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跟气候变化、人口变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时间: 2022-05-25 23:00: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跟气候变化、人口变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唐朝的气候变化与其兴衰有一定关系吗?


繁华大唐

人类的发展一直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对于大自然,总是需要人们心怀敬畏地对待。这不仅仅只是说说,更是有史为鉴。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王朝兴衰更迭除却人为因素,气候变迁的力量也隐藏其中,它影响着民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唐朝,一个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前无古人,后来者也难与之匹敌的伟大王朝,它的国力之强盛有史可证。而唐朝的兴衰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呈现,前期的繁荣与后期的衰败,与之对应的气候的转暖与转冷,两者势必不会仅仅只是巧合。

一、 温暖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1、 历史气候变化的温暖期

长安是唐朝的都城,有非常多的文献皆有记载唐朝宫廷中种植着柑橘树:杜甫就曾在《病桔》中提及宫中蓬莱殿的橘树,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也有宫中橘树的相关内容等等。诗人张籍也有诗《送蜀客》:“木棉花开锦江西,”言成都有木棉。而柑橘、木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再与长安近代的气候、成都现今的无自然生存的木棉相关联,便可见在当时的气候处于较温暖阶段。

此外在唐代的中期之前,文献关于气候方面甚少有冷冬的记载,而在大唐三百年中对于无雪的冬天却有高达十九次的纪录,高居历朝气候记载之首。而在历朝历代的天灾统计中,唐朝同样是一个温暖多雨的朝代,旱灾较少、水灾较多。杜甫也有诗《咏雨》,其中便有提成都的梅雨天气,而现在的成都是没有梅雨天气的,可见唐朝的温暖湿润。且从当时云南蚕的生长期结合蚕的成长习性来看,蚕在当时的适温期较之现在要提早许多,这也证实了唐代云南一片的温度高。综合这些来看,便可知,起码唐朝前中期的气候是处于一个温暖期的。


云南

2、农业经济的蒸蒸日上

古代生产经济一向是以农耕为主,而农耕更是靠天吃饭的。在气候相对湿润温暖的唐朝,良好的水热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像是在黄河流域开发了水稻田,分布广阔,而温暖的气候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令粮食的单产量有些许提高。且温暖期也使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更长了,在《蛮书》中就有记载唐朝普遍稻麦两熟。这些使得唐朝在前期的粮食产量颇为可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温暖湿润的气候也使得北方的水资源更丰富,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这令渔业也发展良好,并且也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发展。在中唐前的北方地区便有水利复兴,将西汉的水利工程完善恢复,建立新的灌溉区,这对于文明兴盛同样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还有西北地区也如此,在唐代的西域可不是现在的干旱地区,非常适合进行农耕活动,可以驻军屯田,这一举措让西北陇右如《资治通鉴》中所言:“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3、前无古人的王朝盛世

气候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有利的气候条件使农业发展良好,以致全国经济迅速发展,这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生活温饱有了保障,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百姓好了,国家人口也会有所增长,那可投入的生产力也会增加,农业经济便会越发生机勃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北方的农业经济发达,也使像农业工具之类的有了明显的改进与发展,同时也为南方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就拿水稻种植来说,它的推广就很好地使南方土地进一步熟化,使南方的农业经济也有了良好的发展。


古代耕种

而草原同样会因为温暖湿润的气候而水草丰茂,为动物们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游牧民族也因此牛羊成群,得以安居乐业。加上唐朝的强大,他们也就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南下发动进攻获取食物。没有了战争动机,游牧民族与唐朝双方相安无事,北方边疆得以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样会带动军事国力、文化的发展,也会使政治稳定。这些成就了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令唐朝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都璀璨如明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寒冷的“安史之乱”、王朝没落

1、 历史气候变化的寒冷期

到了唐朝的后期,气候开始由暖转冷,并且大多还是湿冷,降水量相对较多,使唐朝中后期的水土流失加重、黄河决溢次数增多。在《旧唐书》中也有道在贞元十八年,豫南地区冬十月频雪,元和八年豫西地区“东都大寒”,可见当时的气候转变。不仅如此,在唐朝众多咏梅咏寒诗的时间也可以看出在唐中后期气候转冷的变化。

唐朝本身因为前期的气候温暖,竹林茂密而在河南地区设立了司竹监。然而到了北宋初期,司竹简却被撤销了,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在晚唐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气候转寒,气温下降,而导致竹林无法适应从而规模缩小,致使这一职位存在的不必要性。此外,《资治通鉴》也常提及在中晚唐时期,中高纬度地区的回纥常有“冻馁死”,内乱因此加剧。且清代余成教亦在《石园诗话》中写道:“唐自大中以来,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这些都佐证了唐朝的气候在中后期由暖转寒的变化。


