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魏灭蜀,为何不像对付辽东公孙渊那样对蜀国斩尽杀绝

时间: 2022-05-04 01:00: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魏灭蜀,为何不像对付辽东公孙渊那样对蜀国斩尽杀绝

三国时,为何弱小的蜀汉多次进攻,而强大的曹魏却一味防守呢?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这意味着汉朝正式结束。一年后,也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在很多人看来,蜀汉的灭亡,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发起的夷陵之战,导致蜀汉的元气大伤。另一方面,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姜维多次北伐中原,都没有取得非常好的成果,这促使蜀汉的国力被进一步消耗。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为何弱小的蜀汉多次进攻,而强大的曹魏却一味防守呢?


首先,就蜀汉来说,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只剩下益州这一个州的地盘。不管是从人口还是从郡县数量上来看,蜀汉都是三国之中最弱小的一方。与此相对应的是,曹魏则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方。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强大的曹魏,应该会多次进攻蜀汉。反之,弱小的蜀汉,则会拼命防守。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蜀汉多次进攻曹魏,后者却一直防守。对于蜀汉的进攻来说,主要分为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一统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历经7年。


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而就曹魏来说,只有三次进攻蜀汉的记载。第一次是公元230年,曹真率领大军讨伐蜀汉,结果因为大雨的原因,并没有实际威胁到蜀汉。第二次就是兴势之战,此战曹爽被王平击败。而第三次则是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结果大家自然非常熟悉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在蜀汉多次进攻自己的背景下,曹魏却长期防守,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就曹魏来说,看似庞大,但是,因为疆域辽阔的原因,曹魏需要防守的点实在太多了。在北方,曹魏需要应对鲜卑等游牧民族。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上,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比如汉朝时期的匈奴,明朝时期的瓦剌等,都对当时的中原王朝造成了重要的威胁。所以,就曹魏来说,也需要留下重兵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为此,曹魏设立了都督河北,兼辖冀、幽、并三州军事,以吴质、吕昭、程喜等8人任职,驻地冀州。


而在辽东方向,公孙渊所在的家族,同样是曹魏需要防备的势力。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其叔公孙恭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遣甲士万人携珍宝前往辽东。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毌丘俭等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因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公孙渊所在的势力,甚至可以说是三国之外的第四个诸侯国。在南边,曹魏则需要同时应对蜀汉和东吴这两个对手。在三国时期,东吴和蜀汉一样,也多次进攻了曹魏,比如陆逊、诸葛恪等将领,就对曹魏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因为当时曹魏内部集团发生了争夺,整个曹魏的朝廷都是在争权夺利,包括皇子们也是。
因为当时蜀汉并不弱小,并且曹魏内部也有纷争,所以说他们没有进行主动攻击,而是在防守。
曹魏在赤壁之战之后元气大伤,不主动出征是为了休养生息,刘备死后把蜀国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了诸葛亮,为了实现这一宏愿,诸葛亮才多次出兵北伐。
因为早期曹魏攻打过蜀汉,但是被诸葛亮抓住机会,大败曹魏。使得曹魏损失惨重。后面曹魏就一直处于防守状态。

竟然是因为太好战!蜀国的好战为何会导致蜀国灭亡?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三国之中,蜀国虽然最小,可是却最好战,前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后有姜维的九伐中原,虽然胜绩不多,可是看起来,蜀汉骨子里就是喜欢——打!

面对蜀汉的咄咄逼人,作为守势一方的曹魏,无论是曹真还是司马懿,在陕西一带都是重兵屯守、严阵以待。但是,魏蜀交界还真出现过军事真空,那就是——司马懿征辽东的时候。

一、蜀后主的命令和蒋琬的失策

公元237年,盘踞辽东的公孙渊发动叛乱,不但想在辽东的一亩三分地搞独立王国,还对南方的东吴暗送秋波、眉来眼去。

要说这辽东的公孙家,其实从公孙康起,就是半独立状态,因为实在太远,曹魏就算想管,也有点力不从心。所以,一直以来,也就由他去吧。但如果辽东和南方的蜀汉、东吴都起来搞事,那对曹魏来说,就是四面开花了。这可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偏偏,魏明帝曹叡派出征伐的毌丘俭,还因为地理原因,出师不利。正因为此,公元238年,一把年纪的司马懿披挂上阵,远征辽东、狠揍公孙渊!

