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诺切特为何有如此多的支持者?
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死了,除了抗议庆祝的人 还有很多人在医院附近哭泣~~为什么?他不是独裁者吗?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一天对于皮诺切特的支持者们是难过的日子。在他去世医院的门外,数百名支持者落泪哭泣,高呼“皮诺切特万岁”的口号,唱起智利国歌,降半旗,哀悼他的离去。并与过往司机互相漫骂。
而也有许多智利人将皮诺切特的去世当作值得纪念的日子。数百人聚集在圣地亚哥一座广场上,摇动着国旗、享用香槟并抛撒大量五彩纸屑。反对者们向汽车投掷石块,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主要街道上设置燃烧路障阻碍交通;警察动用了催泪瓦斯以及高压水龙头以驱散民众,双方爆发了暴力冲突。智利当局表示,一些人已经被逮捕,但截至目前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
生前,有“智利第一强人”之称的皮诺切特一直饱受争议。反对者声称,他发动政变和执政期间有数千名反对派人士被杀害或失踪,以“军事独裁者”的身份统治智利17年,下台后遭国际人权组织和受害者亲属的调查和起诉;支持者表示,他成功阻止智利“变成古巴”,引领智利经济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是智利的“恩人和大救星”。而对于他的功过是非,智利政坛各界褒贬不一。
功绩:发展经济
皮诺切特上台时,智利的经济濒临崩溃,失业率达到史无前例的高。皮诺切特虽行武出身,并非经济里手,但他知人善任,特意找来了一百位经济专家,组成了顾问班子,并接受了“货币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将其与当时智利的国情相结合。据了解,智利是一个铜矿王国,当时其他国有企业已基本上实现私有化,而铜矿业依旧国有。
这些年轻人上台后,鼓励外来投资,推进私有化进程,制定经济复兴计划。同时,皮诺切特大举外债,还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尽管这一政策最初引发金融危机和高失业率,但从1984年以后,智利经济实现每年5%至7%的高速增长,很快扭转了困难局面。
近20年来,智利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拉美一枝独秀,被国际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皮诺切特在政治上虽是一个独裁者,但有专家认为,皮诺切特在任时的铁腕政治是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1989年,皮诺切特在告别政坛前夕发表国情咨文时,感慨而又骄傲地向世界宣布:我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而移交的则是一个具有坚实基础、旺盛未来的国家。
对于他对智利的经济贡献,皮诺切特基金会主席赫农·吉诺夫称:“皮诺切特拯救了这个国家,把智利建设成一个令我们自豪的祖国。我坚信,尘埃落定后,历史会承认他国父地位的。”
劣迹:独裁、17年迫害数千反对派;偷税漏税
1973年,刚刚当了19天武装部队陆军司令的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总统阿连德。皮诺切特上台时曾表示,智利正在走向自我灭亡,必须清除一些东西。然而他首先清除的就是人权。在他执政期间,由于他的铁腕统治,导致全国数千人失踪或被杀害,10多万人被迫流亡国外。根据智利政府提供的数据,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共有41359人遭逮捕,至少3197人因政治原因而遭到杀害,超过1000人失踪,10余万人被迫流亡国外。
皮诺切特下台后被指控长期偷税漏税。经法院调查发现,皮诺切特在纽约里格斯银行里有上千万美元的存款,而随后的调查又发现皮诺切特在其他海外银行里的存款超过2700万美元。2005年,皮诺切特的妻子被指控协助其进行税务欺诈。另外,在长达17年的执政期间,皮诺切特中饱私囊,所掳掠的家私骇人听闻。今年稍早前,美国媒体还惊曝,皮诺切特可能在香港的一家银行里存有数吨的黄金。尽管这一消息被各方所否认,但皮诺切特当政期间所掳取的财产总额应该不在小数。
如今,皮诺切特走了,但皮诺切特时期的独裁统治至今还影响着智利的社会和经济,智利一位驻美大使在谈及皮诺切特时就表示,他破坏了这个国家的民主,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这就是他最大的“遗产”。
看看现在的委瑞内拉,民粹主义横行,不顾现实条件的福利主义~讨好底层人,营商环境极差,生活资料严重不足。这就是半吊子共产主义横行的可耻现状!
铲除了毒瘤,挽救了这个国家,绝对是国家英雄!
其实好简单,作为一位领导,他代表着一定利益团体,受保护的利益群体当然支持他们的代表,而当团体的靠山倒了,那些人的心里面自然不好受.
比如,在阿位伯国家眼中,美国的垃圾总统小布什也是一个不节不扣的独裁者,但是在美国国内,他依然备受推崇.我相信,明天布什被人枪杀之后,在白宫前面也有一批痛哭的美国队.
好人一个
切格瓦拉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崇拜 模仿呢?
