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普鲁士精神
产生,发展,作用柏林是一座死而后生的城市。柏林又似乎是一所历史学校。
在近代历史中,柏林扮演了一个非凡的角色:它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一度
把整个世界尤其是欧洲搅得天昏地暗。
可是,一个盛产黑格尔、康德、莱布尼茨、叔本华、尼采、费尔巴哈等哲学大师的
民族,那该是冷静的,怎么会走上过度非理性的道路?
那柏林街旁枝繁叶茂的菩提树,总不会是无本之木,德国的对外政策何尝不是如此。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柏林的兴起。
约在1230年代,在施普雷河岸边,柏林建镇,建镇人是勃兰登堡边疆伯爵阿伯特。
因伯爵绰号为“熊”,故它的镇徽便是一只站立的黑熊。如今在柏林市勃兰登堡门
附近,有一处以各国名字命名的熊的立姿雕塑群,其中也有一个“中国熊”。
1307年,“柏林-科恩”两镇联盟成立。1415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
斯蒙德把勃兰登堡邦国赐给霍亨索伦家族,“柏林-科恩”成为勃兰登堡邦国的首府。
1525年,霍亨索伦家族建立普鲁士公国。1618年,普鲁士公国与勃兰登堡结盟。1701年,
联盟改称普鲁士王国,柏林-科恩及附近的三个城镇合并,被正式命名为柏林,成为
普鲁士王国首都。
1815年,“德意志邦联”在维也纳成立,它包括38个成员。此后,普鲁士和奥地利
展开了争夺“德意志邦联”主导权的斗争。1866年7月,普奥决战,普军大胜。奥地
利退出“德意志邦联”,这时,还有“德意志邦联”南部紧邻法国的4个邦国仍旧保
持着独立,普鲁士和法国都在打它们的主意。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次年普鲁士获胜,普军占领巴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
凡尔赛宫宣布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
麦为首相。至此,德国完全统一,定都柏林。
在普鲁士时代,柏林市获得了快速发展。1838年,柏林至波茨坦的铁路通车。1881年,
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在柏林投入使用。1902年2月15日,柏林地铁正式开通,全长
6公里。
19世纪后期,柏林每年新建 的工厂达数十家之多,文化艺术也空前繁荣。1713年,
柏林人口约为6万。1877年,人口达到100万。1905年,人口又达到200万。1939年,
柏林的人口为480万,战后仅剩下了280万。即便在今日,柏林的人口也只有350万,
尚未达到二战前的水平。
“铁血政策”在俾斯麦的手上获得了成功,它对德国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它的
风险后来却被大多数德国人忽视了,正所谓“成功者是不会被责备的”。
可是,即便是俾斯麦本人,对“铁血政策”能够成功的把握并不很大,他在率领25万
普军与28万奥军决战之前,甚至带上了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把整个国
家和自己的命运付诸一场豪赌之中。
希特勒继承了俾斯麦的衣钵,有过之而无不及。似如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可能
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俾斯麦赢了,但希特勒输了。
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发起柏林战役,250万苏联红军围攻100万德军。苏军以近8万
人阵亡,25万多人受伤的代价,攻克柏林。4月30日,苏德两军在国会大厦里逐间
争夺,最终苏军战士将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的楼顶。国会大厦失守1个多小时后,希
特勒自杀。
此后,德国最高统帅部在发布的最后一份通告中说:“...德国海、陆、空三军
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已使我们的敌人都不得不感到敬佩。每一个士兵可以以此自
豪而无愧地放下武器,在我们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刻,为我们人民的万代幸福,勇敢
而自信地去从事工作。...柏林上空的硝烟散尽,是从来没有过的宁静。和平万
岁!”
残余的德军陆续从明碉暗堡中走出来,接受了德国战败这一事实。
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二战中柏林有5万平民死于轰炸,约60万套住房被炸毁,占总
数的一半。建筑被毁,衣食无着,公用设施无法运转,地铁设备全部被苏军拆卸运
走。“柏林死了!”
但柏林人民凭借着创业精神,在一片废墟上又重新建起了一个新的柏林。
现在,每天参观国会大厦的人群络绎不绝,在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国会大厦新
修的玻璃穹顶内的圆形展示墙上,可以看到国会大厦昔日的荣耀和残迹,希特勒参
加议会会议时站立着的照片也被印在上面,提醒和昭示着参观的人们。
如今,属於原“东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是柏林最有名的大街,
全长约1600米,沿街附近系柏林的历史精华所在。街边的菩提树则枝叶扶疏。
考究“Linde(n)”一词,在北大同济和上外合编的《德汉词典》中解为“椴树”,
应是有所本。“菩提树”一词,很可能为首译者误译,后人一直沿用。菩提树原产
於印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即如来佛)就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
菩提树下大街西端与勃兰登堡门相连。勃兰登堡门建于1788-1791年,它是柏林的标
志。城门高20米,宽65.6米,城门厚11米,设有5个通道。
勃兰登堡门堪称柏林兴衰的见证者:1806年,拿破仑率部攻占柏林,拿破仑还劲头
十足地在城门下接受了“柏林城钥匙”;1815年,柏林军民在此庆祝滑铁卢大捷;
1871年,他们再度在此庆贺德国的统一;1933年,希特勒在此检阅部队;1945年,
苏军穿门而过;1961年,柏林墙在门前不远处筑起,勃兰登堡门位居东柏林一侧,
柏林的地铁也一分为二;1989年,柏林市民又在此为柏林墙的倒塌而欢呼。
拿破仑率领法军进入柏林后,曾下令拆下了城门上的女神像及四马战车,并带回巴
黎。1814年,普鲁士在解放战争中获胜,从巴黎又取回了女神像及四马战车,重新
安放到城门上,并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鲁士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铁十字架,镶嵌在女
神的月桂花环中。在二战中,女神像及四马战车均被炸毁,后来文物专家们根据拓
下的石膏模型和档案照片重新铸造了一套四马战车及女神雕像,只是在重新安装时
去掉了女神权杖中的铁十字架和普鲁士鹰鹫。
据称柏林墙倒塌之时,许多柏林人流泪欢呼。在“东”“西”德重归一统之日,勃
兰登堡门下奏响了贝多芬的《欢乐颂》。
著名的洪堡大学位於“菩提树下”大街两侧。洪堡大学人才辈出,为灿烂的德意志
文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在洪堡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达到32人。
爱因斯坦、普朗克、基尔霍夫、弗朗克、赫茨、维恩、薛定谔、拜尔、黑格尔、叔
本华、费尔巴哈、海涅、马克思、恩格斯等,都曾在那里学习或工作。德意志挣得
“欧洲思想家”的称号,洪堡大学功不可没。
1933年5月10日,纳粹党徒曾经焚烧了从书店、洪堡大学图书馆等处收缴来的2万多
册图书。禁书的作者包括马克思、海涅、弗洛伊德等等,他们或是犹太人,或者在
意识形态上与希特勒纳粹政府格格不入。
1995年,柏林市政府在当年焚书的地点,洪堡大学前面的Bebel广场地表下修建了一
间具有象征意义的“地下图书馆”,人们透过与地面平行覆盖的玻璃可以看到:幽
暗的地下室里排列着一些空的书架。柏林人此举,用心良苦。
距洪堡大学广场不远,有两个较大的教堂,一称“德国教堂”,一称“法国教堂”。
“法国教堂”的存在,显示了普鲁士也曾是一个宽容、理性和明智的政府。
1685年10月15日,法国路易十四宣布废除1598年由亨利四世颁布的《南特敕令》,
颁布《枫丹白露敕令》,这是一部天主教主政的法国政府迫害胡格诺教徒的法令,
胡格诺教徒们被迫逃亡。
普鲁士主要为了自身的发展,借机颁布了《波茨坦敕令》,鼓励法国的胡格诺教徒
移居普鲁士。后来,约有3万胡格诺派教徒来到了普鲁士,其中约4000余人定居在柏
林。现今的“法国教堂”,就是由当年柏林的胡格诺教徒们建造,举行宗教活动的
地方。在二战中,“法国教堂”丝毫没有遭到轰炸,而相邻的“德国教堂”则遭轰
炸。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在“菩提树下”大街东端的“马克思—恩格斯广场”上,设有两人的雕像。此地原
为普鲁士王宫旧址。普鲁士王宫奠基于1443年,经过了历代普鲁士政府的增扩建,
堪称建筑瑰宝。1945年2月3日,盟军轰炸柏林时,普鲁士王宫受到了一些损坏,但