司马懿离开了,这就意味着——魏蜀前线空虚了!远在辽东的司马懿,就算会飞,那也得个把月才能回到前线,这可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听闻这个消息,蜀汉方面首先坐不住的是——后主刘禅。

都说刘禅傻,但这一年30出头的刘禅,脑子里还是很会趁火打劫的。他就命令蒋琬:趁机出兵北伐!

这里对蒋琬得稍微说一下:蒋琬是资深老革命,曾经是丞相诸葛亮的办公室主任,深受器重。在诸葛亮病逝之后,蒋琬走马出任大司马、开府,他成了诸葛亮事实上的继承者。

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权位,但蒋琬并没有继承诸葛武侯的才华,搞内政——他没问题,但搞军事——他真是外行!

自从接任大司马之后,蒋琬同志对诸葛武侯多年北伐无功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这么一条结论:孔明先生能力很强毋庸置疑,但为啥总是失败呢?因为战略方向选择错误!就不应该老在祁山山路死磕!完全可以考虑从甘肃一带进军嘛!

蒋琬的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西线秦岭一带的地形实在是太过复杂,从这里进军,后勤补给始终是个大困难,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就没法进行持续战斗。正是基于这种思维,蒋琬曾命令姜维出击甘肃一带,但也没啥进展。

而面对司马懿远征辽东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蒋琬却很犹豫:干还是不干?

说到此,我们有必要回头看一下刘禅给蒋琬的命令:现在辽东造反,这是个好机会。在这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时代,你要抓住机遇,联合东吴,一起搞曹魏!

可是,蒋琬分析来分析去,北伐的战机就被分析没了。

二、曹魏的“复仇”

要说这段时期,命运对蜀汉是比较垂青的,虽然错失了司马懿远征辽东的战机,可是紧接着公元239年,曹魏大当家曹叡又死了,老曹家内部好一阵的鸡飞狗跳。

按说,这也是蜀汉北伐的好机会,可蜀汉当家的蒋琬偏偏就是个慢郎中,守城那没问题,可是说到进军,蒋琬同志就又开始各种犯嘀咕了——从甘肃进军好呢?还是从上庸一带进军好呢?

嘀咕来、嘀咕去,五六年的时间,就被蒋琬给虚耗过去了。诶,这五六年的好机遇,要是给诸葛亮,那该有多好!

时间来到公元244年,曹家的事暂时尘埃落定:曹爽内斗技高一筹,暂时领先并压制司马懿。这段时期的曹爽,那真是很爽!

可是,曹爽不想只是一时爽,他想要一直爽!换句话说,也就是他要绝对压制司马懿!而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得立威——光政治牛可不行,军事也得成功!

那么收拾谁呢?曹爽的目光最后锁定了蜀汉:这几年蜀汉太乖了,诸葛亮死后,肯定是他们没人了!

于是,曹爽一拍脑袋,发兵十万,以夏侯玄为将,南征西蜀。

三、取道骆谷

南征这么大事,有没有反对的?当然有!最大的反对派就是司马懿:咱公司创始人曹操,在汉中一带都没占到便宜,你去能行?曹爽,你有多大本事啊?

可是,司马懿反对的越厉害,曹爽就越坚持——敌人反对的,就是我要的!

至于曹爽的支持者,那就多了:何晏、邓飚、李胜、丁谧……可是,这些哥们都有个统一的毛病——内斗是一把好手,打仗都是外行。不但打仗不行,而且还都喜欢空谈,曹爽大军还没出发,这帮哥们已经在幻想凯旋了。

无论怎样,244年3月,曹爽的大军出发了,兵锋直指汉中。

十万大军好凑,但曹爽却实在是在阵营里找不到带兵打仗的好手!所以,除了曹爽、夏侯玄之外,这支大军的高级将领还有这么俩人:司马昭、郭淮。

这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而郭淮则是司马懿的铁粉,他们会听话吗?听话才怪!《晋书》记载:“蜀将王林夜袭帝(司马昭)营,帝坚卧不动。”郭淮则更鸡贼,《三国志》记载:“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作为高级将领,一个看着敌人袭营,继续睡大觉,另一个则时刻准备拔腿开溜。用他们为将,这曹爽的人事安排——也真是“神奇”!

不光人事,在进军路线的选择上,曹爽也堪称“神奇”:他选择了骆谷。为啥?因为从长安到汉中,只有三条路:最凶险的子午谷,最平坦的斜谷,路程最近但最缺水的骆谷。而相比子午谷和斜谷,骆谷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水源,这就对后勤补给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想当初,以诸葛孔明的水平,都不敢选择子午谷和骆谷,而曹爽却勇敢的不走寻常路!