埃内斯托·拉斐尔·格瓦拉·德·拉·塞尔纳(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通常被称做切·格瓦拉(西班牙语:Che Guevara),香港译作捷·古华拉。他是出生于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和古巴游击队领导人。格瓦拉于1959年参与了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七二六运动”,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古巴新政府担任了一些要职之后,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在其它国家继续策动共产革命。首先是刚果,然后是玻利维亚。在玻利维亚,他在一次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军事行动中被捕,并于1967年10月9日被玻利维亚军队杀害。死后,他成为了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
格瓦拉死后,随着他的尸体的照片的传播,格瓦拉的事迹也开始广泛为人所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抗议将其杀害的示威,同时出现了许多颂扬他,和记录他生平以及死亡的文学作品。即便是一些对格瓦拉共产主义理想嗤之以鼻的自由人士也对其自我牺牲精神表达了由衷的钦佩。他之所以被广大西方年青人与其他革命者区别对待,原因就在于他为了全世界的革命事业而毅然放弃舒适的家境。当他在古巴大权在握时,他又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高官厚禄,重返革命战场,并战斗直至牺牲。
特别是在60年代晚期,在中东和西方的年轻人中,他成为一个公众偶想化的革命的象征和左翼政治理想的代名词。一幅由著名摄影师阿尔贝托·科尔达在1960年为切·格瓦拉拍摄的生动的肖像照片迅速成为20世纪最知名的图片之一。而这幅格瓦拉的人像,也被简化并复制成为许多商品(比如T恤衫、海报和棒球帽)上的图案。格瓦拉的声望甚至延伸到了舞台上,在蒂姆·莱斯和安德鲁·洛伊·韦伯的音乐剧《贝隆夫人》中他成为了旁白者。该音乐剧讲述了格瓦拉由于胡安·贝隆的受贿和专制,而对贝隆夫人和她的丈夫感到失望。这个旁白者的角色是虚构的,因为格瓦拉与贝隆夫人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且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与埃娃·贝隆有关的事情是他在孩提时代曾经给贝隆夫人写过信,信中向贝隆夫人索取一辆吉普车。
格瓦拉的遗体,同其他六个一同在玻利维亚战斗的同志的遗体一道,于1997年被安置于一个叫埃内斯托·格瓦拉司令广场(Plaza Comandante Ernesto Guevara)特别的陵墓之中。该陵墓位于古巴圣克拉拉,2004年,大约205,832人参观了格瓦拉的陵墓,其中127,597人是外国人,包括来自美国、阿根廷、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游客。该处陈列了格瓦拉写给卡斯特罗的道别信(信中,格瓦拉宣称他将切断与古巴的一切联系,投身于世界其他角落的革命运动)的原稿。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称许格瓦拉是“我们时代最完美的人”,格瓦拉的支持者认为,格瓦拉被证明是继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者西蒙·玻利瓦尔之后,拉丁美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格瓦拉无疑是拉丁美洲桀骜不驯、浪漫骑士化的游击战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继承人,在他前面则是卡兰萨、潘乔·比利亚和帕萨塔。当这个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端起长矛时,曼德拉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南非律师,越南仍然是个分裂的前殖民地国家,整个拉丁美洲被形形色色的军人独裁政府占据。在他死后,拉美的革命游击战争再没有能达到他期望的效果和高度。里吉斯·德布雷在《革命的革命》中强调,缺乏长期系统化的农村动员和结构严密的干部队伍,精英化、具备高度献身精神的起义者只是丛林中的一撮暴乱分子。1964年,阿根廷军政府消灭了马蒂赛游击队;60年代末委内瑞拉民族解放阵线因新总统雷奥尼的政治宽容改革而分崩离析,在哥伦比亚,“黑色骑士”费尔明·查理和“神枪手”马鲁兰达创立的“民族革命武装”也因既没有系统的土地分配纲领,也不愿意动员印第安原住民,始终未能摆脱殖民时代的盗匪形象。1968年,秘鲁游击运动领导人约瑟夫·汉森在第四国际大会上承认,拉丁美洲的游击革命主义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它孤军作战,在国内无法发动农民,无法和教会、知识分子、工人达成任何一致,在国际上从未得到过莫斯科或哈瓦那的支持。
格瓦拉的牺牲与古巴式武装输出革命模式的暂时失败,反而激发着拉美乃至整个发展中世界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公正的追求。从60年代中期开始席卷拉美的“解放神学”运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切的“新人”观念影响,智利的弗雷斯诺·红衣主教与尼加拉瓜的布拉沃主教,分别成为桑地诺、皮诺切特等军事独裁者最有威胁、最激烈的反对派领袖。而巴西的卢拉·席尔瓦和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则把在拉美湮没已久的“民众主义”,与格瓦拉式的社会平均分配理想重新拾起,当作反击国际经济贸易不平等和自身经济结构恶化的全新武器。
奋斗精神,为了广大贫苦人民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做的到得,别人很难做到。越是得不到的就越珍惜,你能明白么
叛逆的精神!
伟大的战士!
不屈的精神!
http://baike.baidu.com/view/3977.htm
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这多人喜欢和崇拜他了 。。
世界著名女政治家
当今世界有哪些杰出而且著名的女政治家美国国务卿赖斯美国参议员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德国总理默克尔拉脱维亚总统瓦伊拉·维基耶-弗赖贝加斯里兰卡总统库马拉通加夫人爱尔兰总统 玛丽.麦卡利斯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菲律宾总统格洛丽亚·阿罗约孟加拉国总理卡莉达.齐亚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莫桑比克总理路易莎.迪奥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总理玛丽亚.多卡尔莫.西尔韦拉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斯利斯卡乌克兰“橙色公主”季莫申科缅甸民主运动领导人昂山素姬印度 执政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美国 第一夫人劳拉·布什......