结构和雕塑还比较完整。1950年,普鲁士王宫被东柏林政府炸毁拆除,不少德国人
对此持有异议。
而修建于1893至1905年的柏林大教堂,在轰炸中虽曾同样遭到较大破坏,经修复后
现在重新对外开放。如今站在教堂的楼顶,可以一览柏林繁华景象,和近处缓缓流
淌的施普雷河。
事实上,柏林大教堂以前还曾经三度兴废,教堂存在的三个时期分别为:1536-1747年,
1750-1817年,1822-1893年。
选帝侯大街是原“西柏林”的一条主要商业街,成形于16世纪,在19世纪已经逐渐
被扩建成现有规模,是“西柏林”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在选帝侯大街一侧,耸立着二战中顶部被炸毁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它已成为二战时
德国被毁的象征,也是柏林主要的明信片画面之一。
胜利女神像也在原“西柏林”境内,位於胜利柱的顶端,建于1873年,用于纪念普
鲁士对法战争的胜利。在胜利柱的底基墙上,有许多弹孔,系苏军围攻柏林时所致。
据称,胜利柱目前的位置,是在希特勒时代根据“风水”理论确定的。
现在,柏林似乎已经从二战的阴霾中彻底走了出来。一年一度始于1989年的Loveparade大
游行,使柏林也变得前卫和疯狂。其时,在勃兰登堡门和胜利柱广场一带热闹非凡,
近年来参加的人数都达五、六十万。来自德国、欧洲以及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随着
振耳的快节奏音乐,随兴而舞。这番景象,恐怕是昔日柏林学富五车的老学究们始
料不及的。
如今,柏林仍然是德国主要的文化窗口,一如二战前一样。柏林有众多的剧院、博
物馆、画廊、电影院和露天剧场。成立于1882年的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卡
拉扬曾担任常任指挥35年。卡拉杨还曾经邀请中国人汤沐海指挥1983至1984年音
乐季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
波茨坦是距柏林约30来公里的一座小城,它虽曾是普鲁士国王的夏宫所在地,但它
的建筑规模比北京故宫要小得多,只是它的绿化搞得非常好,像一处森林公园。
现今之波茨坦,以“波茨坦会议”曾在此举行而闻名。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
英、苏三国政府首脑,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在此聚会,商讨战后国际事务的处
置问题,会议通过的《波茨坦协定》,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柏林曾是普鲁士的根据地,杨度先生曾经为普鲁士精神撰文歌颂。但是,对于一个
国家,究竟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当因时因地而异,普鲁士精神并非唯一正解。
有次我询问一位德国老人他的家乡在哪里,他说他的家乡以前属於德国,现在属於
波兰。听他如此一说,我没有继续多问。倒是他在说这话时,既没有显得黯然神伤,
也没有流露出向往之情。难道一切都过去了么?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一些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又丧失
了一些领土。这些领土中包括康德、基尔霍夫、希尔伯特的故乡柯尼斯堡,以及叔
本华的故乡但泽。前者是普鲁士的发祥地,划给了苏联(今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
后者划归了波兰(今波兰格但斯克)。两地的日尔曼居民则被强行赶回了德国,包括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他于1927年10月16日出生在但泽,父亲是德国人,
母亲则是波兰人。
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选帝候腓特烈三世就是在柯尼斯堡举行登基大典,自封为
“普鲁士王”腓特烈一世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一度陷入困境。德国政府曾
经向俄罗斯提出建议:俄用加里宁格勒州交还给德国来抵偿俄罗斯所欠德国的债务,
但遭到了普京政府的拒绝。看来要德国人忘掉这事,还不那么容易。
德国人守纪律,推崇秩序。私意以为,这种民族特性,归根结底,可能来源于德国
古典哲学和古典音乐。是哲学和音乐慰藉了柏林人战后落寞的心灵,也有人说,是
哲学和音乐使柏林重新获得了新生。
如今,柏林又已重新成为了德国的中心。柏林从血浴烈火中重生,柏林将前程远大。
罗曼诺夫指出,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罗斯与德国斗争、妥协和合作, 今日焦点 : 快速订阅短信新闻
· “神六”最快下月13日发射 预计在内蒙古着陆(图)
· 中印今第六次边界谈判 可能起草共同框架
· 清华博士不认同培养模式 申请退学起争议
广告
· 90天阴茎增大3英寸 · 让女人尖叫的核武器
· 让糖尿病病人告别病魔 · 成功救治强直性脊柱炎
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国互相支持,战后重生,给世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列宁深信德国精神对俄罗斯人非常有益,他多次要求布尔什维克人向德国人学习。他在演讲中经常说:“有理智的人不会反对我们革命者向德国帝国主义学习。我们要学习德国人的纪律性,否则,我们民族将会灭绝,将永远被奴役。”
列宁还要求俄罗斯人学习德国人严格的自我管理、系统性、条理性及卓越的经济管理才能等优点。
罗曼诺夫认为,列宁要求用普鲁士人的榜样教育俄罗斯人一点也不奇怪。列宁认为十月革命远不是最好的无产阶级革命方案,俄罗斯人在与德国人的竞赛中败下阵来,他们不如德国人那么热爱劳动,那么纪律严明。
为了鼓励俄罗斯人学习德国精神,列宁经常发表演讲,称如果俄罗斯人成了德国人,对世界革命事业只会有益,不会有害。民族自豪感并不是什么优点,大国沙文主义更应该被抛弃。
列宁认为,德国的纯理性主义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要求。列宁不仅要求身边战友和国民学习德国精神,他自己也在积极学习,并且身体力行,并在同德国人的斗争中体现了普鲁士人的理性精神。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为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列宁力排众议,对德国人做出了重大让步,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及时退出一战,集中精力维护苏维埃政权。
列宁当时受到了出卖无产阶级利益、葬送革命成果的严重指责,列宁反驳称革命者要正视现实,调整内外政策,学习德国人的理性精神。他举例说,19世纪初的普鲁士和其他国家,被拿破仑法国征服,遭到无数次的失败,特别是普鲁士。不过,德国人并没有感情用事,他们被迫签订了更为屈辱的和约,之后积蓄力量,奋起反抗,重新战斗,再次战败后,再次签署屈辱条约,最后又反抗,最终获得解放,避免了彻底灭亡的命运。(固山)
“普鲁士精神”
德国风光
在德意志诸邦中,惟一能与奥地利相抗衡的力量是普鲁士。
普鲁士是德意志诸国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位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起,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
普鲁士国家是靠不断扩张领土而发展起来的。普鲁士的统治者是霍亨索伦家族。
早在10世纪,霍亨索伦家族就统治了瑞士北方的索伦山上一个城堡。到12世纪,这个家族的代表又成为纽伦堡城的城主。1415年这个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从神圣罗马皇帝那里取得了勃兰登堡领地和选侯的称号。勃兰登堡位于德意志东北边境,经常与邻近的斯拉夫人发生战争,因而它的军队取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在16世纪宗教改革中,勃兰登堡选侯接受了路德教,并且攫取了天主教教会的土地财产,由是勃兰登堡遂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教国家。到16世纪初,选侯约翰·西吉斯蒙德以他妻子的名义取得了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夫兹公爵领地和马尔克、拉文斯堡两个侯爵领地。1618年选侯又取得了波兰的附庸国——东普鲁士,因而他就从勃兰登堡选候一跃而成为勃兰登堡一普鲁土选候。为了取得东普鲁士,他不惜向波兰国王称臣纳贡。三十年战争结束时(1648年),选候腓特烈·威廉兼并了东部波美拉尼亚及威悉河流域和易北河流域的几个小领地。同一年,他又趁波兰新王即位的机会,摆脱了对波兰的臣属关系。到1701年,选侯腓特烈一世又以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条件,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那里取得了普鲁士国王的称号。由是,勃兰登堡一普鲁士选侯就变成普鲁士国王。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又从奥地利夺取了西里西亚。1772年瓜分波兰时,又分到西普鲁士(格但斯克和托伦除外),这样就把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勃兰登堡原来领地的面积仅有23751平方公里,到1772年,普鲁士王国的领土就增加到194891平方公里了。
