电影、绘画、音乐、芭蕾舞作品一样,在中国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经典。
2
俄罗斯文学改变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
俄罗斯文学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的格局与进程,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读者。站立在这一最具影响力的俄罗斯作家行列之首的,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这位大诗人第一个以罕见的艺术精确性描写了俄罗斯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俄罗斯人的思想、情感和气质,其作品充分显示出俄罗斯的风格、气派和情调。作为讴歌自由的歌手,普希金的诗歌表现了一代人反专制、争自由的豪情。如诗人在《纪念碑》一诗中所写的:“我之所以能永远为人民敬爱,/是因为我曾以我的诗歌,/唤起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世纪歌颂过自由。”普希金的抒情诗,如《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爱过您》等,更是脍炙人口,令人一读不忘。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得好:“普希金的诗——特别是他的抒情诗——总色调是人的内在的美和抚慰心灵的人情味。在普希金的任何情感中,永远有某种特别高尚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阅读他的作品,是培养人性的最好方法,特别有益于男女青年。”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则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无数中国读者热爱、崇敬普希金,坐落于上海的普希金铜像是我们国内唯一一尊外国诗人的纪念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果戈理和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中的双璧。果戈理在小说方面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恰如普希金在诗歌领域的奠基性贡献。普希金也写过《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多篇小说,但他的主要成就无疑是在诗歌方面,而果戈理在小说艺术发展上的贡献尤其显著。由于果戈理的开拓,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文学中取得支配地位。如果说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创始人,那么果戈理则是“俄罗斯小说之父”(车尔尼雪夫斯基语)。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外套》、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等,都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我国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先生就是《死魂灵》的最早汉译者。别林斯基曾以“含泪的笑” 概括果戈理的艺术风格,鲁迅则称其作品“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也是在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下创作的。果戈理去世已有160余年,但是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却还活着。至今,我们还可以在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作家以其天才的手笔描写过的一幕幕“几乎无事的悲剧”,还可以看到冒充“钦差大臣”的花花公子赫列斯达科夫、擅长投机钻营的乞乞科夫、洋场恶少式的人物罗士特莱夫们的活动身影。我们的现实还在呼唤着果戈理式的作家。
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起到引导、先驱作用。再中苏合作时期,苏的文学伴随着科技、物资一同传入中国。
尤其是解放到文革前的“十七年”,受苏联戏剧“无冲突论”的影响太深,苏联文学界有什么倾向和大的作品都能反映到中国文学界来。他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张和我们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主张差不多,除了他们50年代兴起的“人道主义”思潮我们没有接受。在60年代中苏两国交恶之后,苏联文学依然是引起中国作家最多关注的文学,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前苏联的社会制度的相似性,所以中国作家接近俄苏作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我从中国戏剧了解的情况而言,前苏联50、60、7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对我们的中、青年剧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万比洛夫,是中国新时期最早出版的一个外国戏剧集,中国的剧作家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前“十七年”中,戏剧文学不是特别景气,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是那个时期戏剧最重要的成果。“文革”10年是个空白。新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和90年代,新时期拓宽了戏剧家的戏剧观念,反对“无冲突论”,反对庸俗社会学,提高戏剧作品的哲理品格。
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解放到文革前的“十七年”,受苏联戏剧“无冲突论”的影响太深,苏联文学界有什么倾向和大的作品都能反映到中国文学界来。他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张和我们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主张差不多,除了他们50年代兴起的“人道主义”思潮我们没有接受。在60年代中苏两国交恶之后,苏联文学依然是引起中国作家最多关注的文学,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前苏联的社会制度的相似性,所以中国作家接近俄苏作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我从中国戏剧了解的情况而言,前苏联50、60、7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对我们的中、青年剧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万比洛夫,是中国新时期最早出版的一个外国戏剧集,中国的剧作家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前“十七年”中,戏剧文学不是特别景气,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是那个时期戏剧最重要的成果。“文革”10年是个空白。新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和90年代,新时期拓宽了戏剧家的戏剧观念,反对“无冲突论”,反对庸俗社会学,提高戏剧作品的哲理品格。

为什么要学习俄罗斯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处世态度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价值观则是文化的基座和核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处于文化中最深层的核心地位作为一种评价性观点,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基本看法,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一般来讲,文化层次的价值观是把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评判,从中梳理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价值观的衡量标准有许多种,对俄罗斯文化价值观影响至深的因素首先是地缘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除此之外,世纪年代初荷兰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斯特德创建的价值尺度: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及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等价值衡量标准对分析俄罗斯文化价值观具有典型意义

