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27 13:00: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究其原因,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经过两三百年的时间,当时的汉族人已经将辫子作为了其传统的一种发型,一种文化。想想清朝200多年,对于文字实行了十分严格的管制,任何有害于其统治是言论和记载都会被消除掉,以至于几百年之后的人,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当初汉人的发型是怎么样,甚至在当时一些满洲人还把这样的发型以为是汉人的习俗传下来的。
再者,汉人对于传统的事物,有着很强的保留心态,不愿意去改变传统留下来的事物。孔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对于经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汉人,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一旦有新的变革,首先的反应便是反抗,因为这份变革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这是汉族人所排斥的。
满人排队剪掉辫子的原因是因为满人在辛亥革命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尤其是在清政府机构当差的人更是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几乎朝不保夕,而作为亲民老百姓的满人看见那么多的有权有势的满人都遭殃了,说不定哪一天就轮到了自己,所以不得不支持革命,以保全自家的身家性命。这做法大家也不要嘲笑,在乱世之中,作为官员也好,作为小市民也好,都是为了保命。
而且当时的人认为辛亥革命前途并不明朗,如果剪了辫子后辛亥革命失败,那那些剪掉辫子的人会不会遭到复辟的清政府的清算也未可知,总之不剪辫子是最安全的做法!并且剪辫子运动太超前了,不符合人民大众的观念需求,所以才被广大老百姓抵触,其实抵触的人群中也不用去分什么汉人满人,都是为了生存罢了,作为一个没钱没势的中下阶层,都没有谈条件的资格。
早在清末时期,剪辫在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始,并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如民国总理颜惠庆即在回忆录中记载了一段他所亲历的滑稽戏:
1910年清廷在保和殿举行第二次留学生归国考试,考生们身穿朝服,很多人的帽子后面则连缀着一条假辫子,监试的蒙古亲王那彦图见天气酷热而允许考生们将帽子摘下。
结果,在巨大的红色殿柱上,挂满了缝有假辫子的帽子,情形极为可笑。但清廷对此也只是睁一眼闭一眼。
此外,从美国访问回来的皇叔载涛也于公开表示认同剪辫。同年12月,资政院议员开会时,议员罗杰和周震霖明确提出“剪辫易服”议案:官员、士兵、警察、学生四类人剪辨,民众可自由选择。
由此,在各城市尤其是学校中引发了一场混乱,剪与不剪,大家各行其是。1911年1月,伍廷芳在上海组织了一次大型活动,30个理发师为近千人公开剪除了辫子,结果引发了上海的剪辫热潮,一些擅长短发的日本理发师还趁机发了一笔小财。
当然,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辛亥年由张勋把守的南京城。在第九镇起事失败后,张勋在城内大施拘捕,凡无发辫者即为革命党,就地屠杀,据说被杀者近千人,其中以年轻学生居多。
直到1911年12月7日,清廷下旨允许自由剪辫,因剪辫而被迫害的事件才告终结。换言之,最先公开发布剪辫令的并非南京临时政府,而是清廷自己。
更可笑的是,辛亥革命时,一些满人完全忘记了是自己的祖先当年强迫汉人留起了辫子,他们反而以为是自己的祖先模仿了汉人,因而在革命爆发时,他们剪去了自己的辫子,以示对汉人“造反者“的抗议。
当然,剪辨是个过程,也是一种对个人自由的强制,事实上,强制的剪辨行为在各地引发了不少暴力事件。如阎锡山的老家河边村就因为强行剪辫而导致3人死亡。再如山东昌邑、陕西安康、湖南湘潭等地均因为剪辫而引发流血事件。
清帝退位后,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不过也有一些民众对剪辨并不欢迎。就连最开化的城市上海,光复两月有余而辫子仍未除净。