18世纪的柏林(1780年)
普鲁上之崛起,是有其经济前提的。正是在171纪以后经济繁荣的基础上,这个国家才能强盛起来。普鲁土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二:
第一,勃兰登堡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利。贸易航路之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虽然引起整个德意志经济衰落及停滞,但是却促进了勃兰登堡的经济繁荣。贸易航路的转移,使南德和中德的个别地区不得不向北海海岸寻找贸易出口,而勃兰登堡就成为必经之路。
第二,霍亨索伦王朝实行的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普鲁土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早在选侯腓特烈·威廉在位时期(1640-1688)就开始奖励工商业发展。1685年法国政府取消南特敕令后,胡格诺教徒纷纷逃往国外。腓特烈·威廉下令收容法国流亡者
并给予优待。至1703年大约有2万名法国胡格诺教徒和13000名其他国家的新教徒定居到兰登堡。他们主要是手艺高强的手工业者和能干的商人,因而把资本和技术带到这里。这些新来的移民建立了毛织和棉织手工工场,对丝进行加工,并生产天鹅绒、蜡烛、绢带等物品。但是在农奴制存在的条件下,自由劳动力来源非常有限。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腓特烈·威廉利用刑事犯及狱囚、流浪汉以及乞丐充当新工业的劳动力。其孙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继续实行这个政策,他特别奖励军事工业,如毛呢工业。
普鲁士由小而大,由弱而强,还因为它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即位时正值三十年战争,勃兰登堡被瑞典军占领。他亲身体会到军队为立国之本,因此他决定向瑞典学习,建立一支常备军。1653年,他与容克贵族达成协议:允许容克对农民行使警察
权和裁判权;容克则同意选侯征收“军事税”,以便创立常备军。在这个协议中,选侯也同意让容克担任常备军的军官。从此以后,容克就与普鲁士军队结成不解之缘。从腓特烈·威廉以来,普鲁士国家就变成一架强大的军事机器。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期,普鲁士军队的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达85460人,相当于全国居民的 4%。在全欧,普鲁士在人口方面占第13位,但是其军队的数目却占第4位国家财政收入的3/4都用在军事上。在军队中实行盲目服从,容克出身的军官可以任意鞭挞士卒,有些士卒往往因不堪军官的虐待而自杀。平时军纪甚严,但是一到战时,军官却纵容士兵烧杀掠夺。
柏林建筑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是与容克阶级紧密相联的。容克阶级积极支持军国主义政策,这是因为这个政策给他们带来许多利益:第一,实行军国主义及侵略扩张,他们就可以获得新的地产。第二,随着国家领士的扩张,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扩充起来,这就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当官机会。第三,加强军事力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军官的数目从而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军官职位。
容克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他们的经济力量是建立在农奴制上面的。德意忐的“农奴制第二版”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突出。从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期,普鲁土,特别是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民又农牧化了。他们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并且被迫向地主提供劳役地租及代役租。农奴每周要在领主的土地上劳动4~6天。1710年一个官员在报告中写道:“地租、劳役、租税、士兵驻扎和贡赋等经常增加,人民很难维持下去;农奴一直很穷而且越来越穷,一如既往,最后他们无可奈何只好逃跑......”
普鲁士的官僚系统也是靠军队的力量建立起来的。本来普鲁土一些地区的征税权掌握在各领地的等级会议手中,但是腓特烈,威廉却靠武力征税。他曾派军队以武力相威胁,迫使克列夫兹和马尔克接受了新税。接着,他把这种新税变成事实上的永久性税收,从而剥夺等级会议最主要的职权——收税权。最后,由于各地税款主要用于军队开支,他就把税收事务交给军方去办,为此组建军事总部,下面设军事财务处,向各地派遣军官,负责征税。这些军官用军事命令的方式进行工作,很快把工作范围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并把各地原有的行政机构排挤到一边,其中包括各领地等级会议和市镇自治当局。通过军事总部,腓特烈·威廉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官僚行政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灵魂是军队。1723年他设立直属国王的“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总管理处”,作为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这位“军曹国王”用管理军队的方法管理国家,认为专制君主最懂得他的人民需要什么。他曾说:“朕乃君主,故可为所欲为。”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发展成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军营式的纪律与等级制度支配整个社会生活。所谓的“普鲁士精神”到这时已完全成形了,它的公式是专制主义加上军国主义
http://resource.csxedu.cn/statics/jtzy2003x/tt2004x/gzpd/xsxt/04-05shang/g2ls/06/data/zstz06.htm
对外侵略扩张!!
简略的普鲁士的历史
尽量简略……关键的地方不能忽略……rn我比较想要和德国的关系rn请不要给我百科复制的!!普鲁士,通常指1701-1871年间的普鲁士王国。是德意志境内最强大的邦国。19世纪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一、建国时期
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二、统一德国时期
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
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国民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与宪法,打算趁奥地利忙于扑灭革命的空档,强迫多数诸邦国奉其为联盟共主。
1850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在俄、奥的武力恫吓下,放弃称霸的计划,乖顺地回到德意志邦联之内。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维持将近五十年的俄奥联盟瓦解,双方反目成仇;加上1852年由拿破仑三世成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特别敌视奥地利并处心积虑要给予打击,于是在普鲁士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可以自由挥洒的国际空间。
1862年,威廉一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俾斯麦上台后,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在普丹战争中击败丹麦和在普奥战争中击败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
