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萨尔浒之战后为何明就一直放弃辽东了

时间: 2023-03-18 15:01: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萨尔浒之战后为何明就一直放弃辽东了

萨尔浒战役明朝本可以避免失败的,可为何输的如此彻底?

萨尔浒之战,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这一战役是改变历史的转折点,彻底的结束了明朝的统治,这场战役之所以输的这么彻底,是因为明朝的军队已经彻底的没有战斗力了,已经进入时代的末期,各种问题也都暴露了出来,军营腐败十分严重,所以彻底的失去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一、萨尔浒之战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此战役,努尔哈赤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脚步,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优势彻底击败,而这场战役反映出明朝当时国内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标志着明朝彻底的走向灭亡。

二、萨尔浒战役发生在1619年,是大明王朝和努尔哈赤进行的战略决战,在这次战役中,明朝总共投入兵力约11万人,努尔哈赤兵力约为六万人,努尔哈赤在五天内就击溃所有的明军,捕获和杀死明军约五万人,并获取了大量的物资,努尔哈赤大获全胜,彻底的掌握了在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从此明军开始,逐渐地陷入被动,慢慢的,辽中地区已经彻底的归努尔哈赤所有,政权也更加的稳固。

三、之所以明朝输的这么彻底,是因为明朝当时已经彻底的外强中干了,到了明朝晚期,军队吃空饷的现象时有发生,部队的高级将领往往为了钱财虚报很多的士兵,所以部队的实际人数得到了夸张,而且在军队中存在着大量的腐败现象,士兵们,没有精良的盔甲,身着简陋,在战场上很轻松的,就会被弓箭击穿射杀,而明朝的火器更是劣质斑斑,在与努尔哈赤交手的情况下,火器的合格率十分低下,再加上主帅无能,所以导致了明朝彻底的失败。

萨尔浒战役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实明朝本来是不至于那么惨的,但是由于强制性征兵,所以很多人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逃跑了。
主要是由于领导人的过度自信导致的,觉得普天之下只有自己的兵力最强,不管对方来多少人都不用太在意。
明朝政治十分腐败,强制性征兵,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于是出现了大批的逃兵,大约三千人中就逃走了一多半。而且主帅特别懦弱和昏庸。
明朝对边疆的战士压榨的非常的狠,给了他们很严厉的军令,所以当时的统帅才冒着险中取胜的心理导致的失败

为什么萨尔浒之战结束后,明军不能继续进攻了

没有走海路,下面是具体部署:
杨镐坐镇沈阳指挥;总兵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在今辽宁铁岭东南),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的主力部队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由西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浑江)北上,由南面进攻。另外,总兵祁秉忠,辽东将领张承基、柴国柱等部驻守辽阳,作为机动增援部队;总兵李光荣率兵一部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副总兵窦承武驻前屯监视蒙古各部;以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输粮草辎重。杨镐本人则坐镇沈阳,居中指挥。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萨尔浒之战,后金从此崛起,此战中明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萨许尔之战是明清两朝的转折点,也是亚洲地区在世界格局上转折点,此战以后奠定了清朝与明朝对抗的实力,也是也是亚洲地区全面落后西方国家的开始,明朝虽然也实行过海禁,但是跟西方国家的交流和贸易往来并没完全切断。明朝后期也引进过当时比明朝还要先进的西方火器并且加以改良,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方还是交流往来的,清朝则是完全的闭关锁国切断和西方的交流,导致西方大发展时期的无法传入中国,这就是真正落后于西方的开始。萨许尔之战明朝还是占有优势的,由于朝廷内部党争贻误战机一些没有能力的将领被背后势力推上重要军事岗位导致此战大败,大量的辎重物资落到清朝手里,从此之后明朝再也没有经济实力组织一场如此规模的战争。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还没有统一满洲,兵力不到2万,明军合计11万,加上海西女真(就是慈禧太后的那个叶赫那拉氏)几千人和朝鲜兵一万多人,分成四路(当时道路交通不行,不分兵没法保障后勤),其实杨镐指挥没有问题,因为每一路兵力都是满清2倍以上,但没想到努尔哈赤通过运动战快速击败了明军。

怎么打萨尔浒之战明军也是惨败,核心原因就是明军战斗力和后金军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之后几十年明军一直惨败其实关键原因也是战斗力不如对方。等到清军入关,其实满洲兵只是作为督战队存在,监督反叛过来的前明军和尚未反叛的明军作战。之所以这些汉兵汉将肯拼死作战,一方面是清廷作为老板,还算有良心,给的报酬多。最主要的他们太清楚自己同胞的战斗力,知道还有取胜的希望,但是想反水绝对不是后面督战满洲兵的对手。

萨尔浒之战,就算明军赢了,努尔哈赤见事不好,就跑了,女真人顶多丢了辽东,他们的骑兵没有损失,因为步兵追不上骑兵的。只要努尔哈赤的精锐没有受损,明军班师回朝,努尔哈赤依旧可以打回来。 历史 上只有李牧用步兵团灭骑兵,还是诱敌深入,从没见过哪个步兵可以追着灭骑兵。游牧民族很能跑,嗅觉强大,一看到战场形势不对,立马就跑。这也是为啥明初,朱元璋,朱棣,几次北伐,几十万人的大部队,依旧不能灭了蒙古,依旧没有灭了北方的遗患。因为每次他们来了,人家骑马跑了,茫茫草原,去哪里追。

