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23 15:00: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鸿门宴刘邦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1、沉着冷静,善于应变。相比较项羽听信谗言而调动兵马准备作战,刘邦在面对危机时就冷静多了,先掂量了自己与项羽的兵力,然后找张良商量对策。在鸿门宴上,面对项庄的举动,同样沉着地坐在宴会上,后来假借上厕所之名溜走了,走之前还安排好了后面的事情。
2、阴险狡诈,处事圆滑。当刘邦听说项羽要攻打自己时,分析了一下双方的军事力量,得出不能与项羽硬拼,就按照张良的计谋,拉拢项伯。他对项伯恭敬有加,以兄弟相称封赏酒食,还结下儿女亲家,表明不称王的心迹,使得项伯劝说项羽,并在鸿门宴上力保自己。
3、能屈能伸,智谋过人。刘邦不顾危险,亲自带着少量人马和几样宝贝去项羽营帐解释,也可见他的胆量,而且处处表现出谦卑的姿态,通过一番颇有情理的说辞打消项羽的猜疑。后来在入座时,坐在下座,是刻意屈尊隐忍,以消除项羽的疑心。
4、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刘邦手下人才济济,不乏樊哙、张良之类的忠心之人,在鸿门宴前采纳张良的计策笼络项伯,同时听取项伯的建议第二天去给项羽请罪,后来借机出来时又接受了樊哙的意见先行逃走。
5、有奸必肃,当机立断。尽管刘邦在鸿门宴事件上做的每一个决策都听从了别人的意见,但是每次都很果断。当他逃回军营时,没有声张,马上铲除了曹无伤这个叛徒。
汉武帝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幼年时期,汉武帝表现的是对皇权极度憧憬和向往,从此皇权的重要性扎根于他的心里;少年时期的汉武帝经历了大权旁落的压抑心理,原因就是窦太后专权对他处处掣肘;成年时期汉武帝在大权独揽后表现出的多欲、残忍、刚愎自用和喜怒无常等性格;到了老年时期表现出力图保住权力的强烈权力欲和对长生不老的极度渴望。
汉武帝个人可以总结为具有雄才大略,胸怀宽阔,多情重感,猜疑自私,冷酷残忍,贪于享乐,好色迷信等心理品质;同时还具有远大的抱负,极富战略眼光,深谋远虑的军事品质。但是,很多人说,汉武帝就是也给矛盾的集合体,他是多情重义的,但又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年轻的汉武帝任性天成但又处处体现出老谋深算的一面;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晚年又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
汉武帝性格可以总结为,生性多欲,好奇喜功,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择言纳谏,洞彻明察,爱才若渴,用人唯能,纵横捭阖,无拘无碍;汉武帝也有其温情细腻的一面,也有体恤之心,对同母异父的姐姐,乌孙公主,自己钟爱的李夫人都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但是汉武帝,愈到晚年愈刚愎自用,变得喜怒无常,严酷暴烈,残忍好杀,显露出内心阴暗的一面。
罗义俊曾在《汉武帝评传》中这样评价汉武帝“刘彻继承了祖父汉文帝刘恒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继承了父亲汉景帝刘启的临机应变、刚毅果决,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天子。”
汉武帝继承了刘邦的大略,刘恒的城府,刘启的果断。汉武帝既是一位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普通人。那么汉武帝主要具备哪些矛盾性格呢?
首先汉武帝是雄才大略:
《汉书》记载“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孝武初立,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畴咨海内,举其俊茂。后嗣得洪业,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
班固在《汉书》中用“雄才大略”概况了汉武帝的一生,赞扬其目光远大,才华横溢,又指他有统揽全局的才能,对天下大势有着准确的宏观把控能力。在政治方面,汉武帝视野开阔、目光远大,他始终是一个倡导变法图强的帝王,他所关注的都是宏观方面的大问题,他所探讨和思考的都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绝不是应付一时的权宜之计。
《资治通鉴》记载晚年的汉武帝对卫青说“汉诸事草创,受四夷侵凌,朕不变更改制,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朕不得不劳民,但后世又如朕所为,亡秦之迹也。”
晚年的汉武帝向卫青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但是改制图新,不征战四夷,让边疆安定,就不能有一个稳定的国家,为此不得不劳民,但是汉武帝并不希望后世子孙也像他一样这样扰民。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还体现在,他在继位之初,就拥有世界性的眼光,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南海和西域,于是制定了远大的外交战略,通过努力让大汉成为东方帝国。
