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7-03 03:26:21 | 作者:许旸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一方面作品阅读人数疯涨,另一方面,文学为了人生进步的现代使命却在弱化。文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新的空间,写作市场看起来热火朝天,但也需警惕文学被异化成“文化有限公司”流水线运作的可加工原材料。
“看到现场这么多人关心、参与文学,我仿佛又回到了1980年代的文学黄金时代。”特邀主持、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的一番开场白,引出了上周末“东方讲坛·文汇讲堂文学季”压轴讲座的核心话题—时隔30多年,文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作家、海南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直陈“文学的变与不变”,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阐释“新的困难与新的可能”。两位嘉宾着眼当下,探讨视觉文化逐步占据大众精神消费主导性位置后,文学何处安放应变?互联网时代资本注入炒热的文学会不会“烫伤”写作者自身?这也激起现场80后、90后,甚至00后观众的热烈提问。
何谓文学的真假繁荣
“1980年代很多年轻人谈恋爱,会在征婚启事里夸耀自己热爱文学;现在电视征婚节目上的男嘉宾如果说自个儿是文学青年,多半会被认为是说话没逻辑、性格比较怪诞的那种人。”韩少功一口川音诙谐直接,“我读书的时候,诗歌就是美酒和节日,但到了现在说不准就会把一些小孩吓跑。”他认为,文学已经回不到老祖宗一辈的“全知全能”,那时中外作家堪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生活信息的百科全书式报告人”;进入新世纪,新闻传播业以及新媒体兴起后,文学的认知、娱乐、教化功能的确有所削弱。
“前不久网络作家收入排行榜出炉,我当然希望同行都能大富大贵。只是当财富成了写作者成功与否的标准时,我就觉得这个事情有点不靠谱了。”有观众发问,影视带火一批作家“触电”,有成功案例,却也炮制了诸多速食雷剧、神片。对此,韩少功认为,写作者从痛感或快感中分泌的表达,一旦模式化,就会把自己推往平庸与模糊。他的隐忧在于,资本依赖的大背景下,资本与哪一种文学最有亲缘性,必然就会带热这一类作品,这种高度关联繁殖出的“繁荣”不得不打上问号。
评论家王晓明接过作家韩少功的命题,他提出,一方面作品阅读人数疯涨,另一方面,文学为了人生进步的现代使命却在弱化。文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新的空间,写作市场看起来热火朝天,但也需警惕文学被异化成“文化有限公司”流水线运作的可加工原材料。
如何通往“为人生进步”的文学
写作的姿态变了,是否意味着文学缪斯丧失了吸引力?现场观众追问:难道网络技术、视觉艺术不能传播纯文学吗?“为人生”和商业化不都同样为人所用吗?
韩少功话锋一转:“文学当然不会消亡,它再怎么应变,我认为有三点不变之处。”在他看来,首先人类对于语言、文字的需求永远存在。钱钟书早就说过,图画当然是一种重要的传达信息工具,但它永远无法替代文字,精彩的比喻是画不出来的。作家千万别“扬短避长”,要发挥出文字独有质感与魅力。其次,人总需要有情有义的价值方向。在构建文化价值观上,文学大有可为。第三,好作家的两大资源和动力不会变,即生活经验与文化学养,简单来说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两点也是持续写出优秀作品的前提。
王晓明说:“现在影响文学的力量比较多元,人类进步要慢慢往前走,文学必然也会寻找到更多空间。”两位嘉宾思想火花的精彩碰撞,引发现场共鸣。从文学季5场共计3000余名观众中选出来的两位市民代表赵洋、刘峥先后发言:文学给了我们良知和力量,但当文学的某些功能被分解和弱化后,如何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值得思考,文学的真繁荣还在于每个人对环境的改变。
这既是文学季的题外话,也是文学季绕不过的成果。诚如上海社联专职副主席刘世军在总结感言中所说,纵然寒潮侵袭,文学爱好者依然风雨无阻,这也是文学点燃的人性温度。上海市社联与文汇报长期合作成功推出系列主题讲座,此前举行的哲学季留下批判思维,文学季在智慧激荡中圆满落幕,而接下来的历史季则将迎来更纵长的视野与启迪,令人期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