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三国灭蜀之战的几个小问题

时间: 2022-05-31 19:01: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三国灭蜀之战的几个小问题

揭秘三国后期魏灭蜀之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魏灭蜀之战 ,是一场强者消灭弱者的战争,这是弱肉强食的战争世界里的必然发展,也是必然结果。魏灭蜀之战原因,就是因为 三国 后期,魏蜀吴三国力量变化而导致崩溃。蜀国地位动摇,吴国实力削弱,而魏国则实力大大增强。
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谁都想称霸一方,特别是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之后。公园263年,强者,魏国实际领袖 司马昭 便率先派出钟会、 邓艾 、 诸葛绪 等人率兵攻打了弱者,蜀国。魏灭蜀之战,也是各个国家不同内部不同发展引起的。蜀汉,在 诸葛亮 死后,将领 姜维 不断发动战争,宦官被重用,内外分歧严重,故而导致日益衰落。吴国,在 孙权 死后,阶级矛盾更加严重,内部斗争不断,也因此日益衰落起来。
而魏国,在明帝驾崩后,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最终大权落在司 马氏 父子手中。他们大力发展,招揽人才继续 曹操 的办法。这使得魏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也很强大。此外,在对外的战局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公元262年,司马昭分析当下局势,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准备,发动战争。
战争结果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弱肉强食,是生存法则,为国者,治理好国家才是根本。魏灭蜀之战,不只是蜀国的堕落,也不只是吴国的萎缩,也不只是魏国的强大,而是魏国掌权者,认真分析局势,时机已到,以前的作为派上用场,最终魏国赢了,留得千古芳名,成为后人相互传颂的一段魏灭蜀之战主将是谁在魏国攻灭蜀国的战争中,也就是三国结束的最后一场倾国大战中的主将是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
在 卧龙 诸葛亮死去之后,蜀国姜维任命为主将。但是 刘备 之子 刘禅 纨绔,轻信黄皓。所以姜维并不得志,在踏水养兵屯田,使内政分裂!魏国此时财政雄厚是所托与 司马氏 ,兵力也在大将邓艾的掌管下强盛起来。263年夏末,魏国主将钟会、邓艾还有中路先锋诸葛绪,率领十八万魏国兵马南下攻蜀。兵分三路于:邓艾的三万魏军进兵西路,由沓中攻打姜维;诸葛绪则领兵三万,在阴平桥头切断姜维后路;十万主力兵从东路进军,再分三路从三路 羊肠小道 斜谷、骆谷、子午谷直取汉中。然不识兵法的刘禅却要指挥蜀军,使魏军主将钟会得以 长驱直入 ,直取阳平关。阳平关可是乐城与汉城的门阀,魏军当然 势如破竹 !魏军主将邓艾正与姜维对战。姜维知道阳平关失守,担心剑阁不能坚守。便令蜀军且战且退,希望支援剑阁。只可惜诸葛绪已经赶来,姜维已无退路。