四、王平的选择

此时,与曹爽对垒的人是王平。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对这哥们也不陌生,虽然他的存在感不强,但在诸葛亮时代,王平经常和廖化一起,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在街亭之战中,苦劝马谡的,正是王平。街亭大战失败之后,军容整肃,有序撤退的,也是王平。总之一句话,虽然名声不亮,但这哥们绝对是个人才!

此时,王平的手下总共不到3万,而此时蜀汉的主力要么在成都,要么在涪城,都很远。眼瞅着绝对劣势的兵力,很多蜀军就开始发怵:要不咱躲躲?或者退守汉城、乐城,等待援军,打防守反击?

可对这些建议,王平直接否决乐,如果退守汉城、乐城,那就等于把阳平关拱手让给了曹军,再想反攻,那就难了。当下的选择只有一个:狭路相逢勇者胜!

王平的想法是:沿途布防,扼守要地,拖疲敌军,伺机反扑。

五、兴势之战

对于王平的决定,多数人心里没谱,只有护军将军刘敏深信不疑,对王平的指令,坚决执行。

王平命令刘敏,沿着山头插旗帜,在这秦岭大山,山头那真是要多少有多少。其实,王平这招并不算特别高明,不过就是故布疑兵、虚张声势。如果此时魏军统帅是诸葛亮、司马懿这一级别的,王平这一招很难奏效,可偏偏,对手是军事外行——曹爽、夏侯玄。至于司马昭、郭淮,即便看出破绽,也装没看见。

面对绵延百里的汉军旗帜,不辨真假的曹爽有点懵,至于十万曹军士兵,那就更懵了——秦岭山脉的山头上,时不时就会有蜀军往山下扔石头、扔砖头、放冷箭。

这可就糟心了,不攻击吧,谁知道山头有多少人呢?万一是个大部队咋办?攻击吧,费半天劲,等攻上去人也早跑没了!这种态势下,有时候,即便曹爽下令攻击,曹军士兵也逐渐习惯了磨洋工。

244年4月,曹军到达兴势,终于走不动了!

这也不难理解,一方面,蜀军牢牢控制着兴势山,再不退让。另一方面,随着战线的推进,魏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缺乏水源,则导致魏军的后勤供应难上加难。甚至,连负责后勤运输的马、驴、骡、牛都被大面积累死(“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这种状态下,魏军想继续推进,只能说“难”!

魏军疲了、累了,那就该蜀军运动了。虽然限于人数劣势,蜀军始终无法发动大决战,但是偷岗哨、摸营垒、放冷箭、抄后路,这种事,蜀军可没少干!

魏蜀双方开始了对耗,这一耗就是半年,转眼到了同年十月。这期间,大战没有,但小仗——不缺。

这种态势下,眼瞅着已经是难以取胜,曹爽一个叫杨伟的参谋跑过来建议:老大,咱撤吧!

可是,曹爽的铁粉邓飏、李胜却站出来坚决反对撤军,这俩哥们的特长就是——辩论,极端善于把没道理讲成有道理:这么政治正确的事,你杨伟居然敢后退?

这通怼,把杨伟气得直翻白眼!而曹爽的这次坚持,也关闭了自己的安全窗口!因为,此时,蜀国的援军,正在赶来,或者说,援军已经到了,一个反包围魏军的口袋正在形成!

戏剧的是,最后对曹爽发出预警信号的又是他的死对头——司马懿,他写信给前线总指挥夏侯玄,提醒他一定要谨记当年曹操在汉中失败的前车之鉴!

这一次,夏侯玄听进去了,作为曹爽的铁粉,他也建议大军回撤。杨伟的话,曹爽可以不听,但夏侯玄的话,曹爽不能不听。

魏军终于开始回撤,可是费祎统领的援军已经来了——想走,没那么容易!不但费祎来了,涪城大军也来了。此时蜀军的规模,已经完全可以和魏军进行大决战了。

直到此时,曹爽才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可是已经晚了,甚至连回撤的后路,都已经被王平派人断掉了。

魏军开始仓皇撤退,拼死奋战,曹爽才得以勉强逃回长安。

六、结语

这一战,魏军虽然没有全军覆没,可是也损失了数万人马,这是魏蜀交战以来,魏国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也正是这一战的失败,让曹爽更加威信扫地,为他日后的倒台,埋下了伏笔。不久的将来,曹魏将迎来司马时代。