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欧洲王国、公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但将外交、军事(巴伐利亚除外)、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
法普战争
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在德法两国称为德法战争,是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开战契机普法开战的契机是西班牙王位的继承问题。1870年 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去西继承王位。法国担心普西联合反法,怕他们实力大增,于法国不利,而极力反对。于是,第三国的一项内部事务引发了欧洲两大强国的争斗。战争一开始就预示着法败普胜的必然结局。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诸邦,企图阻碍德国统一。在普奥战争结束后,法皇拿破仑三世要求俾斯麦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俾斯麦断然拒绝,并立即把拿破仑三世的这个意图通知了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造成了恐惧法国的心理。利用南德的这种心态,俾斯麦遂与它们缔结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条约。在这种情势下,只要打一场普法战争就可以激发南德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动它们与北德联邦合并为此,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 拿破仑三世在色当会战后与俾斯麦会谈的情况
战争性质1870年的普法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想进行这场战争,但作战的动机不一样。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德意志,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经济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普鲁士容克地主的代表普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决心用武力来统一德国,并实现德国称雄欧洲的梦想。因此在1864年和1866年相继对丹麦和奥地利发动王朝战争,取得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并建立北德意志联邦,在实现统一的道路上迈出关键的一步。这时南德四个邦(巴登、黑森、符腾堡和巴伐利亚)以法国为后盾,仍各据一方。 德国的统一,受到邻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阻挠。路易·波拿巴梦想恢复拿破仑帝国的版图,谋求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的崛起,使法国在欧洲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于是法国千方百计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南部四个邦,并企图通过对外战争,缓和国内矛盾,称霸欧洲。普法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普法战争是德国为完成统一及争夺欧洲霸权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前,俾斯麦使用了外交手段,诱使愚蠢的拿破仑三世主动挑起战争。色当战役后,法国已败阵,第二帝国又被推翻,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已不复存在。而普军却继续向法国推进,包围巴黎,并迫使法国签订了割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朗的条约。从普鲁士方面看,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防御转变为侵略,进行一场带有掠夺和争霸性质的非正义战争。
主要结果
普法战争主要结果是,德国实现普鲁土统治下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虽是历史上一次进步事件,但它不是通过革命的,民主的途径,而是通过反动的,自上而下的“铁血政策”(俾斯麦语)而取得的。除本国国土外,德意志帝国还将波兰和法国部分领土并入自己版图,一个侵略成性的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开始主宰德意志帝国。欧洲中心出现了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帝国的崩溃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终。根据和约,法国赔款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实现统一,欧洲大陆的局势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德法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普鲁士统一德国前,德国有多少个自由邦,他们都叫什么名字
普鲁士 ( 德语 :Preußen; 古普鲁士语 :Prūsa; 波兰语 :Prusy; 立陶宛语 :Prūsai; 拉丁语 :Borussia 或 Prutenia) 是 欧洲 历史地名,一般指 17世纪 至 19世纪 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 德国 ,建立了 德意志第二帝国 ,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㠁文化的代名词。
早期历史
条顿骑士团
从法理上说,普鲁士这块地方并不属 ?? 德意志 神圣罗马帝国 的疆界范围,只是因为后来 勃兰登堡 选帝侯 合并 东普鲁士 ,普鲁士王国作为整体才成为德意志埚国的一部分。在 中世纪 早期,普鲁士这块地方是蛮荒之地,堤代的居民为古 普鲁士人 ,属 波罗的海 种族,与 拉脱维亚 人和 立陶宛 人属于同一种族。 10世纪 时候, 布兰登堡 就已经由 萨克森 的 亨利 建城,此后在不同的家族之间继承和栓手。 12世纪 时,德国人的殖民运动开始进入 波罗的海 东岸地区。 1170年 , 波美拉尼亚 的 索比斯劳公爵 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堳 但泽 附近的奥利瓦 修道院 。 1224年 该修道院被普鲁士人焚毁。 1226年 , 波兰 国王之子、 马佐维亚 公国首领 康拉德公爵 ( 条顿骑士团 成员)的领地也遭到普鲁士人袭击,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砋 托伦 、 马林堡 、 库尔姆 、 埃尔平 等要塞,普鲁士成了骑士团的地盘, 德意志人 、 波兰人 、 立陶宛人 、和欧洲其他民族纷纷前来移民。,校顿骑士团并迫使其信奉 基督教 、使用 德语 。 16世纪 后,普鲁士人消亡。 条顿骑士团统沠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 教皇 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㠂为了吸引定居者,条顿骑士团依据 汉萨同盟 法律,在其领土上兴建了一系列 自由市 。。 1379年 条顿骑士团加入 汉萨同盟 。 1370年 波兰王室绝嗣, 1386年 波兰国王的女儿 海德维希 嫁给 立陶宛 大公,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此后对扼堈其出海口的条顿骑士团发动了一连串砄进攻。 1410年 7月15日 ,条顿骑士团在著名的 坦能堡大战 中惨败於波兰国王(波兰著名作家显堋微支名著「十字军骑士」的故事) ,此后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的战争䠀直处於下风。 1466年 结束战争的《 托伦条约 》(Dorn)规定,骑士团除赔款600万格 ??申外,还要将普鲁士一分为二, 西普鲁士 并入波兰王国,东普鲁士仍由骑士团砱治,要对波兰国王 称臣 ,成为波兰的 附庸国 。
勃兰登堡兴起
