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谁能讲讲夏朝的故事

时间: 2023-05-07 19:00: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有谁能讲讲夏朝的故事

关于夏朝的8个小故事

1、桀在位的时候,非常的荒淫。

他命令手下将全天下的美女都搜罗了起来,然后将她们都纳入到了自己的后宫之中,他还建造了各种宏大的宫殿,而光是建造这些宫殿,就花费了当时全国接近三分之一的物力和人力,但是桀却是对这些东西非常的热衷。

他喜欢建造这些东西来满足他自己的虚荣心。

曾经有大臣跟他说,一个君王如果不能够听从大臣们的建议,那么他就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但是桀丝毫没有将这些话放在心上,他反而说,我是国家的君主,也就是相当于天上的太阳一样。

天下的百姓们不能够没有太阳,所以他们也不能够没有我。

什么时候太阳掉下来了,我才会灭亡。

正是这样的心态,使得夏朝最后是灭亡在了他的手上。

2、夏朝之前,君主这个位置都是采用的禅让制,也就是说谁有能力就由谁来坐这个位置。

当时的尧舜都是这样做的,而这种做法也是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的。

是因为禹比较自私,所以才强行将这个君主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当年禹为了天下的人们免除洪水的侵扰,奋斗了好多年才将肆虐天下的洪水给治理好了,可以说,他是一个心中有天下的人。

其实,禹在退位之前,是想要将位置传给当年跟着自己治水的大功臣伯益的,但是不巧的是,伯益竟然是因为不幸去世了,结果当时的禹也死了,而皇位就没人去做了。

3、杜康酿酒: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

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

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

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

树干里边已空了。

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

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

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便成了酒。

4、太康失国: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

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

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

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5、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两强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是启在战于甘之前,召集左右高级官吏申明纪律约戒的誓师词。

第二段是誓师词全文,首先宣布有扈氏罪状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意思是指责敌人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罚。

其次宣布军事纪律,命令部属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职守,努力战斗,还申命奉行命令者将在祖庙中受到奖赏,违背命令者,将在社坛前处死。

战争进行得很激烈,最终夏后氏获得胜利,启得以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6、孔甲是夏朝的第十四代国君。

这个人荒淫无度、骄纵轻狂,而且还特别的迷信鬼神之事。

平时他也不理朝政,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才当的国君,所以上天早已把一切都给他安排好了,不用他操心,他只要吃喝玩乐就可以了。

有一天,孔甲带着几个大臣到河边游玩,发现有两个“怪物”正趴在河边晒太阳。

孔甲吓了一跳,他旁边的一个大臣却说:“国君别怕!您仔细看看,趴在那里的正是您日思夜想的龙呀!”

7、有了方十里之地和五百人之众,少康开始谋划复国。

他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联系,收抚斟灌氏、斟寻氏被伐灭时逃散的族人,组建、发展武装办量。

然后“使女艾谍浇,使季抒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传说女艾是少康之臣,被派打入浇处为间谍,季抒则是少康之子,诱杀豷等,都反映了处心积虑、以弱胜强的谋略。

浇是传说“多力,能陆荡舟”的勇猛之士。

寒浞代夏,所拥有的土地、人民远多于后相,所以少康复国的军事斗争,更多使用了诡诈手段,经历很多曲折,不是轻易得胜的。

《楚辞·天问》有:“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其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浇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这首诗透露出少康曾用行刺或袭击的方法除掉了浇,很可能就是女艾夜间行刺,错杀为浇缝裳上了坚甲,自以为万无一失,却还是被少康寻找到机会,利用田猎放犬逐兽,袭杀浇而断其首。

