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15 03:00: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大清败在慈禧手中这个说法,我认为是不准确的。因为,没有慈禧的努力,大清早就灭亡了。但是她的保守作为和奢侈的作风,也使得满清向灭亡的深渊加速下滑。
满清经历了康乾盛世后,已经走下坡路了。虽然还有貌似强大的外表,实际上已经是外强中干。到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满清已经难以招架。再加上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已经把满清逼近了灭亡的边缘。
慈禧太后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咸丰帝死后,她发动了政变,杀了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搞起了垂帘听政。通过她高超的政治手腕,一步步把满清政府的权力向自己手中集中。在她和满汉群臣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并开展了洋务运动,使得满清出现了中兴局面。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使得满清的中兴迷梦破碎了。光绪帝企图用维新变法来自强,可由于中国的特色,很快变法变成了政治斗争,慈禧成为保守势力的代表。最终,慈禧杀了六君子,使得变法失败,堵死了维新之路。自此,中国只剩下革命一条路了。
到后面的慈禧越来越昏聩,她煽动义和团运动,并因为听信谣传就和全世界宣战,引得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最终只得屈辱求和。
总之,满清最后灭亡前,慈禧是主要的历史参与者。在中国这个男性为主体的社会,慈禧太后这个掌权的女人,是最佳的替罪羊。不管有的没的都扣在她的头上。她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罪人。
不错,慈禧有她罪恶的一面,但是她也有她的高超的政治能力,灵活的政治手腕。有句话,慈禧不死,大清不亡。她是满清政权最后的守护者。当年有人跟她说变法之事,慈禧说,康有为想搞变法,为什么不来找我?
时值末世,无力回天。慈禧太后也不能躲避。她带着她的悲哀死去,不久,满清也随之灭亡。慈禧的一生,有功有过。她一面维系着满清的生存,一面享受着奢靡的生活,由于思想和性格问题,也阻碍了中国的进步脚步。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历史中的“康乾盛世”延续了一百多年,到达了大清自建国以来的巅峰。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巩固了大清的社稷;雍正时期改革弊政,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功、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政策,充盈了国库财政。
乾隆皇帝则是在保住先皇基业的同时,尽情享受帝王的快乐生活。不过康乾盛世的老百姓过得真的很幸福吗?为什么很多人说康乾盛世是一个虚假的盛世?
大清的“盛世”标准
如果大清盛世的参考标准是人口数目的话,那么大清毫无疑问是一个标准的盛世局面,只不过称为康乾盛世不太合适,应该叫做咸丰盛世才恰当。因为在1851年的咸丰朝,大清人口到达了顶峰,国内一共4.36亿人口。
大清“盛世”的说法刚开始是由康熙本人提出来的,然后康熙的孙子乾隆把“盛世”这个说法正式巩固了下来。或许大清的“盛世”是大清自己给自己的表扬,可能这也是很多人不服气这个“盛世”的原因吧。
盛世”其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应,一个盛世应该包括但是不限于经济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兴盛、文化丰富多彩、对后世的影响程度、军事实力雄厚等等。
人口数量的多寡反而不是衡量盛世的的主要标准,这样说起来大清引以为傲的人口数量也就没有优势了。
但是为了公正客观,还是把人口数量作为衡量盛世的标准,那么大清在这些标准上可以达到盛世的水平吗?
01康乾时期,“人口数”指的不是“人丁数”
大清统计人口数量一直到达乾隆六年,也就是公元1741年,统计的数据还是按照人丁数统计的。
那么人丁数是什么呢?人丁数指的而不是指人口数,人丁数是指16岁到60岁男人的数量,老人、孩子、女人不计算在内。
到了乾隆六年之后,才开始统计人口数而不是人丁数,大规模增加了计算主体,也难怪人口数量出现了线性性增长。
02综合经济可观,但是人均份额依旧落后
大清在十九世纪初的时候,人口数量达到了3.8亿的一个峰值,国内生产总值更是达到了2286亿。再直接一点说,这个时候大清的国内生产总值独占全球三分之一的份额。
单从这个数据上来看,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辉煌的数据了。但是如果把大清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独提出来会发现,大清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仅只有600,这个数据和一百年前差不多一模一样。
要知道当时世界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已经达到了660往上,这其中不仅算上了欧美,要知道还有很多他国殖民地,偏远落后国家也计算在内的。因此从经济上看,大清只能说是一个经济大国,还达不到经济强国的水平。
03文化虽是繁荣,但处处受限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大清应该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封建国家,因为单单就乾隆一个人,一生就创作了四万多首诗。
可是乾隆只是自己喜欢写诗,可是却不想让别人也写诗。乾隆大兴文字狱,打压知识分子,大清的文人每每提笔都要小心谨慎,生怕一个字写不对而引来大祸。
由于人们不敢大胆的创作文化作品,中国的文化领域遭受了重创。
04对外贸易与国防军事
大清对自己充满了无知和傲慢,对于国力强大的英国来使马嘎尔尼也是不屑一顾。乾隆对于英国使者带来的礼物根本没放在眼里,认为这些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儿我们天朝上国也有,当然也没有接受马嘎尔尼使团提出的扩大英清贸易范围的建议,继续闭关锁国。
