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为什么只杀管叔鲜,不杀蔡叔度

时间: 2022-05-02 22:00: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为什么只杀管叔鲜,不杀蔡叔度

同样都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周公旦和姜子牙,到底谁更厉害?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尤其是王朝更替之际,除了威名赫赫的开国君主之外,总会同时涌现出一批当代豪杰。今天笔者就着重分析一下西周的开国功臣周公旦和姜子牙的功绩,他俩同样都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国,那到底谁更厉害,或者说谁的功绩更大?

一、先从二人身份上来对比

姜子牙在渭水之滨直钩垂钓的时候“巧遇”了周文王姬昌之后,就被拜官太师,也就是周国的首席智囊兼军队统帅。后来灭商的时候统领诸侯联军。灭商之后,被分封在了营丘,做了齐侯,始建齐国。

再来看周公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少年时期就开始辅佐父亲治理朝政。再后来,姬昌去世,二哥姬发继位之后,周公旦便成了姬发的左右手,无论国家大事,还是家国小事,姬发都找他商量。他还被封在了周,故称周公。而后姬发病逝,年幼的姬诵继位,姬旦又代为理政,做了实际上的君王。

从身份地位上看,姜子牙毕竟是作为外姓人辅佐周室,周公旦则出身王族,周文王是他生父,周武王是他二哥,周成王是他侄子。如此高贵的身份,再加上卓越的能力,他的地位自然要高出姜子牙好大一截。

二、武能安邦、文能治国

姜子牙本是荒废了大半生的屠夫,此前还做开过小酒馆。72岁高龄晚年得志,才得到周文王姬昌的赏识,才在仕途上大展身手。也由于他的终身学习,提炼总结出了一套军事谋略,也就是后世极为推崇的《六韬》。

他更是担起了周国军队统帅之职,主持过曾汇集800诸侯的孟津观兵。后来灭商的牧野之战,也是姜子牙作为总指挥,率领精锐战车、虎贲、甲士,仅用了一个上午就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商朝17万大军。

灭商之后,被封营丘,却在即将进入营丘地界的时候遭遇了莱国军队,姜子牙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疲惫之师一举将莱国军队打得丢盔卸甲。但营丘并非安稳之地,当地百姓和周边诸侯都对新来的姜子牙政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挠。姜子牙一方面安抚民众,一方面强硬的实行法治,短短5个月便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再来看周公旦,他当初随着周武王灭商之后,手持大钺立于武王身旁,地位仅次于武王。后来武王病逝,成王继位,他暂时担起了君王的职责,却遭至哥哥管叔鲜和弟弟蔡叔度、霍叔处的起兵反叛,同时叛乱的还有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东夷诸侯方国们。

面对岌岌可危的周朝统治,周公旦立即召集周朝军队,发兵朝歌,一举镇压了管叔鲜为首的三监之乱。最终,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贬黜、武庚被斩杀。乘胜之下,周公旦继续向东、向南,仅仅两年时间,便将50多个叛乱的诸侯方国一一降服。

除了以上的军事才能,周公旦更是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嫡长子继承制,制定礼乐制度,以血缘宗亲为根基,分封了姬姓子嗣在各重要地域,为周朝800年的稳定奠定了统治基础。

三、两人对后世的影响

姜子牙留下了一套《六韬》,为后世所尊崇,更是将其尊为兵学鼻祖,百家宗师。民间甚至直接将姜子牙神化为众神之主。

周公旦给后世留下的则是他的儒家思想,他被孔孟尊为古圣人,更是常常出现在孔子梦中,因而民间便有了《周公解梦》一书。

综上,无论是姜子牙,还是周公旦,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持续至今,姜子牙的六韬更是被运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周公旦的儒家思想则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以,到底谁厉害,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秤。

周公旦地位比姜子牙高很多,俩人相比较各有千秋,对后世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各有各的优势,周公和姜子牙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没有直接可比性。
姜子牙更厉害。因为周公的才智比不上姜子牙,如果没有姜子牙的出谋划策,周武王不一定可以消灭殷商。
周公旦更厉害,因为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不易,打江山是破坏的艺术,守江山时是建设艺术,所以周公对各方利益的不断调整,维持平衡,远比太公征战下的你死我活更难。

“三监之乱”中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为什么要联殷叛周?