俄国的叶卡婕琳娜、印度的章西 女王、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她是埃及女王)!
美国第67任国务卿希拉里·戴安·罗德姆·克林顿。
希拉里·克林顿 职务:美国国务卿
国际在线专稿:希拉里,1947年9月26日出生在芝加哥,童年生活幸福,她从小就奠定了对家庭、工作要忠诚以及服务大众的信念。1996年就读于耶鲁法律学院,认识了同校的比尔·克林顿,后结为夫妻。克林顿卸任美国总统后,希拉里积极投身政坛,2000年当选纽约州参议员,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赢得公职的前“第一夫人”。2007年1月20日,希拉里参选美国总统。尽管她没能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但她是距离总统宝座最近的前第一夫人。奥巴马当总统后,邀请希拉里出任国务卿。
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 职务:冰岛过渡政府总理
西于尔扎多蒂现年66岁,是冰岛最受民众欢迎的政府高官之一。民众昵称她为“圣约翰娜”,赞扬她供职社会事务部期间在保障残障人士、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权益方面的成绩。西于尔扎多蒂曾获任社会民主党副主席,自创“全民运动”党,两度出任社会事务部长。西于尔扎多蒂被媒体称作世界首位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国家政府首脑。她2002年与女专栏作家约尼娜·莱兹多蒂结婚。由于冰岛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过于严重,西于尔扎多蒂政府振兴经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安吉拉·默克尔 职务:德国总理
默克尔于1954年6月17日出生在德国汉堡,后移居到德国东部。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默克尔开始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参加了东德的“民主崛起”组织,而后又进入了东德时期的最后一届政府,成为德·梅齐埃总理的副发言人。默克尔曾担任过妇女与青少年部部长、环境部长,在2005年的德国联邦议院总理选举中,以明显多数票当选新一届联邦总理,同时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伊丽莎白二世 职务: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他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联邦的元首”。1926年4月21日生于伦敦,原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是英国温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伊丽莎白二世于1951年开始代表英王乔治六世出席各种正式场合,1952年继承王位。女王是英国世袭国家元首,除英国外,女王同时也是澳大利亚、新西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元首。
康多莉扎·赖斯 职务:前美国国务卿
赖斯是继克林顿政府奥尔布赖特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国务卿,美国总统布什曾称她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尽管她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但她的魅力和影响力依然不减。
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 职务:阿根廷总统
克里斯蒂娜1953年2月19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拉普拉塔河畔的一个普通家庭。学生时代,她和内斯托尔·基什内尔相识相恋,并于1975年结为连理。1983年,克里斯蒂娜步入政坛,先后四次担任联邦议员。2007年7月,克里斯蒂娜成为执政联盟“胜利阵线”的总统候选人最终与46%的得票率胜出,成为阿根廷历史上首位民选女总统。
尤利娅·季莫申科 职务:乌克兰总理
在乌克兰,季莫申科是“麻雀变凤凰”的典型。季莫申科1960年出生于乌克兰东部工业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喜欢男孩子玩的游戏,踢足球她总是打前锋。在乌克兰“橙色革命”中担任灵魂人物,被誉为“橙色革命中的法国圣女贞德”。季莫申科以频繁换装和高高挽起的头型闻名。《福布斯》杂志曾将她列为“世界第三大权力女性”,加拿大媒体《全球邮报》评论她为“最漂亮的政坛美女”。
卡梅·查孔 职务:西班牙国防大臣
卡梅·查孔是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个女国防大臣,也是引发争议最多的一位。查孔此前曾出任内阁住房大臣,出任国防大臣时还是个怀有7个多月身孕的准妈妈,被称为“孕妇防长”。查孔不但要统领西班牙军队13万将士,还要负责西班牙秘密情报机构CNI的工作。如此重任一个孕妇能否吃得消,引起各方人士的质疑。不过,查孔却挺着大肚子突防阿富汗,震憾国际社会。首相萨帕特罗认为:“她即便不比男性干得更加出色,至少也可以干得与男性一样棒。”
拉尼娅王后 职务:约旦王后
拉尼娅王后是巴基斯坦后裔,1970年在科威特出生,在埃及开罗念完大学后到约旦首都安曼工作,23岁那年因为参加晚宴结识约旦王储阿卜杜拉,两人共结连理,拉尼娅从此成为镁光灯焦点。拉尼娅深受民众爱戴,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的黛安娜”。1999年阿卜杜拉登基,拉尼娅成为全
齐皮·利夫尼 职务:以色列外交部长
利夫尼现年49岁,曾在著名特工机构“摩萨德”服过役。2006年1月出任以色列外交部长,成为下任总理最热门人选,她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二位女外长。利夫尼曾多次被外界暗示她就是未来的以色列总理,媒体曾描述她就像一朵玫瑰花一样:“她很优雅,但是带刺。”
贝娅特丽克丝·威廉明娜·阿姆加德 职务:荷兰女王
阿姆加德1938年1月31日生于巴伦,朱丽安娜女王和贝恩哈德亲王的长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母流亡加拿大,战后返回荷兰。1948年其母朱丽安娜继承王位后,她成为荷兰大公主和王储。1980年4月30日登基继承王位,成为荷兰第六代君主。贝娅特丽克丝女王爱好绘画、雕刻、音乐和和骑马。1996年5月获得德国亚琛市的卡尔奖,被誉为坚定的、热情的欧洲人。