进而攻灭豷、寒浞。

寒浞自杀未遂,被绑住拖到伯靡面前。

伯靡历数寒浞各项罪状,将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迟至死。

少康命人将豷剁成肉酱。

少康重建了夏后氏的统治,建都纶邑。

在位期间,少康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史称为少康中兴。

8、通过自己的本事,干掉了本应奉天承运的伯益,独揽了大权。

当时毕竟是禅让制的时代,虽然是末期,但是禅让观念还是正统观念,因此有很多部落首领不服启是必然的。

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甘之战。

为了宣布自己的统治地位,启学自己的父亲大禹,在今河南禹县举行了一次盟会,不仅通知内部系统的各个部落,还通报给周边的各个附属邦国,来宣誓自己的 ***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钧台之享。

夏朝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即历史发展的前提性和规律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即历史主体的选择性。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夏朝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夏朝历史人物故事篇一:少康中兴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历史上称作“少康中兴”。

  少康是后相的遗腹子,启的曾孙,禹的玄孙。在后羿“因夏民代夏政”,太康、仲康相继死去,后羿又把仲康的儿子后相也躯逐出去。这样,后相只得投奔同姓诸侯斟灌,在这种情况下,原夏王朝的一些拥护者也纷纷投靠斟灌氏。随后,寒浞阴谋杀死后羿,霸占了他的妻子、财产,掌管了夏的朝政。他又担心后相的势力壮大复兴,于是寒浞又派儿子过浇杀了斟灌,后相逃往斟寻。过浇又追杀至斟寻杀死后相。

  后相妻已怀有身孕,在战乱中从墙洞中爬出,逃回自己的娘家有仍氏。不久后相妻后缗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少康。少康从小聪明过人,并在他母亲的教育下,立志要报仇雪恨,夺回自己的国家,复兴夏王朝。

  这时寒浞已死,政权已由过浇掌握。当过浇听到后相有一遗腹子在有仍那里的消息后,即派人前去捕杀。少康逃往虞国。虞君把少康隐藏起来,并把纶地送给他。从而少康在纶地逐渐积蓄力量,终于“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同时,有原夏王朝联盟人员前来汇合,和招收斟灌、斟寻二国的残余人员,形成少康复国的力量。少康历数后羿、寒浞、过浇的罪行后,杀奔夏邑推翻了过浇的统治,夺回了王位,恢复了夏王朝,经过三年的恢复生产和稳定局势后,即进行治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国力等一系列措施,促使国家的巩固与繁荣,因而国家威望很快得到了提高。即“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史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

  少康能够中兴,从根本上说,既取决于少康的能力与手段,也有后羿、寒浞、过浇的腐败、贪婪、奸诈、凶残等违背客观要求不得民心的行为,只有从这二方面去观察,才能认识少康中兴的实质。

  从少康方面考察能够实现中兴的原因有:

  (一)从小接受他母亲的报仇雪恨,光复夏王朝的教育,和他过人的天赋,过浇对他的捕杀,更从反面激发他推翻过浇政权,夺回王位的坚定性。有虞氏就是看到了他的复国意志,所以把女儿嫁给他,并把纶地给他作为积蓄力量的基础。

  (二)他的成长过程是接受磨练的过程。他管理过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他在有仍氏那里当过管理畜牧业的官,在有虞氏那里当过管理有虞氏饮食的官。因而使他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知识和劳动者的感情。

  (三)少康在纶地的经营中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发展生产,体察民情,积聚力量,即在纶地“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因此,这不仅积累了推翻过浇政权,夺回王位,复兴夏王朝的人力、物力,也为复国后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经验。

  因为,从氏族发展成国家,是直接参予生产、生活的单层次的劳动分工与组合,发展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的,既有剩余产品生产和剩余产品需求的矛盾,又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这两种矛盾又不是相互分离,而是生产的一体化,消费的二重性,也就是生产是属于体力劳动者承担的经济层次,消费则既有体力劳动者的经济层次的需求,也有脑力劳动者的政治、思想文化层次的需求。所以,脑力劳动从现象看,是与物质生产相脱离的权力层次,但从本质上看,又是剩余产品生产的需要。因为,要提高剩余产品的产量,首先,必须开发自然物质深层次的要素功能。如农业生产的水、肥、土和自然环境、农业工具的改进、创新等条件的创造;其次是建立一个安全、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再次是合理分配剩余产品。这些都是国家应尽的责任。