马嘎尔尼还想让大清见识一下当时先进的武器装备,可是被大清拒绝了,大清认为自己的火绳枪已经比较先进了。
后来的鸦片战争中,大清惨败,最终吞下了封闭自大的苦果。
因为这些因素,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不承认康乾盛世的存在。大清虽然是经济大国,老百姓的生活却依旧困苦;文化的繁荣程度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比较低的水平;国力衰弱,为君者傲慢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错失了见识到先进工业文明的机会,也错过了弯道超车的机遇,大清也一步一步走向了没落。
我国历史上曾经主政的皇后、皇太后有很多;西汉吕后和窦太后,北魏冯太后和胡太后,隋朝独孤皇后和唐武则天,契丹的萧太后,宋朝刘娥太后和孟太后;这些太后中是非功过后世评价不一,既有开创文景之治窦太后,建立强大契丹王朝萧太后,也有外戚干政导致王朝覆灭的王昭君;既有狠毒武则天和不择手段冯太后、胡太后,又有母仪天下独孤皇后;然而在一个朝代中,能够出现一个千古留名,一个遗臭万年名声反差如此巨大的皇太后真不多,这就是大清孝庄皇太后、慈禧太后。
孝庄皇太后、慈禧太后都辅佐三朝国君,也都从后台走到前台主政,她俩名声一个千古留名,一个遗臭万年反差巨大,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我们先分析一下这两人的功绩和过失。孝庄十三岁下嫁皇太极,皇太极继位后,孝庄被封为庄妃;孝庄皇后下嫁是满蒙联姻结果,大清能够入主中原,蒙古族势力功不可没,皇太极最 *** 是海兰珠,但孝庄总以大局为重,并不争风吃醋,当好皇太极贤内助,孝庄曾只身劝降洪承畴,举荐范文程使之成为大清肱股之臣,这两人后来在大清入主中原时立下汗马功劳。
皇太极去世后,顺治能够在多尔衮和豪格的皇位争夺战中幸运地脱颖而出,孝庄皇后是关键人物;孝庄委身下嫁多尔衮,使顺治成为大清入主中原后第一个皇帝。多尔衮为摄政王,是大清统一中原最大功臣,之所以不称帝,这与孝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不无关系,这是孝庄又一功绩。
多尔衮死后,孝庄将军国大权全部交还给顺治,从不出面干政,在后宫默默辅佐年轻皇帝治理偌大的国家。顺治死后,孝庄皇后扶立康熙,帮助其剪除鳌拜、撤三藩,并助其开创康乾盛世。纵观孝庄的一生,青年丧夫,老年丧子,晚年辅佐年幼孙子,就连其婚姻都带有贡献意义,她的一生就是贡献的一生。
孝庄最为让人争议的事情就是委身下嫁多尔衮,我们从多尔衮死后,孝庄立马清算多尔衮的态度上可以得知,孝庄是情非得已,是为了大清皇位。孝庄皇太后在皇太极时期、满清入关顺治时期,康熙亲政时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凭着这些功绩,孝庄千古留名理所应当。
我们再来看看慈禧有哪些贡献?慈禧虽然名声败坏,却也不是一无是处。慈禧历经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咸丰时期慈禧恪守妇道,并未干预朝政;咸丰死后,慈禧通过自身的手腕和狠毒手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大权;在她47年垂帘听政期间,有几件事算是功绩。慈禧重用汉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都曾受慈禧重用,在满清朝廷中这也是破天荒的,也可以说慈禧有任人唯贤的一面。
慈禧统治期间,不光签订了众多屈辱条约,她也希望国家富强强大,领土主权统一,她力挺左宗棠“塞海并重”军事战略,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慈禧还有一个贡献却很少为人知,那就是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官吏选拔、文化繁盛都有巨大功绩,但是随着科举考试千年的演化,完全变成了应试考试的“八股文”,严重阻碍了文化和社会发展。
在康有为的建议下,慈禧太后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让国人睁眼看到了西方文明,这样是民国为何能够出现如此多大师的原因之一。此外,慈禧也曾支持洋务运动,推行新政,预备立宪有意开启共和之路,这些也算慈禧有功一面。
那么慈禧为何名声这么败坏呢?我们看看慈禧都做了什么,她为了庆生,挪用海军军费,大修圆明园,在内忧外患情况下,生活极度奢侈;她垂帘听政,玩弄权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女人的这些品质与我国千年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她思想禁锢,因循守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期间她虽然也默许一系列变法图强和洋务运动,但是意志不坚定,朝秦暮楚,才有了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场;慈禧对内下手狠毒,对外软弱,特别是珍妃的死和光绪不明不白的死亡,又给慈禧增加了一层罪恶。
笔者认为,孝庄和慈禧太后一个千古留名,一个遗臭万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时代不同。西汉吕后,唐武则天所作所为比慈禧不知道狠毒多少,慈禧虽然功劳不大,却也没有大恶;是因为历史潮流让慈禧背上了这个黑锅,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就注定了中国要落后,发展了千年的封建制度具有强大的惯性,并不是慈禧能左右的,她即使想改革,不经过彻底的革命是无法办到的。
最为关键的是,慈禧太后时期,西方工业革命强大后,都开始群殴大清,面对坚船利炮,众敌入侵,慈禧失去判断力。孝庄太后时期面对的都是国内情况;即使把武则天放到晚清这个时代,不见得她能比慈禧做的更好,这跟慈禧专政不专政没有多大关系,中国的落后,领土的丢失必须有人来背黑锅。
孝庄皇太后和慈禧太后都曾辅佐三位皇帝,一个留名千古,一个名声败坏;历史都是后世人所写的,历史的脸谱也是后世人所画的,谁让慈禧赶上了这个朝代,历史把她推上前台,她背这个黑锅实在是不冤。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