军事方面:卓越的军事统帅和指挥家
汉武帝在位54年,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北拒匈奴,南平百越,东征朝鲜,西臣夷羌。在这些战争中,汉武帝都能统筹全局,运筹帷幄,在诸多的战争中,汉武帝始终把打击匈奴作为重点,因为匈奴对大汉威胁最大,打败匈奴不仅能稳定边疆,更能向西打通西域,所以说汉武帝这个策略凸显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谋略。
在具体军事战争上,汉武帝能够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在每次重大的战役中,汉武帝都会进行统一部署,无论是将领的选择,行军路线,出发时间,后勤供应等等,汉武帝都是亲力亲为。面对匈奴,汉武帝意识到只有建立强大的骑兵集团,并且对其持续打击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当韩安国和李广这样的老将已经不适合新的作战方式时,汉武帝又培养了适合长途突袭作战的卫青和霍去病,正是卫青和霍去病这样帝国双壁的出现,才让汉武帝取得中华民族史上对外开疆拓土的不世之功。
任由天性又富有心计:汉武帝刚继位时,朝中大权仍有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政方针都遵循前朝旧制,汉武帝本来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但处处都窦太掣肘,偶尔反抗一次,还差点丢掉皇位。年轻的汉武帝索性借着年轻好动贪玩的理由,常常溜出宫外,纵情于山水游猎。
《汉书》记载“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常用饮酎已。”“驰射鹿豕狐兔,且手格熊,驰骛禾稼稻粳地。民皆呼骂。”“乃使寿王与待诏二人,提封顷亩,欲为上林苑。”
这是汉书对汉武帝热衷游玩狩猎的记载,大汉朝皇帝,全然不顾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出门在外,任性胡为,驰马践踏耕地,驰射鹿猪狐兔,与熊搏斗,以至于百姓怨声载道,号呼痛骂,但是,即使这样也没有让汉武帝收回玩乐之心,汉武帝索性广圈民地,毁坏民家冢墓室庐还要筹划建造上林苑,面积方圆数百里,种植名果异卉千余种,饲养百兽,专供汉武帝秋冬狩猎,这就是一个任由天性的汉武帝。
《资治通鉴》记载“投逆旅宿,就主人求浆,翁曰:“无浆,正有溺耳!”疑上为奸盗,欲攻之;主人妪止其翁曰:“客非常人也。”妪乃杀鸡为食以谢客。明日,上归,召妪,赐金千斤,拜其夫为羽林郎。”
汉武帝有一次夜宿逆旅,向逆旅老板讨碗水喝,老板说没有水只有尿,一个汉朝皇帝遭遇如此大辱后,还赏赐老板娘黄金千两,封老板为羽林郎。这又表现出汉武帝广阔的胸襟。
以上资料都显示出汉武帝任性天成,胸襟广阔的一面,但是你要是认为汉武帝毫无心计,那就大错特错。汉武帝的心计绝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汉武帝将刘弗陵立为太子时,就立下了残忍的“立子弑母”制,将其母亲钩弋夫人赐死,为得是防止子幼母壮,出现吕后那样外戚干政的危机。
纳言从谏又刚愎自用:汉武帝知人善任,他用人从不讲出身,只看重才能,马奴出身的卫青具有军事才能,屡建奇功后,被任命为大将军;与卓文君私奔的司马相如,匈奴的王子金日碑都被汉武帝重用;汉武帝用人不看门派,虽然他独尊儒术,但法家的酷吏张汤,赵禹;阴阳家严安;黄老学派的黯、郑当时;纵横家的主父偃都得到汉武帝的重用。汉武帝用人不看年龄更不看出身和资历;13岁的桑弘羊,18岁的霍去病,年仅七十的公孙弘都被汉武帝提拔到要职,由此可见,汉武帝以非凡的魄力和气概,使得大汉成人才盛世。
韩信被杀,其实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因为他带兵打仗的能力非常强,是汉军众将士中无法比拟的,当时又急需他这样的人才,所以刘邦一直容易着他,把他留用到汉室江山建立。刘邦其实也有要杀韩信的心思,只不过不忍下手,最后韩信死于吕后之手。当刘邦听到韩信死了的消息,产生又喜又怜的矛盾心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1.刘邦喜的原因
韩信一直以来都是刘邦心里的一根刺,更是一颗定时炸弹,刘邦担心他随时有可能爆炸,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汉室江山给瓦解了。其实,很早就想要拔掉韩信这根刺,只是不太忍心,但吕后却帮他做了自己最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因此,他内心是喜悦的,心中这根刺终于被拔掉了,再也不用担心他扰乱自己的汉室江山,刘邦的内心压力也减半,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肯定非常的开心。
2.刘邦怜的原因
韩信这个人,武功高强,用兵如神,有兵仙之称,行军打仗非常厉害,几乎没有败过,是不可多得的军事、战略人才,刘邦都曾叹息在军事方面自己不如韩信。因此,韩信死了,刘邦怜惜失去了这样的军事旷世奇才,他的死,也是汉室的一大损失。
说到底,韩信啥都好,就是个性要强了点,要什么都直接开口要,毫不避讳。最终还是被自己的个性害了,不懂得韬光养晦,隐蔽锋芒,使自己的功劳盖过了刘邦,还有就是韩信不太会说话,说话非常的狂傲,每每激怒刘邦,让刘邦一直在忍他,不得发泄。
以上就是我对刘邦又喜又怜心理的分析,喜自己拔掉了眼中钉,怜失去了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