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09 21:00: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国祚延续时间最长。公元前1044年召公被分封在燕地,燕国正式立国。公元前222年,王贲攻陷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燕国前后延续长达822年。在漫长的800年时间内,燕国始终没有站在列国之巅,在各个诸侯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水平。春秋时期的强国先后衰落之后,燕国并没有崛起;进入战国时期,其他各国先后崛起,只有燕国悄无声息。
做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都不能强大?其实燕国不能强大的原因非常多,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因素。
燕国成为强国的软件条件不足。燕国是一个老牌诸侯国,也是为数不多的贯穿两周、春秋、战国的诸侯国。老牌诸侯国拥有历史悠久的优势,当然也会出现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燕国承受了太多的政治负担。政治负担过重导致燕国在转型时期难以向他诸侯国那样快速解决国内问题,出现政治、社会转型困难。燕国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在战国时期步履维艰,逐渐落下了一个“老弱燕国”的名号。
战国时期的变法浪潮波及了其他各国,燕国却基本上按兵不动。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任用吴起变法,秦国任用商鞅变法,齐国任用邹忌变法,韩国任用申不害变法,赵国实行胡服骑射。只有燕国没有任何动静,燕国在这股变法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先机,也逐渐落后于其他六国。即使是比较弱小的韩国,也曾经是一个小霸,但是燕国却一直是一个弱国。燕国没有变法,反而出现了子之之乱,燕国的国基大大削弱,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更被边缘化。
春秋战国时期,明君强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国家强大。战国时期的强国中,都拥有大量明君贤臣。秦国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商鞅、张仪、樗里子、白起等,赵国的赵武灵王、廉颇、李牧、赵惠文王等,魏国有魏文侯、魏武侯、李悝、吴起、庞涓等,齐国有齐威王、孙膑、田忌、匡章、田文、田单等。燕国的明君也就是燕昭王,可惜燕昭王却没有进行深刻变法。燕昭王也只是让燕国短暂强盛一时。燕国缺少能够让国家强大的明君贤臣,燕国只能一步步沉沦,最终沦为一个弱国。
燕国国力弱小,甚至一度被齐国攻破了国都,那为什么燕国也能位列战国七雄之一呢?
首先,我个人认为,燕国虽然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毕竟享国八百余年,它的历史一直贯穿到秦灭六国。
另外,作为北方大国,燕赵自古以来都是慷慨悲歌之士,民风彪悍,燕国也并不是没有强大过。燕国最强大的时候毫无疑问是燕昭王在位时期,此时,燕国大将秦开北逐东胡,拓地千里。大将乐毅率五国联军,大破齐国,攻占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差点亡国。
公元前318年,昏庸的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了丞相子之,子之大权在握,这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在子之为王的第三年(前314年),燕国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合谋攻打子之。
齐国此时国力强大,齐宣王野心勃勃,决定趁机灭了燕国。于是,齐宣王以助太子平夺位为由,派名将匡章率军攻打燕国。
在燕国百姓的支持下,齐军很快就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醢其身)。但请神容易送神难,齐军在灭了子之后,不仅没有撤军还在燕国驻扎下来,这也引起了燕国人的不满,他们开始起兵反抗齐军,再加上各国不满齐国侵占燕国,纷纷表示反对,齐军只好撤出了燕国。
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外国当人质的庶子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这就是一代雄主燕昭王,燕国也从此开始了崛起之路。
一.燕昭王礼贤下士。 燕昭王雄心勃勃,立志要振兴燕国。他深知燕国地处苦寒之地,人才稀少,于是他积极招贤纳士,很快,各国人才都闻风赶来燕国。其中有武将剧辛,乐毅,谋士邹衍,屈庸等人。燕昭王礼遇重用这些人才,使得燕国人才济济。