姜维毕竟是卧龙的弟子,假称要进攻诸葛绪,并派人绕后。诸葛绪忙退军三十里,让姜维一路南撤,退守剑阁!剑阁易守难攻,钟会久攻不下。姜维正想等魏军补给不足时要包夹钟会,让他步入 曹爽 后尘。魏军被前后夹击,切粮草不足,军心动摇局势不利!然邓艾献奇策:“从天险小道绕之攻绵阳东,剑阁蜀军必排援兵,可趁剑阁空虚取之,速进断姜维后路!”此计被采纳,并且让邓艾执行!邓艾带兵攀岩崎岖山道,正因如此蜀国便没有派人看守!魏军天降奇兵,马邈大惊失色,降与邓艾!此消息传入姜维军中,姜维仍然坚守剑阁,并没有中计。然蜀国 诸葛瞻 较之邓艾略输一筹,魏军直攻成都。但是成都兵力欠缺。刘禅听信谯周意见,投降了魏国,并且令姜维也降之。姜维前后夹击,终败与魏!至此,蜀汉灭亡!
魏灭蜀之战与晋灭吴之战
三国后期最激烈的强者消灭弱者的吞并战当属魏灭蜀之战与晋灭吴之战。在公元263年,魏国派钟会、邓艾为将率军进攻蜀国。蜀国派姜维、
廖化 率军在剑阁阻击魏军。蜀利用艰难的地形把曹魏大军阻挡在剑门关外。正当两军相持不下之时,魏将邓艾采用迂回之法,带领部分精锐军队绕过阴平,越过百余里小路,开山通路,避开敌人耳目至蜀汉腹地江油,从背后打蜀军个措手不及,面对 兵临城下 的刘禅不得不向魏军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司马昭的灭蜀之战,更加强了司马氏的势力。公元265年8月,司马昭病逝, 司马炎 继承父位任相国、晋王之职掌控魏国大权。十二月份司马炎就 迫不及待 的让魏元帝 曹奂 下岗,自己上位作了魏国 皇帝 ,废国号“魏”定为“晋”,司马炎也就是后人所称的 晋武帝 。此时天下的局势则变成晋与吴南北相抗。
公元279年11月,晋国正式向吴国宣战,司马炎派二十万兵马进军吴国。司马炎将这二十余万的兵马分成六个小分队。第二年二月份,初步取得了战绩,不仅攻克了丹阳城,而且攻破了吴军在江路上的设置的重重障碍,使得晋军船只畅通无阻的前行,很快就降住了吴西线的统帅、都督孙歆。在吴东线方面,吴国委任丞相张悌抗敌,可惜张悌大军也被晋军击败。击溃张悌之后,晋军借机直入建业,吴主昏庸,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最终吴国灭亡,这就是著名的晋灭吴之战,天下也由此归一。
魏灭蜀之战评价
三国后期的一场战争,魏灭蜀之战,是一场奇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魏灭蜀之战评价是怎么样的。战争的成败在于将领的
有勇有谋 ,在于战争的战术,作战的地域和作战的将士。这场战争是强者和弱者之间的战争,魏国在各方面都优于蜀国的前提下,胜利指日可待。
蜀国拥有易守难攻之地,阴平到涪城,高山险峻,人烟渺渺,道路险阻可谓上一块宝地,但蜀国没有在此地设防备,从而给魏国有机可乘,魏国将领邓艾率领军队从阴平起,跨越三百公里无人之地,一路开山建路,克服种种困难,通过阴平。蜀军没有想到会有人通过这么艰难之地,从而惊慌失色,直接投降于魏,魏国以此从背后袭击了蜀国,给蜀国重重一击。
一场战争中,作战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在这场历史战争中魏军先是南下,兵分三路绕的蜀军背后,袭击蜀国的涪城,让拥有易守难攻的蜀军毫无用武之地。在次计划的攻占之下,蜀汉只能是投降灭亡。将领的智谋领导着整只队伍的核心,在核心的领导下,队伍才会有方向,才不会乱军心,从而在战争中有方向的攻击敌方,有计划的对敌方的不足之处进行袭击,胜战必不可失。
蜀国受到重击之后,派诸葛瞻抵御魏军,但几次攻击之下,魏军占领绵竹之地,进军成都。而当时的成都没有多少兵力,蜀人听闻魏军已进入都城之中,都不知所措。最后刘禅还是投降,并命令其他臣子皆投降于魏,至此这场战争结束。
战争中,背景环境,人员谋划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成败的结果。强魏弱蜀之间的对抗,又有将领的谋划,魏灭蜀就是强者消灭弱者的战争。
从中作梗,讲究和平的老一辈都不在了
弱肉强食.............

