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治维新的日本四民的关系是怎样 真的像福泽谕吉《劝学篇》所描述的那种情况吗

时间: 2022-04-21 17:00: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明治维新的日本四民的关系是怎样 真的像福泽谕吉《劝学篇》所描述的那种情况吗

谁能给我讲讲日本明治维新的具体情况?

最近突然对此感兴趣……rn能否尽量详细一点?包括具体时间,原因什么的rn还有,能否也讲一下日本历史上真实的新撰组?
  历史背景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 )、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倒幕经过
  1863 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 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 )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企图反叛。1868年( 戊辰年 )1月3日,天皇发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 》,废除幕府 ,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 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 ”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 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 ),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 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畯廓( 在函馆 ),戊辰战争结束。

  新政府的改革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 五条誓文 》,6月11日公布《政体书 》。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的口号下 ,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 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天皇制专制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 。1890 年发布《 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 ,随着国力日渐充实 ,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 年开始修改条约,至 1911 年终于全部废除 。明治初年 ,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历史意义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其实在百科上就可以查到,我帮你复制一份.如下:

历史背景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 )、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倒幕经过
1863 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 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 )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企图反叛。1868年( 戊辰年 )1月3日,天皇发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 》,废除幕府 ,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 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 ”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 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 ),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 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畯廓( 在函馆 ),戊辰战争结束。

新政府的改革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 五条誓文 》,6月11日公布《政体书 》。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的口号下 ,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 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天皇制专制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 。1890 年发布《 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 ,随着国力日渐充实 ,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 年开始修改条约,至 1911 年终于全部废除 。明治初年 ,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历史意义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开始实行的一场资阶改革运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②在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际上是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由于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资阶的代表武士集团的手中,作为幕府统治的支柱,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阶专政。同时,也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强迫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略、掠夺和杀戳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本的不足。
一、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内因:幕府统治的危机;人民的反抗斗争;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外因:西方列强的侵入
二、武装倒幕
倒幕思想 → 倒幕派形成 → 倒幕行动 → 倒幕胜利
三、明治维新
时间 1868年以后(19世纪中期)
目的 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性质 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
具体措施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成功原因 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国际环境等四个方面
历史意义 积极方面、消极方面
六、 教学程序
1、 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19世纪中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么,这股资产阶级革命及改革的浪潮是否也波及到亚洲呢?是的,亚洲的一些国家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并由此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突出。
2、 循序渐进,讲解新课
(一)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① 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强调其发生原因
思维拓展: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各自地位和表现
理论渗透:说明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
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要着重指出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情况以及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还要指出日本资产阶级形成的特征及其局限性,为以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与消极影响的讲解埋下伏笔。
思维拓展:经济力量的变化与权力地位的矛盾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本资产阶级与其他国家有何差别?
理论渗透:进一步认识社会革命和改革最深刻的根源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
③ 西方列强的侵入:
强调其进一步暴露出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加剧了社会矛盾,造成日本社会的内忧外患,危机重重。
思维拓展: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但不能成为挨打的理由。
联系资本主义以前的中外历史,落后是否就一定要挨打吗?为什么当世界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落后才总是挨打呢?
理论渗透:内因的决定作用与外因的条件作用,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小结:幕府的封建统治已严重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致使幕府统治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推翻幕府的封建统治,已成为日本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强烈愿望,倒幕由思想变成行动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武装倒幕
① 倒幕派的形成:讲清倒幕思想的产生与倒幕派的形成(组成情况)
② 武装倒幕的胜利:
简单叙述武装倒幕的经过,指出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终被推翻,为新建立的明治政府维新的成功创造了直接的前提条件。
思维拓展:为什么采用暴力手段推翻了旧政权?倒幕运动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倒幕的胜利,说明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政权发生了变化,这是同时代的中国洋务运动所未具备的,由此可对比两国在同时期学习西方上的差异及不同结局,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同学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明治维新
①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翻翻高中历史课本..

