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02 22:00: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尤其是王朝更替之际,除了威名赫赫的开国君主之外,总会同时涌现出一批当代豪杰。今天笔者就着重分析一下西周的开国功臣周公旦和姜子牙的功绩,他俩同样都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国,那到底谁更厉害,或者说谁的功绩更大?
一、先从二人身份上来对比
姜子牙在渭水之滨直钩垂钓的时候“巧遇”了周文王姬昌之后,就被拜官太师,也就是周国的首席智囊兼军队统帅。后来灭商的时候统领诸侯联军。灭商之后,被分封在了营丘,做了齐侯,始建齐国。
再来看周公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少年时期就开始辅佐父亲治理朝政。再后来,姬昌去世,二哥姬发继位之后,周公旦便成了姬发的左右手,无论国家大事,还是家国小事,姬发都找他商量。他还被封在了周,故称周公。而后姬发病逝,年幼的姬诵继位,姬旦又代为理政,做了实际上的君王。
从身份地位上看,姜子牙毕竟是作为外姓人辅佐周室,周公旦则出身王族,周文王是他生父,周武王是他二哥,周成王是他侄子。如此高贵的身份,再加上卓越的能力,他的地位自然要高出姜子牙好大一截。
二、武能安邦、文能治国
姜子牙本是荒废了大半生的屠夫,此前还做开过小酒馆。72岁高龄晚年得志,才得到周文王姬昌的赏识,才在仕途上大展身手。也由于他的终身学习,提炼总结出了一套军事谋略,也就是后世极为推崇的《六韬》。
他更是担起了周国军队统帅之职,主持过曾汇集800诸侯的孟津观兵。后来灭商的牧野之战,也是姜子牙作为总指挥,率领精锐战车、虎贲、甲士,仅用了一个上午就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商朝17万大军。
灭商之后,被封营丘,却在即将进入营丘地界的时候遭遇了莱国军队,姜子牙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疲惫之师一举将莱国军队打得丢盔卸甲。但营丘并非安稳之地,当地百姓和周边诸侯都对新来的姜子牙政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挠。姜子牙一方面安抚民众,一方面强硬的实行法治,短短5个月便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再来看周公旦,他当初随着周武王灭商之后,手持大钺立于武王身旁,地位仅次于武王。后来武王病逝,成王继位,他暂时担起了君王的职责,却遭至哥哥管叔鲜和弟弟蔡叔度、霍叔处的起兵反叛,同时叛乱的还有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东夷诸侯方国们。
面对岌岌可危的周朝统治,周公旦立即召集周朝军队,发兵朝歌,一举镇压了管叔鲜为首的三监之乱。最终,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贬黜、武庚被斩杀。乘胜之下,周公旦继续向东、向南,仅仅两年时间,便将50多个叛乱的诸侯方国一一降服。
除了以上的军事才能,周公旦更是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嫡长子继承制,制定礼乐制度,以血缘宗亲为根基,分封了姬姓子嗣在各重要地域,为周朝800年的稳定奠定了统治基础。
三、两人对后世的影响
姜子牙留下了一套《六韬》,为后世所尊崇,更是将其尊为兵学鼻祖,百家宗师。民间甚至直接将姜子牙神化为众神之主。
周公旦给后世留下的则是他的儒家思想,他被孔孟尊为古圣人,更是常常出现在孔子梦中,因而民间便有了《周公解梦》一书。
综上,无论是姜子牙,还是周公旦,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持续至今,姜子牙的六韬更是被运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周公旦的儒家思想则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以,到底谁厉害,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秤。
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周文王嫡出的儿子、周武王和周公旦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提问者说他们三人“联殷叛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虽然商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后来卷入了“三监之乱”,但这场叛乱的主导者却不是武庚,这也是其被后世史家称为“三监之乱”而不是“武庚之乱”的原因所在。
何谓“”三监”
何谓“三监”?监者,监视也。监视何人?武庚!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强调自身的正统性、同时也为了彰显“帝王胸怀”,不仅没有诛杀商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而且还将他封在了商都故地——殷地。分不分封是一回事、放心不放心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出于对武庚和殷商遗民的天然不放心,周武王将自己的三位胞弟分封在了商王畿,即前面提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周武王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用自家兄弟环伺武庚周边,既可以起到监视武庚的作用;一旦武庚有变,自己的三位胞弟也可以迅速作出反应、以免武庚做大!因为管叔、蔡叔和霍叔的主要作用就是监视武庚,故后世史家将其称为“三监”。
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周武王对这三位胞弟还是非常信任的,否则不太可能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平心而论,“三监”最初也的确达到了周武王预期的效果,而且他们对周武王总体上还是比较“忠诚”的,至少周武王活着时,“三监”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或过激的举动。毕竟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嫡次子,在嫡长子伯邑考离世之后,他就是事实嫡长子、也是周文王的重点培养对象。正所谓名分早定,“三监”就算野心勃勃也只能深藏心底。更何况周武王待这三位胞弟不薄,甚至还非常优厚,他们根本没有反叛的理由和必要。