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周文王嫡出的儿子、周武王和周公旦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提问者说他们三人“联殷叛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虽然商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后来卷入了“三监之乱”,但这场叛乱的主导者却不是武庚,这也是其被后世史家称为“三监之乱”而不是“武庚之乱”的原因所在。


何谓“”三监”

何谓“三监”?监者,监视也。监视何人?武庚!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强调自身的正统性、同时也为了彰显“帝王胸怀”,不仅没有诛杀商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而且还将他封在了商都故地——殷地。分不分封是一回事、放心不放心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出于对武庚和殷商遗民的天然不放心,周武王将自己的三位胞弟分封在了商王畿,即前面提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周武王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用自家兄弟环伺武庚周边,既可以起到监视武庚的作用;一旦武庚有变,自己的三位胞弟也可以迅速作出反应、以免武庚做大!因为管叔、蔡叔和霍叔的主要作用就是监视武庚,故后世史家将其称为“三监”。


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周武王对这三位胞弟还是非常信任的,否则不太可能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平心而论,“三监”最初也的确达到了周武王预期的效果,而且他们对周武王总体上还是比较“忠诚”的,至少周武王活着时,“三监”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或过激的举动。毕竟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嫡次子,在嫡长子伯邑考离世之后,他就是事实嫡长子、也是周文王的重点培养对象。正所谓名分早定,“三监”就算野心勃勃也只能深藏心底。更何况周武王待这三位胞弟不薄,甚至还非常优厚,他们根本没有反叛的理由和必要。


所谓“三监之乱”的起因

既然周武王待“三监”不薄,“三监”在周武王活着时也还算安分,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所谓“三监之乱”呢?这还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圣人”的周公旦!周武王灭商之后没几年便去世了,即位的周成王尚未成年。一个孩子,自然是无法挑起大梁的,于是周武王想到了用兄弟“摄政”,其实准确点说,更应该叫辅政。那么,周武王选择了谁呢?胞弟周公旦和堂兄弟召公奭。当然,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祖父太公望(姜子牙)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这里就不铺开说了。说白了,周武王对这老几位也并不完全放心,这才有了周公、召公分陕而治之事。太公望的存在同样应证了周武王对这几位的不完全信任,周武王玩的实际上就是权力平衡。


紧接着问题便出现了,周武王本就是兄、且名分早定,“三监”自然能够接受。可冒出一个周公旦来,“三监”明显有些不乐意了:“都是一个妈生的,凭什么周公旦可以掌权而我们哥仨不行?!”更重要的是,连堂兄弟召公奭都爬到了自己头上,“三监”的反应可想而知,祸根也就此埋下。周公旦掌权之后,开始指定各种礼制,即后世孔夫子所尊崇的那套周礼。强调上下尊卑、强调什么级别该享受什么待遇,不可避免地损害到了“三监”的切身利益。


本就野心勃勃的哥仨,加之切身利益遭到了损害,最终举起了反旗,史称“三监之乱”。换言之“三监之乱”更多地是针对周公旦而不是已故的周武王和年幼的周成王。而“三监”打出的旗号也是类似后世明成祖朱棣“靖难清君侧”的东西——“公将不利于孺子”。也就是说,“三监”理论上并没有叛周,他们针对的只是周公旦!所以提问者说“三监之乱”是“联殷叛周”并不准确。至于他们如果成功了会不会取周成王而代之,那些都是后话了。


武庚为何会卷入“三监之乱”

