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24 22:01: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张学良的铁柜里,锁着一枚不为人知的银元,即便知道其存在的人也不明白,张学良为什么要独独珍藏一枚平平无奇的银元。
但张学良自己清楚,这枚银元的意义究竟有着多重大的意义。
1929年1月11日,身为少帅的张学良,以出其不意的狠辣手腕,决绝剿杀了父亲张作霖生前的两名左膀右臂,杨宇霆和常荫槐。
在真正动手前,张学良百般犹豫,最终用这枚银元决定了杨宇霆的生死。
足足抛了六次,诡异的结果都这名年轻的少帅冷汗顿起,从不迷信的他,也忍不住觉得,这天下有些事情当真邪异。
皇姑屯车站附近三洞桥的一声爆炸,炸死了雄踞东北纵横关内的奉系大军阀张作霖。
皇姑屯事件过后,奉系便进入了后张作霖时代。
张作霖死前并未指定接班人,因为他也想不到自己的死亡竟会来得如此猝不及防,草草定格在了54岁。
他死后,奉系有三人最有资格继承张作霖的地位,分别是张作相、杨宇霆、张学良。
这三人各有来历,张作相代表的是奉系内的元老派,从名字也可以看出,他与张作霖关系匪浅,是打天下的拜把子兄弟,手握军权,威望很高,资历也最深。
杨宇霆相对其较为次之,他代表的是奉系内新兴的“洋派”,即日本士官派,是张作霖的高参,深受张作霖赏识。
最后的张学良,年纪最轻,资历最浅,威望也不高,但却是张作霖的长子,身份最名正言顺,且掌握着奉军中最精锐的三四方面军。
张作霖在世时,有意培养长子,但张学良毕竟年轻,所以并没指定儿子当自己接班人。
这就导致了张作霖死后,奉系政权隐隐呈三足鼎立之势,三人都有可能成为奉系新首领。
但最终上位人选还得由内外部因素来决定。
首先,张作霖是被日本人炸死的,日本想侵吞东北的阴谋暴露无遗,新继承人绝对不能是亲日分子。
从大局来看,日后奉系少不了要与国民党打交道,因此新继承者也不能是思想顽固的守旧派。
于是竞争力最大的元老张作相先出局了。
杨宇霆主张倒蒋,也不适合与国民党交涉,于是主张东北易帜的张学良便成了奉系新首领的最佳人选。
再从内部来看,最终代表旧派的张作相也转向支持张学良了,叔侄联手,杨宇霆一派便呈被孤立之势。
张学良最终成功继承奉系政权。
按理说,上位已然无望的杨宇霆应当审时度势,积极充当起“诸葛亮”的角色,好好辅佐张学良这个被留下的“孤”,反正张作相是这么干了。
但显然,他的存在和一些做法,让张学良这个少帅感受到了威胁。
前面说到,张学良主张东北易帜,走中央路线,与国民政府合作,而杨宇霆主张走地方派路线,与桂系代表李宗仁等合作,一起倒蒋。
两人在立场上就出现分歧。
张作霖还在世时,杨宇霆就野心勃勃,曾冒领军部拨款370万元,企图发展个人势力,张作霖得知后将其撤职。
但张作霖最终还是惜才,毕竟杨宇霆此人能带来的用处还大的多,后又重新启用杨宇霆。
如今上头一直镇压的大佬没了,要说杨宇霆不蠢蠢欲动,动些别的心思,也不太可能。
杨宇霆此人也是个爱显摆的性子,仗着自己跟张作霖是出生入死的关系,就把自己摆的比张学良还高一头。
张学良上位后,最急需的就是赶紧建立起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但杨宇霆就仗着资历老,总喜欢在年轻的少帅面前倚老卖老,说教起来不给面子,时常挤兑的张学良下不来台。
他的傲慢轻浮,令张学良心中窝火不已。
两人关系也逐渐僵化至冰点。
最令张学良感到威胁的,其实还不是来自杨宇霆本人,而是他手下的“小弟”常荫槐。
常荫槐也是张作霖生前麾下的能干人物,兼任东北交通委员长和黑龙江省省长。
但他也是杨宇霆一派的人物,张作霖活着的时候,“大哥”杨宇霆都对大军阀俯首称臣,常荫槐自然也别无二话,但现在大军阀死了,剩下个年轻少帅。
之前不活络的心思,也许就悄悄燃起了。
杨宇霆反对归顺蒋介石南京政府,常荫槐也跟着反对,而且常荫槐掌管着东北铁路局,利用手中强大的财力明里暗里替杨宇霆抢地盘,还给张学良在经济上使绊子。
张学良想从常荫槐口袋里掏出些银元来充当军费,常荫槐居然敢不给。
两人的种种忤逆、作威作福,其实都还不足以令张学良对他们痛下杀手。
因为这两人都身居高位,除去两人那些缺点,还是值得重用的人物,杨宇霆又是元老级人物,贸然将其除掉,对根基未稳的张学良而言不是什么好的抉择。
可惜再长的导火索,都有烧到尽头的一天。
促使张学良真正动了杀心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
1929年1月11日的下午,杨宇霆和常荫槐一起来到帅府,找张学良商量,建议他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处,交给常荫槐来管。
彼时中东路上负责管事的是吕荣寰。
杨宇霆言下之意就是要张学良下令把吕荣寰撤掉,让常荫槐接替。
张学良怒极而笑,这样下来,常荫槐的能耐可就太大了,又是交通委员会的委员长,又当着黑龙江的主席,现在又要去中东路管事。
合着整个东三省是没人了不成?怎么能把东三省所有的职务都叫他一个人给做了?