  一、对待自然:顺从和屈服

  人类学研究价值观的创始人克拉克洪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分析人类群体所具有的价值观差异的一个重要的角度美国文化的一个根本价值观是人类应该努力征服自然而俄罗斯民族对待自然的态度不是征服与控制,而是顺从和屈服俄罗斯领土的广阔是形成其价值观的核心因素俄罗斯联邦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还是世界上资源自给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无尽的资源让俄罗斯人无需费力就可以取得所需的财富与自然界关系如此紧密的俄罗斯人认为自然界是赋予他们一切的圣母,他们不把自己看成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而是从属者,更愿意仰望大自然依附大自然因此俄罗斯人常常相信命运的安排他们常常自嘲:我们干什么都马马虎虎,总指望也许会成功这体现了俄罗斯人喜欢碰运气相信命中注定的价值观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其文化价值观的最好体现俄语中的无人称句式是区别于其他语言所特有的语法现象无人称句中没有行为的发出者或实际行为的发出者,句子中没有主语,语义上的行为主体用表示工具性的五格名词而不用第一格表示。例如:

  Лодкукуда-тоунесло.(小船飘走了。)

  Крышусорваловетром.(风掀开了房顶。)

  Дорогузанеслоснегом.(雪把道路埋住了。)

  Молниейзажглодом.(雷电把房子给烧着了。)

  Мостразрушилопаводком.(桥被洪水冲垮。)

  这五个句子都是俄语的无人称句。动词унесло,сорвало,занесло强调动作的发出者是自然的力量或者神秘的外在力量,产生的结果并非人力所能控制,人无法为无人称句中所叙述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体现了俄罗斯人的宿命论思想。

  二、对待集体:集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

  千百年来,俄罗斯人养成了服从集体、国家、政权及其代表者的倾向,强大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为了国家,俄罗斯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和财富。相应的,俄罗斯人不习惯通过自己个人努力奋斗来改善自身状况,而是习惯于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来做到这一点。“在俄罗斯,群体活动向来比个体活动重要,这是事实;而专制作风在俄罗斯社会根深蒂固这也是事实。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掉这种习惯”[4]。

  这一集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的观念的形成源于俄罗斯人对东正教的信仰。从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开始,斯拉夫民族的基里尔文字、俄罗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都与东正教有关。东正教不仅满足了俄罗斯人的信仰需求,构成了俄罗斯民族发展的新起点,而且提高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和民族的凝聚力。东正教是俄罗斯民族集体主义观念形成的支柱,它强调集体的意识、协同精神及共同性。共同性(соборность)是东正教一个重要的概念,体现在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参与基础上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和服从,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这一性质传承于历史,成为俄罗斯公民生活的指导原则。

  此外,集体主义观念还源于俄罗斯人长期生活于以地缘为基础的村社中。村社是赋役承担者的联合集体,是一种向国家和封建主负责的集体,离开村社个人无法生活,而国家法律也不允许个人自由流动,所以俄罗斯人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才能存在。长期的村社制度在一代又一代的农民身上培养着集体主义精神。

  俄罗斯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抵御外敌入侵时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以俄罗斯历史上最残酷的伟大卫国战争为例(1941-1945),苏联人民表现了大无畏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战争的严酷考验增强了国民的凝聚力,提高了爱国主义的热情,整个战争是俄罗斯民族集体主义精神的真实体现。然而,“国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俄国一贯的公共精神水平的低下。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执政者都掌有管理国家的全部权力,这样也就必须为之承担其全部责任。当广大公民———除了一部分知识分子———被参与公众生活中排除出去之时,他们就不可能具备个人利益依赖于政府或社会的感觉。”[5]由于公共精神匮乏,这种丰富的集体主义资源只是在革命高涨和遇到外敌入侵的危机时刻彰显,此外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人心涣散。专制之下难以避免政府腐败,当民众得到的普遍印象是政府只在为自己谋利益时,人们在听天由命中采取的消极对抗的方法,便是冷漠公众生活,各人只管自己。