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 职务:菲律宾总统
阿罗约1947年4月5日生于菲律宾邦阿西楠省,是菲律宾前总统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的女儿。她曾就读于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学习。1986年2月,马科斯下台后,阿罗约进入新总统阿基诺夫人的内阁,历任贸工部部长助理、副部长。1998年5月当选副总统,兼任社会福利与发展部长,2001年1月就任菲律宾第14任总统,在2004年5月举行的大选中获胜连任总统。
米歇尔·巴切莱特 职务:智利总统
巴切莱特1951年9月29日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她的父亲阿尔贝托·巴切莱特曾是智利空军少将,母亲安赫拉·赫里亚是考古学家。1973年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执政后,父亲被捕入狱致死。她与母亲曾遭到军政府情报机构拘捕数月。获释后,开始与母亲流亡澳大利亚和原东德。1990年智利军政府还政于民后,巴切莱特先后出任卫生部长、国防部长。2006年,巴切莱特击败竞争对手,成为智利第一位女总统。
萨拉·佩林 职务:阿拉斯加州州长
萨拉·佩林如今已经成为美国一种“政治现象”。四年前,她还只是阿拉斯加州一个小城的市长,现在她却将目光瞄准了美国总统的宝座。佩林曾是选美皇后,也是一名运动员,她自称“曲棍球母亲”。你可能不同意她的政治观点,但你不能不羡慕她。佩林的性感照片让美国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增色不少。
马拉·卡法娜 职务:意大利平等事务部长
卡法娜以前曾是一名歌舞女郎、模特以及电视节目主持人,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部长”,人们昵称其“漂亮的马拉”。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非常迷恋她,曾经无意中说道:“如果我没有结婚,我一定立即娶她。”传言贝卢斯科尼与卡法娜存在婚外恋情,司法部门一直在对他的电话进行窃听,并将那些露骨的电话记录泄露给了媒体。
路易莎·迪亚斯·迪奥戈 职务:莫桑比克总理
迪奥戈1980年开始在莫财政部任职,1989年至1992年担任莫国家预算局负责人,1993年至1994年任职于世界银行驻莫代表处。在1994年莫多党选举后,迪奥戈担任莫财政部副部长,1999年在莫第二届大选后出任计划和财政部长。2004年2月就任莫桑比克总理。这是莫桑比克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玛丽·麦卡利斯 职务:爱尔兰总统
麦卡利斯1951年6月出生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197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在爱尔兰国家广播电台当过记者和主持人。麦卡利斯1997年10月31日当选为爱尔兰第八任总统。2004年10月连任。她是爱尔兰历史上第一位来自北爱尔兰的总统和第二位女总统。
玛格丽特二世 职务:丹麦女王
玛格丽特二世1940年4月16日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格顿学院、奥尔胡斯大学、巴黎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学习过。1953年被确认为合法王位继承人。1972年1月登基,成为丹麦历史上第二位女君主。
约翰逊·瑟利夫 职务:利比里亚总统
约翰逊·瑟利夫1939年出生。她早年曾前往美国求学,并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从政后,曾在利比里亚政府中担任财政部长。1980年利比里亚发生政变后,被迫流亡国外。1985年回国竞选议员,但被当时的多伊政府以“肆意煽动”的罪名判处10年监禁。在2005年利比里亚举行的总统选举中,获得了59.4%的多数票,成为利比里亚和非洲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总统。作为利比里亚团结党的领导人,约翰逊-瑟利夫在利比里亚政坛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人们的尊重,享有“铁娘子”的美誉。
艾丽娜·卡巴耶娃 职务:俄罗斯杜马(国会)议员
在世界体操界,卡巴耶娃的名声可谓如雷贯耳。他是俄罗斯最成功的体操运动员,曾赢得18枚世界锦标赛金牌,2枚奥运会金牌以及25枚欧洲锦标赛金牌。2007年退役后,卡巴耶娃加入“统一俄罗斯党”,并进入俄罗斯杜马议会。不久前曾有传言,卡巴耶娃与现任总理普京结婚。她最引以为荣的就是身体的弹性,这对于政治家也是一个不错的条件。
斯维特拉娜·霍尔金娜 职务:俄罗斯杜马(国会)议员
霍尔金娜在自己的领域里是毫无争议的女皇,她的运动成绩是排行榜里最出色的。有“冰美人”之称的霍尔金娜在各类国际体操项目中,共夺得12枚金牌,曾为花花公子拍过裸照,是俄罗斯年轻一代崇拜的偶像。退役后,霍尔金娜作为统一俄罗斯党的骨干和普京政策的拥护者,成为议员,从而走上从政之路。
皮诺切特的有关介绍。
1998年10月17日,英警方宣布,应西班牙司法当局的请求,警方于当天早些时候在伦敦一家私人医院将智利前总统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拘留。
智利政府在获悉这一消息后即作出强烈反应。智利外交部发表公报,抗议英方采取的行动。对智利政府的抗议,英方已表示拒绝。
皮诺切特现年82岁。1973年9月11日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总统阿连德,出任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在智利建立起军人政权。翌年6月,皮诺切特出任智利国家元首,同年12月17日任总统兼陆军总司令。1990年3月,皮诺切特被迫让出总统职位,但继续担任陆军总司令,又执掌智利军权8年。据报道,在军政府17年统治期间,智利有2200多人失踪或被杀害,10多万人被迫流亡国外。特别是在军政府初期,国会遭到解散,全国长期实行宵禁,禁止所有反对党活动等。那时,军队经常随意入户抓人,私刑拷打,甚至不经审讯予以杀害。不少智利人谈起军政府统治,至今心有余悸,认为那是智利历史上最恐怖的时期。
10月9日,皮诺切特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在伦敦一家收费昂贵的私人医院接受疝气手术治疗。17日遭拘留时他正在这家医院休养。
皮诺切特遭拘留以后,一些军政府时期流亡到西班牙的智利人在英国驻西班牙大使馆门前举行集会,支持英国警方采取的行动。他们认为,即使引渡不成功,拘留皮诺切特已经是正义的胜利。