1512年 ,来自 勃兰登堡 霍亨索伦家族 的 阿尔伯特 (Albrecht)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仠是布兰登堡 选帝侯的近亲 。在 马丁·路德 的影响下, 1525年 他宣布改信 路德宗 ,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 罗马教廷 的联系,随后宣布解散骑士团,改为栮鲁士公国 (Ducal Prussia) ,阿尔布莱希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㠂 1618年,阿尔伯特之子 阿尔伯特·弗里德里希 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堫、布兰登堡选帝侯国的 约翰·西吉斯蒙德 (属 霍亨索伦家族 )继承,建立了 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 。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䠆基础。 1660年 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 ?? 腓特烈·威廉 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并建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三十年战争 之后,布兰登堡开始经营一支小型的蝎队。 1655年 第一次大北方战争 爆发,布兰登堡一开始作为 瑞典 的盟友参战,击败波兰,从此布兰登堡拥有东普鲁士的完全主权,不用再向栢兰国王称臣。 1672年 , 法荷战争 和 第三次英荷战争 爆发。瑞典是英法的盟友,而勃兰登堡军队则是 神圣罗马帝国 军队中的一支。[1640年继位的勃兰登堠选帝侯 腓特烈·威廉一世 (勃兰登堡) 在Fehrbellin战役中击败瑞典,从此号称 ??大选帝侯」。1688年「大选帝侯」腓它烈·威廉病死,传位与子选帝侯 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 。
普鲁士王国
立国
18世纪伊始的 1701年 ,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 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 哈布斯堡王朝 向法国 波旁王朝 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 1月18日 ,腓特烈三世在 柯尼斯堡 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 ch I),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张存在,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幠的显赫历史。
崛起与扩张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 ??,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 ??素质高著称,尤其是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即腓特烈大帝)以骄勇善战著称。䠖在 1740年 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 西里西亚 ,从而引发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 伏尔泰 那里接受了 启蒙主义 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㠂到 1786年 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 腓特烈·威廉二世 继承王位后,先后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国大革命 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堛,被迫在 1795年 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堟。其子 腓特烈·威廉三世 ( 1797年 即位)于 1806年 10月 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 耶拿 败于 拿破仑 ,被迫逃往柯尼斯堡。 1807年 普鲁士和法国在 涅曼河 的 提尔西特 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圠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笠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丠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叠易北河 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 法郎 。 1806年 惨败后,普鲁士首相 卡尔·施泰因 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 农奴 ;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砉。 1809年 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 柏林大学 ),同时 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 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页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1812年 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顶于次年再度参加 反法同盟 ,于 1813年 3月17日 对法国宣战, 10月24日 ,普、奥、俄三国联军在 布吕歇尔 和 格奈森瑙 指挥下在 莱比锡 大败法军。 1815年 普军在 滑铁卢 再度击败法军。根据 维也纳会议 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 默麦尔河 延至 莱茵河 ,成为 德意志邦联 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栧洲列强之一。
统一德国
1834年 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 德意志关税同盟 ,除 奥地利 和 汉堡 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 1848年 欧洲革命期间,普王 腓特烈·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邦联议会奉上砄“德意志皇帝”称号。但1848年欧洲革 ??结束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归专堶统治。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张威廉担任摄政王。 1861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 威廉一世 (德国) 。 1862年 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堧使 俾斯麦 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堶度。1862年 9月22日 ,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德意志帝国:兴起与灭亡
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绠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陠在外的“ 小德意志 ”。普鲁士在 1864年 和 1866年 先后击败 德丹战争 和 普奥战争 ,并在 1870年 领导 北德意志邦联 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 普法战争 了 法国 。威廉一世于 1871年 1月18日 ,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堨法国 凡尔赛宫 镜廊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 德意志帝国 (Deutsches Reich),即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Das Zweite Reich) 。 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亠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巠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王国、兠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皠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沠,但将外交、军事 ( 巴伐利亚 除外) 、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堲。 