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秦汉之间的半两为12铢,一铢到底是多重

时间: 2022-08-12 13:00: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秦汉之间的半两为12铢,一铢到底是多重

秦半两和汉半两的区别。

秦半两和汉半两怎么区别?哪种古币有市场潜力?

1、秦半两粗放原始,汉半两秀气精致。

2、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圆。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曰半两,即十二铢,相当于现在的7.8克左右;一般的径在25——28mm,重5克左右),总体上讲,要比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鑢,钱体欠圆,穿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钱币。

3、秦半两字体洒脱,汉半两字体规正。

秦半两书体用小篆,笔划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人两”外,更多的是“短人两”。后期形小穿广的秦半两中,还出现“连山两”。

秦半两书体传说是由著名的秦国丞相李斯题写的。史称“重如其文”,是因为每一枚“秦半两”的实际重量正好是当时秦朝衡制中的半两,所以称做“半两钱”。

扩展资料:

目前已经认定的秦半两类型有:原始型(战国中期)、大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传形、有郭半两、小型灯笼半两、小型(秦后期)、以及在字体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类型。

汉半两主要有: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大半两、四铢半两、有郭半两、铁半两、特大型(镇库大钱或开炉大钱)。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秦半两

百度百科-西汉半两

一、区别:

1、秦半两粗放原始,汉半两秀气精致。

2、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圆。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曰半两,即十二铢,相当于现在的7.8克左右;一般的径在25——28mm,重5克左右),总体上讲,要比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鑢,钱体欠圆,穿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钱币。

3、秦半两字体洒脱,汉半两字体规正。

秦半两书体用小篆,笔划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人两”外,更多的是“短人两”。后期形小穿广的秦半两中,还出现“连山两”。

秦半两书体传说是由著名的秦国丞相李斯题写的。史称“重如其文”,是因为每一枚“秦半两”的实际重量正好是当时秦朝衡制中的半两,所以称做“半两钱”。

二、类型:

目前已经认定的秦半两类型有:原始型(战国中期)、大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传形、有郭半两、小型灯笼半两、小型(秦后期)、以及在字体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类型。

汉半两主要有: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大半两、四铢半两、有郭半两、铁半两、特大型(镇库大钱或开炉大钱)。

秦半两:

汉半两:

扩展资料:

秦半两出现的意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灭掉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而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法律、文字、度量衡,废除了原六国的刀、布、贝等货币体系,以秦“半两”圆钱为法定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况。

将秦战国时行用的圜钱半两及原有的货币制度和政策推进到全国各地,规定:“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铜钱仍以“半两”为名,后人称之为秦半两,以其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即“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 实现了我国货币形制的第一次统一。 

古人有“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法天象地,便可牢牢地统治万世之江山。半两外圆内方,天覆而地载,万宇一统,体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气和霸气。

秦半两始于战国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流通范围广阔,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终于公元前206年,共延续了130年。而半两钱则沿用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历经战国、秦及汉三个朝代共218年。 

秦半两奠定了“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半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汉半两

1、秦半两粗放原始,汉半两秀气精致。

2、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园。

3、秦半两字体洒脱,汉半两字体规正。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总体上讲,要比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栩,钱体欠圆,穿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钱币。   

秦半两:

汉半两:

扩展资料

秦半两书体用小篆,笔划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人两”外,更多的是“短人两”。后期形小穿广的秦半两中,还出现“连山两”。       

目前已经认定的秦半两类型有:原始型(战国中期)、大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传形、有郭半两、小型灯笼半两、小型(秦后期)。

汉半两主要有:

榆荚半两(秦末至西汉初期,约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钱体轻薄,重三铢上下----秦汉1铢约合现在的0.7克,形同榆荚)。

八铢半两(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仿秦半两书体,略浅,重八铢)。

五分钱(吕后六年,前182年,薄小,孔大,重只为秦半两的五分之一)。

大半两(西汉早期,字文平整)。

四铢半两(汉文帝五年,前175年,钱文平正,重四铢)。

有郭半两(建元五年,前136年,新铸的四铢半两,有外郭,亦有内外郭的,也有称三分钱)。

铁半两(西汉早期,湖南一带,钱体如四铢半两)。

特大型(镇库大钱或开炉大钱)。

参考资料:秦半两——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汉半两——百度百科



区别:
1、秦半两粗放原始,汉半两秀气精致;
2、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园;
3、秦半两字体洒脱,汉半两字体规正。

您的问题,秦半两和汉半两的区别在于尺寸与钱文;秦半两市场潜力比较大的!!

半两钱币啥朝代?

秦及汉初铜币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轻重不同的货币,实行币制统一,改币制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有十六两、二十两、二十四两三说)为单位,供巨额支付,如帝王赏赐、贵族间馈赠等之用;圆形方孔的铜币为下币,承统一前秦的币制,文曰“半两”(重十二铢),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铸。秦汉一两合今约十六克,半两约八克。但传世秦半两钱轻重差异很大,轻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则重十几克,成色也很不一律。司马迁说秦“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

秦半两的秦汉半两钱的鉴定

方孔圆钱最早出现于战国,但制造简单,有孔便于穿挂。在战国的方孔圆钱中,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属于齐的仅存一字或化字;属于东周、三晋地区的有共、垣、济阴、离石、东周等字,属于秦的是半两钱,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的。秦统一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汉文帝时半两钱重4铣(汉制1斤=16两,1两=24铢,半两=12铢),又称4铢钱,有的带有地名,如临苗四朱,宜阳四朱、东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点是字面平整,不带隐起,笔划方折,是西汉第一种货币。其版别有五种:常见类,钱身上无特殊标记,两字的中竖和上横不连,称有颈半两;有郭类,较多的有外郭,内外郭都有的较少,传形类,半两字形左右倒置;标识类,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佩钱类,穿孔呈菱形,为随佩挂之钱。存世半两钱一般伪钱极少。因错范戏制出现少数“半半”、“两两”钱。后人或有伪铸,应注意鉴别。

我有一枚统一货币(大概是秦汉时期上面写着半两俩字。大概多少钱?

“半两”大都是秦半两,汉朝也有。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 ,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为一两),直径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六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

一般的秦半两虽然年代久远,但存世量大,一般在几元至几十元不等。也有珍稀者,如

直径:26mm 重:3.3g,传形类,少见,参考价:300元

直径:29mm 重:9.9g,厚重类,参考价:160元

直径:37mm 重:8.3g,有郭类,参考价:380元

直径:40.2mm 重:11.7g,大型类,,少见,参考价:600元.

无论如何,秦半两都是历史的积淀,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望妥善保存。

支持您的收藏!!!
上专门的地方问下吧 有没照片 不好说
你确定这不是教科书上的插图吗

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但是古代每个时期的一两都不固定:

1、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3、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4、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5、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扩展资料

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古代参考文献:

1、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为一两。”

释义:十二铢相当于半两,秤杆有左右两端,要增加一杯,所以二十四铢为一两。

2、汉代: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释义:十六黍(古代度量衡以十黍为累)为一豆(古代的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

3、官修史书《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

释义: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等于二千四百黍的重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两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
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50克呢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克,
1斤 = 590克,
1两 = 36.9克,
1钱 = 3.69克,
1分 = 0.37克

1两 = 36.9克
文章标题: 秦汉之间的半两为12铢,一铢到底是多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7110.html
文章标签:秦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