向英国警方提出引渡皮诺切特申请的是西班牙国家高等法院大法官曼努埃尔·加西亚和巴尔塔萨·加尔松。他们从1996年起调查皮诺切特军政府时期西班牙侨民数十人失踪和遭杀害案。当皮诺切特在英国治疗的消息得到证实后,他们14日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向英国警方提出了引渡申请。他们解释说,这样做比通过外交途径更快捷,更有效。他们表示,他们已经掌握大量证据,足以以谋杀罪起诉皮诺切特。近日,他们将向英国政府提交一份指控皮诺切特涉嫌杀害西班牙侨民的报告,并将在规定的40天内完成引渡所需要的全部手续。
皮诺切特现年82岁。1973年9月11日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总统阿连德,出任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在智利建立起军人政权。翌年6月,皮诺切特出任智利国家元首,同年12月17日任总统兼陆军总司令。1990年3月,皮诺切特被迫让出总统职位,但继续担任陆军总司令,又执掌智利军权8年。据报道,在军政府17年统治期间,智利有2200多人失踪或被杀害,10多万人被迫流亡国外。特别是在军政府初期,国会遭到解散,全国长期实行宵禁,禁止所有反对党活动等。那时,军队经常随意入户抓人,私刑拷打,甚至不经审讯予以杀害。不少智利人谈起军政府统治,至今心有余悸,认为那是智利历史上最恐怖的时期。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作家
拉丁美洲的16世纪到19世纪是殖民时期,拉丁美洲地区的文学无可避免的受到宗主国西班牙、葡萄牙文学的深刻影响。三百年间宗主国各种文学潮流兴盛衰败,无一不在拉丁美洲引起深刻反响。西班牙文学发展的状况直接促进或者抑制殖民文学发展过程、文学思潮的产生、发展、作家创作的追求,使得拉丁美洲文学深深带着宗主国的文学特点,从巴罗克主义到贡戈拉的夸饰主义,到18世纪中叶的新古典主义,无不受到西班牙文学的深刻影响。然而因为宗主国对殖民地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三个多世纪,因为宗教裁判所害怕小说这种世俗性的文学作品可能会对殖民地人民造成的煽动性、破坏性后果,西班牙禁止把小说运往殖民地,并有意识地在拉丁美洲地区推行愚民政策,再加上拉美地区地广人稀,出版业极端落后,导致了拉丁美洲三百年小说空白的怪现象。
另外,在19世纪,随着追求民族独立的战争席卷了整个拉丁美洲大陆,欧洲新的美学思想也传入了拉美。 譬如欧洲启蒙主义思想开始传播到拉美,并激励着拉美独立运动的先驱者。“自由与独立” 、“科学与进步”是当时激动人心的两个口号。拉美先进知识分子向往建立“理性王国”。独立运动和启蒙主义思潮推动着拉美民族文学的诞生。 在墨西哥的圣地亚哥城,爆发了是继续坚持过去的西班牙式的古典主义美学观,还是接受法国浪漫主义新的美学思想的争论,最终他们在法国式的浪漫主义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十九世纪末,自然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几乎同于进入拉美。其时拉丁美洲的许多作家刚刚摆脱了感伤主义,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采取了兼收并蓄,不加区分的态度。许多拉美作家的作品里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拉丁美洲自然一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使得拉丁美洲文坛小说和诗歌最终分道扬镰。诗歌日益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而小说则更加面对现实、注重实际功能和社会效益。小说家们开始关注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全面展示拉美社会的现实百态。从此奠定了拉丁美洲小说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一直延续到文学“爆炸”时期。而当时被不断发掘的多样化创作题材在文学“爆炸”时期同样被广泛使用。
地域主义小说是20世纪拉丁美洲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此时拉美文学己经开始走上了发展民族文学的道路。从割断民族传统到回归民族传统、从全盘欧化到甩掉欧洲模式从依附他人到以自我为主,开始走一条独立的民族化新路。因为地域主义小说其本质是现实主义文学,它不是为了寻求新的艺术之花,在艺术上标新立异,而是面对现实,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地域主义文学除了表现拉美独特风光之外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发展提炼了印第安神话,对大自然和人物神话化的描写为后来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欧洲超现实主义、荒诞现实主义不同的基本特点就在于魔幻手法和地方迷信意识、传说、神话的结合。地域主义最早对大自然和人物神话式的描写,把真实和迷信、神话传说的融合,最终发展出了拉丁美洲小说魔幻现实主义虚幻、离奇、引人入胜的同时又能逼真地反映现实的高度成就。拉丁美洲地域主义文学的独特的地方色彩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但是在艺术上并没有达到让世界惊服的高度。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拉美地域主义文学的兴起无疑是一大进步,地域主义文学立足本土,旨在创新,大胆抛弃欧洲模式,努力表现拉美的独特风貌,因此很快便引起了世界各界的重视。人们为原始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折服面对拉美瞬息万变的草原、森林、河流、山脉心驰神往。不过,拉美的地域主义文学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他们从狭义方面理解民族化道路,将民族化与吸取外来文化精髓对立起来,他们倡导走民族化道路,便排斥外来文化,甩掉欧洲模式,与欧洲文学一刀两断,这样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关门主义的做法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到了40年代初,出现了一部划时代的小说《莫雷尔的发明》,这是一部将现实和幻想交杂的小说,博尔赫斯发现了他的价值并为之作序,称赞小说巧妙地熔情节小说、心理小说、幻想小说和方兴未艾的科幻小说于一炉。第二年,阿根廷作家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的《一部开始的小说》、埃德华多.