  从原始社会到国家的建立,是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禹是从“禅让”取得王位的。夏启的取得王位虽然经过波折,但总是属于继承的,并非是他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取得的,因此,他并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而是属于继承他父亲的权利。所以在夏启主政时期就已经走上腐败,到太康时期则更为严重,而后羿、寒浞也同样没有把发展生产提高国家力量放在第一位。少康则既有经受失国和过浇追捕的耻辱与患难,也有经营纶地奋发图强,和推翻过浇的统治,光复夏王朝的艰难历程。所以,在他夺回王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国力的措施,“三年,复田稷”。

  可见,国家的建立,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发展成既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又有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需求的,生产的一体化,消费的二重性的对立统一体,它的表现形态,就是阶级矛盾。国家的任务就在于发展剩余产品生产,缓解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与安全。少康的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措施,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创了夏王朝走向繁荣的历程。这就是“少康中兴”的根本原因。

  《史记·夏本纪》没有记载这段历史,仅列出如下世系:“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纳,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缅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帝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羿、浞代夏政和“少康中兴”历史的失载,,后人认为是司马迁的疏略,这是对的。因为,这段历史反映的正是对国家本质特征的认识问题,是我国产生国家后的经验教训。
  夏朝历史人物故事篇二: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夏朝历史人物故事篇三:太康失国的故事
  启在建立了夏朝以后,和历史上许多国君一样,饮酒、打猎、歌舞无度。到晚年更是怠于政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启死后,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不过是一个庸才,终日沉溺于酒色,比启更荒淫,带着家属到洛水北岸打猎,接连几个月不回朝。贵族首领后羿(即传说中的射日英雄,月宫里嫦娥的夫君)利用夏民的怨恨,逐走太康,夺取了夏室的统治权力。后羿是东夷有穷氏部落的首领,传说他是当时最善射的人,但却是一个荒.唐的统治者。他非常自负,自恃箭术过人,对政事不闻不问,终日沉溺于田猎游乐之中。对于敢谏争的几个贤臣,不是疏远就是流放。他任用奸诈狡猾的寒浞主持朝政,寒浞是有史以来,有记载的第一佞臣。他善于谄媚逢迎,深得后羿的信任,同时又用各种小恩小惠愚弄百姓。他暗中培植党羽,等待时机企图取后羿而代之。一次,后羿从外打猎回来,寒浞收买后羿的亲信联手设伏将后羿杀死,寒浞夺得了最高统治权。

  然而,寒浞更是一个残暴奸诈之人,他不但霸占了后羿的家产和妻子,而且任意驱赶和杀戮百姓,搞得民怨沸腾。

  太康失国后,逃到同姓部落斟(河南巩县西),羿灭斟,立仲康,仲康子相逃到商丘,被羿攻伐,又逃帝丘,依同姓昆吾部落。寒浞杀羿后,相成为寒浞的肘腋之患,日夜忧惧,于是派兵攻打在帝丘避难的相,相的妻子后缗已经怀孕,在忠诚的仆人帮助下慌忙从墙洞中逃归母家有仍氏部落,不久生少康。少康长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当寒浞之子派人追杀少康时,少康又逃到了有虞氏部落,作了有虞氏的庖正。舜的后人虞思听说少康贤正,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并赠给大量的土地和奴隶作为陪嫁,少康才站住了脚。

  这时,有个叫伯靡的夏朝遗臣,逃居在有鬲氏部落。他收抚了斟灌氏、斟氏等部落的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积蓄力量。在伯靡的密切配合下,少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复国运动,太康失去的帝位,经过几十年斗争,被少康恢复了。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第六世国王。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能干的帝王,他发明了甲,夏因此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及其残余势力,并且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达到了鼎盛。

夏朝历史故事

  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人的活动,历史学科是一门与“人”有关的学科,不同的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成长与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们的相关事迹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夏朝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夏朝历史故事篇一:夏启继位始末