权力滔天,接下来是不是就要造反了?
张学良不同意,杨宇霆很不高兴,一定要让张学良下令把吕荣寰撤换成常荫槐。
杨宇霆此行有备而来,直接当场拿出了事先起草好的文件,就差张学良在上面签字了。
完全就是呈逼迫之势。
这下彻底把张学良惹得火气也上来了,杀心顿起。
但张学良年轻归年轻,子承父业能登上这个位子,也绝不是个草包公子,他不仅不是个废物点心,相反心思深沉,权谋能力也强。
于是张学良表面依旧不动声色,平静道,此事涉及外交问题,要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张学良告诉两人,晚饭后再议,便神色如常地将杨宇霆和常荫槐送走了。
前脚送完人,后脚就立即着手布置对这两人的绞杀计划。
可张学良没有下定决心。
张学良的太太于凤至跟杨宇霆的太太关系很好,张学良对杨宇霆动了杀心,因为他觉得这件事自己是应该做的,但是心里又始终下不了决心,身边也没个人可以商量,可谓是百般纠结。
“我不大迷信,可我对这个事儿,是真迷信了。” 晚年的张学良回忆起当年的纠结,不禁叹道。
最终,从不迷信的张学良,决定赌一把上天的旨意,于是他拿出一枚银元,准备用其来决定杨宇霆的生死。
第一次,银元被高高弹起,落在掌心中,是正面。
第二次,依旧正面朝上。
第三次,还是正面。
这下张学良十分愕然,因为在丢银元前,他在心中想的是,如果是正面,就说明老天认为自己要做的这个事是正确的,一定要杀了杨宇霆。
结果三次均为正面,这莫非是注定要自己对杨宇霆动手?
面对着三次均正的结果,张学良却动摇了,他觉得这钱不对劲,准备再丢一把。
于是张学良把钱翻了个面,心中默念着,如果老天爷觉得自己不杀杨宇霆是不对的,那就出反面吧。
也就是说,如果正面,杨宇霆逃过一劫,如果反面,则必杀。
弹第一回,是反面。
弹第二回,又是反面。
第三回弹出之后,银元落进掌心,张学良却突然不敢看了,便叫来夫人替自己看结果。
于凤至看了看丈夫手掌中的银元,突然就哭了。
张学良对妻子的表现感到讶异,问她: “你哭什么?”
于凤至啜泣着道: “我知道你要杀人了。”
张学良闻言低头一看,果不其然,又是反面。
这个结果实在太邪了,三次均正,三次均反,次次直逼杨宇霆死门,仿佛是老天铁了心不给他留活路一样。
本来已有动摇的张学良也不禁默然了,他仰天长叹,然后将这枚银元锁进了自己的铁柜深处。
晚上,杨宇霆二人如约而至,本以为这次一定能逼得张学良在文件上签字,但他们看到的是黑洞洞的枪口。
负责执行处决的人举着枪,对二人冷声道: “奉长官命令,你们阻挠新政,破坏统一,将你二位处死,立刻执行。”
杨常当下面如死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随着老虎厅的几声枪响,杨宇霆和常荫槐有去无回,双双成了张学良枪下亡魂。
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参谋长荣臻来到张学良的帅府,张学良一见到荣臻,就上千拉着他的手,神色有些惶然,跟他说: “老荣,你摸摸我的心还跳呢。”
荣参谋长看着不对劲的少帅,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缓过半会儿,张学良才开口道: “杨、常教我杀了。”
荣臻大惊失色。
很多年后,有人在访谈中问张学良: “当时是否有想过把杨宇霆先关押起来呢?”
已经垂垂老矣的张学良摆了摆手: “你这个事儿不对,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因为这件事跟夫人于凤至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的张学良其实并不想对杨宇霆痛下杀手,起初只想着把常荫槐一人枪毙算了,把杨宇霆先关起来。
然而于凤至对他道: “把他关起来,你将来怎么办?”
