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在唐朝以后关中地区再也没有成为政治中心

时间: 2023-04-15 07:01: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为什么在唐朝以后关中地区再也没有成为政治中心

为什么唐朝之后各个朝代就不再定都长安?

中和二年,黄巢的部队攻入长安,与唐军大战之后,却因长安城民协助官军反攻,于是纵兵杀戮,血流成河,此所谓之“洗城”。

长安城因受到黄巢部队的极大破坏,民生凋敝,破败不堪。早年跟随黄巢的朱温之后归附了唐王朝,镇压了黄巢的军队,唐僖宗给他赐名全忠,并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


自此,朱温开始经验河南,以汴州为大本营,一步一步蚕食唐王朝,最后进入关中,通过禅让的方式称帝建立了“后梁”。然而后梁虽然拥有中原关中的腹地,但是,其大本营在河南,经济重心也在河南,加上天下藩镇们纷纷自立,在这种局面下,如果以长安为都城,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必定这个地方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而朱温建立的后梁也不是铁板一块,同是在西面,他还有一个强大的敌人,李克用。

从朱温后梁开始,五代的都城都定于汴州,这主要是因为河南之地相对于被黄巢军、藩镇军洗劫过的关中,社会更加稳定,经济也发展得更好,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需要积蓄力量,而不是把花费巨大去恢复长安的民生经济,使之能够成为大本营。

宋朝建立以后,赵匡胤计划过迁都洛阳、或者迁都长安,这两个地方,洛阳要比长安更加理想,彼时河南的经济要比关中更加发达,但因为反对声音太大最后不了了之,之后北宋又面对吐蕃、西夏、契丹三面夹击,关中地区的生存空间更加窄了,于是就没有必要迁到长安。


偏暗一隅的南宋,长安已经是沦陷区,而来自蒙古高原的元帝国,统治核心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的地理位置接近蒙古高原,同时又可以辐射北方重要地区,通过大运河又能够控制住南方经济,是大一统王朝最为理想的都城。

此后的明迁都北京,是经济、军事、政治三方位的考虑,经济上,加上北方的民生发展,以此巩固帝国北疆防线,军事上,与塞外蒙古诸部的对峙,北京无无论从获取信息源、征发大军、后勤调度,都能及时作出反应,不至于鞭长莫及,或者错失战机。

清王朝建都北京的思路,有元、明两代的影子,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在政治上,可以更好地控制帝国汉人区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距离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东北更近,也算是个退路的选择,同时北京作为前明都城,已经相当完备,明亡清兴之际破坏也不大,其对汉人的意义巨大,以此建都有助于清朝稳固对汉地的统治。

长安作为关中地区的政治中心,随着关中作为产粮地区的效果而衰落,自宋以来,南方地区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但南方从政治上考虑,不适合建都,因为很难以南方的政治军事辐射到北方地区。


同时以长安作为都城,从富裕的南方调粮食供给,比起北京或者汴梁都太过艰难,唐时长安城的粮食问题成本就比较大了,对于古代王朝而言,考虑到经济效率,财政开支等问题,长安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为何在唐朝之后就慢慢没落了?

唐代以后,长安不再成为政治中心的主要原因是关中平原原始森林的毁灭、水田源的锐城、自然气候的剧变,以及漕运的断裂。

作为中国古籍最早记载的“天府之国”,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地区,原本是沃野千里、森林密布的环境优美之地;但是从秦汉开始,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从城市营建到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已经使得关中平原周边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当时整个关中地区:“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田尽而地”,到了唐朝最鼎盛的开元天宝时期,整个长安城周围已经没有巨木可以供应采伐,以致伐木工人要从陕西长途跋涉到岚州(今山西省岚县)、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等地,才能取得营建宫室所用的巨木。

在森林资源消失的同时,长安周边水资源也日益枯竭,以致“八水绕长安”的胜景不再。先秦时期,关中地区水资源丰富,长安周边,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环绕。但是因为森林资源被破坏,失去了森林涵养,水资源急剧减少。到唐代末年,泾水、渭水、灞水等河流水流量越来越少,龙首渠、清明渠等人渠道也相继干涸;北宋时,潏水已经小到了可以趟水过河的程度。

森林资源被破坏,关中地区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有雨则洪水泛滥,无雨则干旱成灾。自唐朝武德七年至开元二十九年的100多年里,长安周边的京畿地区,共发生了20起大型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水灾7次以及3次蝗灾。这种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长安城周边陷入了一种生态崩溃的环境中。