  夏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颇有名气,一是因为他是因治理大水而有名的大禹的儿子,二是因为他是中国夏朝的第二个君主,三是因为他用武力夺取了王位,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父传子,家天下”由他开始在中国沿袭了四千多年。

  据历史学家考证,夏启在位起讫公元前2061—前2052年;生卒年公元前2130—前2052年;出生地涂山(今浙江绍兴西北);迁都黄台冈(今河南新密境内);年号帝启元年(辛丑,公元前2060年)。

  那么,在四千多年前君主禅让制度流行的年代,是什么细节促成夏启得到王位?夏启为什么又要用武力巩固王位呢?

  《史记》和《尚书》都叙述了尧、舜、禹“禅让”王位的史事。唐尧死后,虞舜继位,用同样的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姒禹为继承人。姒禹晚期,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姒禹又举伯益为继承人。可以说,禅让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人才选拔制度,是选举“贤能”的体现,是人民意愿的体现,天下之大人人平等。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禅让”包括:公元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公元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公元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公元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公元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公元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公元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非常明显,禅让制确有弊端。一是在上古时期各种监督机制不完善和管理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禅让也只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已,所谓人才的贤能是口口相传的,是可以人为神话的;二是禅让制的实施往往还要披上一层假惺惺的礼让外衣——被选举的首领要躲在山间森林或者隐蔽之处,推让再三,然后由族人或者部下拥戴他出来——这种假惺惺的礼让是本文叙述的细节关键。

  虞舜百岁时到南方巡游,突然患病,死在了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南)。接任的姒禹听到此讯,亲自率领众臣以隆重的礼仪为舜建造了陵墓,并在苍梧山修庙祭祖,这就是至今犹存的零陵和舜庙 (今湖南宁远)。守孝期满之后,姒禹让出了帝位给虞舜的儿子,自己躲避起来。但是,百姓对姒禹十分拥护,因为姒禹治水对百姓的贡献太大,因此,姒禹最终继承了帝王之位。

  姒禹晚年,想效仿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曾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在帝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作他的继承人,让皋陶管理政事。可惜,皋陶品德虽好,年龄太大,没等接任,皋陶就先禹王而死去。姒禹又立伯益为接班人,却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夏启,而且外出的时候,常常带着儿子夏启。结果,夏启在百姓当中的形象远胜过伯益。这个细节是姒禹无意间为禅让制的覆灭埋下的祸根。

  公元前2061年秋,帝禹出巡时在会稽死了,虽然,帝禹临终前有意把天下“禅让”给伯益;但是,伯益辅佐帝禹执政的时间太短,百姓尚未蒙受他的德泽,所以各氏族首领都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夏启,并且说:“吾君之子也(启是我君帝禹的儿子啊)”(《孟子》)。伯益并非无德无才,而是兢兢业业为国家出力。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发明过一种凿井的新方法。伯益擅长畜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

  然而,伯益的想法过于天真。伯益以为天下从此就是自己的了,便在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即位称王,坐上了天子之位。但是,伯益也看到了百姓对夏启的拥戴,看到了自己所处位置的不稳定。帝禹三年丧服完毕以后,伯益就将天下让给帝禹的儿子夏启,自己避居到箕山的南面去了。当年,唐尧禅让帝位给虞舜,虞舜躲避起来,客套了一番,礼让给了唐尧的儿子丹朱,最后,还是虞舜做了帝王;虞舜禅让帝位给姒禹,姒禹也躲避起来,客套一番,礼让给了虞舜的儿子商均,最后,还是姒禹坐了帝位;现在,姒禹禅让帝位给了伯益,伯益当然也要学着先辈的样子,躲避起来客套一番了。急什么,帝位早晚是自己的。