福泽谕吉为日本的“文明开化”做出了什么贡献?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有位启蒙思想家,他“给予国民的影响之大,恐怕比所有其他启蒙思想家之和还要广泛、深刻”。此人便是福泽谕吉。在日本有启蒙性质的“文明开化”运动中,他充当旗手,扮演了一个巨匠角色,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

福泽谕吉1835年出生在中津藩的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丧父。少年时代的福泽谕吉一面从事家务劳动,一面学习汉文,阅读了父亲留下的大量文学书籍。福泽谕吉对幕府那套封建等级制度深感不满,总觉得那些封建思想不合时宜。

1853年7月的一天,由四艘炮舰组成的美国舰队在柏利少将的率领下,强行闯入日本的浦贺港,要求同幕府将军就开港进行谈判。柏利声言,如不同意,“立即交战,以决定胜负。”长期生活在闭关自守环境中的幕府官员,很少看到这种冒着滚滚黑烟的大炮舰,惊惶失措之余,只得同意开港。第二年,日本被迫在神奈川签订了开港贸易的《日美亲善条约》。接着英国、俄国、法国也相继闯进来,日本紧闭的国门被强力打开了。日本的封建社会犹如长期密封在棺材中的木乃伊,突然遇到外界的新鲜空气,迅速开始变化。

日本许多有思想的下级武士看到西洋人的威风,这时产生了了解世界的想法。同时,他们看到平素骄横的幕府官员,在西洋人面前却束手无策,感到异常气愤,因而又萌生了要求变革的思想。

这一事件对福泽谕吉震动很大,促使他立志学习西方文化。他怀着振兴日本的抱负,先后在长崎、大阪、江户等地学习荷兰语和英语;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多地学习了各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不久,他在江户开办了一所荷兰语学校。

福泽谕吉一直渴望着能到国外参观访问,直接了解西方社会的情况。从1860年他作为日本使节团的翻译前往美国开始,他曾3次出国,历访英、法、荷、普、俄、美等国。多次出国访问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日本与欧美各国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他期望能尽快把西方文明之风带回国内。因此,他在出访期间,用点滴节省下来的外汇,购置了大批外文书籍,包括各种辞典,其中许多书籍后来被广泛采用为教科书。

日本被迫开港后,社会上“攘欧论”盛行。福泽谕吉因倡导学习西方文明,处处受到传统势力的猛烈攻击。就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仍以很大的胆略和追求真理的勇气,为日本的文明开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从1862年起,福泽谕吉连续发表了60多种著作,其中以《西洋事务》、《劝学篇》、《文明论概略》最负盛名,它们是日本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为后来的明治维新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西洋事务》一书完全是根据福泽谕吉的访问笔记写成的,它详细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向日本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社会的窗户,成为轰动日本全国的畅销书。当时日本朝野凡是谈论西方文明、主张开港的人,案头都有这部著作。