1888年 ,威廉一世之子 腓特烈四世 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 威廉二世 (德国) 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㠂其统治以德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失败而告终。 1918年 11月7日 , 巴伐利亚 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旋即爆堑 德国革命 ,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威廉二世在 比利时 斯巴 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得知发砟革命后,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 兴登堡 劝其彻底退位。为避免发生更大变乱 德国首相 马克斯·冯·巴登 亲王于 11月9日 午前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并于同日将頖相职务移交 德国社会民主党 领袖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威廉二世流亡 荷兰 ,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 11月11日 ,德国向 盟军 投降。
1919年至1947年的普鲁士
由于柏林发生 斯巴达克团 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 1919年 ,艾伯特在 魏玛 召开国民议会,于 2月10日 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颃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F eistaat Preußen),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厕普鲁士王国的疆域。但 凡尔赛条约 将原普鲁士王国的 西普鲁士 省、 波森省 和上西里西亚省的一部分割让给波兰东普鲁士的 默麦尔 割让给 立陶宛 , 莱茵兰 的南部地区成立 萨尔区 , 石勒苏益格 北部归还丹麦。 1920年代,普鲁士自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 天主教中央党 领导。 1932年 , 纳粹党 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碱, 赫尔曼·戈林 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 1933年 1月30日 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㠂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 同盟国 和 苏联 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䠥消灭。 美国总统 罗斯福 在 德黑兰会议 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堏和削弱”, 丘吉尔 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余部分分砻开来”。 雅尔塔会议 和 波茨坦会议 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堙性意见。 1947年 3月1日 , 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 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原普鲁士颏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㠁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 1949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堺立了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特两个州 ??以及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占部( 1952年 民主德国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㠂在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蛊茵-威斯特法伦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斠泰因州。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 ??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邦 ??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 ??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基本被全部迁 ??。
领土变迁
古代普鲁士地区仅包括今日 立陶宛 以南、 波兰 东北部 维斯瓦河 河口以西、以 格但斯克 为中心的 西普鲁士 地区,以及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 原 东普鲁士 地区的领土。 1295年 占据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购买了 波美拉尼亚 和但泽地区。 1308年 自勃兰登堡选帝侯手中购买了纽马克堰区,普鲁士同 神圣罗马帝国 本土接壤。 15世纪 时将但泽和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 1618年 普鲁士公国并入勃兰登堡选侯国,至 1701年 普鲁士王国成立的时候,其领土以普页士王国的首都 柏林 为中心,包括 勃兰登堡 、波美拉尼亚、纽马克和阿尔特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伦-西格马林 ??地区。 18世纪 时,普鲁士先后从 瑞典 、 波兰 和 奥地利 获得前波美拉尼亚、波森、 西里西亚 等地区。 三次瓜分波兰 后,普鲁士获得了新东普鲁士、南普页士、但泽、托伦、以及波兰王国的西頨和中部,包括华沙地区。 1806年 普鲁士败于 拿破仑 后,被迫割让波兰地区,法国在此成砋 华沙大公国 。拿破仑战败后,在 1815年 维也纳会议 上,普鲁士失去了拜罗伊特、安斯巴蠫、纳沙泰尔(加入 瑞士 )、东弗里斯兰、希尔德斯海姆等领堰,华沙大公国除西部以波森为中心的䠀小块领土外都被俄国吞并。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了 萨克森王国 五分之二的领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 汉诺威 、明斯特主教区、 莱茵河 东西两岸的威斯特伐利亚和 莱茵兰 、以及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等领土㠂 19世纪 ,普鲁士经过战争,又先后兼并了黑栮-莱茵、 石勒苏益格 、荷尔斯泰因、 法兰克福 等王国、公国和自由市。到 1871年 成立德意志帝国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栥有22个省,包含了 巴伐利亚 、 巴登 、 符腾堡 以外的大部分现今德国领土与西波兰垩北波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原属普鲁士王国的 波森省 、西普鲁士和但泽割让给波兰, 克莱佩达 地区割让给 立陶宛 , 石勒苏益格 的北部归还 丹麦 ,莱茵兰地区南端被并入 萨尔 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根据盟军定下的 奥德河—尼斯河线 ,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栢美拉尼亚被并入 苏联 及 波兰 ;普鲁士的西部地区并入 西德 ,中部并入 东德 ,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堘在。
教育文化
普鲁士王国除了建军武备,完成了徕国统一大业外,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习被后人所称道。为了贯彻民族主义教肠, 1717年 普鲁士王国开始实施 义务国民教育 ,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堶,也为往后普鲁士高素质的军队奠定䠆扎实的基础。 1809年 洪堡 (Wilhem von Humboldt)出任普鲁士最高教育长官后@开始改革普鲁士的教育制度,更成为徕国后来二百年的科学、技术、文化发屠的基石,而 1810年 成立的 柏林大学 ,则是第一所新制大学,更影响了世砌各国十九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