  这是中国帝王禅让史上的一个关键细节,也是中国上古历史的一个关键细节——伯益假惺惺地“避居箕山之阳”,期望夏启假惺惺地号召百姓呼唤伯益出山,可是,伯益的愿望没有实现。夏启没有对他客套,百姓也没有拥戴他出山,伯益的愿望成为了泡影。假如伯益没有假惺惺地“避居箕山之阳”,按照夏禹的禅让坚决继位,禅让制一定还会继续延续若干年,中国历史还不至于早早进入“家天下”王位继承时代。但是,伯益偏偏假惺惺地“避居箕山之阳”,让中国古代历史就此转换了一个新的时代。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的儿子启有贤德,天下的百姓,都希望他能继承共主的位置,“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最后,人们拥立夏启做了帝位。后人神化夏启为仙——《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明代画家蒋应镐绘制的《山海经释义》插图中就有《夏启御飞龙》。

  综合历史记载,禅让虽是一种制度,但是,关键还在于继承者是否具有威望,关键还在于继承者能否收揽众心。

  夏朝历史故事篇二:孔甲养龙

  却说帝孔甲于壬寅年即位,专好鬼神之事,不正宫庭,不务德政,天下诸侯多叛,表云片入奏,只当不知。众臣谏之不听。一日天降二龙,一雌一雄,落在朝门之外。近臣奏知,帝问于众臣曰:“天降二龙,此何吉凶?”左部一臣名蔡史,出班奏曰:“天降二龙不升,乃祥瑞之兆。陛下出旨,有能养者,赐于养之,待其自升。”帝准奏,即出旨,召有能养龙者。右班部中闪一臣名邓云,上奏曰:“有刘累者,能善养之。”帝曰:“卿何得知?“邓云曰:“昔有晋叔安甚好龙,每求其嗜以饮食之,故龙多归,柔驯易制。无帝赐其姓董氏,封宗川侯。后刘累学养于董氏,臣故知其能养也。”帝闻奏大悦,即遣使宣刘累入朝。刘累随召拜伏阶下,帝曰:“今天降二龙不升,必要养畜待其自去,朝臣荐汝能养,故召汝至此,领去果能养否?”刘累奏曰:“臣果能因其嗜而养之。”帝喜,命领去养。

  刘累随即出朝,分付手下之人,扛龙到家嗜养。平日亲自调和饮食。常进美味饮食于孔甲。孔甲甚喜,其赏赐甚厚。一日,其雌龙忽死,累潜醢此龙,调和烹进。孔甲食之,其味甘美,即封累为御龙侯。遂入朝谢恩。一日,孔甲思食前味,命使再着累雌雄龙醢进。累接旨大怖,自思死者可醢,生者何敢近去杀之。只得把两句闲言支吾,使臣去了,遂连夜逃于鲁县河南鲁山。

  使臣见刘累逃走,回奏孔甲,言刘累逃走外国。孔甲大怒,命武士三百人,前去养龙池捉龙,杀而醢之。武士领旨,至养龙池,放干池水。正欲下手捉龙,不知龙乃灵物,见水干涸,翻身一摇,将三百武士,皆卷入池中。霎时间,天昏地暗,大雨滂沱,龙腾云而去。三百武士,可怜死于非命。帝都亦滂沱大雨,雷电三日方息,漂去民房无数,平地水深丈余。

  使臣奏三百武士,皆渰死于养龙池。孔甲闻奏大惊,因而得病不起,旬日而崩。在位三十一年,寿六十岁。

  刘累的时代,既然有“豢龙氏”、“御龙官”的职务,就说明了当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这类驯养活动,将人们在野外捕获的野生“龙”--------恐龙、巨兽进行饲养、驯化,并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所谓“天降二龙不升”,应该是这种动物在狂风暴雨中受伤不能滑翔飞腾,所以才会被人们捉获。至于孔甲贪恋龙肉的味道,也可以理解,因为这种肉食非常难得,刘累又擅于烹饪,所以才使享惯珍馐的孔甲回味无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动物虽然存在,但在当时数量已经不多了,属于濒危动物。做为一个贪图享乐的君王,一遇美味,就忘掉了养龙以祈求国家祥瑞、风调雨顺的初衷,以大快朵颐为重了。难怪他会被记载史册,遭到千古嘲讽。