所谓“三监之乱”的起因
既然周武王待“三监”不薄,“三监”在周武王活着时也还算安分,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所谓“三监之乱”呢?这还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圣人”的周公旦!周武王灭商之后没几年便去世了,即位的周成王尚未成年。一个孩子,自然是无法挑起大梁的,于是周武王想到了用兄弟“摄政”,其实准确点说,更应该叫辅政。那么,周武王选择了谁呢?胞弟周公旦和堂兄弟召公奭。当然,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祖父太公望(姜子牙)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这里就不铺开说了。说白了,周武王对这老几位也并不完全放心,这才有了周公、召公分陕而治之事。太公望的存在同样应证了周武王对这几位的不完全信任,周武王玩的实际上就是权力平衡。
紧接着问题便出现了,周武王本就是兄、且名分早定,“三监”自然能够接受。可冒出一个周公旦来,“三监”明显有些不乐意了:“都是一个妈生的,凭什么周公旦可以掌权而我们哥仨不行?!”更重要的是,连堂兄弟召公奭都爬到了自己头上,“三监”的反应可想而知,祸根也就此埋下。周公旦掌权之后,开始指定各种礼制,即后世孔夫子所尊崇的那套周礼。强调上下尊卑、强调什么级别该享受什么待遇,不可避免地损害到了“三监”的切身利益。
本就野心勃勃的哥仨,加之切身利益遭到了损害,最终举起了反旗,史称“三监之乱”。换言之“三监之乱”更多地是针对周公旦而不是已故的周武王和年幼的周成王。而“三监”打出的旗号也是类似后世明成祖朱棣“靖难清君侧”的东西——“公将不利于孺子”。也就是说,“三监”理论上并没有叛周,他们针对的只是周公旦!所以提问者说“三监之乱”是“联殷叛周”并不准确。至于他们如果成功了会不会取周成王而代之,那些都是后话了。
武庚为何会卷入“三监之乱”
既然“三监之乱”是老姬家内部的分赃不均、兄弟阋墙,为何商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也会卷入其中呢?这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三监”想要发动叛乱,自然需要寻求支持,自家兄弟叔伯各有各的利益,很难做到绝对拉拢。可殷商遗民不同,他们是“二等公民”,跟随“三监”反叛,一旦成功、他们就是后世张玉、朱能、姚广孝那样的“靖难元勋”,将彻底改写自身的命运。有利可图自然方便拉拢,说白了,“三监”拉拢武庚入伙,更多地并不是冲着武庚这个人,而是他在殷商遗民中的影响力。而武庚也的确为“三监”拉开了不少殷商遗民,尤其是一些被周保留的原商封诸侯。更重要的是,武庚的封地就在“三监”身边,一旦“三监”西进而武庚倒向周成王和周公旦,他将成为埋在“三监”后院的一枚定时炸弹。“三监”想要没有后顾之忧,要么灭了武庚、要么拉他入伙,很显然,拉武庚入伙的代价要小得多、也更加保险。
从武庚的角度来看,如果他不依附“三监”,处于“三监”环伺下的自己首当其冲,第一个被“三监”灭掉的就是自己!“三监”绝对不可能容忍自家后院埋着这么一颗定时炸弹。再者,武庚臣服于周,说白了就是逼不得已,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天下承平,以武庚区区之力根本无力发动反叛复国,他需要的正是天下大乱!只有天下大乱他才有复国的机会。很显然,“三监”举起反旗,如果一些姬姓和异姓诸侯再响应,瞬时间就会天下大乱。武庚正好可以借机发展自身势力以图东山再起,再不济也能捞一个“靖难元勋”之类的身份,何乐而不为?一面是必死无疑、一面是可以赌天下,换作您是武庚,您作何抉择?就这样,武庚半意愿、半不得已地被裹挟进了“三监之乱”中。
虽然“三监”气势汹汹,可毕竟是以一隅敌举国之力,加之姬姓诸侯并没有像“三监”所预期的那样群起而攻之。结局可想而知,周公旦亲自率军平叛,很快便以绝对的武力优势平息了自家兄弟发动的这场叛乱。借助这场平叛之战,周公旦也牢牢握住了权柄,虽然质疑之声一直不断,周公旦却依然整整当了七年“摄政王”!说到底,“三监之乱”到头来却为周公旦做了嫁衣。
事后,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贬为庶人,“三监”实际上只死了管叔一个。身为异姓、且为前朝之后的武庚就没有这么好命了,不仅被杀,原有的封地和“三恪”待遇也被剥夺了!最后倒是便宜了武庚的大爷微子启,因为没有附逆,商纣王帝辛的胞兄微子启被封为了宋公,享受武庚原有的“三恪”待遇,成了商王朝的正朔,而宋国也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时期。“三监之乱”的四家发起者谁也没捞着好处,到头来却让周公旦和微子启赚了和盆满钵满,不得不说,老天爷都不眷顾他们,跟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李世明改史书首先是树立李渊忠臣、李世民孝子的形象。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所以对李渊部分的修改是非常重要。 经过史臣加工后,李渊建立大唐,处处离不开李世民。 李世民终于鼓起勇气,对父亲说:“主上无道,百姓受苦,父亲不可再拘小节,当上应天时、下顺民心,举义兵,讨暴君!”
李渊大惊失色:“怎能如此大逆不道,我要告发你!”然后竟去找笔写状子,李世民说:“倘若父亲执意如此,我不敢辞死。”李渊无奈的说:“我怎能忍心,或家破人亡;或化家为国,一切由你吧!” 其次掩饰李世民对李建成的主动进攻,把李世民树立成被迫自卫的形象。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是觊觎皇位的斗争,李建成是太子,拥有合法的身份,儒家思想对嫡长子制非常重视,可以说,李建成只要不犯大错,继承皇位十拿九稳。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只有主动进攻,不然毫无机会的。但杀兄夺嫡的罪名影响过于恶劣,所以,必须包装一番。 儒家最为崇敬的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时,为了大义,杀了哥哥管叔鲜与弟弟蔡叔度;季友为了鲁国的安定,设计毒死了哥哥叔牙。李世民让史臣将自己的行为也描述成这样的正义之举。
所以正史中,李世民成了受害者,一直是李建成与李元吉疯狂的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出于自卫才被迫反击。李建成与李元吉的抵抗成了“作乱”,李世民杀死他们是为了安定社稷,是义举。千万不能让次二人夺取皇位,因为建成残忍、元吉凶狂,他二人“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也。”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