1872年,福泽谕吉发表了被称为“明治的圣经”的重要著作——《劝学篇》,吹响了日本向近代社会进军的号角。在这部著作中,福泽谕吉用通俗的语句指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人生而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他敦促国人要多读书,多接触新事物,钻研对社会真正有用的学问。他认为一国文明事业的成功,取决于每个人立志学问,充实力量。他主张放开眼界,将东西方事物进行比较,信其可信,疑其可疑,取其可取,舍其可舍,取得真理。《劝学篇》力排传统思想,宣传功利主义和进取精神。福泽谕吉将批判矛头指向幕府,认为妨碍个人身心独立的是亚洲的专制主义和日本的幕府统治。因为“国家权力集中于王室”、“人民不专于国事”、“国民的地位不受尊重”、“无信仰宗教权”、“无研究学问权”;进而告知那些处于卑屈之中的人们,要想走上独立的道路,必须立志向西方学习,树立文明精神,把不切实际的学问视为次要,专心致力于接近世间一般日用的实学。他认为,只要掌握了这样的学问,增长了见识,“则个人可以独立,一家可以独立,国家也就可以独立了”。福泽谕吉号召人们打破传统的“轻视钱的习俗”,因为“争利就是争理”。这对日本后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制度,起到了有益的作用。这本书一出版,人们争相购阅,销量多达70余万册,对日本的启蒙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福泽谕吉全面提出了学习西方文明的主张。他把世界上多元文化归结为三种类型,即野蛮、半开化和文明,认为人类社会就是按照由野蛮到半开化到文明的次序向前发展的。在他看来,当时的日本处于半开化,而欧美已进入文明。因此日本必须“以西洋文明为标准”,学习欧美。他直截了当地指出:“试看今天日本的形势,实在是徒有文明之名,而无文明之实;徒具文明的外形,而缺乏内在的精神。”他说明了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文明既有先进和落后,那么,先进的就要压制落后的,落后的就要为先进的所压制。”但是,福泽谕吉并不一味崇洋媚外,只是强调要学习其中“一种无形的东西”,即“文明的精神”。他说:“使欧亚两洲相比,悬殊的就是这个文明的精神。”因此,他告诫人们“不应单纯地仿效西洋文明的外形,而必须首先具有文明的精神”。

福泽谕吉还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私立大学的创始人。1868年,他创办了“庆应义塾”,后来又不断扩充,建成为日本的第一所西式学校。这所宣传文明开化的基地,为日本的维新改革事业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他因此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为了从根本上打破日本闭关自守的局面,福泽谕吉极力主张通过兴办教育,使日本逐渐走向文明社会。他主张以推进日本社会文明进步作为办学宗旨。为此,他强调学校应讲授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

福泽谕吉启蒙思想如同激荡的洪流,冲击着封建幕府体制和陈旧的社会意识,因而深得明治政府的赏识。他的启蒙思想被资产阶级加以改造、利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作为日本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福泽谕吉的视野又是狭隘的,他不可能去关心下层民众疾苦,甚至主张用宗教来愚化人民,使人民俯首听从资本家的摆布。明治维新后,福泽的思想逐渐趋向保守,对内主张“官民调和”论,对外则为日本扩张开脱,公开宣扬“日本肩负文明教师的责任……应把朝鲜带进文明世界”,鼓吹要把中国和朝鲜“包括到我文明圈之中”,暴露了他的局限性。他的启蒙思想本质上是为日本资产阶级服务的思想工具。

去了那么多次日本,买了那么日本的产品,花了不计其数的万元纸钞,还不知道那老头儿是谁?一起来了解下日本近代最著名的人物——福泽谕吉

给我一些关于日本明治维新至今天的政治的情况

请给我一些关于日本明治维新至今天的政治的情况(越详细越好,但不要在一件事上一直讲)..我要探究国人对日本的看法..所以please help me !!rnrn好的话肯定加分!!!
日本人显然是极端主义者,思想较为偏颇,考虑问题有些向极端发展。在决定一个事情之后,会奋不顾身的去履行,完全不管最后有何结果,像飞蛾扑火一样,有时候根本不考虑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只是低头去做,直到结束。
但是这样也有可怕的地方,就是只要发现事情朝不是原来自己想像的结果的话,日本人就不顾一切的去让事情朝着自己原来的目标前进。那么,可能就会造成鱼死网破。日本人也是比较爱国的民族,有着坚毅的性格,一旦有为国捐躯的号召,则可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力量不可小视。
日本的等级制度森严,也许和历史及其教育有关,但是一旦不能达到自己的目地的话,日本人立刻就会彻底打破等级的控制,疯狂的结果就有可能产生。由于日本民族的历史也是战乱不断的历史,几百年的武士教育深入民族的各个思想领域,因此,这是一个以争斗为荣的民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可以说,日本民族是最可能走向极端的民族。

