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16 21:00: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百家争鸣,墨子所代表的墨家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当时,墨家是在最为奇特的一股力量,曾经纵横战国,辉煌一时。然而,在战国之后,墨家迅速消失,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秘,墨家真的就灭绝了吗?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墨家约产生于时战国期,创始人为墨子(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墨家的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并且所得俸禄也要一切交公。墨家的思想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伦理、认知等理论思想,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并且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在思想领域,墨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尚贤(反对世袭制)、非命(否定命运)等思想主张。
在科学领域,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的著作《墨经》,在两千年前,竟然就有了小孔成像、重力运动、杠杆原理等自然科学理论,在当时远远地领先于世界。
后来,墨家在战过后之所以会迅速消失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墨家政治思想的属性注定了不会被封建统治者所容忍。墨家主张“尚贤”、“非命”,即反对世袭制,反对贵族特权,更是否定所谓的天命所归,这样的思想完全就是在革封建统治者的命,他们岂能让墨家思想流传于世,于是乎联合起来将其封杀。二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影响。到了西汉时,由于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影响、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发现其进步性,并将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整理出来,展现给世人。据说明末清初最后一代巨子留下遗书,此位巨子只剩下了两名弟子,一外放一内传,外放弟子远行立业,内传弟子封闭了此隐灵秘府。后来,根据考古发现最后一代墨家子弟曾在晚清出现,在抗夷而全部灭亡。墨家弟子以天下为己任,才是值得我们后人推崇的学派。
墨家学派曾有过辉煌的时光。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韩非子·显学》)将儒学与墨学相提并论。 庄子也较为客观地评说墨子道:“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孟子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杨朱学说,专家认为是早期的道家学说)则归墨”,可见当时最盛行的只有儒墨道三种学说,孟子在他的著作里常以刻薄的语言非难墨家,从反面证明了墨子作为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已获得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显赫地位。近世哲学史大家冯友兰先生在《原儒墨补》中说:“在先秦及汉初孔墨并称,盖二人所代表之学派皆具有甚深的社会背景,及甚大的社会势力也。……与孔子抗衡之武圣人之称,实则惟墨子足以当之。”
秦汉之际,墨家学派已经衰微。到了西汉,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体兼容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统文化。但墨家却销声匿迹,从此淡出历史舞台。
墨子出生社会下层。最初受业于儒家。后因不满儒家强调的繁文缛节和靡财害事的丧葬抱有疑虑,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强调要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遂脱离儒家的“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而创立墨家。墨子为宣传自己主张,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
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
墨家同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民间结社组织,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其最高的领袖被称为“钜子”或“巨子”,墨家的成员都自称为“墨者”,所谓“墨子之门多勇士”。
墨翟可能是第一代“钜子”。巨子由上代指定,代代相传,在团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以裘褐为衣,以跂𫏋(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例如巨子腹䵍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概言之,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战国后期,分化为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不过也有一说是分成三派,例如韩非子说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
但是战国末期以后,墨家已经开始衰落。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在位时代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汉武帝在位之后基本消失。汪中曾为墨子说公道话,被翁方纲称为“名教之罪人”。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是《墨子》校勘之大成。
近现代以后,墨家思想被部分人士认为与现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有共通之处。
墨家在六朝以后逐渐流失,正统十年(1445年),张宇初奉敕,将《墨子》刻入《道藏》。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这些篇幅是因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录,才得以留传下来。汪中将墨子书分为内外二篇,著有《墨子表征》一卷。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首先将《墨子》五十三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自《亲士》到《三辩》,凡七篇,皆后人假造的。第二部分:《尚贤》三篇、《尚同》三篇、《兼爱》三篇、《非攻》三篇、《节用》两篇、《节葬》一篇、《天志》三篇、《明鬼》一篇、《非乐》一篇、《非命》三篇、《非儒》一篇,凡二十四篇,大多墨家弟子所著。第三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都是后来庄子的别墨。第四部分:《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是墨子一生的言行集,相当于儒家的《论语》。第五部分:自《备城门》以下到《杂守》,凡十一篇,所记都是墨家守城备敌的方法。
墨家逻辑是墨家学派中的一种逻辑,主要以三物论为代表,三物分别为故,理,类。墨辩是讲解墨家逻辑的主要著作。
近代有大量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墨经》几乎涵盖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是墨学的贡献”。墨家把推理称为“说”,《经上》曰:“说,所以明也”;《经下》云:“在诸其所然未然者,说在于是推之”。《小取》中还提到“或、假、效、辟、侔、援、推”七种推理形式。墨子常批评儒者答非所问,墨子问儒者,“何以为乐”,答曰:“乐以为乐也”。墨子批评道:“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
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墨经》中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李约瑟指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已经产生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了。”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墨家最鼎盛之时可与儒家争锋而不落下风!!
