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22 02:02: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不喜欢战争,而国与国之间也不太愿意发起战争。因为战争劳民伤财,而且如果战败,可能会遭受更多的损失,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好相关的问题,很可能会使得国家出现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在历朝历代当中,有很多王朝都经历过战争,这些国家在战争过后都不一定能够有比较快速的恢复 ,而有一些朝代甚至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长平之战后,为什么赵国会陷入巨大困境呢?我认为之所以会陷入困境的原因有三个:
一、战争过后的赵国经济恢复速度慢。
其实我认为赵国之所以会陷入巨大的困境,就是因为战争过的赵国不能够有更加快速的经济恢复能力,赵国失去了太多发展机会,而且也因为这次战争付出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一次的战争使得赵国最终不能快速发展自身的经济,而且也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固政权。
二、战争过后的赵国损失过大。
当然,我认为赵国之所以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也是因为战争过后的赵国损失太大,而且在较短时间内也不能够挽回更多的损失,这也就意味着赵国失去的人力和物力更多,而且赵国也不能够通过各种措施稳定政局,不能够使得赵国的国力有所恢复。
三、战争过后的赵国民心不稳。
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后的确陷入的困境,因为战争过后的赵国不能够有更加稳定的秩序。赵国人民对赵国国君有所怨恨,而且也不会信任赵国国君,赵国国君在统治时不能够有更好的措施,而且也不能够使得民心向背,赵国失去了人心,所以陷入了困境。
正是因为这些综合因素,才使得赵国陷入泥沼当中。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战败。此战之后,赵国再无争霸之势。那么,长平之战对赵国的打击究竟有多大?
《史记》对长平之战的记述较简略,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材料进行分析。先看赵国方面的材料。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韩国野王降秦,导致上党孤悬。上党人不愿事秦,于是降赵,赵国欣然接纳。
秦国对赵国的行为不满,两年后派王龁攻上党,赵国被卷入战争。同年,赵国战败。《史记·赵世家》称:“(赵国)卒四十余万皆坑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事在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
(田单复国前的形势,此时距长平之战爆发仅24年)
第二年初,秦国控制上党全境,随后围攻邯郸。赵国先求和,后又四处搬救兵。公元前258年,魏国和楚国救兵赶到,邯郸围解。当时邯郸城内的情形是:“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仅平原君等少数权贵的生活尚可维持。
上党四面环山,地势高峻。此地易守难攻,但如果能控制出山的隘口,也可困住对手。而赵国长平之战后能让秦国较轻松冲到邯郸城下,可见其已无精锐力量控制外围。首都是一国之核心,赵国必然以全力保卫邯郸,但史籍中未见赵国有动员令,而是不断向各国求援,看来长平之战应该把赵国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了。
邯郸城内一片惨状,也说明赵国无论是军械还是给养,应该也在长平之战中被大量消耗,导致一段时期内无法恢复,仅能依托城池和秦国死耗。至于秦国为何没能打死赵国,则有其他原因,非赵国后备扎实之故。且自邯郸解围后,赵国除了能打燕国,其余战事败多胜少。长平之战应该是让赵国元气大伤了。
再看秦国的资料。关于长平之战的结局和战果,《史记》各篇的记录较为统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秦国在公元前259年秋末冬初复攻邯郸后,还新征了士卒支援前线,结果仍劳而少功。而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几乎连年打仗且连战连捷,曾未见秦军喊过累。从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疲惫、虚脱的状态看,作为战败方的赵国,恐怕状态只会更差,甚至有可能国内几乎被掏空。
(长平之战形势图)
最后看第三方的评价。《史记·燕召公世家》和《史记·赵世家》都记录了燕国对长平之战的判语:“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此时距长平之战已过去八年。可见,赵国确实几乎把自己的有生力量在长平拼光。不过,燕王对赵宣战遭惨败。
(赵国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战国末期形势如图)
乐间认为赵国人常年生活于行伍,精于作战。事实上,赵国长平之战虽亏虚严重,但名臣良将多免受兵祸,赵国的人才培养和更新没有受到长平之战的明显影响。而燕国本“最为弱小”,纵然强如秦国在当时和以后的战争中也都在赵国吃过苦头,所以燕国输给赵国不足为奇。