在这些人才的辅助下,针对燕国法度驰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的择人传统,廓清了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昭王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在军事上,燕昭王重用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尽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昭王还注意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妇,昭王也派人去祝贺,给予关怀。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争取全国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
燕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燕国上下同仇敌忾,举兵伐齐的条件一天天趋于成熟。举兵伐齐旗开得胜。
二.乐毅伐齐。
齐国本是东方大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明君的治理,到齐闵王时国力达到顶峰。然而,齐闵王好大喜功,不知收敛,居然灭了宋国,也因此惹得秦韩赵魏等国的不满。于是,燕昭王听从乐毅的计策,联合四国共同伐齐。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兵出征。此时,楚军已驻军于淮南,准备夺取齐国淮北之地;秦与赵、韩、魏也各派一名大将军率军向齐国进发。齐泯王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觉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仓促应战。齐泯王尽起全国之兵,渡过济水,西进拒敌。齐军因连年征战,士气低落,加之齐泯王对作战不利的士兵以挖祖坟、斩首级等残忍手段相威胁,更使齐兵寒心。联军发起进攻,齐军一触即溃,连连败北。齐军主力被歼后,齐泯王率残部狼狈逃窜,退回国都临淄。昭王闻讯十分高兴,亲至济西战场劳军,厚犒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厚赏秦、韩两国军队后遣其归国;然后命赵军进攻河间,命魏军转向东南收取昔日宋国之地;自率燕军直捣齐都。燕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一气攻占了临淄。齐泯王被迫出逃,辗转之莒(今山东莒县)地固守,后被楚将淖齿所杀。
燕昭王招贤纳士图乐毅志在灭齐,在占领临淄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扩大战果的措施。为了安抚齐民,乐毅在报请昭王同意后,着力整饬军纪,严禁燕军掳掠百姓。针对齐泯王的暴戾,乐毅宣布宽减齐民的赋税,废除苛法,恢复齐威王时代的一些合理法令。
在临淄郊外隆重祭祀齐桓公和管仲,把100多个燕国的爵位赏赐给归顺的齐人,又在齐国分封了20多个享有燕国封邑的封君,笼络了齐国的统治阶级,基本稳定了对齐国的占领,齐国上下都愿归顺燕国。在军事上,乐毅分兵5路继续攻占全国各地。于是,燕军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接连攻夺齐国70余城,均辟为郡县,仅剩下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南)两城未被攻下。
与此同时,燕昭王派大将秦开袭破东胡,迫使东胡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领土向东北扩展到辽东一带。燕还向南进军,攻占了中山国许多地方。昭王终使燕国跻身于列强之列,步入黄金时代。燕国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且修筑燕长城。此时的燕国国力大增,达到了鼎盛时期,燕国在国土面积上上一跃超过了赵、齐、韩三国,仅次于秦、楚两国,在战国七雄中位居第三。
然而,盛衰无常,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因病去世。齐国在田单的领导下,击败了齐境内的所有燕国军队,燕国退出了齐国领土。从此再也没有重新崛起。
战国时期燕国疆域并不大,它南起易水流域,北达今天内蒙赤峰一带,气候寒冷,本来不具备成为强国的资本。但是燕国拥有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冶铁技术和农耕技术,推动了燕国农业的大发展,使得燕国经济能与中原大国媲美。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普及于战国,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普及程度,燕国均位于诸侯国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翘楚。
燕国农业耕作技术也很先进,他们利用境内水资源丰富的长处,注重水井的挖掘与利用,并使用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燕国在农业生产中推行“垄作耕法”和“粪田”,促进了粮食的增产,亩产至少在100斤以上,超过了当时大多数国家。
战国时,燕国已掌握了块炼铁、生铁冶铸、块炼钢、铸铁脱碳钢、退火柔化工艺、淬火工艺等先进的冶铁技术,国内的农民在生产中已广泛使用铁制农具。今天在河北省兴隆燕国遗址中出土的众多铁农具范,就是当年燕国人在高温下炼出的生铁水浇铸而成型的,这种冶炼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铸造效率和铸件质量,使得燕国农民使用的铁锄有较硬的耐磨芯部,外有柔韧的铁素保护层保护,耐用性极强。
(燕国铁犁)
从燕下都出土的V形犁来看,这种犁前尖后阔,锐端有直棱,增强了刺土力。当时其他国家方多用铁制造 兵器,较少用于制作成农业生产的工具。以当时强大的秦国为例,秦墓中出土的铁器生产工具只占所有生产工具的11%,其他大多都是青铜工具。