再看蜀汉方面:单论歼敌人数,即便是诸葛亮、姜维也没创造更大的战果。创造这一战果的主要推手王平,却在历史长河中,泯然众人。而背后调度和布局这一战的费祎,正是凭此战功,进封成乡侯,不久接替蒋琬,成为新一代蜀汉核心。

不过,这一战既与诸葛亮无关,也和姜维没关系,或许正因为此,在《三国演义》中,干脆就没出场。

战争消耗国家大量人力和财力,百姓负担沉重,国家实力不断下降;国家内忧外患,外戚和官员之间矛盾不断,政治腐败
好战会导致自己国家的兵力会持续处于一种不太充足的状态。兵力不太充足就会让他人趁虚而入,最终走向灭亡。
对的,蜀国后期发动了很多次战争,大大消耗了国家实力,导致国力不断下降,最终蜀国走向了灭亡。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从来不打蜀国?

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失败后在五丈原病逝,并留下退敌之计,出演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期间相隔17年,然而司马懿却从没有进攻蜀国,这又是为何?司马懿自视一生只怕诸葛亮,剧中更是称诸葛亮是自己的偶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去世之后,17年的时间竟然没有一次伐蜀?


这主要得根据当时的事迹情况以及司马懿内心的想法来分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伐蜀的道路可以说是相当难,从诸葛亮北伐以及姜维北伐就能看出,况且司马懿伐蜀,那还是相反的道路,司马懿要伐蜀有好几条道路可行,有阴平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金牛道、米仓道,蜀地主要就是四川盆地,周围有大巴山、大凉山、武陵山、龙门山等,可以说交通极其不便。


如果要从这些道路前往,基本上可以说无功而返,甚至伤亡惨重,其中金牛道扼守入蜀地的咽喉,地势险峻,也就是剑门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米仓道更加蜿蜒崎岖,寸步难行,所以伐蜀之路并不容易,有可能要付出好几倍的代价,还不一定能成功,后来灭了蜀国,还是邓艾偷渡阴平才得以成功,倘若阴平有伏兵,邓艾轻则脱逃,重则全军覆没。

司马懿稳中求胜

这种做法才是最高明的,根据当时的情况,蜀弱魏强,灭了蜀国都只是迟早的事,三足鼎立,如果各自互不侵犯,魏国则是发展最快的,诸葛亮也正是担心这样,才不断骚扰魏国,如果魏国强大起来,在绝对的力量面前,蜀国被灭也只是顷刻之间。

对魏国来讲,灭了蜀国自然好,但是对于司马懿来说未必就是好事,司马懿如果不是蜀国牵制,恐怕早就被杀,有时候对手的存在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司马懿并非不伐蜀,也有可能是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个可以灭了蜀国而自己还不受影响的时机。且不说司马懿不伐蜀,反倒是司马懿去世之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不断北伐。


魏国国内动乱

很多人以为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就可以大胆的入侵蜀国了,其实魏国国内也存在争权夺利、以及内患,其中以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最猛,魏明帝曹叡立刻下令司马懿前去平叛,公孙渊不断骚扰魏国北部,司马懿率领士兵前往,也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就将其平定,而是与公孙渊周旋,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逐渐稳定局面。

再加上魏国曹氏家族始终针对司马懿,司马懿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要么就不出头,不露声色,一直忍气吞声,直到后来孙权攻打魏国,司马懿看准时机,亲自带兵前往,借着伐吴司马懿有了兵权,实力扩大,也开始培养亲信,据说还培养了三千死士,最后趁曹爽不注意,一举将其拿下,还灭了曹爽三族,后来司马懿去世,儿子司马昭成了继承人,此时的魏国曹氏早已经摇摇欲坠,最后被司马家族取代。


所以说司马懿不攻打蜀国是有原因的,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策略问题,毕竟没有必要前去伐蜀,有点类似唐朝的太子李建成,原本以为自己平稳过渡,皇位迟早是自己的,奈何有个疯狂的弟弟李世民,最后以小博大夺得皇位,司马懿也是如此,在稳赢的情况下为何要去作死?

文章标题: 魏灭蜀,为何不像对付辽东公孙渊那样对蜀国斩尽杀绝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7743.html
文章标签:辽东  公孙  斩尽杀绝  蜀国  不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