那不叫邦
叫郡
慕尼黑就是拜人郡的首府
求德国近代史(1914年以前的).谢谢.
一般认为,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束和近代历史的开始。根据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与旧教(天主教)地位平等;帝国内各诸侯拥有内政、外交的一切权力,帝国完全徒有虚名,分裂状况比战前更严重,计有300多个诸侯国、1000多个骑士领地,只有皇帝和帝国议会表明帝国的存在。战争的破坏、劳动力缺乏以及战后的分裂状态,使德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使德国失去了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为了保证农业劳动力,地主加快了16世纪末以来的农奴制再版进程,尤其是在东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
在德意志各诸侯国中,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最为强大。普鲁士是在17世纪迅速崛起的,统治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在1415年获得勃兰登堡选帝侯国,面积仅2万平方公里。17世纪初先后获得克列夫兹、马尔克、拉文斯堡及东普鲁士,三十年战争后获得波美拉尼亚东部大部分地区,1701年升格为普鲁士王国。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世袭领地,除奥地利本土外,还占有捷克、匈牙利、南尼德兰及意大利北部的部分领土。
18世纪德意志境内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普鲁士最为明显,使之有实力与奥地利争夺中欧的霸权,经过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获得了工商业发达的西里西亚地区。1772—1795年,普、奥先后与俄国3次瓜分波兰(奥地利参加了两次),普鲁士获得了西普鲁士等地,奥地利获得克拉科夫等地。普鲁士的扩张政策得到了国内容克贵族的支持,并逐步形成了好战的军国主义传统。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农奴制度发生了矛盾。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译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的玛丽亚·特丽萨和约瑟夫二世都曾标榜“开明专制”,实行有限的改革。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奥两国纠集德意志各邦及欧洲封建势力联合进行干涉。19世纪初,拿破仑的军队横扫欧洲,普鲁士、奥地利屡屡败北。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被迫放弃帝国皇帝称号,改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灭亡。1806年耶拿战役后普鲁士被一分为三,在其领土上新建了华沙大公国和威斯特伐里亚王国。同时,德意志各邦按拿破仑的意志组成了“莱茵联盟”。各国也仿照法国进行自由主义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度。
1815年拿破仑战败,根据《维也纳和约》,成立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德意志邦联,共有34个诸侯国及4个自由市组成。邦联议会没有中央政府的权力,各邦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上都独立自主。被拿破仑打破的封建秩序虽然表面上恢复,但农奴制度等封建制的根本已经无法彻底恢复,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在20、3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要求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与此同时,普鲁士与奥地利的角逐也继续发展。1834年普鲁士建立了“关税同盟”,德意志邦联的大多数成员都参加,但遭到了奥地利的反对和抵制。
1848年3月柏林、维也纳都爆发了起义。资产阶级自由派获得了革命的领导权,企图通过和平、妥协的手段统一德国。5月,德意志各邦的代表在法兰克福召开国民议会,商讨统一问题。议会形成了“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前者主张以奥地利为中心统一德国,后者主张以普鲁士为中心统一。1849年欧洲反动势力转入反攻,革命时期的立法被纷纷取消。但政治上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斗争并没有结束。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推行现实主义的政治,着手以武力统一德国的计划。经过对丹麦战争(1864)、普奥战争(1866)和普法战争(1870—1871),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奥地利被排除在外。1867年,多民族的奥地利,实行改革,采取联邦制,允许匈牙利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但由奥地利的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是为奥匈二元帝国。 1871年1月18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帝国由4个王国、5个大公国、12个公国、侯国及4个自由市和帝国行省阿尔萨斯、洛林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在帝国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分别兼任帝国皇帝和宰相。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因此德国各邦号名义上保留,但已失去了以前的独立和权力。
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推行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达30年之久。对内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70年代初发动“文化斗争”,打击天主教势力,取消了教会的相对独立权。1878年颁布镇压社会民主党的“非常法”,德国社会民主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人运动受到压制。对外推行“大陆政策”,力图孤立法国并使英、法、俄、奥、意等欧洲大国互相牵制,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1873年促成了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签订德、奥、意三国军事同盟。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其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扩大世界市场,参加瓜分世界的竞争。1888年年轻的威廉二世即位,推行与俾斯麦不同的“世界政策”,力图在世界舞台上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争高低。1914年德、奥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地。1918年11月德国最终战败,国内发生“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一般认为,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束和近代历史的开始。根据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与旧教(天主教)地位平等;帝国内各诸侯拥有内政、外交的一切权力,帝国完全徒有虚名,分裂状况比战前更严重,计有300多个诸侯国、1000多个骑士领地,只有皇帝和帝国议会表明帝国的存在。战争的破坏、劳动力缺乏以及战后的分裂状态,使德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使德国失去了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为了保证农业劳动力,地主加快了16世纪末以来的农奴制再版进程,尤其是在东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