此种情形,适合努尔哈赤的。明朝就算赢了,只要不团灭女真人主力,就算占领了辽东,也守不住。明朝不可能年年都在那里驻守几万人的精锐部队的。国家不允许,资金也不允许,事实也不允许。因为几万精锐部队,还要留着国内平反叛呢。杜松,外号杜疯子,没事喜欢脱衣服露出自己的伤疤。每次作战失败,都会疯狂地砸坏自己的铠甲发泄,最后人称他为杜疯子。就是这样的人,成为明朝的大将,统帅几万人。为何?明朝文官难道傻么?不,是文官选择的武将。而文官们最喜欢的就是杜松这样有勇无谋的武将。

具体看万历十五年,朝廷对武将的选择,考察他们的计谋,学识,只要把大刀轮转如飞就行,大字认识几个即可。因为这样的武将好控制,不会出现唐朝藩镇的情况,这样的武将也不会对文官造成威胁。所以杜松,刘挺,都很受文官欢迎。 。 像戚继光这样的文武兼备的人,不少文官是嫉妒的,要不是张居正保护他,戚继光估计应该早就被迫害致死了。

可以看宋朝,出将入相的狄青,被那些文官如此的羞辱,最后郁郁不得志而死,明朝比宋还要严重得多,武将根本没有地位,一个小小县令都可以斥责总兵,文官节制武将,甚至文官压迫武将,都是常有的事情。他们选择武将是选择有勇无谋,大字不认识几个,反正仗如何打,是文官决定的,武将只是去实施而已。

萨尔浒之败,真的是杜松 的 错么?可以明史,看万历十五年,当初杨镐要进军的时候,杜松,和刘挺都建议过,不要贸然进军。因为,女真人可不是倭寇和四川,云南那些少数民族的部落那么好打。刘挺,和杜松,都是在四川,云南,打过苗人的,也打过倭寇,但是他们没有打过女真人。倭寇和苗人,都是小股部队,人少,装备也一般,和农民起义军差不多。而女真人可是职业军人,清一色的骑兵,关键是几万人的大规模部队。刘挺个杜松都说,部队准备不足,外加对地形路途也不是很熟悉,应该再等等。杨镐不听,杨镐也知道女真人很强,不能贸然,可是内阁已经有旨意,让他速速进军,他能不听么。

另外杜松就算没有率先进攻,也没有过河,杜松能赢?人生地不熟,外加一个明一个暗,而且兵种克制,努尔哈赤的清一色骑兵,速度快,机动性强,只要断了杜松 的 兵粮,围着也能围死他。所以说,哪怕杜松表现再好,也是输定了。在一个陌生的客场,和人家熟悉地形的骑兵主队打架必输。外加东北寒冷,只要再围十几天,就是有粮食,明军也会被冻死。天时地利人和,明军全没有,把杜松换成韩信,也是必败无疑。失败罪魁祸首不是杜松,是万历,是内阁,是明朝的制度。

此战明军之败关键在于四路人马号令不一,协同作战太差,且将原本没有绝对的优势兵力分散了,分进合击齐头并进都没能做到,犯了兵家大忌。反观后金军兵贵神速,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冒进突出之敌,把运动战发挥得淋漓尽致,岂有不胜之理。萨尔浒之战虽然败了但山海关还在并不是明朝灭亡的关键因素,萨尔浒之败距明朝灭亡还有20多年的时间,完全可以恢复过来,其实还是亡于内政。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明朝自打有辽事以来,历任主要负责人中,真正的高人只有熊廷弼,其他孙承宗、杨镐、洪承畴、王在晋、袁应泰、王化贞、杨嗣昌、袁崇焕、高第等水平都差一点,熊廷弼几句话就说出辽东局势所有事情的本质和真相:辽人不可用、蒙古人不可倚仗、李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萨尔浒大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空,如何打?大战准备仓促,不是内廷反复催战,一线部队不会在后续准备没到位的情况下那么早进入战场,无天时,明军还沉浸在成化犁庭的幻想中,地形更是完全没做好情报工作,有的部队甚至连战场具体方位都不清楚。无地利,明军主帅不能服众,各自为战,擅离职守,无人和,这场仗谁来了也注定是失败。

后来的事实证明,熊廷弼的话全部应验了,如果明朝能重视这几点,努尔哈赤和黄台吉根本没有机会做大,首先萨尔浒一战,没有辽人李如柏的内应,明军就不会大败。另外,当时明朝的官员还是很有气节的,大部分兵败的官员和将领都选择战死或自杀,但清军入关前投敌的文官和武将几乎全是辽系官员和将领,只有洪承畴是福建人例外,如范文程、李永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祖大寿、等,换句话说辽系将帅后来几乎全部投敌了,清军中汉军八旗中,几乎都是投敌的辽军,清朝成功地实现开国、统一中国内陆,辽人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在军事、政治领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文章标题: 萨尔浒之战后为何明就一直放弃辽东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6187.html
文章标签:辽东  之战  萨尔  放弃  何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