  三、对待权力:国家主义精神至上

  俄罗斯有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精神,对国家绝对忠顺,顺从专制,崇拜领袖。俄罗斯人可以为国家牺牲个人,能够接受国富民穷的事实。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农民甘愿交出全部余粮,服从国家统一分配物资,保障了新生苏维埃政权在国内战争的胜利。斯大林时期提出要向欧洲和全世界推拥出一个“强大的苏联”,为了这个伟大使命,整个国家变成工业建设的工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日常消费品生产退到次要位置,人民生活水平问题没有受到重视,各族人民欣然接受,为了“强大的苏联”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深刻的国家观念来源于俄罗斯统一世袭王朝观念。从基辅公国到莫斯科公国,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超级大国,这一传统贯穿于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最大的是“莫斯科第三罗马”学说。15世纪普斯科夫修道院的长老费洛费伊宣称沙皇是罗马和拜占庭的合法继承人,沙皇的权力源于神的观念,俄罗斯和沙皇是拯救世界领导世界的救世主。这一思想促进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强大。俄罗斯历史上颂扬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美化沙皇及君主专制的作品一直存在。这些作品常把沙皇装扮成智者、勇者、公平者、改革者等。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等俄国的沙皇更是被描述成锐意改革的好沙皇。

  经过了十月革命的洗礼,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摆脱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彰显了国家至上、顺从专制、崇拜领袖的观念。俄罗斯政治家米格拉尼扬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中提到:“我们在处处和事事中看到的就是国家,它强大无比,在公民的眼中变成了某种超自然的东西,人民从它那里好像可以找到每个公民和整个社会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每个个人的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同国家保持一致。”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个人的面目完全被抹杀,国家完全吞噬了个人和社会,国家等同于最高的、没有任何罪恶的存在物,等同于沙皇,每个臣民和整个社会在思想上都应该融化在国家之中。”[6]这种国家观念使民众对国家依赖,对权威服从,国家的人格化代表即沙皇或领袖是至高无上的,是社会利益的庇护者。民众的臣民意识坚固,以国家的强大为荣耀。普京的政治思想体现了国家主义的传统。普京当政之初,能够从历史中寻找资源,提出团结俄罗斯社会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被称为“俄罗斯新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核为:社会团结的思想基础是俄罗斯传统的价值观,即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权威和社会互助精神,其中四点与国家有关。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写到:“在我国国家及其体制和机构在人民生活中一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一个强大的国家不是什么异己的怪物,不是要与之做斗争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4]这些为普京执政初期实现社会稳定与经济形势的好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普京加强了俄罗斯联邦中央的集权性,扭转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的地方政治势力过大、中央权威过小的趋势,形成了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优势。通过加强中央权力,为俄罗斯复兴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普京担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前两任期的八年里(2000-2008),他的国家至上原则为俄罗斯复兴、俄罗斯政治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2021年5月7日普京再一次正式宣誓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面对俄罗斯全面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普京将继续推行国家主义的治国原则,视“国强民富”为己任,用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为核心的俄罗斯精神来统一俄罗斯人民的思想。

  四、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

  目前俄罗斯经济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产业创造了占1/4的GDP,1/3的工业产值,1/2预算收入,2/3的出口,3/4的投资额。但是,它只提供了1%的就业岗位。由于整体投资环境不理想,国内官僚作风明显。俄罗斯的许多产业让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俄罗斯的资金融通能力不足,腐败现象较为普遍,在面临现代化挑战及技术创新方面尚需完善。俄罗斯从1993年递交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直到202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历经18年,这一过程艰难漫长,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经济体。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俄罗斯越来越意识到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创新的发展模式,俄罗斯必将越发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

  俄罗斯经济中的这些积重难返的问题并不是外界所强加,而是社会自身的选择,根源是由其文化价值观所影响的。按照前面的价值观体系标准,俄罗斯属于传统国家。俄罗斯的文化价值观中存在着对现代化有阻滞、与市场经济不契合、对全球化的竞争不适应的因素,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对市场经济排斥的传统。在历史上,俄罗斯总是指望通过非市场的方式来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十月革命后俄罗斯人经受了75年的反市场、反利润的教育,只有权贵能享受特权,人们形成了反企业的态度。以指令经济为内容的斯大林模式下非市场经济的强制发展方式会暂时获得迅速发展,但最终会失去速度。苏联时期靠行政命令体制所推动的发展掩盖住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苏联解体后,人们仍担心市场变化无常,怀念以往受雇于国家时那种保险的单调日子,或者说怀念贫穷中的平等,这一想法与市场经济不契合。此外,东正教也是俄罗斯对现代社会不适应的原因之一。由于维护古代的、过去的正统,维护信仰的神圣性,东正教保护信仰传统方面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它在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方面显然要差一些。正统社会往往压制创新。东正教中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人产生懒于探索求新的特征,每个人都愿意做与大家一样的人,这样制约了对俄罗斯的现代化及创新发展。