  夏朝历史故事篇三:太康失国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虽距今历史悠久,但其历史故事流传至今,其文明文化刻在历史书卷上。下面将介绍的就是夏朝的历史事件——太康失国。

  启晚年生活奢侈,终日沉迷于歌舞声色之中,朝中政事不修。后启死了之后,王室内乱。既然是“家天下”了,权位当然应该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了。但启的儿子有五个,结果谁也不肯让步,于是五个儿子为了争夺权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后来权位被其中之一的太康所得。然而不幸的是,太康即位后,不但没有改善朝政,反而变本加厉,终日田猎无度,流连于美色酒肉之中。有人向他进谏,劝他以天下百姓为重,要他勤于政事,可太康却对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夺权斗争造成的内乱,朝中众臣对夏后氏很是失望。这样,太康逐渐失去了民心,给一些觊觎权位已久的诸侯有了可趁之机。

  有一日,东夷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就趁太康出去田猎之时,领兵拦截了太康的归路。太康见此状况,惊慌不已,吓得有家不敢回,拔腿就跑。但他哪里逃得掉,后羿乃是当时闻名的神箭手,他拔出利箭,张开大弓,于十里之外将太康射杀。太康一死,后羿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朝中的权位,得以号令诸侯。

  太康失国,皆因为他不顾百姓,只图自己享乐,使得王道不正。而可悲的是,后羿得位以后,居然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辙。后羿自持善射,以为天下无人不服,便对自己的言行不加丝毫约束。他像太康一样终日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后来,在他的亲信中有一个叫寒浞的,此人诡计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无人,于是伺机暗杀了后羿,自己当上了国君。这“家天下”的夏朝,才传了两位君王,权位就落到了外姓人手中。

夏朝有哪些成语典故以及其分别对应的人物和事件?

1、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2、禹铸九鼎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左传》记载说:在鼎上刻画有九州图,其实就是象征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如此雄心豪迈的气魄也成就了 "九鼎"成为夏朝的镇国之宝。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3、司法鼻祖——皋陶(gāoyáo)

皋陶(gāoyáo),偃姓,又作咎陶、咎繇,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封地今安徽六安。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公认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传说他是中国上古“五帝”之首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早期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皋陶被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又被禹选为继承人,并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皋陶在禹之先死了,而未能继位,而由皋陶子伯益继位。

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皋陶法律思想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一是德法结合,即道德与法律结合、德治与法治结合,“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是民本思想,即强调重民、爱民、惠民,关注民生,听取民意,“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天聪明,自我民聪明”等即说明此理;

三是司法公正,公平公正是皋陶司法的终极目标,獬豸断狱的故事实质上是神化了皋陶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断案如神的司法活动;

四是天人合一,皋陶所言“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等是告诫人们要遵循天道,自然之理。

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主体“法治”和“德治”与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 。

4、桀骜不驯

这里的桀就是指夏朝最后一位国君夏桀,因为夏桀凶暴。骜则指的是野马,因为野马很难驯服。所以用夏桀的凶暴与野马的傲慢来形容那些自恃清高,凶狠残暴的人。

夏朝有哪些历史故事?

改朝换代的开始——夏灭商起: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共传14代、17个王。夏朝的势力和影响达到黄河南北,直到长江流域。夏朝未年,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到孔甲的四世孙桀(第十七个王)即位,他更加暴虐,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商汤乘机灭夏。占领夏朝的统治中心,灭掉夏朝的属国。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更多夏朝故事http://www.xueshiboke.com/post/438.html
大禹治水,禅让制,太康失国
好的没有 最早的是禹抢别人的 在禹权时把可以和他争的人全杀了 然后让他儿子启带兵去打别人 然后把位传给了儿子 这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夏
烽火戏诸侯啊,这个历史书上也有的啊。
文章标题: 有谁能讲讲夏朝的故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9895.html
文章标签:夏朝  谁能  讲讲  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