徐永昌即在回忆录中说,“民元春天,官厅社会,到处提倡剪发辫,即是官厅提倡,社会强迫执行。中国人向极自由,当蓄辫者走到街上,往往被人强剪发辫,侵犯自由,亦无如之何,政府事先毫无计划,事后亦不研讨,一任社会上骚闹。”
很多民众之所以对剪辫并不感兴趣甚至加以反抗,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则其未必了解辫子和民族压迫有何关系(或许这种所谓的“压迫”只是革命党的想象与刻意宣传);
二来是因为汉人本就有蓄发的传统,即使其当年反抗清军,也只是反对薙发(即剃去前额头发),并不是整个反对蓄发,而辫子只是一种发型,之前则是将长发打包或塞入帽子。
三是习惯,当时的国人从小就蓄发留辫子,一旦剪去,反而不习惯,这是一种惯性。更何况,剪与不剪纯属个人自由,强迫剪辫以象征支持革命的做法,本身就和当年的剃发令无本质区别。
四是审美,现在的人觉得一百多年前的辫子其丑无比,但当时的国人早已习惯了辫子,并不觉得留辫子丑,反而觉得剪了辫子头光秃秃的难看无比,因为当时只有犯人才被剪成这样。
不过就安全方便而言,还是剪了辫子的好。如金启孮在《谈北京的满族》中说的:
民国改元后,年轻人的辫子剪得快是因为打架方便,最开始剃光头,全是秃子;中年人剪得慢,老年人则很晚才剪,因为怕冷。即使剪,后脑勺一般也留一围头发,以御早寒。坚决不剪辨的,是营房里的山东人。
相对而言,民国后北方仍留辫子的人相对更多,如山西、陕西等地,留辫子和仍缠足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二三十年代,仍有不少地方保持此陋习。
如蒋经国1940年在赣州搞干部训练班时,也曾看到一个船夫仍旧留着辫子,当时他派了两个学员去劝他将辫子剪去,但船夫却说,今天日子不好,到明天再来剪,并答应剪了后去专员公署给蒋经国看。但此事似乎又没有了下文。
就过程而言,辫子大约在民国十年内陆续消失,但这是一个过程,而非辛亥革命一爆发或民国政府一成立就完成了这一进程,更不代表当时的国人热切于此事。缠足也是一样,其过程拉得更长,真正废除辫子和缠足,是1949年后的事了。
最开始,那个时候的汉人对于这种从未有过的要求感到十分不适,还发生过因为抗拒而被清政府处罚的事情,清政府为这件事还提出了“留发不留头”的口号。
但是,不过两百余年,曾经强烈反对留辫子的汉人们,竟然取消留辫子开始剪发这件事情十分抗拒,这确实让人想不通。其实并不难理解,辫子在清朝汉人的头上留近三百年的时间后,确实早已进入了他们的日常习惯,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头发是不能随便剪的,剪掉就意味着不孝,长时间的文化熏陶大家就形成了习惯。并且,那时候不愿意剪辫子的,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并没有多少知识文化。对于特别注重孝道的汉人来说,剪了辫子就是有违孝道,就感觉到非常对不起列祖列宗。
除此之外,当时很多人汉人由于长期受到的统治压迫,在心理上对朝廷是很害怕的。他们更害怕剪了这辫子,一旦清政府又掌权了,自己可能会被秋后算账。所以就表现出这种拼出命来的愚守。
并且,大清灭亡之后,一时间时局混乱,很多人不知道未来的走向是什么,各种彷徨不安。于是在观望、恐惧之余,也有汉人们对传统审美的一份固守。究其根本,不论是哪种原因都是新旧文化更替时期所产生的特殊现象。
以上拙见欢迎大家交流啊~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朝廷以死要挟汉人归依满人的发式,使汉人惊恐万状。但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金钱鼠尾的发型是指清兵入关剃发易服以后中国人的所留的发型,由于截止到目前为止的清宫戏的误导,很多人并不了解。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
那么剃头令的颁布为什么会遭到汉人的强烈抵抗呢?这要从推行剃发的重要原因来说,剃发令的颁布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剃发是满族人的潮流,但是清末的汉人一直以来遵循着祖宗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让他们剃发就相当于让他们违背了祖宗留下的传统,所以清末的汉人不愿剪辫子。
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所以才导致了清末的汉人不愿剪辫子。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