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一是勇敢顽强,好胜斗勇。

俄罗斯人喜欢勇士,具有勇士的气质。读一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看一看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和《攻克柏林》,再看一看平时俄罗斯人不畏严寒、对孩子不娇生惯养、崇尚英雄、喜欢当兵、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俄罗斯勇士”和“雨燕”特技飞行员在空中做系列高难度动作,以及普通人士在生活中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的情景,您就会对俄罗斯人英勇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有所了解。

二是聪明智慧,富有创造力。

霍赫洛玛手工镀金器具、巴列赫和费多斯基诺微型油漆画、白底蓝花的格热尔瓷器、图拉的茶炊、沃洛戈达的丝线织物、若斯托夫托盘和纯毛大披肩等民间工艺品,反映了俄罗斯人的智慧。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许多宏伟建筑,如红场的波克罗夫教堂和克里姆林宫,圣彼得堡的冬宫、夏宫和叶卡捷琳娜宫,都是集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成就为一体的杰作。

三是激情热忱,充满艺术气质。

俄罗斯文学灿烂辉煌,才华出众的俄罗斯诗人和作家不胜枚举,其中有被誉为“俄罗斯民族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当代英雄》作者莱蒙托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托尔斯泰和小托尔斯泰、契诃夫、叶赛宁、马雅科夫斯基、叶夫图申科、阿赫马托娃等等。

四是宗教性很强,具有弥赛亚情结。

俄罗斯大多数居民信教,其中约7000万人信奉基督东正教。在俄语里,东正教就是“正确的宗教”的意思。无私心、友善、奉献、怜悯、仁慈、同情、忍耐、恭顺、禁欲主义等俄罗斯人性格特点都是在东正教影响下形成的。

五是相当勤劳,对感兴趣的事全力以赴。

俄罗斯俗语说:“懒人不受尊重。”“聪明的大脑不喜欢懒惰的双手。”俄罗斯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象非常美丽,但这是它们主人付出了辛勤劳动的结果。为了开发俄罗斯北部地区,人们花费了多么巨大的劳动!

六是幽默风趣,喜欢开玩笑。

在幽默大师契诃夫笔下,小公务员、变色龙、套中人、跳来跳去的女人等一个个小人物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而果戈理的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简直是讽刺和幽默的范本。

七是热情好客,喜欢热闹。

俄著名文化学者利哈乔夫指出:俄罗斯人喜欢朝圣者、过路人和商人,殷勤地招待他们。“不招待一个客人,就不能让他走”。“面包和盐”礼仪是俄罗斯欢迎贵宾的崇高方式。俄罗斯人在家待客非常殷勤。

扩展资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中国谚语,去了解和认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也是恰如其分的。这是我在俄罗斯工作生活期间的切身感受。 

俄罗斯人的性格,孕育于俄罗斯这方水土。形容俄国的自然,可以概括为一个“大”字。俄罗斯是全球领土最大的国家,它拥有郁郁葱葱的大森林,辽阔无垠的大平原和呼啸弥漫的大风雪……与此相互映衬的是俄罗斯人高大魁伟的身躯、粗犷顽强的气魄和豪爽豁达的脾气。

如果仅以上面的简单概括来勾勒俄罗斯人的性格,那只是一个“轮廓”。还应该深入地对“轮廓”进行刻画,才能表现俄罗斯人性格的“细部”。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它汇集着东西方许多民族相似、相近甚至大相径庭的文化习俗。

所以,俄罗新人喜欢引用19世纪俄国诗人尤特列夫的话自我剖析,“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一般标准无法去衡量它,因为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东西。”诗人泛指的“特殊的东西”,大概有着历史、民族和宗教的内涵。这些因素经过千百年的碰撞、融合、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人的性格。