综上,长平之战基本将赵国打垮了,其战争能力被消耗殆尽。尽管赵国的人才多幸免于难,使得短期内赵国不致被灭,但如此重伤的赵国单靠几个人才是无法快速复壮的。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45万主力大军。燕国看到这种情况后,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可是遗憾的是,他们连续发动了两次对赵国的进攻,最后都失败了。
既然赵国已经不堪一击了,燕国为什么还打不赢赵国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燕国没有抓住好时机。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上杀掉赵国45万大军,但是自身的损失也相当惨重。这使得他们不敢继续发动进攻。同时,刚获得的上党也人心不稳。因此,秦国把军队撤回去,休养生息。这样延续了整整一年的时候。这一段时间,正该是燕国进攻赵国的好机会。可是他们并没有在这时候发动最赵国的进攻。一年以后,秦军重整旗鼓,重新发动对赵国的进攻,围攻邯郸一年之久。这时候,也正该是燕国进攻赵国的时候。可是燕国并没有这样做。
燕国真正进攻赵国,是在长平之战近10年之后的公元前251年。那时候,燕王派宰相栗腹去赵国,和赵国订立友好谋略。栗腹回国后,就对燕王说,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青壮都战死了,孩子还没有长起来,正是攻打赵国的好机会。于是燕王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不知道这个栗腹是通过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如果在长平之战后立刻发动进攻,这个话还是有道理的。都经过了10,年,那些在邯郸之战上都上过战场的孩子,早就已经成长起来了,而且正是勇猛善战的年纪,怎么还说赵国的孩子没长起来呢?
二、赵国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赵国虽然经历了长平之战,元气大伤,军队的战斗能力大大减弱。但是因为有廉颇、李牧、庞煖这样的大将,因此,赵军的战斗能力其实一直不弱。当燕国在公元前251年第一次攻打赵国的时候,就是廉颇率军和燕军对抗。
这一战,廉颇打败并斩杀栗腹,又一直打到燕国的都城,把燕国的都城包围起来。最后还是燕王派使者求和,廉颇才取消了对燕国都城的包围。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43年,由于廉颇遭猜忌被逼走,燕王认为有利可图,于是又一次进攻赵国。这时候,庞煖接过了赵军统帅的重担,打败了燕国轻敌的剧辛。接着,李牧又参与夹攻燕军,因此燕军惨败,前后损失了两万人,从此,再也没有能力再和赵国对抗了。
三、赵国军队的精神强大。赵军无疑是战国末期,除秦国以外,最为强大坚韧的军队。虽然他们在长平之战上败给了秦军,元气大伤。但是,新的一代赵军,在经历了邯郸之战的磨砺后,虽然人数上比不过之前的赵军,但是在精神力量上,丝毫不亚于之前的赵军。
而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在长平之战后,竟然出现了短暂的中兴。他们不但两次打败燕国,还在廉颇的带领下,夺取了魏国的繁阳。接着蒙骜率十万大军攻赵,赵国庞煖率军抵抗。这一战,赵军打败秦军,射死蒙骜,斩杀秦军三万人。再接着,秦国的桓齮又率大军攻打赵国。李牧率军与秦国一战,全歼秦军十万人。赵军连续两次打败秦军,由此可见,赵军有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燕国后期政治刀法混乱。说燕国后期政治的刀法混乱,除了两次在不恰当的时期发动与赵国的战争外,还有就是他们对待秦国的做法。特别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把燕国推到了火线上。话说回来,就算荆轲刺秦王成功了,其实也没有什么用。
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后的历代君王,都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算秦王嬴政被杀,还有其他人站出来,对秦国整体也没有什么影响。燕国的统治者也显得很平庸。从前面栗腹在不恰当的时候发动对赵国的战争,以及剧辛率领燕军打赵军的时候,骄傲自满,就可以看出,燕国无论君臣,都不出色。由此可见,他们打不过赵国,也是情理之中的。(参考资料:《史记》)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抗衡秦国。战国进入了诸侯合纵抗秦的时代。
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前228年,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
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6年曾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会战秦军,战败后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亡。而秦终于在灭赵之后已无国可抗秦,遂统一中原。
扩展资料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国都曾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
至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前296年灭中山国。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