三国时期蜀国是怎样灭亡的?毁在谁手?(越详细越好,谢谢)

刘备平西川,基本上是兵不血刃,对西川的伤害比较小,经济发展未受太大影响,但,与之相对的,西蜀原来的政治结构也被保存下来,一大批官员被继续任用,这些人,就构成了后来的西蜀本地土豪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意识深处与刘备为首的荆襄派是对立的,这一点在后期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西蜀有天险,如果全力自保,虽最终还是顶不住,但多活个一二百年还是有希望的,为什么诸葛亮要北伐?他是当时最出色的政治家,以其隆中对的眼光,他看不出匆匆北伐对西蜀的伤害么?恐怕不是这样。北伐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时间把握问题,不北伐,蜀国早晚会亡,但如果能攻下长安,情势将不同,蜀国将可能有一个发展,乃至真正的与魏抗衡。但是,西蜀内部政治占一定地位的本地土豪对北伐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诸葛亮做丞相时,大权在握,一旦武侯去世,北伐将遥遥无期。对于西蜀内部贵族为什么抵抗北伐,我也有一点看法,当时的西蜀本地土豪虽然政治上人数占优,但地位不能和荆襄派比,是受压制的,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推荐的几个人都是荆襄派元老或心腹,而且刘诸为巩固其势力,连廖化、宗预等家臣都用上了,只因为他们是关羽张飞的手下,是自己人。就像张昭主张东吴投降一样,东吴覆亡,张昭等人地位绝不会降低,而蜀国覆亡,西蜀本地土豪的政治地位恐怕要升高(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并不害怕蜀国亡国。但是荆襄派不行,几十年的奋斗和依靠权力才获得的地位使得他们必须保住蜀汉政权。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北伐胜机十有一二,不北伐,只能是坐以待毙。诸葛亮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也是自信的,蜀国小弱,连年北伐,税负徭役均重,国内居然没有爆发过大规模起义,武侯去世后几十年民众还歌颂不已,不能不说是奇迹,诸葛亮真是一个政治天才。但再高明的政治家也很难操纵势力如此悬殊的战争,何况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是十分突出,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西蜀派的掣肘亦很明显,李严、谯周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害怕北伐)。诸葛亮去世,北伐失败,政治的天平一下子倾向到西蜀派一边,蜀国开始不思进取,同时能征善战的主力人选如魏延杨仪等等也都已死,再加上连年征战对国力的伤害,蜀国连自保都困难了,姜维的伐魏是荆襄派最后的闪亮,但和前几次不同,这种战争是完全的以卵击石。最终,当魏攻过来的时候,只有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立场不言自明,和姜维拼死抵抗了一下,其余人物都接受了投降的命运,这恐怕也是他们愿意看到的。因此蜀国覆亡的最根本原因固然是经济国力上的不如人,但其发展趋势却与蜀国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分不开,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导致蜀国过早的终结。一: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四: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七: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八: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十:任人唯亲。
还不是国力原因。
偏安一偶肯定不能跟整个北方相比。
相持时间越长。
双方实力相差越大。
不过是早亡晚亡罢了。
三国无论如何蜀汉也不会赢。
阿斗沉迷于酒色,司马昭带兵攻蜀
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取蜀之役,以前曾转贴过这方面文章。问题主要出在黄皓与后主身上,姜维没有什么过失,反而在极大程度上补救了蜀的危亡。
景耀五年,姜维伐魏失利,回来以后,因为和黄皓有矛盾,不敢住在成都,乃避祸沓中。六年,姜维听说了魏国有取蜀的动向,就急忙上书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对未来的战事做出了积极防御的部署。但这个计划被迷信鬼巫的黄皓压下,说魏军不会来,后主听了黄皓的,不让群臣知道此事。--这就失去了先机。
战争开始以后,蜀军就陷于被动,打了几个败仗。汉中被魏军占领。这时姜维带兵退保剑阁,抵挡钟会的进攻。其间还和诸葛绪有过较量,诸葛绪上了姜维的当,让姜维成功地完成了军事调度和转移,诸葛绪自己部队随后便被钟会夺了,自己槛车而还,倒了大霉。
姜维扼守剑阁,挡住了钟会的进路,战争于此出现了转机。钟会此时写信拉拢姜维,是没有办法的事:“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姜维不给他回信,也很自然。一方面没有必要和敌人互通声气,另一方面此时姜维占着有利位置,不用怕钟会什么。
此时的魏军,也成了强弩之末,粮草缺乏,军无斗志。已经开始讨论是相持还是撤退的问题了。姜维的成功也就在眼前。
但邓艾的另一支部队偷过阴平成功,直抵成都,一下子扭转了战争局势。本来,邓艾的偷袭成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偏师深入,没有后援,一拖就垮。蜀军只要坚守成都,支持上一阵子,邓艾就完了。
但景耀六年的蜀国,朝政已经腐败不堪,后主糊涂,黄皓专权,贤人去位,百姓离心,私毫没有斗志。是一个精神已经完全垮掉的可亡之国,实在没有存活下去的必要,连谯周这样的大学者都倡议投降,其它人讨论的也都是逃和降的问题。后主于是立即投降,并下命令让姜维也投降。
钟会邓艾等和来灭蜀之役,从正面说是“摧枯拉朽”,打得是病猫死虎,砍得是枯树衰草,从反面说则是“胜之不武”。只有邓艾率奇兵深入,可以说是战争史上一件高明而光彩的事情。
三国中,曹操取荆州,刘备取成都,和后来的邓艾取蜀,都是这种情况。被消灭的一方,物质上的实力还很大,但精神上垮了,就支持不住了。
姜维的功过,《三国志》中就有很大的争论,很有意思:
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孙盛曰: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於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臣松之以为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评曰: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臣松之以为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於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干宝曰: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锺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掉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
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俗话说唇亡齿寒,为何魏灭蜀之战东吴没有不出兵?