马耶阿的《一切绿色终将枯萎》和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以及乌拉圭作家奥内蒂的《无主的土地》等作品,以巧妙的手法,奇特的想象、崭新的手法或独特的心理描写,打破了拉丁美洲地域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此后拉丁美洲小说开始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拉丁美洲走向世界的第一个独创性流派魔幻现实主义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并在50年代取代土著小说,通过印第安人或黑人或混血农民集体无意识来表现拉丁美洲社会的落后与神奇。在幻想小说方面,博尔赫斯相继发表了《杜撰集》、《阿莱夫》和《死亡与罗盘》等短篇小说集、一步步走向他幻想小说的终级目标:玄虚。同时,比奥伊·卡萨雷斯出版了《逃亡计划》、《英雄之梦》、《奇闻》等中、长篇小说。此外,另一位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前期作品《动物寓言》、和《游戏的结局》、以及墨西哥作家胡安·何塞·阿雷奥拉的短篇小说集《嗯想种种》和《寓言集》都是颇有特色脍炙人口的幻想小说。
另外,拉美文学爆炸的形成和土著印第安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闭塞落后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拉丁美洲国家历史上有相同的遭遇,文化传统方面又有共同的特点。在他们那里,古老的印第安文化根深蒂固,许多世纪前的神话传说、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一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关于死亡的看法,他们认为生活与死没有绝对界限,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生命可以在残废中延伸,亡灵也有情感,也有听、说、忆、思的能力。 譬如阿兹特克人相信灵魂永生,相信太阳神等各种自然神灵。印第安人也笃信万物有灵,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阿斯图里亚斯在《玉米人》中描写的大自然的各种因素,如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河流山川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和特点,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决不仅仅起着衬托环境的作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根基。 然而,拉丁美洲的近代史上却充满了暴力,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欧洲人就对拉丁美洲进行武力征服,在大约一个世纪时间里,原有的土著印第安人大量被消灭,有些地区,比如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几十万印第安人一个也没有剩下,不得不从非洲运来黑奴填补他们的空缺。征服留下一个复杂的社会。
由于殖民主义及其他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混杂性。哥伦比亚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一样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从十六世纪开始,拉丁美洲就生活在殖民主义的铁爪下。他们不但受到了殖民主义者的经济掠夺,同时还受到强者的文化渗透,殖民主义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化传统也进行破坏和歧视。西方文化和土著印第安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结果之一是各种族、各民族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隔阂。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外来人的涌入和白人与土著印第安人、白人与黑人等多血缘混血儿的产生,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文化差异在逐步缩小,出现了多民族文化的混杂和相互融合。但是,不管多种族、多民族文化怎样混杂和融合,拉丁美洲民族的文化传统也不会被西方文化同化,因为这种文化的融合就象拉丁美洲的混血儿一样,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进行统治,一个种族对另一个种族进行侵犯和拈污的产物。被压迫者的文化决不会因受到践踏和歧视而就此消亡,相反,拉丁美洲民族的那些神话传说、宗教观念和风俗习惯在入侵者的文化渗透下更加顽强地影响并主宰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控制、勒索和侵略行径,拉丁美洲各国虽然政体有别,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但他们有共同的遭遇和命运,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还有西班牙语文学艺术史上源远流长的美洲主义思想,这一切凝聚成了一股团结对外的力量。拉丁美洲人民越来越不甘忍受被人摆布的命运,他们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逐步增强。
但即使是后来的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不是一次人民的革命,而是一次军队的“解放”。由于社会根深蒂固的分裂,人民革命很难发动起来,于是只好靠军队来“解放”人民。具体的过程是:圣马丁率领一支军队从阿根廷进人智利,再从智利挺进秘鲁;西蒙·玻利瓦尔领导另一支军队先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然后打进秘鲁,最终铲除西班牙残余势力。人民的被动状态使“人民主权”不可能出现,于是军队这种最显而易见的暴力权威取代西班牙国王的权威,成为最高的政治权力。关于这一点,“解放者”玻利瓦尔早就有所预料,早在1815年,独立战争刚刚开始时,他就从国外对他的祖国说:“我们的同胞不具备我们北美兄弟所著称的那种能力与政治品德,完全的民众制度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而只会把我们推向倒台。”他因此主张在南美建立总统终身制(也就是独裁),以避免“解放”后的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