原先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到唐朝中后期,关中平原已经变成了“地迫而贫,土瘠民贫”的穷困之地。在这种状况下,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严重不足,不得不依靠东部江淮地区的漕运,供应长安的漕运,甚至有“斗米斗金”之说。

但是,安史之乱后,这种仰仗江淮为生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江淮粮米转输需要走黄河,但是黄河和渭水,因为水土流失而泥沙淤积严重,行船十分艰难。到唐朝中叶以后,从渭水到长安的漕运水渠,甚至经常因为泥沙堵塞,不得不边挖沙边行船。但是随着水资源日益枯竭,到了唐朝末年,这种艰难的漕运也彻底断绝了。长安作为首都的血脉,至此断绝。

最终,904年,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以更靠近江淮地区和黄河水运。长安城也被拆毁以建设洛阳。自此之后,古都长安就此沉寂。

西安之所以在唐代之后就逐渐没落了是因为当时的西安总是遭受少数民族的入侵。因此很不安全。
因为唐朝之后西安战乱太多,当时很多诸侯征战,导致西安被破坏,所以在唐朝之后没落了。
经过五代十国长安已经变得满目疮痍,资源非常少,水源短缺不适合作为都城。

为什么陕西,尤其是西安在唐代以后就再也没有成为政治中心?

古代的时候,自秦朝开始陕西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西安曾经有好几个朝代定都,当时非常繁华。但是自从唐代之后,整个陕西甚至先再也没有成为政治中心。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个人认为唐代的时候西安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已经失去了作出都城的价值,南方经济发展,唐代之后执政重心南移,唐末战乱导致陕西尤其是西安造成了破坏,从此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

一、唐代的时候西安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失去了建都的价值。

唐代之前陕西地区水土丰富,当时非常富庶,农业非常发达。到了唐代高宗时期,西安因为常年的开发,周围土地的产出已经无法供应当时西安城内口粮,唐高宗经常去洛阳以缓解这种情况,后来武则天甚至定都洛阳,后来西安经过安史之乱和唐末战乱,失去了建都的价值。

二、唐代之后南方发展迅速,执政重心南移。

唐代之后,因为隋唐大运河的建设,导致经济发展转移到了南方,加上唐朝末年战乱,人们大量逃到南方避乱。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从此之后很多政权建都选择了贴近南方的地带。而不是选择陕西的西安。

三、唐末战乱陕西战乱不止,西安遭到了破坏。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导致当时陕西境内战乱不止,人口消失非常快,西安的建筑遭到了破坏。唐末割据政权不断战争,到宋朝的时候,宋朝没有选择陕西境内建都,而是选择中间位置,开封建丽都城。后来北方少数民族发展非常迅速,为了能有效统治中原,北京成为了新的定都点,自此陕西甚至西安退出了历史舞台。

陕西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政治中心,是因为时代发展。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天府之国也经不起折腾——关中衰落的原因

提起天府之国,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四川,实际上天府之国一词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张良说的这个天府之国指的就是关中。在此之前,《战国策》苏秦也说过类似的话——“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而苏秦指的也是关中,因此关中就是 历史 上第一个被冠以天府之国的地方。

为何关中能被誉为天府之国?

首先,关中地区在古代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理优势,关中南面有秦岭作为屏障,北靠黄土高原,西依陇山,东则有表里山河,有黄河、中条山、崤山,环绕。

四面八方,雄关密布,东面出潼关、函谷关则可直接抵达洛阳一带,濒临河内地区、中原地区;南面出武关可直接进入南阳盆地,南阳盆地向北是中原,向南则通荆襄;西面出散关可扼川陕;北面萧关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天险;此外,关中地区还可从蒲津渡直抵河东地区。

因此范雎曾评价关中地区道:“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更妙的是关中内部还有面积3.6万平方公里的渭河平原,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农业发达,灌溉便利,经济富裕。

《史记》称之为“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无论是从政治、军事,还是从经济、文化来说,关中都不愧是当时中国的核心地区。

可大家都知道,自唐朝以后,关中地区逐渐衰落,此后关中核心城市长安再也不是一国之都,关中地区再也没有了汉唐时期的辉煌。

这么富庶的关中为何会衰落呢?