既然“三监之乱”是老姬家内部的分赃不均、兄弟阋墙,为何商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也会卷入其中呢?这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三监”想要发动叛乱,自然需要寻求支持,自家兄弟叔伯各有各的利益,很难做到绝对拉拢。可殷商遗民不同,他们是“二等公民”,跟随“三监”反叛,一旦成功、他们就是后世张玉、朱能、姚广孝那样的“靖难元勋”,将彻底改写自身的命运。有利可图自然方便拉拢,说白了,“三监”拉拢武庚入伙,更多地并不是冲着武庚这个人,而是他在殷商遗民中的影响力。而武庚也的确为“三监”拉开了不少殷商遗民,尤其是一些被周保留的原商封诸侯。更重要的是,武庚的封地就在“三监”身边,一旦“三监”西进而武庚倒向周成王和周公旦,他将成为埋在“三监”后院的一枚定时炸弹。“三监”想要没有后顾之忧,要么灭了武庚、要么拉他入伙,很显然,拉武庚入伙的代价要小得多、也更加保险。


从武庚的角度来看,如果他不依附“三监”,处于“三监”环伺下的自己首当其冲,第一个被“三监”灭掉的就是自己!“三监”绝对不可能容忍自家后院埋着这么一颗定时炸弹。再者,武庚臣服于周,说白了就是逼不得已,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天下承平,以武庚区区之力根本无力发动反叛复国,他需要的正是天下大乱!只有天下大乱他才有复国的机会。很显然,“三监”举起反旗,如果一些姬姓和异姓诸侯再响应,瞬时间就会天下大乱。武庚正好可以借机发展自身势力以图东山再起,再不济也能捞一个“靖难元勋”之类的身份,何乐而不为?一面是必死无疑、一面是可以赌天下,换作您是武庚,您作何抉择?就这样,武庚半意愿、半不得已地被裹挟进了“三监之乱”中。


虽然“三监”气势汹汹,可毕竟是以一隅敌举国之力,加之姬姓诸侯并没有像“三监”所预期的那样群起而攻之。结局可想而知,周公旦亲自率军平叛,很快便以绝对的武力优势平息了自家兄弟发动的这场叛乱。借助这场平叛之战,周公旦也牢牢握住了权柄,虽然质疑之声一直不断,周公旦却依然整整当了七年“摄政王”!说到底,“三监之乱”到头来却为周公旦做了嫁衣。


事后,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贬为庶人,“三监”实际上只死了管叔一个。身为异姓、且为前朝之后的武庚就没有这么好命了,不仅被杀,原有的封地和“三恪”待遇也被剥夺了!最后倒是便宜了武庚的大爷微子启,因为没有附逆,商纣王帝辛的胞兄微子启被封为了宋公,享受武庚原有的“三恪”待遇,成了商王朝的正朔,而宋国也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时期。“三监之乱”的四家发起者谁也没捞着好处,到头来却让周公旦和微子启赚了和盆满钵满,不得不说,老天爷都不眷顾他们,跟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因为周朝当时已经岌岌可危了,皇帝都没有什么实权,所以他们要联合反叛。

管蔡武夷叛乱

这是什么意思 是怎么回事 拜托了 告我
周武王驾崩之后,年仅10岁的周成王继位。因为成王年幼,周公旦(文王四子、武王四弟姬旦)便临时代为执政。

管叔(文王三子姬鲜)、蔡叔(文王五子姬度)、霍叔(文王六子姬处)觉得周公旦代替成王执政是篡夺了周朝的正统,于是他们四处联络,纠集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部分对周朝有不满情绪的东夷部落的武装,对周公旦兴兵声讨,发动了武装叛乱,史称管蔡之乱或三监之乱(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商朝旧地分为三部,让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各据一部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为了捍卫周朝政权的稳定,姜太公再次与周公旦携手,两人带领军队内外夹击,大破叛乱军队,勇猛的敌军首领飞廉被斩首。同时,主谋管叔和武庚也被砍掉了脑袋,其他人则被流放。大军乘胜追击,其他跟随武庚作乱的各国也被波及,很多诸侯国在这场内战中被消灭。
应该是“武庚”!!!