参考资料:俄罗斯人-百度百科

一是勇敢顽强,好胜斗勇。

俄罗斯人喜欢勇士,具有勇士的气质。读一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看一看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和《攻克柏林》。

再看一看平时俄罗斯人不畏严寒、对孩子不娇生惯养、崇尚英雄、喜欢当兵、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俄罗斯勇士”和“雨燕”特技飞行员在空中做系列高难度动作,以及普通人士在生活中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的情景,您就会对俄罗斯人英勇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有所了解。

二是聪明智慧,富有创造力。

霍赫洛玛手工镀金器具、巴列赫和费多斯基诺微型油漆画、白底蓝花的格热尔瓷器、图拉的茶炊、沃洛戈达的丝线织物、若斯托夫托盘和纯毛大披肩等民间工艺品,反映了俄罗斯人的智慧。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许多宏伟建筑,如红场的波克罗夫教堂和克里姆林宫,圣彼得堡的冬宫、夏宫和叶卡捷琳娜宫,都是集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成就为一体的杰作。

三是激情热忱,充满艺术气质。

俄罗斯文学灿烂辉煌,才华出众的俄罗斯诗人和作家不胜枚举,其中有被誉为“俄罗斯民族诗歌的太阳”普希金。

《当代英雄》作者莱蒙托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托尔斯泰和小托尔斯泰、契诃夫、叶赛宁、马雅科夫斯基、叶夫图申科、阿赫马托娃等等。

历史名人

1、加里宁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苏联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国家领导人。自从十月革命后到去世为止,一直担任苏俄和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2、高尔基

高尔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诗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名作品与小说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海燕》。

  俄罗斯人的主要性格特点:
  1、勇敢顽强,坚韧不拔。
  俄罗斯人在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关头,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俄罗斯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不易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敌人。
  历史上,俄罗斯曾是军事强国,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朱可夫等世界著名军事统帅至今在俄罗斯脍炙人口。俄罗斯人崇敬英雄,现在年轻人举行的婚礼内容之一,就是到当地一个英雄的纪念碑前献花。
  2、自尊心极强。
  在俄罗斯,尽管目前俄罗斯经济状况还不尽如人意,甚至一些年轻人也向往西方,但总体上俄罗斯人不崇洋媚外,更不低三下四,不少人甚至至今仍有大国沙文主义的举止言谈。
  3、情绪易急躁。
  俄罗斯人总喜欢“匆匆”地解决问题。许多俄罗斯人也承认,整个俄罗斯民族具有激进或极端的倾向,历史上苏联领导人总犯左倾错误。俄罗斯人的急躁和性急与他们的单向、片面的思维方式有关,看问题比较绝对,一旦认为正确,总会坚持到底。

  俄罗斯人性格特点:英勇顽强和善战;两面性突出;文明程度较高;处事方式极端。

  英勇顽强和善战这一特点已世界有名。到了关键时刻,特别是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关头,俄罗斯人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二战时苏军总司令朱可夫说:“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不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敌人。”

  两面性突出的特征明显。凡是与俄罗斯人打过交道的都有同样的体会:他们很热情、慷慨,但时隔不久又会让你对他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一般情况下,初次相见就能感受到一种诚挚的友情,与你握手时不把你的手握疼了不松手;与你拥抱时不把你挤得喘不过起来不罢休;与你交谈时不把你赞扬一番不开场,然后便是许诺。

  俄罗斯人的两面性也会体现在对外关系上。50年代初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中国实施了大规模援助计划,在不到10年时间里建立了156个大型项目,这对于刚刚摆脱100多年战争创伤、现代工业几乎等于零的中国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当然,他们在向中国慷慨解囊的同时,要求中国对它“慷慨”地回报。

  文明程度较高体现在各个方面。俄罗斯人是一个讲究绅士风度的民族,例如上剧院看节目,不论男女都穿的整整齐齐。与俄罗斯姑娘结婚的中国人都会在出门时被叮嘱:注意自己的绅士风度。

  处事方式极端的情形屡见不鲜。去过俄罗斯的人都知道,一个个人的小商店在12:01,即下班时间去买东西,会被礼貌地告知下班了(这在中国会被认为这个人神经有问题,有钱不挣不是傻瓜吗?),但在俄罗斯这很正常,因为时间概念不同。在火车旅行中,俄罗斯人会拿出自己的酒和食品与你共享,但在停车场,那怕你存车超过了一两分钟,一样要收一个小时的费用。