然而现实比波利瓦尔估计的要糟得多。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军队成为权力的中心。军队打仗,解放国土,组建地方政府,指派自己的军官担任各地长官,征收军税,征募士兵,从军事到民政的一切事务都由军队做决定,军队就是政府,军令就是法令,独立的拉丁美洲从一开始就置于军人掌管之下,军官的意志统治国家。然而遗憾的是,军内也未能形成真正的权威,社会的分裂太深刻了,以至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超出于狭隘的地域利益之上的权威。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军官互斗,军人们没有政治理想,他们很快就以争夺权力为能事,毫无政治原则。美国学者坦南鲍姆说:拉丁美洲独立“不是一个有中央指导机构的有组织的运动,它没有大陆会议,没有单一的公认领袖如华盛顿,它没有可以向运动提供经费或召募军队的代理机关,大陆的每一个部分都各自为战,没有中央指导,没有受承认的中央领导层,也没有大家都接受的政治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一个超前的运动,人民并没有做好独立的心理准备,只是由于拿破仑人侵西班牙及扣押西班牙国王才触发了拉美人的反感:他们不愿接受拿破仑的统治,拉丁美洲才宣布打算“独立”。但西班牙的权威一旦解除,权力的真空状态就立即出现。西班牙国王本来是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唯一公认的权威,一旦这个权威丧失,一切权威也就全都没有了。于是军队递补进来,“解放”了拉丁美洲,而它也立刻就变成动荡的根源。权威的丧失在军队中表现为将领之间互相不买帐,即使是独立运动的领袖也控制不了内证四起的局面。对此,独立运动的最高领导人其实是意识到了,“秘鲁护国公”圣马丁留给这个国家的最后一个忠告是:“ 一位幸运的军人……执政,对重新建立的国家是可怕的。”,“解放者”玻利瓦尔在为他的国家奋战了20年之后失望地说:拉丁美洲是“难以统治的”,“一千次动乱就必定会引起一千次篡权”。他预言:“将有许多暴君从我的坟墓上崛起……把内战打得血流成河”。不幸的是这个预言很快就变成了现实。由于权威丧失,拉丁美洲从争取独立之时起就把军队推到了不适当的位置上,导致拉丁美洲在后来的发展中步履踌姗,困难重重,独立近20年还在“第三世界”范围内掷踢徘徊。军队的作用大大妨碍了社会生活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拉丁美洲现代化的重大失误。 而后来的这种动荡在拉丁美洲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都有体现,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一成不变的社会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文学,主要口号是反对独栽统治,争取民族平等和社会文明。
第三个原因是拉丁美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无比坎坷。虽然拉丁美洲在名义上独立了,摆脱殖民统治的拉丁美洲未能获得真正的和平,欧洲列强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依然压迫着拉美。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之间相当于原来殖民地时期的总督区、都督区大小十多个各自为政的共和国。各个国家人民的国家意识渐渐增强,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国家之间的冲突大多数是由于资源的争夺、无人区的主权问题、边界问题和难以妥协的民族主义情绪、大国对其领国实行的霸权主义。即使国家之间有过不少谈判,但是有的战争依旧无法避免。再加上美国独立后对拉丁美洲军事和政治思想上的入侵,更是令的拉丁美洲动荡,无法形成统一、稳定的局面。 譬如后来《百年孤独》中描写的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冲突,令人印象深刻联合果品公司的压榨,以及20年代的香蕉园大屠杀。这些事件并不是马尔克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根可循的历史事件。这些都与列强对拉丁美洲进行长期压迫脱不开干系。
在拉丁美洲近代历史当中固然少不了美国的介入,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胜利的美国开始大范围介入拉丁美洲事务,一手持美元投资和自由贸易,一手持战争大棒,在拉美迅速扩张。一战后,美国一跃而为美洲最有势力的国家。1899年,美国瓦卡罗兄弟公司把第一批香蕉从洪都拉斯运往美国新奥尔良,臭名昭著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就在这一年成立。作为一家美国跨国垄断公司、“帝国主义”的样板,它曾在拉美历史上扮演过很不光彩的角色。在拉美,不少国家被称为“香蕉共和国”,这是对经济体系单一、政府不稳定、存在广泛贪污和强大外国势力介入的国家的一种贬称。联合果品公司暗中操控一些国家长达半个多世纪。它在拉美国家的每一个庄园,不仅在经济上自成体系,而且自订法律,自设军营,甚至可以任意逮捕和枪杀工人,成为当地的“国中之国”。
随着一战的到来,欧洲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但美国却借机加强了对拉美的压榨。但是欧洲国家对拉美资源的需求依旧促进了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拉丁美洲各国的共产主义力量开始出现,共产主义政党纷纷成立。同时拉丁美洲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美运动,并开始出现军人干政的现象,二十世纪中期,拉美国家大多数国家都发生了军事政变,在残酷的政变下从“民众主义”向“官僚权威主义”转变。这些军政府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在统治期间犯下了许多大规模的侵犯人权的罪行,高级军官中腐败现象普遍,在经济上不能实行有效措施,面对债务危机无所作为,加上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拉丁美洲社会矛盾更加趋于尖锐化。 迫于国内形势,一些军人政府不得不交出政权,“还政于民”,20世纪后期,左翼政治在拉丁美洲迅速崛起,左派政党开始上台执政,对当前拉美的政策实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因此,在1960及1970年代,整个拉丁美洲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冷战强烈影响了拉美的政治和外交环境。