竹林茂密

2、社会的动荡与经济重心南移

“民以食为天”,食靠自然赠。食物的丰收与否,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封建时期,基本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温暖湿润的天气为唐朝带来了多大的好处,转寒的天气就能给它带来多大的坏处。寒冷的气候使北方不再利于农业生产,作为国家经济重心的北方,人口因此大量前往水利条件相对好些的江南等地,北方农业生产急剧衰退。而当北方的百姓前往江南等地时,一同带去的还有先进的农具与生产技术,南方本身就适合许多农作物的种植且又远离政治中心,较为安稳。所以这一南迁也使南方的经济在不安稳的社会动荡中依然在发展,以至于到了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北方就相对要混乱很多,作为唐朝政权所在,北方因气候转寒导致的农业生产发展受阻,粮食产量因此下降,从而导致国库亏空。国家财政有了危机,导致赋税加重,统治者治下怨声载道,百姓难以维持生计,甚至出现节度使频繁叛乱、农民起义,各种战乱不断。国家开始分裂,人口锐减,便有了“安史之乱”,此后不仅是对西域的控制,唐朝对治下部分地区的控制也远不如从前了。


安史之乱

3、内忧外患、衰落灭亡

唐朝的游牧民族所生存的草原同样也受到气候的影响,草原产草量下降,动物饲料短缺,使游牧民族唯一经济与食物来源的畜牧业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牛羊养不活,人也就养不活了。此时为了生存,游牧民族便会南下,对南方政权发动进攻,以获取生存物资。《资治通鉴》与《李岘传》还曾提过天宝年间曾出现连续三年连雨六十余日,又冷又湿的天气对于外族的生存同样也是非常大的打击。气温降低,草原退化,生存环境日渐恶劣,从而南移寻求生存物资,这种游牧民族的特性是自古便有的。

唐朝内部因为气候变化而民不聊生,尤其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更是不如往常强盛。而同样食物短缺,饥荒、灾害的降临使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入侵越来越频繁,加大了已经日渐衰微的唐朝的生存压力。到了后期游牧民族更是纷纷入主中原,无视唐朝,建立政权。近有内忧,远有外患,举步维艰的唐王朝便这样一步步走向灭亡。


游牧民族

三、 结语

唐朝的气候变化总体来讲,是从温暖期后往寒冷期过渡。而在这期间唐朝的发展也恰好对应上了气候的变化,在气候温暖期的国力强盛到寒冷期的衰败灭亡,可见气候变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还是较大的,甚至会影响朝代更迭,尤其是当朝代政权重心与经济重心在北方时,影响更为严重。

当气候趋于温暖时,无论南北,农业生产都会相对发展更为良好,粮食产量稳定且有所提高,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政治较为稳定。而当气候趋于寒冷时,南方的影响会因为其本身所处地区而影响不大;北方则会因气候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百姓生存压力加大,极容易出现战乱,人口也会因此而产生大量南下致使人口锐减。从唐朝的历史上,可见在朝代循环、大乱与大治之间,气候的变化亦是其决定性因素之一

没有关系。唐朝的兴衰主要和安史之乱有关系,和唐朝的气候没有任何关联。
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唐朝的灭亡只不过是因为领导人没有进行很好的决策。
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气候变化百姓们的粮食收成会受到影响,收成受到影响,税负就会受到影响,民心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兴衰。
没有多大关系,唐朝主要问题是后期的藩镇割据,导致中央政府没有话语权。

唐朝历史的发展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唐朝历史与气候变化关系:
1、从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8世纪初,即隋朝(581~618)到盛唐时期(618~755),是中国历史时代气候变化的第四温暖期。这一时期气候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明显转暖,极端天气现象减少,气候相对湿润,水热组合条件好转,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有利的气候条件,唐朝前期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粮食屡获丰收,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天盛世”等繁荣景象。此外,这一时期气候转暖有利于农耕民族(汉族)发展,不利于游牧民族(北方蒙古高原突厥、回纥、铁勒、契丹等游牧民族)发展,导致农耕区与畜牧区分界线北移,唐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战略优势,屡战屡胜,疆域迅速扩张,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帝国。
2、从公元8世纪中叶到公元10世纪中叶,即中晚唐时期(755~907)五代十国时期(894~979),是中国历史时代第四寒冷期。这一时期气候明显转冷,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气候干燥,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气候变化导致了三大后果:一是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衰退,自然灾害的频发加剧了社会动荡,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战乱频发、国家分裂,北方遭受惨重破坏,人口锐减,唐朝中央政府在“安史之乱”(755~763)后逐渐失去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控制,逐渐走向衰落、灭亡;二是北方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大量人口因此被迫南迁到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江南、巴蜀、京湖(今湖南、湖北)和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和海南岛),一方面导致北方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促进南方开发,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使南方经济在唐后期超过了北方;三是气候寒冷干燥有利于游牧民族不利于农耕民族,使吐蕃、回鹘、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迅速发展,汉族(主要是唐政权)在同他们的斗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导致唐朝疆域急剧萎缩并最终走向灭亡。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隋朝末年,当隋炀帝四处攘乱之际,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率大军进军关中,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国,年号武德,建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

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朝代更替与气候变化有关咩

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王朝倾颓、大多是由于冷、干气候条件下粮食生产减少导致。严重粮食短缺引爆内战,或是饥饿的游牧民族从蒙古大草原倾巢而出。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荣则与持续暖湿气候有关。农业王朝的崩解,东汉、唐朝、北宋、南宋,以及明朝,都与低温或温度骤降有关。气温一年如果平均下降2℃,草原牧草的生长可短缺四十天,北方游牧民族受到温度变动的影响更剧烈,因此南侵。

为何说古代的朝代更替竟与气候有关?