铁农具在燕国的广泛推广,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燕国的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燕国在生产中推行了“垄作耕法”,出现了最早的垄台与垄沟,雨季有利于排水,旱季又可顺垄沟灌水,能有效地起到抗旱排涝的作用。
燕国境内有易水、滹沱河、滦河等众 多河流,为农田浇灌提供了便利。燕国的城池一般坐落于河边台地,城内水井密布,有相当一部分水井是为浇灌农田而开凿的。聪明的燕国人发明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在井边设一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系重物,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水利的广泛应用,使燕国在战国时,由原来的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发展。
先进的农业生产让燕国的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据《战国策·燕策》记载,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粟支十年”。燕国甚至有多余的粮食进行酿酒。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在燕国境内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辽宁等地均发现了大量燕国的酒器,这说明酿酒在燕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较普遍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燕国的粮食产量除满足日常食用外,应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
燕国粮食亩产也很高。魏、齐、秦三国分居中、东、西三地,它们的亩产有多少呢?魏国经过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开发地力以增加亩产,据李悝自己描述,魏国亩产“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秦国的地理条件较中原地区略差,但是秦国重视兴修水利,“收皆亩一钟”,换算成市斤的话,亩产约为120斤。齐国的粮食产量是“中田小亩亩廿斗,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而燕国的平均亩产值至少在150斤以上,大大超过了齐、魏、秦等国。
弱肉强食的弱肉强食每天都在人类社会上演,自古以来从未改变。特别是在乱世,一些弱小的政权只能在强大的国家中卑躬屈膝的生存,但大多数最终会被强大的国家兼并。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北方偏远而又弱小的燕国,险遭春秋。
与秦国,齐等大国并列为战国七雄之一。那么为什么地狭人少的燕国,和贫穷的生存环,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呢?
一条:线被封铸混乱,合并无休无止
1:年广丰王子保卫周王室
首先,在我们知道燕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战国七雄之前,我们应该先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对燕国有多不友好
武王为了巩固周王室,扩大周王朝的疆域,在伐立西周,后,广泛封侯,主体是一些开国功臣和宗室子弟。据说周武王封了800个王子,后来又陆续封了一些王子。
据《荀子》记载,周公时期的分封制现象,称: '同时统治世界,建立了71个国家。姬姓53的人独居
可见,姬氏是分封制的主体,燕国是周王室的后裔。然而,燕国的封地在当时看起来确实有点“恐怖”,在当时几乎是一片名副其实的“蛮夷之地”,各方面都不如中原诸侯国。
2: 周王伟,乱世称霸合并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而中央周皇室的实力却在下降。最后,周王萍东移后,中国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孟子曾说:‘春秋没有义战。’在强国称霸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小国遭殃。
据《左传》:》记载的典故,金灭郭。郭工初跑到京城。老师回来的时候,博物馆有危险,他就攻击危险,把它破坏了。"
可见当时有很多弱国,在大国扩张或霸权的战争中满目疮痍。
显然,燕国是一个适当的弱国,无疑是春秋时期一些强国的肥肉,但燕国却在“渡劫”上取得了成功,成为战国七雄。
二、从乱世小国到战国七雄的转变
1:人弱环境差的燕国
燕国是周西部开国之父召公,的封臣。事实上,燕国的开国国王是召公的长子迪克。也是西的两位开国元勋,丹的封地是,而的封地是燕。
根据《史记》年对召公历史成就的评价:
武王周珂,没有合作世界就崩溃了。作为一个年轻的国王,他掌管着蔡疑之和淮夷叛,所以召公领导着德国,安顿了王室,并把宁带到了东方。"
但当时两者差别很大。当时,燕国西部与太行山接壤,东部有许多沼泽。
南方是强国,金,中部是平原,可以防御,没有危险。此外,燕国还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可以说是四战之地。233,360名强敌多次袭击,差点丧命