原因很复杂,有天灾,也有人祸;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

第一,首先看天灾。

关中地区灾害频繁,风灾、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层出不穷。

从地质灾害来看,关中地区位居地震频发的渭河平原地震带,地震灾害十分频繁。

有人统计,自商朝末年以来,关中共有500多次地震记录,仅长安就有100多次。

众多地震中,破坏性大的地震就有60次;其中尤以汉、唐、明三朝最为厉害。

频繁的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口损失,物质损失,更是加速关中地区水土流失。

加上关中地区冬季比较干燥寒冷,夏季暴雨频发,在地震影响下更容易导致各类旱涝灾害、引发滑坡泥石流,严重影响了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能力。

从气候灾害方面来看,关中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远离西太平洋高压脊,而且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大,直面冬季高压寒风的侵袭。

相比较而言,关中地区气候条件明显不如南方,平均气温一直在下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词——小冰河期,事实上,几次小冰河期,关中地区受损十分严重。

而且由于关中地区位于秦岭北麓,秦巴山地的阻隔,导致了关中地区气候环境更偏干旱,旱灾严重。

第二,再来看人祸。

人祸才是导致关中地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关中地区历来就是政治中心,战争频繁,惨受战争侵袭,仅长安城就多次被毁。

历代战争,让关中地区成为一片废墟,关中地区见证了无数次烧杀抢掠。

这还只是战争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在和平时期,人祸一样重,和平时期的人祸主要体现在对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垦上。

西周时期首都镐京人口大约在5万到8万左右,整个关中地区大概50万左右(周朝人口粗略估计800万到1000万)。

到了西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可能在300万以上。

到了唐朝,关中地区仅统计在册的就有318万人。

这么多人要生活,建筑材料、日常燃料都从周边的森林,森林逐渐消失;

这么多张嘴要吃饭,吃的喝的都从土里来,土地过度开垦,肥力下降。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看着似乎很大很肥沃,可按今日的计算数据,华北平原是关中平原八倍,长江平原是关中平原的四倍。

这么多的人口挤在这么小的地方,关中地区根本承受不了。

人口少的时候,关中地区当然是天府之国,可人口一暴增,天府之国也受不了。

这样一来就引发一个很恐怖的词,水土流失。

关中地区水土流失有多严重?

据《史记·赵世家·正义》西周时期,潼关附近的桃林“广阔三百里”。

《荀子·强国篇》记载关中地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由此可见,关中地区在先秦时代森林广布,到汉朝初期,长安周边区域还有“陆海”之称,可仅到了西汉末年,长安附近像样的森林已经基本看不到了,有几亩像样的杨树林,汉朝就建了个“长杨宫”。

等东汉迁都洛阳后,关中地区好不容易得到一次修整。

隋唐一来,人口继续暴增,宫殿继续大建,关中地区的木材居然已经满足不了隋唐的需求,以至于唐玄宗时期,营建宫殿要从岚(位于今山西)、胜(位于今内蒙)等州选取木材。

森林植一被大规模被破坏,水土流失在所难免。

《左传》记载,在春秋时期,渭河即使在冬季缺水季也能同行载重船。

而到了唐末,这些天然和人工的航道水量纷纷减少,沙量剧增,而且改道频繁,水运航道终于断绝。

西汉时期,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环绕长安,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

因此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可到后来,八水消失得差不多了,别说河水了,长安城里西侧的几口“甜水井”成了当时城中百姓吃水的重要来源(此时在明朝,长安改称西安)。

水土流失这么严重,人口这么多,由此导致关中地区开始缺粮,从隋唐两朝,长安就已经成为一座饥饿的城市。

从物质上,关中开始不具备成为一国首都的条件了,关中地区和天府之国渐行渐远。

由此可见,多度的开垦,才是关中地区最大的人祸。

第三,外部因素。关中地区衰落,外部因素也很重要。外部因素有四。

1,世界商路的改变。

关中地区最繁荣的时候正好是陆上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候,世界大量的财富涌入关中,由此让关中焕发勃勃生机,从汉朝到唐朝时期,关中核心长安多次被毁,屡毁屡兴。

除了关中地区自己的恢复能力,世界商贸影响也很大。

可是大家都知道,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所取代,关中地区失去一个重新发展的外部带动力。

2,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崛起。

关中地区繁荣的时候,人多地少,而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却人少地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个平原逐渐被开发,华北和南方在农业和经济上的优势开始显现了出来。

唐朝后期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基本来源于江南地区。

这不仅导致关中地区人口流失,经济中心东移、南移,更让关中地区丧失了区位优势。

3,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

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越来越大。关中地区多次被少数民族侵袭。

尤其是唐朝时期开始,吐蕃、回纥、党项民族崛起之后,对关中地区威胁越来越大。

关中地区之所以能成为政治中心,军事意义非常重要,当中原王朝无法解决少数民族的威胁,关中地区作用大大减低。

而北方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先后崛起,更迫使中国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关中再也不是汉唐时期的关中,关中“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政治优势、军事优势逐渐失去了。