一,世界各国总有一种神秘感,正如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所说:"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它."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在俄罗斯发生?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十年里建成世界超级大国称霸世界?而为什么又在上世纪末又自动解体?俄罗斯总会以世人始料不及的行为使国际社会惊讶不已和困惑不解. 原因错综复杂,有历史的、民族的、思想的、宗教的、文化的、国际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与俄罗斯人的性格有关。 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 一、勇敢顽强坚韧不拔 这一个特点是世界出名的,彼得大帝为了打开通向欧洲的出海口,即现在的圣彼得堡,与瑞典人打了20年战争,打败了瑞典几十万大军,建立了新的首都——圣彼得堡。 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入侵俄罗斯,结果一败涂地,被赶出俄国,并损失了大部分军队,导致以后垮台。拿破仑说: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军队。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无论是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被围的900个日日夜夜里,还是在莫斯科保卫战、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俄罗斯人的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精神让世界为之惊叹。 俄罗斯人小事马虎,大事不糊涂。平时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但是到了关键时刻,特别是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关头,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不被其他民族所有压垮,却要压倒敌人。 历史上,俄罗斯是一个军事色彩非常强的国家,他们出过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朱可夫等世界莫名统帅。俄罗斯崇敬英雄,年轻人的婚礼仪式之一,就是到当地一个英雄的纪念碑前献花。在圣彼得堡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塑像前的一对对结婚青年。二、自尊心很强 有人讲俄罗斯人是不喜欢认错的民族,到俄罗斯看一下可以发现,尽管有的年青人也崇洋,但总体上讲俄罗斯人不崇洋媚外,更不低三下四,甚至保留有一点大国沙文主义的气味,以至于在大街上很少见到英文的路标等(对旅游并不很有利)。但他们有时也盲目骄傲,非常固执。 三、急躁情绪 俄罗斯人喜欢开快车,性急。笔者曾经见过克林顿访问俄罗斯时,街上的内务部汽车以至少120公里时事在最热闹大街上疾驰。所以有的俄罗斯人讲:“我们俄罗斯人有一时的耐心,但缺乏持久的耐心。” 俄罗斯人总是急于解决问题。整个民族具有激进或极端的倾向,所以历史上苏联领导者总是犯有左倾的错误。俄罗斯人的急躁和性急与他们的单向、片面的思维有关,看问题比较绝对。 四、极强的文明礼貌 俄罗斯人是一个讲究绅士风度的民族,尤其是圣彼得堡人,在各种场合均可以看到,如:上剧院看节目,不论男女都穿得整整齐齐。与俄罗斯姑娘结婚的中国人都会在出门时被嘱咐:注意自己的绅士风度。如在1998年金融危机时,俄罗斯卢布面临每天贬值近一半的时候,在银行门口排队人群,仍然是安静整齐,没有任何人插队,要不是亲眼所见,根本无法相信:“当自己正在排除的时间中,自己的血汗我正在迅速化为废纸时”,一个民族仍能保持文明礼貌地排队。在圣彼得堡人的家中,哪怕是一般家庭,都布置得极有文化修养。在当地不讲文明礼貌会被人看不起。 五、处理问题比较极端 到这俄罗斯的人都会知道,在12点零1分,即下班时间去小商店买东西,会被礼貌地告诉你,他下班了——这在中国会被认为这个人神经有问题,有钱不挣不是傻瓜是什么?但这在俄罗斯却很正常,因为时间概念不同。在火车旅行中,俄罗斯人会拿出自己的酒和食品与你共享,但在停车场,哪怕你存车过了一两分钟,照样要收1小时的钱,一丝不苟。 六.文化底蕴深厚 大多数俄罗斯人都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除了母语外,基本上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会话.深厚的俄罗斯文化积淀使之兴趣高雅,音乐会和芭蕾舞在生活中不可或缺. 七.极讲卫生的民族 凡是到过俄罗斯朋友家中的人都会惊讶与它的整洁,虽然有些木板房或砖混结构的房屋外部显得陈旧,但走进内部确是两重天地,布置上有的富丽典雅,有的富有民族特色,但是共同点是干净整洁,银制的餐具闪闪发亮,木制的家具体现着本色,木制的地板一尘不染.我曾见到一个和家人一起来中国旅游购物的小孩手捧着吃剩食品包装走了很远,为的就是找到垃圾箱,从小培养出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啊! 综上所述,我们的友好邻邦是一个素质较高的民族,有些东西是我们望尘莫及的,这并不是崇洋媚外,还有要说明的是,在有些方面俄罗斯也在向我们学习,比如说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比如说中国人的勤劳与聪明灵活.非常接近的地域却养育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不能不说地球母亲真的很神奇啊!他们的性格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气候还有地理环境以及国家历史

俄罗斯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的,那么他有多久的历史呢?向中国一样有五千年的历史吗?