我国成立之初,燕国有先天缺陷,建国后多次因强大敌人入侵而死亡。首先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燕桓侯时期,孤竹国和山戎大举入侵燕国,燕桓侯不得不出逃。《国语》记载:‘山荣孤竹,束马景聪’
弱小的燕国无力抵抗,燕国全境几乎被占领,被迫迁都临猗。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被齐国侵略
齐的王玄利用燕国内乱派遣军队,占领了整个燕国领土,杀死了王子和他的后代。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燕国成为七侠之路可以说是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
3:熬过寒冬成为战国七雄
经过燕国,的多次战争和变化,燕国成功地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根据《三国志》,燕国扩张领土的历史功绩被称为:
后人有点自大,有点虐,中国人离他们的野心很远。燕乃遣向西进攻秦开,占据了曼汗边境2000多英里的土地,而朝鲜处于弱势。
燕国从东到北扩张领土,大大扩展了它的生存空间。此外,燕国与当时的赵和魏合作,挫败了秦国的扩张。
与此同时,他打败了南方的劲敌齐国,一举收复了齐国占领的土地,甚至差点灭了齐国,可见当时的燕国实力已经不是丢命的软柿子,而是真正的实力。
三:为什么燕国能从一个偏僻的小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
燕国君主的不懈努力使燕国保持不败。
燕国的成功绝对离不开燕国君主的不懈努力。首先,燕国君主非常重视燕国的建设和发展。当时,春秋战国不仅是乱世,也是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燕国君主看到了这一点,并努力发展国内的冶铁业和对外贸易。据《史记》记载,‘东方、朝鲜和范缜的好处’
燕国通过对外贸易改善国内民生,发展经济,弥补了先天不足,为燕国后来的扩张提供了经济基础为什么地狭人少的燕国,和贫穷的生存环,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大变革时代,改革自然是重中之重,燕国君主也注重改革,尤其是君王—— 燕昭王,让燕国更强大,重用人才,注重改革。
在与齐国,的战争中,它一鸣惊人,为成为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根据《史记》中记录的评估:
迫蛮貉,措齐、晋,力闲粗犷,最弱,几出其数。然而,这个国家的食血者已经8900岁了,死于姬姓独立之后。在召公不是很凶吗?"
司马迁的评价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燕国之所以成为战国七雄,而不是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一代代燕国、君王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2: 燕国长袖善舞,借力自救
燕国能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与燕国在其他国家游说巩固政权分不开。
在早期,主要的困难是北方游牧民族,如苦主国和罗,这些都是的大忧患
但燕国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凶猛的游牧民族,只能依靠外力自救。
最典型的是,燕国重视齐桓公尊重王攘夷,的政治口号,利用这一趋势,帮助自己解决了山戎部的威胁
根据《武侯兵法》,的记载‘如果齐桓南服强楚,北方服善戎,可以说勇士不败。’这显示了燕国的智慧。
燕国,打着别国强权的幌子,铲除了可怕的祸乱,大力发展国内民生,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同样的中原形式已经悄然改变,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此时,齐国正盯着燕国和濒临死亡的燕国。在这种背景下,燕国积极与其他敌视齐国的势力联手,在齐国内乱时发动战争。
据《战国策》,为齐所谋的策略叫做:‘四国攻之,齐可破’。事实也是如此。齐国,只剩下两个城市,实力大大削弱。
像这样的事件在燕国历史上一再发生。燕国提供了一种联合连横、发力消除外部威胁、逐步增强自身实力的途径。
3:地处偏远,伐燕不易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燕国的偏远是燕国,的劣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燕国的优势。
燕国位于周朝疆域的最北端,是当时中原诸侯国中一个偏远而又艰苦的地方,也是保守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地方。所以春秋以前,一些强国即使想征服燕国,也是鞭长莫及,简直是‘鸡肋’,弃之可惜。
燕国之所以能避免多次亡国危机,与燕国地理位置偏远有关
当时、等列强根本无法威胁到和齐的存在,他们相爱相杀,无意不惜代价占领。
对燕国的多次入侵仅仅是掠夺,然后撤军。如果燕国位于繁华的中原,恐怕战国七雄的历史将被改写。
四: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燕国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国家。虽然出身显赫,但在春秋战国的弱肉强食中毫无用处。实力是硬道理。