如果东北的那些重量级大佬过来找杨宇霆,届时你是该保他,还是怎样?
这句话令张学良如梦惊醒,也成为了结束杨宇霆生命的最后一张催命符。
很多年后,目睹当年情景的老人带着一堆后人故地重游,来到张学良曾经的办公厅,指着门道: “事情发生的那天晚上,张学良就在秘书厅的木板床上躺着。”
一切都被提前安排好了,两人来到后,没有什么吃饭、玩牌等热身活动,进门就挨了枪子,行动十分果决、狠厉。
等后来的人赶到时,看到的就是杨宇霆二人的尸体摆放在屋内,便拿地毯将他们裹上了,然后送到杨公祠,让家属来把尸体领回去。
次日,张学良就迅速公布了《杨常伏法之判决书》等文件,公布了二人的种种罪状,如暗结党羽、图谋内乱、侵款渎职等。
张学良亲笔给杨宇霆的夫人写了信,以表安慰,杨家和常家各发了一万现洋的治丧费,尤其是杨家,张学良担心杨家可能会有旁人对这笔钱起心思,还专门派了几个人去警告,杨家的这些家产不准动。
那枚让杨宇霆丢了命的银元,也一直被张学良锁在铁柜中收作纪念。
这件事成为张学良心中一处永久的阴霾,回想起那六次诡异的抛银元结果,仍然心中发凉。
唯物主义世界自然不会有灵异事件的发生,六次结果也许真是天大的巧合,也许是张学良心中的天平更倾向的结果。
杀掉杨常二人,是张学良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出的第一件大事,却也是未经任何程序的,下午起意,晚上就动手了。
因此也给张学良留下一些诟病,有人觉得两人虽有过错,确实触犯了为政者的大忌,却不至于被张学良如此草率狠绝地杀害。
这件事也对东北的政治产生很大的影响,有正面有负面。
张学良立威目的实现,一些旧部也对张学良的喋血做法感到寒心,政坛失去了两个举足轻重的才干,内政方面,常荫槐也有励精图治的一面,没了他,东北交通事业的管理受到影响,在对日交涉方面,没了杨宇霆,紧急关头难以缓冲局势,东北三省的局势很快产生惊天动地的变故。
张学良是有着愧疚和悔意的,几十年后的他在回忆录中反思了杨宇霆的死。
当初杨宇霆犯错,父亲却选择用更委婉包容的方式处理,如果自己也能这样,也许后续发生的 历史 就能被改写。
然而彼时年轻气盛,意气用事,终究是悔不当初。
张学良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用对错赖评价,从其政治人物的身份来看,也有着好坏的分析,只能说凡事均有两面性,人也不例外,从政者做事尤其要从大局出发,权衡利弊,功过是非,是否相抵,向来都是值得深究的考量。
说道东北这个地方就不得不提一下东北曾经的最高管理者张作霖,他从下就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他还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后来张作霖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也就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势力,东三省在他的治理下也发展的很好,人们还给了他一个称号叫东北王,日本人后来也多次的想要邀请张作霖投靠日本,但是都已经被张作霖给拒绝了,张作霖可以说在对抗日军方面也是非常积极的。
人家都说虎父无犬子,但是张作霖生的儿子张学良却完全没有继承了他的才能和霸气,可以说在后来东三省被日军占领他是要负一定的责任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如果张作霖没有死的话,我想就会发生另外一种结果,就算是不能够成功,但是我想张作霖也一定会率领东北军和日军死战到底的,可是他的儿子张学良面对日军的侵略下给东北军的命令却是不要抵抗,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东三省的沦陷。
其实日本人也是害怕张作霖的,所以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才会设计杀死张作霖,张作霖是被日本人炸死的,同时日本人也早就预料到了张作霖死后,他的长子张学良一定会继承他的位置来统领东北军,张学良在日本人眼里就是一个草包,所以日本人才会在张作霖死后义无反顾的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虽然是一个草包将军,但是张作霖毕竟也是他的父亲,在他听说张作霖被日军炸死之后他也非常的伤心,可是为什么张学良却不给他的父亲报仇呢?还有面对日军对东北的侵略他为何会下不抵抗的命令呢?
这件事在张学良晚年的时候他也给出了回答,他在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还是非常的生气,他说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到过各个国家学习,他也认识了很多的日本人,这些日本人最是表里不一,他看到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的有礼貌的,所以他们在攻打东北的时候,张学良认为日军是不会真的侵占东北的,他还怕两方交战会有更多的麻烦产生,所以他才没有叫东北军抵抗,张学良当时候可真的傻的可爱。
至于他为什么不给他的父亲报仇,他只说了两个字就是害怕,我也不知道他害怕什么,或许他是害怕日本人杀了他吧。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