  俄罗斯的历史是没法跟华夏比的,充其量俄罗斯的也不过七百多年,俄罗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国,当年蒙古帝国西征的时候 以秋风扫落叶的攻势扫荡整个欧洲东部。当东方的宋帝国在钓鱼台、襄阳、两淮抗击野蛮入侵的时候,而作为地处北欧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等其他诸族都匍匐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莫斯科公国是靠着巴结金帐汗国,获取了北欧地区的代蒙古人征税权,开始发家的。后来在金帐汗国没落后渐渐强大的。
  要说俄罗斯有悠久的历史这个鄙人还真不敢恭维。当人类历史进入公元十世纪之后世间出现三大文明体系。东方的华夏文明、中东的伊斯兰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正如华夏的文明中心在关陇、河洛一样。西方的文明中心在以罗马为中心的西罗马帝国,以及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而地处偏远北欧的莫斯科(当时叫莫斯科公国)。在地处文明中心罗马人来说那地儿都是一群蛮夷。就像在东方唐宋人喊高丽人、蒙古人、女真人蛮夷一样。
  我们知道当年罗马帝国分东西两部分后作为国教的基督教也分成了两部分,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东正教。当时北边的莫斯科公国是东罗马帝国的藩属,当然他们的信仰当然也是东正教了。其实大家只要注意下不只是俄罗斯,其他东欧国家也是信奉东正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当时的天朝上国----东罗马帝国的藩属国。直到公元1453年 一群有突厥血统的伊斯兰人攻破的千年不落城---拜占庭后,东罗马灭亡,听闻其中有个东罗马公主逃往北方的俄罗斯。所以俄罗斯就是靠着东罗马的继承人彪炳自己的。
  事实上十七世纪的俄罗斯依旧是个落后愚昧的国家,俄罗斯的崛起之路是由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开启的。彼得掌舵的俄罗斯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逐步西化,摆脱愚昧。到了十八世纪后俄罗斯已经成为了欧洲的东边强国。已经有能力左右欧洲大陆的政治走向。当然在就整个欧洲来说俄罗斯来说依旧是个落后国家,尤其是历史的车轮进入十九世纪,散落的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一代名相----俾斯麦 的铁腕之下走向了统一。统一后的德国一跃成为了欧洲强国,打破了原来由英、法、俄、奥匈平衡下的政治关系。所以 一战爆发了,当一战变成了一场持久战后俄罗斯的经济已经承受不了,所以国内矛盾的加剧,所以沙皇被迫下台,这才给了列宁他们机会,将俄罗斯打造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当伟大的导师列宁同志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病魔召唤去见马克思了,作为衣钵传承者的斯大林同志,接过了权杖成了苏维埃总书记。斯大林上台后集体化生产,在牺牲农业、手工业、轻工业的前提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当1929年后整个世界哀鸿遍野的时候俄罗斯人已经热情高涨进行着第一个五年计划了。当然斯大林上台后还干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清党。清除托洛茨基以及追随者。即所谓的托派。其结果是当时的5名元帅中的3名,15名集团军司令级中的13名,85名军长级中的57名,遭到了清洗。所以我们看到德国人发动东线攻势后一路势如破竹一口气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如果不是德国人在占领区的倒行逆施很难想想苏联还能坚持到最后。
  前面我们说了苏联的崛起靠的是发展重工、牺牲轻工的前提。当然这在短时间看不失为提高国家军事实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当然欧洲铁幕升起,两个阵营进入的对峙状态后苏联人依旧是实现这种畸形的经济体制,所以半个世纪后在戈尔巴乔夫一拉、叶利钦一推之下,帝国大厦竟然轰然倒塌了。
俄罗斯的前身应该是莫斯科公国。建于1283年。
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才基本形成。
所以。相对于悠久的中华文明来说。他的历史还是蛮短的。
俄罗斯的历史最多也就1000年左右。
俄罗斯也就只有1000多年历史而已
1100多年,从引入东正教开始算。