简单摘录:

周公平管蔡之战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儿世纪),在周公东征中,周公旦率军于卫(今河南淇县境)、庸(今河南新乡西南)平定管叔鲜、蔡叔度叛乱的作战。

管叔鲜、蔡叔度及霍叔处均系周武王姬发之弟,跟随商纣王之子武庚在卫、庸发动叛乱。周公旦在率领大军进攻武庚的同时,分兵一部攻打管、蔡。周军首先击破管叔军,占领卫邑,杀死管叔。接着又攻进蔡叔庸邑,俘获蔡叔并将其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邻)。此战为东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周朝武王死后的事了
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纣王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但商的奴隶主阶级仍保存了很强的实力。为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巩固西周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武王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于商都,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 、鄘 、邶 3 个封区 , 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统治,以监视武庚,总称三监。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鄘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图安抚殷民、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武王死后,成王继为位,但成王年幼不能处理国政,便由周公监国辅政,总揽朝政.三叔认为周公欺主篡权(其实是他们自己想当天子),便鼓动武庚并联系东夷发动叛乱,终被剿平

都说李世民改过史书,为何史书里还有他诛兄杀弟的情节?

李世明改史书首先是树立李渊忠臣、李世民孝子的形象。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所以对李渊部分的修改是非常重要。 经过史臣加工后,李渊建立大唐,处处离不开李世民。 李世民终于鼓起勇气,对父亲说:“主上无道,百姓受苦,父亲不可再拘小节,当上应天时、下顺民心,举义兵,讨暴君!”

李渊大惊失色:“怎能如此大逆不道,我要告发你!”然后竟去找笔写状子,李世民说:“倘若父亲执意如此,我不敢辞死。”李渊无奈的说:“我怎能忍心,或家破人亡;或化家为国,一切由你吧!” 其次掩饰李世民对李建成的主动进攻,把李世民树立成被迫自卫的形象。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是觊觎皇位的斗争,李建成是太子,拥有合法的身份,儒家思想对嫡长子制非常重视,可以说,李建成只要不犯大错,继承皇位十拿九稳。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只有主动进攻,不然毫无机会的。但杀兄夺嫡的罪名影响过于恶劣,所以,必须包装一番。 儒家最为崇敬的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时,为了大义,杀了哥哥管叔鲜与弟弟蔡叔度;季友为了鲁国的安定,设计毒死了哥哥叔牙。李世民让史臣将自己的行为也描述成这样的正义之举。

 所以正史中,李世民成了受害者,一直是李建成与李元吉疯狂的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出于自卫才被迫反击。李建成与李元吉的抵抗成了“作乱”,李世民杀死他们是为了安定社稷,是义举。千万不能让次二人夺取皇位,因为建成残忍、元吉凶狂,他二人“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也。” 

如果李世民把这段历史抹去的话,后人对他皇位的由来都不知道,同时知道的人就会觉得李世民敢做不敢当,所以与其被后人说自己诛杀手足也不要让后人觉得自己敢做不敢当啊。
李世民他也不傻,像这种重大事件是不可能抹杀掉的,他只要把历史中兄弟谋反的罪证加进去,等于改过史书了。
因为记录历史的史官主要职责就是记录历史的真相,还是有很多刚正不阿的史官的
李世民他改着的是《唐实录》和《今上实录》两本史书,但是他没有改着《资治通鉴》。

管叔蔡叔是周公的什么人

管叔、蔡叔都是周公的弟弟。
管叔,姬姓,名鲜,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管国(今河南郑州)国君。因受封管国,故称管叔或管叔鲜。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管叔鲜封于管地,建立管国,与蔡叔度、霍叔处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管叔鲜四弟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管国灭亡。
蔡叔,姬姓,名度,世称蔡叔度,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五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蔡国始封君,蔡姓始祖。
周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周成王时,蔡叔度与其兄管叔鲜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不久便被周公旦平定。蔡叔度被流放,最终死在流放之地。蔡叔度死后,其子姬胡亦受封于蔡,史称蔡仲。
文章标题: 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为什么只杀管叔鲜,不杀蔡叔度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7676.html
文章标签:平定  不杀  周公  之乱  蔡叔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