气候出现反常变化,会直接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吃不饱饭的农民自然会揭竿而起。频繁的农民起义,肯定会让一个王朝的国祚变短,加速朝代的更替。

在农业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除了人们的辛勤劳作以外,气候也是粮食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天公作美,今年就是一个丰收年,人人吃饱穿暖,自然不会有谋反的心思。毕竟在家里和老婆孩子热炕头,它不香吗?如果天公不作美,今年是个歉收甚至绝收的年份,就会有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荒。偶尔一次这样,封建王朝还能稳定局势;连年这样,再强大的封建王朝也会被拖垮,遍地的农民起义会直接推翻这个王朝。

以明朝末年的闯王李自成起义为例,起义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连年的异常气候。气候异常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吃不饱饭的农民自然不可能再老老实实的听官府的话。毕竟他们也要生存,这时候又有闯王李自成这样的人站出来号召大家建立一个崭新的王朝。

没什么文化的农民听见他们的美好宣传,会争着做排头兵。其实,闯王李自成在起义之前,只是一个拿着微薄收入的“快递员”,如果没有失业,明朝还能再活几年。面对财政日益窘迫的情况,崇祯只能精简国家机构,这下子可好,失业的李自成跑到高迎祥手下当兵,由于才能出众,很快被高迎祥提拔为中级将领,并招为女婿。

高迎祥死后,闯王李自成收编了他的大部人马。后来的李自成一发不可收拾,一路攻城拔寨直接打到北京城下,逼死崇祯。建立大顺政权。且不说他之后是如何被满清吊打,光说农民起义成功推翻正统王朝,李志成也是少数几个成事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李自成能成功,也得益于明朝末年诡异的气候变化。如果没有那么多吃不饱饭的农民,李自成早就领盒饭了。

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如果气候是比较好的就会出现盛世的情况,而气候不好的时候,百姓的生活困苦,就会起来造反,这时候就会有朝代的更替。
因为民以食为天,农民因为天气原因吃不上饭,再加上当时朝代对底层人民的不够重视,导致了底层人员反叛,推翻了现在的朝代。
在古代,农业作为最大的生产业,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所以人们的耕种对于气候要求比较多,气候不好的时候就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从而对统治者实行反抗。

结合历史,谈谈气候变化与朝代更替有何联系.thank u.

  比对近两千年来数据后,得出大胆研究结论,中国历史上王朝倾颓、内战或遭外力入侵,大多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所导致的,其次原因才是封建制度、阶级斗争或治理不善。这是全球首次针对气候对中国古社会的影响,作出系统性的研究。

  尽管与天气相关的气候条件如干旱洪水或瘟疫等会加速中国朝代更迭的理论并非新发现,但在中科院专研气候对人文影响的专家张志斌率领下,中国大陆与欧洲科学家,将两组逾1900年的数据拿来比较。他们研究战争频率、米价变动、蝗灾、干旱以及洪水,并将内战和外力入侵作出划分。同时也透过研究,重建当时的气候状况。

  张志斌研究团队最大不同处,在于还没有人系统审视过中国长期的****历史中,仔细研究气候与中国社会具体是如何相互作用。这种系统研究还属首次。

  研究发现,严重粮食短缺引爆内战,或是让饥饿的游牧民族从蒙古大草原倾巢而出,其实一直都和长期的气候寒冷化脱不了关系。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荣,原因则是持续的温暖气候。

  该篇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的论文,得出结论为:“农业王朝的崩解,诸如东汉、唐朝、北宋、南宋,以及明朝,都与低温或温度骤降有关。”

  文章指出,气温一年若平均下降二℃,就会让草原的生长最多短缺四十天,而草原对畜牧业来说相当重要。食物短缺可能让这些朝代国力衰退,北方游牧民族受到温度变动的影响更剧烈,因此南侵。

  当气候恶化超越当时科技与经济体系的承载力时,庶民不是被迫大规模迁徙,就是爆发大规模****。研究发现,气候变冷时也会有更多干旱及洪水,但直接引发战争与朝代变动的,则是米价变动以及蝗灾。

  他们发现罗马帝国和马雅文化,也是在气候变冷时衰亡。张志斌研究团队还推测,每160年或320年气温的周期性地变动,与自然气候的变化,亦即太阳活动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波动有关。
明朝末年是小冰期 发生大旱 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接着满清入关 窃夺汉人江山
在春秋战国之前江南地区还是热带《公输》中可见一斑,而现在气候不同了
多年
文章标题: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跟气候变化、人口变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9419.html
文章标签:王朝  更替  中国历史上  气候变化  人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