4,黄河泛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黄河对周边地区弊大于利,也就河套地区因为黄河成为了塞外江南,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称,而且黄河妈妈可不是一个好脾气妈妈, 历史 上多次泛滥。

一直到东汉王景治水,才给黄河流域带来近千年安稳日子。

可随着关中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妈妈自唐末开始又闹脾气了。

再经过宋朝三番四次智熄般的操作,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关中地区在黄河上游,黄河泛滥看似对关中影响不大,实际上极大的影响了关中地区的运输问题,让关中地区难以翻身。

第四,内部因素。

在前面诸多因素影响下,关中地区开始逐渐丧失政治优势、军事优势、经济优势。

关中地区面临严重的危机,最直接的体现早已经无法自给自足的关中地区开始出现物资紧缺的情况,尤其是开始缺粮。

早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从长安城北开凿漕渠直通黄河,引渭水入渠,用以解决粮食运输问题。

或许有人会问,宋朝首都开封,元明清首都北京也不是产粮地,为何能取代关中核心长安呢?

原因就在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前面已经说了关中地区表里山河,地势险要,环境封闭。

关中地区辉煌得益于此,衰落也是因为如此。

关中地区一缺粮,就得从江南地区运粮,可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就使的关中运粮之道非常困难。

陆路的崤函古道基本让人没有了想法,只能靠漕运,即把江南粮食经黄河,过洛阳、开封,送往关中,可漕运也不好走。

黄河泥多水少,去往关中逆流而上,而且黄河九曲,弯弯绕绕,更要命的是,关中地区河道,险滩遍布,根本就不是适航的河道。

于是就出现了《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景龙三年漕运现象:“关中饥,米斗百钱。运山东、江、淮谷输京师,牛死什八九。”

正是由于航运距离遥远再加上航运危险,漕运成本过高,加上中途耗费,以致“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言”。

这样一来,就逼得隋唐皇帝不停的往洛阳跑,可这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尔后隋唐两朝皇帝倒是不停的开凿运河,通漕运,结果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促进了开封、北京的崛起。

由此,整个唐朝都受困于关中缺粮的窘境,靠着断断续续的漕运得以续命百年。

期间最难过的一次是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断粮,所有仓库全部吃光,关中士兵和百姓,全给瘦成了猴子,个个面黄肌瘦。

饥饿之下禁军将士脱帽大喊道:“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

好在当时紧急运来了三万斛粮食,唐德宗激动不已,对太子李诵感叹道:“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这次关中饿得有多惨?唐德宗的话还不能说明问题,事后关中兵民因为饿得太厉害了,粮食一来,暴饮暴食,最后竟然活活撑死了五分之一!

这就是唐朝关中现状!

等到黄河下游开始泛滥之后,关中地区勉强能依靠的漕运也靠不住了。再在关中呆下去,全都得饿死。

几经折腾,关中这个天府之国也折腾不起了,于是,唐朝一亡,关中彻底走向没落,

曾经的天府之国在宋朝已经成为“关中饥馑,十室九空,流移之民,道路相望”(司马光语)的破败之地;

曾经的汉唐首都长安已经成为“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的破落之城。

于是,自宋朝开始,关中地区,繁华不再,想重回汉唐巅峰地位,已经近乎不可能(笔者觉得可能性微乎其微)

时光荏苒,千年而降,当今关中,也没有了汉唐时期关中风采。

关中能不能恢复汉唐荣光,这需要两千多万秦川子弟共舟共济,需要天赐良机,更需要中华民族共同努力,中央政策全力支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诸君共勉!

我国古代政治中心为什么没有随经济中心南移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但是北方仍然是政治中心。
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大体来讲,主要仍是在中国北方,但是整体上有一个东移的过程。
1, 隋,唐时期,政治中心主要在关中平原.在宋朝政治中心转移到运河流域.北宋的都城在东京(开封)后转移的海河流域.以北京为中心。
2, 主要原因是由于关中地区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元,明,清主要是战略防御的需要。
所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并未导致政治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原因是:
(1)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这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批农民迁徙到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同时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
(3)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势力,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实行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措施.
(4)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地区.
(6)南方的自然条件更适合农业的发展.
明初曾经移过,只是由于朱棣根据地的原因又回去了。

正因为南北要平衡,所以一政治一经济很好啊。
文章标题: 为什么在唐朝以后关中地区再也没有成为政治中心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406.html
文章标签:关中  再也没有  唐朝  政治  地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