纵观日本对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历史,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将田中奏折为国策,先是鲸吞琉球国,继而攻击朝鲜,从1894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开始,经过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人从来就蔑视中国,从来就认为中国是待宰的羔羊。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公开宣称蒋介石不是对手,对八路军诬为“土八路”,当然更是小视。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人根本就不认为中国战胜了日本,而是认为是向盟军投降。直到现在,日本许多人仍然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曾经杀害了30多万中国人,而且认为是中国人制造的谎言。在日本,右翼势力的市场是很大的,日本国民至少有一半是相信日本右翼的一些言论的。日本首相小泉多次公开朝拜靖国神社,是对中国的公然蔑视。

日本是个欺软怕硬的国家,在诺门坎之战和远东战役屈服了苏联,太平洋战争被美国复仇而一败涂地。但是,对这两个大国日本却没有多少仇恨。对美国,日本半个世纪都是摇尾,对苏联占领其北方四岛六十多年无奈。在苏联发生分裂时企图花钱捞回来,但是被普京拒绝,至今日本只有默看北方四岛在俄罗斯手中。对中国,日本仍然没有改变多少看法,由于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机器制造到电子产业,在许多行业中中国挤掉了日本在世界贸易的份额,使得日本对中国的高速发展充满嫉妒。

时至今日,日本人尚且潜入到新疆和四川勘测地形,几次被抓驱逐,这些日本人勘测地形为的是什么?

很多中国人不知道,当钓鱼岛领土之争消息传到日本国内,日本数万青年纷纷表示要保卫钓鱼岛,认为那是日本的领土。

现在,日本公然违背二战所订立的限制条约,日本自卫队已经升级为防卫厅,军备大大加强。以日本人所掌握的原子利用技术,随时都可以造出原子武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由于日本多年进行谎言式畸形历史教育,使得日本年轻一代认为日本在二战中是受害者,亚洲包括中国在二战中受日本侵略的屠杀是捏造的,因此,一代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对前辈所犯下的罪行的了解越来越少。

对于我国有敌视的国家,日本在其中绝对是我们最危险的邻居。
美国人已经在我们面前失败过两次,轻易不敢向我国挑战;俄罗斯审时度世,努力在发展经济,不见得有胆量与我国开战;越南和棒子根本不是对手,印度已经尝过我们铁拳,其他国家尚且不具备向我国挑战的能力。