这种政治气候成为了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背景,这使得激进思潮有时难免产生。1959年的古巴革命以及之后美国试图通过猪湾入侵进行干涉可以看成这一时代的开端。古巴在外交上完全倒向苏联,结果引发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其时美国与苏联正滑向核战争的边缘。整个1960至1970年代阿根廷、巴西、智利、巴拉圭、秘鲁和许多其他国家都由军事独裁政权统治。比如1973年9月10日,智利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将军,他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皮诺切特治下的智利“因对人权的践踏和打击政敌的手段而声名狼藉”,而在阿根廷1970年代发生了肮脏战争,因其对人权的违背和大批阿根廷公民的莫名失踪而恶名昭彰。这些政府中的许多(它们为美国所支持)互相协作以打击和剪除政治反对者以及在“所谓的秃鹰行动(Operation Condor)”中“消灭他们的肉体”。
在1950到1975年间拉美发生了剧变,文学创作日益贴近社会历史现实。美洲的西班牙语小说家自我定位亦随之变化。城市的发展、中产阶级之崛起、古巴革命、进步联盟、拉美国家间交流的增加、大众传媒日益强大的影响、欧洲及美国的越来越重视,所有这些促成了这场剧变。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是1959年的古巴革命和1973年的智利政变。阿根廷庇隆将军的倒台、城市游击队持续不断的暴力斗争,发生在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残暴镇压、哥伦比亚无休止的暴力冲突也影响了作家们,所以他们的作品里充满了对浑浊世道的猛烈抨击和控诉。因此,马尔克斯在他后来的演讲《拉丁美洲的孤独》中很好地总结了拉美社会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我斗胆认为,是拉丁美洲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仅仅是其文学的表现形式,引起了瑞典文学院的极大关注。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左右无数生死,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以后,拉丁美洲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起来。独立与解放之声响彻在新大陆上空。这使得不仅美国,就连欧洲,甚至世界共他国家,都对拉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关注起来。由于拉美各国的进步政党和有志之士都纷纷企图效法古巴的榜样,从而推动了“拉一丁美洲意识”的觉醒。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就是讴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抨击社会的不公正,抗议军事独裁统治。总之,他们要把这个风雷激荡的时代的真实面貌忠实地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们威到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认识到或预咸到这种社会非变革不可。1982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话就十分有代表性,他说:“这非同寻常的现实不是纸上的东西,它与我们终日同在、且给我们造成大量死亡,同时,这一现实也就成为我们永不枯竭、充满美丑与善恶的创作源泉。”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更为明确地说:“必须告诫那些排挤、压追文学家的社会:文学是一团火。文学意味着不妥协,意味着反抗。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就是因为他要抗议压迫,揭露矛盾,批判黑暗。”一作家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不满现状的人。心满意足的人是不可能写作的;苟且偷安的人只能写些胡言乱语。文学天才是在那些不满现实、意识到周围充满了流弊、匾乏和没落的人们中间产生的。文学永远是反抗压迫的武器,它决不接受加在身上的强力外衣;任何使它那柴瞥不驯的性格就范的企图都必然失败。文学可能被窒息而死,但它决不会妥协。”
1959年古巴革命的成功,对促进拉丁美洲意识的觉醒起了决定性作用。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致知识分子的讲话》、切·瓦格拉和雷吉斯,德布雷的革命理论埋在拉美作家中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革命成功后的古巴被视为拉丁美洲的灯塔,吸引着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作家。古巴的文学杂志《文学之家》组织各种活动,吸引各国作家来访。这促进了作家的交流和了解,对拉美新小说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1962年在智利康塞普西翁召开了一个“世界知识分子代表大会,有许多著名的作家参加了。在大会上,大家一致支持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事业,声讨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一个学术性的会议开成了政治性大会。大会上大家倡议拉丁美洲作家团结起来,互相交流,克服以前那种孤立无援的局面。果然,从此以后,各国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更加努力推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正是他们共同培植了拉丁美洲新小说。因此有人把康塞普西翁大会召开的那一年,1962年,被看成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开始的那一年,把大会看作“文学爆炸“的源头之一。
文章标题: 为什么有人称赞皮诺切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7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