在燕国崛起的道路上,历代燕国君主的不懈努力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把燕国带入了一个顺应世界大势的时代。
此外,燕国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依靠其他国家的力量来加强自己,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最后,燕国的偏远和难以征服也是燕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它自周平王东迁始,于秦始皇统一天下终,历经五百多年。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百家争鸣自春秋始,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实现了质的突破;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演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这一时期之中,又以战国时期更为精彩,因为这个时期,各国之间由互相争霸转向了互相吞并,最终形成了以战国七雄为主的势力格局,加速了统一的进程。而在战国七雄之中,有一个国家毫不起眼,那就是燕国。
燕国位于北方苦寒之地,条件艰苦,领土面积也不广阔,还要面对北方胡人。可以说,许多人对于燕国入选战国七雄是十分不服的。
那么燕国是否真如有些人所想的那么不堪呢?其实不然,且听我细细道来。
燕国来头可不小
燕国始祖,乃是燕召公,周武王姬发的兄弟。在灭掉商朝以后,燕召公被赐封在蓟地,即燕国。不过,当时的燕召公并没有前往封地,只是派了他的儿子前去管理,自己则留在镐京辅佐周王室。
周代“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汉书·百官公卿表》
周召公辅政期间,位列三公,权势滔天。他的权势大到什么地步呢?在周成王时期,陕地西边,归燕召公管,陕地东边,则归周公旦管。
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周召公是可以和周公旦(孔子无比崇拜的那位)平起平坐的人。开国始祖都这么厉害,那么其封国燕国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了。
与此同时,西周时期,一共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基本上只赏赐给前朝后裔,也就是说,一般的贵族,最多也就封个侯爵,而燕国就是侯爵。
再来看看其余几家,秦国在东周才被封为伯爵,楚国则是最差的子爵,至于赵、韩、魏、齐就更不必说了,人家都自己篡位了。
尽管在战国时期,由于礼乐崩坏,各诸侯国都相继称王,爵位已经不重要了,但是依旧不能磨灭燕国的历史悠久和曾经的地位崇高。
燕国没你想的那么穷
战国时期,什么最关键?无疑是粮草,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无论是秦、赵的长平之战,还是项羽的巨鹿之战,都说明了粮草的重要性。
而燕国虽然地处北方偏寒之地,地理位置比较差,但巧的是燕国物产丰富。燕国的物产丰富到什么程度呢?这里引用苏秦对燕王说的话:“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於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意思就是燕国南边有富饶的土地,北边有红枣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是不耕种,也足够富裕了,这正是天府之地啊。
没错,天府之国不仅秦国有,燕国也有。而燕国有了足够的粮食,就能养活足够的人,就有能力发动战争,这就是当时最大的优势。
燕国并没有那么弱小
战国时期的几大强国,大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民风彪悍。秦国位处西戎,被称为戎狄,而楚国位处荆楚,被称为南蛮。这两个国家,别看他们战国时期威风凛凛,但是在立国之初,条件那是相当的艰难。
不过有利就有弊,正是因为条件艰难,才能养出虎狼之师,燕国也是如此。燕国东边有朝鲜、辽东,北边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理位置也不太好,因此,燕国士兵的战力应当是不弱的。
之所以燕国一直为人所诟病,应该是与其执政的君王都不太贤明有关吧。假如燕国的贤君多一点,那么燕国绝对是一个十分恐怖的国家。
比如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王。燕昭王时期,正是燕国国力十分低下的时期,因为在燕昭王即位之前,燕国刚刚经历过子之之乱。关于子之之乱的前因后果,这里就不加详述了。总之,在这场动乱中,燕国被齐国乘虚而入,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燕国也由此衰弱。
而就是这么一个衰弱的国家,却在燕昭王的率领下,几乎灭亡了当时和秦国并列的齐国。尽管这并非燕国一国之功,也非燕昭王一人之才,但是这也足以说明燕国并非是弱小,而是未遇明主。
结束语
燕国虽然领土面积不怎么大,又位于苦寒之地,但是这些有时候并非是劣势。条件艰苦,才能训练出一批虎狼之师,而领土面积不大,则能够更好地收缩战线,节省开支。
与此同时,燕国有着辉煌的历史,肥沃的土地,这些足以支撑燕国位列战国七雄之一了。而之所以燕国一直为人所诟病,大概只是因为燕国的战绩一直不怎么出彩吧。但是无论一个国家如何强大,如果遇不上明主,那也是毫无发挥余地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