由于历史和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使日本经济萎缩及日本缺乏能源的原因,中日领土和领海之纠葛,中日战争的因素一直会存在!
由于日本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政治、文化也牵涉到日本的历史,了解日本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日本本身。作为日本的邻国,中国人很有必要清楚日本在过去两千年中的所作所为。有的历史可以忘却,有的历史是绝对不能抹到的,这也是我们不惜篇幅的原因。同时日本的历史正是对“一衣带水”这个成语的最好诠释。
邪马台国
在1世纪,班固所编《汉字•地理志》写道:“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这段记载概述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日本部落情况。于3世纪前期,在日本西部地区,组成了一个早期的奴隶制国家——邪马台国。
邪马台国有七万多户。女王称“卑弥呼”,卑弥呼女王曾多次派遣权臣到中国访问,并向魏王奉献过奴隶和其他物品。魏明帝曾授与她“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金印紫绶,并回赠其他珍贵物品。
大和国
3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州中部以大和地方(今奈良县)为中心兴起了另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到5世纪,统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大和国的首脑称“大王”,是奴隶制国家中的最高执政者。
“大化改新”
所谓“大化改新”就是指大化二年(646年),大和国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推翻了以苏我人鹿为首的大奴隶主贵族集团,夺得了政权;并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次年元旦,发布革新诏书,并仿照中国唐朝封建制度,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古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发展
从“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是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645年到1192年,第二阶段从1192年到1868年。
根据帝都的变迁,第一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代。
飞鸟时代(539年~年)由于当时的帝都在飞鸟地方(今奈良市以南20公里)的藤原京,故称“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是从桓武天皇于794年(一说784年)迁都长冈(今京都市)时起,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为止的时期。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是从1192年源赖朝正式开创镰仓幕府起,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的时期。这是天皇的大权旁落,各地领主依靠一定的武士集团,不执行朝廷政令,独自进行 根据幕府的发展变化与封建统治者内部的纷争,这个阶段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下几个时代:
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是源赖朝(1147年~1199年)于1185年推翻平氏,1192年称“征夷大将军”正式在镰地方(今神奈川境内)设置幕府,到1333年北条氏灭亡、镰仓幕府被推翻为止的时期。
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是从镰仓幕府灭亡到室町幕府初兴的时期。上在1270年镰仓幕府末期,皇室内部就分裂为大觉寺统(龟山天皇系统)和持明院统(后深草天皇系统)两派。1336年,前者建都吉野(今奈良县境内),称南朝;后者建都京都,称北朝,从而形成了南北两个天皇并立,彼此对峙纷争的局面。直到1392年,南朝合并于北朝,这一局面才告结束。
室町时代(1338年~1573年)是足利尊氏(1305年~1358年)于1333年推翻镰仓幕府,1338年称“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室町地方设立幕府起,到1573年织田信长(1534年~1582年)推翻室町幕府为止的时期。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598年)是从织田信长于1573年消灭室町幕府,到1598年丰臣秀吉(1536年~1598年)统一日本全镜为止的时期。因前者统治中心在近江安土城,后者统治中心在京都的伏见城(桃山),故称“安土桃山时代”,又叫“织丰时代”。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是在丰臣秀吉死后,织田信长的一部将德川家康(1542年~1616年)于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设立幕府,到1867年江户幕府被倒幕维新派推翻为止的时期。德川家康早年结识田信长,1590年随丰臣秀吉转战各地。丰臣秀吉死后,他于1600年握取实权,并于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成为江户幕府的创建者。从此德川幕府的统治延续260多年。故这一时代也叫“德川时代”。
近代(19世纪-战前)
受美国逼迫恢复了国际间的交往,天皇重新掌握政权并实行“明治维新”。为了赶上各国,以工业为中心,对发展产业实行了奖励政策。自1889年颁发“明治宪法”以后,随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力图将近代教育纳入以宣扬忠君爱国、纲常伦理以及日本神道主义精神的轨道,这就把日本的教育改革引上了为军国主义政治服务的歧途。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走上了通往军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政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天皇的更替来看:1868年~1911年为明治时代,是睦仁天皇当政的时期;1912年~1925年为大正时代,是嘉仁天皇当政的时期,从1926年起为昭和时代,是裕仁天皇在位的时期。现今天皇是明仁,年号平成。
明治维新开始不久,此时的日本迫不至今及待地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给其周边的朝鲜、中国等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侵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1904年进行日俄战争。1910年侵占朝鲜半岛。后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攫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和在中国的特权。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1944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
中、美、英三国于1945年7月26日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8月9日,苏联红军正式参战,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给日本帝国主义致命的打击。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签字无条件投降。
现代(战后至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同时生效,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宣告结束,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美国军队根据《日美安全条约》继续驻在日本。美国对日本保持着半占领地位。正由于朝鲜战争,日本获得了战后经济增长的最初动力,并在美国军事保护下,一心一意地发展经济。
1959年,池田勇人内阁登台执政。为了稳定政局,缓和国内矛盾,增强日本的经济实力,池田表示要实行“新政策”,对内要为“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福利的增长”而努力,对外要“丢掉从属于美国的屈从思想”,“对一切国家都采取睦邻友好政策。”到197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430亿美元增加到2184亿美元。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在1973年受到国际性石油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放慢,转入“稳定增长”时期,但增长率仍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
1972年9月25日,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访问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总理和外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上建立和平等友好关系,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正式恢复邦交。
进入九十年代,日本为泡沫经济付出长达十年经济疲软的代价。这种状态将持续进入新的世纪。
我的看法就是教科书式的看法。

