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08 11:01: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历史的奇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壮举,令中国的航海业受到世界的瞩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郑和下西洋赢得了亚洲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
在明朝初期,朝廷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强盛,派出郑和远游世界。郑和下西洋是受命于明成祖朱棣的指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一路航海远行。其中遇到的困难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并没有前例和经验可以借鉴。如此宏大的船队,如何保持联络。众多船员的健康问题,航海过程中面对的天气问题,远洋过程中面对的异国沟通问题等等,都需要去探索。
根据史料记载,在郑和船队中每10个海员就有一名医生,整个船队的医生,是由朝廷的太医院和民间选拔而来。如此强大的医疗团队,足以应付船员们的大小病伤,甚至还有余力去医治其他国家的民众。
在饮食方面,水资源是重中之重,根据史料记载,郑和的船队有专门的储水设置。而且在经过一些淡水区域时,可以进行补充。
食物方面在明朝时期更是已经有了适合存储食物的加工技术,船上储备了很多的熏鱼,腊肉,干蔬菜,油盐酱醋果脯蜜饯。甚至还在船上的木槽里,种植有蔬菜。而水果一些东西,都可以在船队经过的海岛和国家中进行补充。
郑和下西洋虽然给明朝带来的实际利益并不大,但是其在世界上的意义和历史中的意义却是极其伟大的。他们开阔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视野,对于那些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航行时间最久的系列海上探探险活动,解决浩浩荡荡的人群吃饭问题是最难的。可聪明的古人利用先天的优势一次次补给食物,用自己的智慧在航海途中“发明”耕种,完美解决了这次航海途中的吃饭问题。
一、以物换物的策略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是15世纪,彼时的中国商业船队早已走遍了整个东南亚。生意成对所到之处的港口里都停泊着大量的粮食。郑和下西洋并非是所有的船队都一股脑的向太平洋驶去,而是沿着陆地行走的过程中对沿途的国家进行拜访。
在郑和下西洋的途中,他们是可以与一些较好的邻国进行物品的赠换。其中包括用东方的丝绸去换取粮食,有好的进行贸易往来。同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是为了炫耀国威,当一些小的国家并不能够认同中国,这合则会直接率领部队将他们的土地占领。
对于郑和的船队来说,在航海的途中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尤其在下西洋的途中经过的大多是热带国家。所以食物的保质尤为关键。聪明的船员们想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存储。包括腌制、熏制、晒干、火焙很多种方式可供食物长期保存。
同时船上还会携带一定量的调味品。由于长期在海中行驶,所以穿越问大多学会了在海中捕获海产,传中还可以寄养家禽。利用一些花盆、木桶进行一些蔬菜的种植作为星海的时候必要补充品。
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一般都是近邻海岸线的,可以说很少像西方的大好的时代那么的原始粗暴,郑和的航行路线是沿着百年来前人的统航路线前行的,尤其是元朝时期遗留下来的海图对他们的帮助是极大的,沿途的多个港口都会进行食物补给,船队靠岸后一时间也是在储存大量的食物。郑和拿着元朝的航海图,一直将船队扩航到了中东地区,讲中国的航海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郑和的船队出海,除了乘坐所需要的船只外,还有马船、粮船、战船等,以确保食物供应和不受海盗袭击。
自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二十八年的时间中,郑和率领船队远航七次,每次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
船队规模最大时有二百四十多艘船,二万七千多名海员,到达过30多个国家,加深了东南亚及非洲沿岸国家对明朝的影响。
船队组成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分别是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据《明史》 、《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最后一种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因此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每日餐饮出海前准备
因为船队规模大,所以在出海前,都会准备充足的粮食和淡水,以保证长时间的航行食用。我国古代的粮食以及蔬菜水果的储存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完全可以应对出海航行。
海上自给自足
海中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除了淡水资源和果蔬,海中应有尽有,不必担心没有吃的。
沿途贸易
郑和的团队中携带有大量的瓷器、丝绸等明朝特有的商品,用以沿途进行贸易,拓展海上贸易渠道。而当他们贸易时,完全可以从当地解决淡水资源等物资不足的问题。
郑和的团队航行多次,有着充足的航行经验,而且航线也是几百年以来总结出来的。沿途的东南亚、印度洋沿线以及非洲东海岸都有港口供停靠,补充后勤。
很久以前,人类就尝试远洋航行,但限于航海技术,真正的远洋航行到公元15世纪才迎来了春天。首先是中国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着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达·伽马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绕好望角到印度,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等。
古时的远洋航行,困难重重,风险巨大。除了面对未知海域,食物短缺之外,还要克服各种疾病的侵扰。在各种疾病中,尤以“坏血病”为最。数百年来,他一直是水手们难以逃脱的噩梦,也是西方船员最惧怕的存在。
坏血病,按照现在医学的说法,实际上就是维生素C缺乏症,主要是长期航海生活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引起体内维生素C缺乏,从而导致牙龈腐败、双腿肿胀、肌腱萎缩等“坏血病”症状。
1521年,麦哲伦带领200多名船员开始环球航行,到最后只有18人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相当部分船员死于坏血病;1740年,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安森率领的6艘战舰、2000多名船员金黄环球航行,4年后舰队归港,人们发现只有一艘旗舰船只停靠,剩下几百名水手羸弱不堪,原来1000多名水手在航行时被坏血病夺去了性命。
数百年来,西方航海家面对坏血病束手无策,而中国的远洋航行却鲜有因坏血病的记载。我们以郑和下西洋来说明。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每次都持续在二至三年左右,为什么没有发生坏血病疫情呢?
其实,坏血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补充维生素C,可从蔬菜、水果中获取。种种迹象来看,郑和船队是不可能缺少维生素C的。
一是郑和远洋航行的目的多半是宣扬国威,船队规模浩大,人员众多。据《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同时,巩珍《西洋番国志》又载“其所乘之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这是为首的宝船,随行船只虽然规模小点,但也是庞然大物。在船只上,郑和船队是有绝对优势的。船大有很多好处,一则可以分散空间,减少疫病的发生;二则可以储存足够多的食物。
二是据了解,郑和船队的主食以米麦为主,还有必要的豆类、黍、稷、粟等种子。这些种子遇则会发芽,形成富含维生素C的豆芽。当然,这只是其中一方面,船队上蔬菜种类繁多,如比较易于储存的瓜类、茄子、萝卜、胡萝卜等,还有各式各样的水果和茶叶等,这些都有效保证了船员维生素C的摄入。
三是郑和的船队名义上是远洋航行,实际上很多部分是沿着东南亚诸多小国贴岸近行。明代时,东南亚虽然蛮荒,但也小国林立,而且林木果蔬丰富,淡水资源丰富。在这些地区,郑和船队可随时进行补给。事实的确如此,郑和船队人丁众多,靠岸时补给采购以及食品保鲜贮存等,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些都保证了数万船员健康的体魄。
相对于西方,郑和船队对于坏血病的疾病的控制,与其说是一种有意识得预防,不如说是一种实力的表现。
大航海时代_▶_欧洲闻之色变的坏血病,为何中国人不怕呢? 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