在德意志各诸侯国中,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最为强大。普鲁士是在17世纪迅速崛起的,统治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在1415年获得勃兰登堡选帝侯国,面积仅2万平方公里。17世纪初先后获得克列夫兹、马尔克、拉文斯堡及东普鲁士,三十年战争后获得波美拉尼亚东部大部分地区,1701年升格为普鲁士王国。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世袭领地,除奥地利本土外,还占有捷克、匈牙利、南尼德兰及意大利北部的部分领土。
18世纪德意志境内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普鲁士最为明显,使之有实力与奥地利争夺中欧的霸权,经过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获得了工商业发达的西里西亚地区。1772—1795年,普、奥先后与俄国3次瓜分波兰(奥地利参加了两次),普鲁士获得了西普鲁士等地,奥地利获得克拉科夫等地。普鲁士的扩张政策得到了国内容克贵族的支持,并逐步形成了好战的军国主义传统。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农奴制度发生了矛盾。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译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的玛丽亚·特丽萨和约瑟夫二世都曾标榜“开明专制”,实行有限的改革。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奥两国纠集德意志各邦及欧洲封建势力联合进行干涉。19世纪初,拿破仑的军队横扫欧洲,普鲁士、奥地利屡屡败北。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被迫放弃帝国皇帝称号,改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灭亡。1806年耶拿战役后普鲁士被一分为三,在其领土上新建了华沙大公国和威斯特伐里亚王国。同时,德意志各邦按拿破仑的意志组成了“莱茵联盟”。各国也仿照法国进行自由主义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度。
1815年拿破仑战败,根据《维也纳和约》,成立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德意志邦联,共有34个诸侯国及4个自由市组成。邦联议会没有中央政府的权力,各邦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上都独立自主。被拿破仑打破的封建秩序虽然表面上恢复,但农奴制度等封建制的根本已经无法彻底恢复,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在20、3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要求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与此同时,普鲁士与奥地利的角逐也继续发展。1834年普鲁士建立了“关税同盟”,德意志邦联的大多数成员都参加,但遭到了奥地利的反对和抵制。
1848年3月柏林、维也纳都爆发了起义。资产阶级自由派获得了革命的领导权,企图通过和平、妥协的手段统一德国。5月,德意志各邦的代表在法兰克福召开国民议会,商讨统一问题。议会形成了“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前者主张以奥地利为中心统一德国,后者主张以普鲁士为中心统一。1849年欧洲反动势力转入反攻,革命时期的立法被纷纷取消。但政治上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斗争并没有结束。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推行现实主义的政治,着手以武力统一德国的计划。经过对丹麦战争(1864)、普奥战争(1866)和普法战争(1870—1871),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奥地利被排除在外。1867年,多民族的奥地利,实行改革,采取联邦制,允许匈牙利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但由奥地利的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是为奥匈二元帝国。 1871年1月18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帝国由4个王国、5个大公国、12个公国、侯国及4个自由市和帝国行省阿尔萨斯、洛林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在帝国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分别兼任帝国皇帝和宰相。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因此德国各邦号名义上保留,但已失去了以前的独立和权力。
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推行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达30年之久。对内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70年代初发动“文化斗争”,打击天主教势力,取消了教会的相对独立权。1878年颁布镇压社会民主党的“非常法”,德国社会民主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人运动受到压制。对外推行“大陆政策”,力图孤立法国并使英、法、俄、奥、意等欧洲大国互相牵制,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1873年促成了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签订德、奥、意三国军事同盟。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其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扩大世界市场,参加瓜分世界的竞争。1888年年轻的威廉二世即位,推行与俾斯麦不同的“世界政策”,力图在世界舞台上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争高低。1914年德、奥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地。1918年11月德国最终战败,国内发生“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参考资料:http://218.22.166.105: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95/1079_ts011095.ehm
一般认为,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束和近代历史的开始。根据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与旧教(天主教)地位平等;帝国内各诸侯拥有内政、外交的一切权力,帝国完全徒有虚名,分裂状况比战前更严重,计有300多个诸侯国、1000多个骑士领地,只有皇帝和帝国议会表明帝国的存在。战争的破坏、劳动力缺乏以及战后的分裂状态,使德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使德国失去了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为了保证农业劳动力,地主加快了16世纪末以来的农奴制再版进程,尤其是在东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
在德意志各诸侯国中,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最为强大。普鲁士是在17世纪迅速崛起的,统治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在1415年获得勃兰登堡选帝侯国,面积仅2万平方公里。17世纪初先后获得克列夫兹、马尔克、拉文斯堡及东普鲁士,三十年战争后获得波美拉尼亚东部大部分地区,1701年升格为普鲁士王国。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
1871年初,德意志经历三次王朝战争后,在普鲁士王朝的努力下实现统一。
文章标题: 大选侯 士兵王 腓特烈二世 威廉一世加俾斯麦 哪个对普鲁士的发展贡献最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6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