对于蜀汉和孙吴而言,三国鼎立,相互扶持才是最好的状态,因为无论是蜀汉还是孙吴,都没有办法单独面对国力强盛,兵多将广的曹魏。唇亡齿寒的道理,孙吴的统治者是知道的。对于曹魏的灭蜀之战,东吴是有出兵的,但因为东吴出兵救之不及、救之不力和救之不能,蜀汉就早早灭亡了。刘备、诸葛亮的努力,灰飞烟灭。 

一、孙吴救之不及

曹魏的统治者,对于蜀汉肯定是恨之入骨的。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姜维的十一次北伐,让曹魏的统治者防不胜防。随着曹魏的日益强大,蜀汉的日渐弱小,曹魏统治者决定灭了蜀汉。于是,蜀汉举兵18万,分成三路杀向蜀汉。在绝对的实力面对,蜀汉节节败退。曹魏大将邓艾,走阴平小道,奇袭成都,后主刘禅,举国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在危急之时,蜀汉有向孙吴求援。孙吴接到求援之后,调兵遣将,派出两军水军救援蜀汉。但,蜀汉求救到蜀汉灭亡,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时间太短,孙吴根本救之不及。 

二、孙吴救之不力

在曹魏的灭蜀之战里面,孙吴统治者,同时犯了低估和高估的错误。所谓低估,就是是低估曹魏灭蜀的决心。他们认为,曹魏兵分三路派出18万大军,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曹魏打一打之后,应该很快就退兵了。所谓高估,就是高估了蜀汉的实力。他们认为,蜀汉年年北伐,应该兵强马壮,完全有和曹魏一战的实力。孙吴统治者的判断,让孙吴采取了救之不力的做法。因为这样,能同时削弱曹魏和蜀汉,孙吴是乐见其成的。


其实,救之不力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蜀汉是蜀汉,孙吴是孙吴。对于孙吴而言,肯定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至上,不可能举全国之力去救援蜀汉。

三、孙吴救之不能

所谓救援,主要得看被救援国家的本身,只有被救援国本身存在一定的实力,才能真正救援得了,或者合作的得了。当年,孙吴和蜀汉相互救援,屡屡挫败曹操一统天下的计划,主要是因为当年的孙吴和蜀汉的统治者励精图治、能征善战,智谋百出,具备救援的基础。


到了后主刘禅事情,蜀汉已经失去救援的基础。刘禅本来就没有什么本事,诸葛亮死后,他更是不理朝政,任用奸人,导致国力激烈下降,毁了蜀汉的根基。这样的蜀汉,灭亡其实是迟早的事情,这就是孙吴的救之不能。

因为当时曹魏攻打蜀汉的时候,蜀汉已经和东吴的联盟名存实亡了,她们俩经过大战,都是谁都不信任谁,所以在打蜀汉的时候,东吴根本就没有出兵。
吴国当时也派兵了,但是吴国的攻势对魏国的军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所以就没能阻止灭蜀
当时的蜀国已经大势已去,刘备诸葛亮都含恨而去,蜀汉被吞并是早晚的事,东吴当时本身自身难保,靠地理优势还能和曹魏再抗衡几年,贸然出兵对东吴不是最好的选择。

《三国演义》里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解答)

1、诸葛亮躬耕地在哪里?
答:南阳卧龙岗。首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其次,刘关张回新野后去南阳请孔明,新野显然属于南阳郡,可见南阳非南阳郡,而是南阳郡治宛。第三,诸葛亮自称南阳野人。第四,刘关张到卧龙岗时,乡民唱《南阳有隐居》。第五,关羽走麦城时提到南乡太守,说明诸葛亮做《出师表》前8年,隆中已经不属于南阳郡管辖。
2、《后出师表》是不是伪作?答:不是的。
3、诸葛亮借东风说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庞统是东吴间谍,其必死无疑。这也是刘备不“三顾于凤雏”的原因。
5、三国如何归晋?
答:263年,魏灭蜀之战。265年,晋灭魏(禅让)。280年,晋灭吴之站。
文章标题: 三国灭蜀之战的几个小问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9902.html
文章标签:几个  之战  三国灭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