因为墨家学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过于极端。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繁荣。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运动中,无数的学说,宗师应运而生;
墨家,儒家,道教,法家,迄今为止,仍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墨家,当年它简直如日中天,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下之士,不归杨则归墨”。
天底下所有的文人士子,不是信奉墨家,就是信奉杨朱学派,照孟子的意见看来,似乎儒家都被挤得没有立足之地了。当然,这是一种非常夸张的说法,但是,从中我们也能对墨家的声威可见一斑。
最起码,当时的墨家,是板上钉钉的一门显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墨家却在历史上湮灭无踪;现如今,我们能查阅到的“墨家典籍”,只有一部墨翟撰写的《墨子》,但是上面记录的主要是一些机关术,和军事器械的制造方法。
墨家,兴起的时候轰轰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灭亡的时候,也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可以说,死的透透的。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这其实,就是墨家的根本理念所决定的。
墨家鼓吹的是什么学说?第一,是“兼爱”,要求所有人都像爱自己亲人一样,对旁人施与同样的爱;第二,是“非攻”,让天下终止所有战争。
从中我们能看出,“兼爱”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主义的说法,而且不具备现实性;“非攻”还好说,估计墨翟自己都没把它当真。但是,“兼爱”决定了墨家的学说是走不远的。
为什么呢?对于人性来说,自私被镌刻进我们的基因里。能够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朋友就够了;爱所有人,这明显已经太过“极端”化了。
春秋战国是个激烈碰撞的时代,战场上金戈铁马,尽是刀光剑影;外交上斗智斗勇,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思想上,百家争鸣,气贯长虹……没有哪个时代的竞争,能比春秋战国更加激烈!
思想上的碰撞,诞生了一批“巨子大师”,他们影响着一批人,影响着后世思想,之后的封建王朝历史,几乎所有的思想都是这时期已经形成的思想的延续。
比如封建社会主流的儒家思想,比如励精图治的法家思想,比如百废待兴后需要休养生息的道家思想,再比如影响深刻、今天要说的墨家思想。
如果说法家思想胜在了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胜在了封建王朝主流时代,道家思想胜了王朝开端,那么墨家思想则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它盛行的不是某个时期,而是某个领域。
墨家思想究竟是怎样的思想?它和我们熟悉的儒、道、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揭秘带有神秘色彩的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在创建墨家思想之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从墨家思想的主张上就可以看出: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从墨家的思想主张我们还可以看出,墨家对科学技术方面比较重视,这在古代主要表现在工具的改良和制造上,当时很多武器等机械用具都是墨家子弟发明建造的。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本身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法家主张严苛系统的法律,儒家主张宽松的仁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在同一时期总不能又严苛、又宽松、又无为而治吧?所以他们之间是难以相容的,非我就是你,非你就是他,很难共生。
而墨家就不同了,墨家不同于法家、儒家、道家等对诸侯国和王朝有系统性的影响,而是以“伴生”的现象存在,并没有和其他学派产生太过激烈的冲突。比如,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儒家和道家在秦国是不可能再有发展空间的,但是墨家在秦国仍然有生存的空间,甚至随着秦国的壮大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这就是墨家,可以“伴生”的思想。
墨家如果在百家争鸣中胜出,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影响?会促进科技的发展吗?那为什么又没有胜出?够高度,不够厚度。
答案是肯定的。
墨家的很多主张注重自然和科学,注重工具生产技巧和发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说不定提前发展现代科技,早于西方发生工业革命。
但是墨家为什么没有胜出?这就是墨家思想的短板。
墨家思想有高度,有科学的高度,可以提升社会发展的速度。但是,墨家思想的“深度”、“厚度”不够,它不像法家、道家,尤其是儒家那样的深度和系统。
法家、道家、儒家,在某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整个社会层面的发展。但是墨家不同,他几乎每个阶段都能影响,但是影响的不够全面,很难占据统治思想,这也是墨家思想没有在百家争鸣中胜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墨家思想更是一个“团体”和“组织”。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从这点儿来看,墨家有点儿像现在的党派和某个组织、社团,墨家对自己的成员有一定的管理和约束。
这和其他的几个思想流派大不相同,其他学派只有思想上的差别和相同,信奉的人虽然都是拥护者,却都是孤零零的个体,并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