苏联民族风格特点

从俄罗斯最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起,它的民族的血统就具有明显的混合性。只不过是在这种北日耳曼人和东斯拉夫人的融合中,占上风的是东斯拉夫人的因素。

虽然瓦兰一罗斯人成为了统治者,他们却被当地的东斯拉夫人逐渐同化了。这些俄罗斯人的祖先生活在东欧平原的北方,靠近北冰洋。

灰蒙蒙的阴霾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雪坚冰,蛮荒的草地,这种严峻的自然环境使古罗斯人长期不能安居乐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性格、心理、甚至信仰。他们乞求自然之神的保护,与大自然进行着神秘的交往。



扩展资料:

宗教信仰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宗教民族。宗教在其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从东正教被定为国教后,俄罗斯国家便开始了一个东正教化的漫长过程。

东正教思想逐渐渗透到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家庭、个人生活之中。东正教不仅与俄罗斯国家融为一体,而且与俄罗斯精神融为一体。

俄罗斯民族在经过了自身漫长而艰难地发展,与外来文化的渗透、融合、对立、冲突和宗教思想的侵润与灌输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

即对立面的融合——“专制主义、国家至上和无政府主义、自由放纵;残忍、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顺;信守宗教仪式和追求真理;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自吹自擂和普济主义、全人类性;谦逊恭顺和放肆无理;奴隶主义和造反行动”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罗斯民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

俄罗斯的民族风格是跟他的地缘政治条件下的历史相关的——双头鹰徽的东西取向也说明了民族性格里面这种分裂和融合

伊凡雷帝——俄罗斯帝国开始出现,一个“雷”字奠定了俄罗斯统治的基本风格
彼得一世(大帝)——俄罗斯上层中渴求西方式文明进步的总代表,表现了俄罗斯精神里面西方性欧洲化的一面
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特有的宫廷斗争风格的集大成者,其“开明专制”是最适合俄罗斯性格的统治模式,更加有戏剧性和制度说服力的是她是个普鲁士人
普加乔夫——俄罗斯农民的总代表,俄罗斯农民的性格代表了俄罗斯性格的一半多
苏沃洛夫、库图佐夫——作能臣与作宠臣的矛盾,典型的东方宫廷矛盾
拉斯普廷——俄罗斯弄臣和权臣“艺术”的代表,东方宫廷的特色
尼古拉二世——处死他的全家从形式上代表了红色政权对帝国历史的彻底粉碎和决裂,体现了俄罗斯近现代政治性格的一种转变,也可以视作是对17世纪下半叶民族虚无主义的一种特殊继承?
列宁——俄罗斯历史上少见的具有凝聚力的最高当权者,然而这种风格在俄罗斯历史上不是主流
斯大林——俄罗斯历史上最好的“沙皇”,他的出现是俄罗斯历史性格的选择,不是偶然的
柴科夫斯基——俄罗斯艺术风格西方化的代表,展现了俄罗斯性格中内在审美观的西方一面
托尔斯泰——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人文精神的总代表
普希金——俄罗斯知识分子才华的代表,其风流性却也背叛了其诗歌所表现的俄罗斯传统宗教美德

还有些哲学家,其理论更能说明俄罗斯的性格,但是其个人形象不足以代表俄罗斯性格的某一面,就不列举了

还有俄罗斯精神中所深深渗透的弥赛亚主义、第三罗马精神、世界主义都不是一两个人能代表得了的,它们前后贯穿于16世纪以来的俄罗斯的民族历史中
在苏联由"超级大国"到最终分崩离析的演变过程中,民族问题是主要诱因之一.自民族纷争始,以国家分裂终,民族因素在苏联演变与解体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苏联民族问题的失策,导致了少数民族民族主义的滋生、蔓延,在此,我们把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细分为三个层面:文化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通过对这三个民族主义的分析,来透视苏联民族问题的隐患,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关键词: 经济民族主义 , 文化民族主义 , 政治民族主义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俄罗斯人的「第三罗马」梦与弥赛亚意识 苏联时期其解放全世界的热情是否与这种情结有关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0100.html
文章标签:苏联  罗马  情结  俄罗斯人  全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