你说“要探究国人对日本人的看法”,本人一例,在此提供。不求得分了。
在明治时期(1868-1912),日本开始热中于吸取西欧文明。封建领主的宅地里建起了大量由石头砖瓦结构的建筑物,主要城市的马路都由圆石所铺成。1869年,日本在东京和横滨之间开通了第一条电信线路,1872年第一辆蒸汽机车开始在新桥到横滨之间运行。西欧的发型取代了男人们传统的发髻,硬圆顶礼帽、高领和带有裙撑的裙子成为时尚高峰。1882年,日本第一个动物园在上野开放。1885年,政府采用了内阁制,伊藤博文成为日本第一任首相。随着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的公布,日本建立起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

在大正时期(1912-1926),城市工作人口的数量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比重提高。并且,教育水平也得到改进,进入高等女子学校学习的女孩的数量增加了。表演性的艺术诸如戏剧和歌剧繁荣起来。

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使东京变成了废墟。由地震引起的大火把市中心夷为平地。据报道,死亡及行踪不明者超过14万人,30万栋房屋毁坏。地震之后规划了城市修复计划,但是由于工程花费超过了国家预算,只有一小部分得以实现。

关东大地震结束后不久,昭和时代在昏暗中拉开帷幕。即便如此,日本的第一条地铁于1927年在浅草和上野之间开通了。1928年首次举行全民众议院议员选举。1931年羽田的东京机场竣工,1941年东京港开港。到了1935年,东京居住的人数增长到636万,与纽约和伦敦的人口相匹敌。

然而1941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对东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东京原来所存在的双重的行政机构东京府和东京市被取消。1943年,府和市合并形成东京都。因此,建立了都行政系统,并任命行政长官。在二战末期,东京被轰炸102次,最严重的空袭是在1945年3月10日,在这次空袭中,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战争结束。经轰炸后东京的大部分成为废墟,到1945年10月,人口下降到349万,是1940年的一半。

1947年5月,日本的新宪法和地方自治法生效,通过公众投票安井诚一郎被选举为新体制下东京第一届都知事。同年8月开始了现在的23区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国家逐步恢复的一个时期。1953年开始放送电视,1956年日本加入联合国。尤其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特需景气使经济得以迅速繁荣起来。从而导致日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由于进行技术革新和引入新工业新技术,这一时期,人工合成纤维和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大量生产时期,致使东京居民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962年东京人口突破1000万。196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举行,新干线(高速列车)开始运行,首都高速公路开通,为东京今天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高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开始日益明显,国家开始被空气、水污染、高度的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所困扰。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多年快速的经济成长开始出现停滞。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信息社会的出现,东京在经济发展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东京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并且还有很多引人自豪的魅力,如最尖端的技术、信息、文化和时装以及高度的公共安全。但是,这些快速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环境水平下降、交通拥挤和救灾物资准备不足。1986年以后,土地和股票价格开始呈螺旋式的上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泡沫经济”现象。

日本在泡沫经济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泡沫的破裂,长期的经济萎靡产生税收衰减,导致了都政府的财政危机。步入二十一世纪,现在东京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通过落实多方面的开拓政策,东京正在努力战胜自身所面临的危机,力争把东京建设成理想的极具吸引力的都市。
《菊与刀》,先看看美国人的看法吧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抗。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 )、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编辑本段明治维新三杰
西乡隆盛
在明治维新的众多元勋当中,担任最重要角色的是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三人。这三人又被称为「维新三杰」。其中又以西乡隆盛的人格最受日本人喜爱。
西乡隆盛生於文政十(1827)年12月7日,是萨摩(鹿儿岛县)藩士西乡吉兵卫之长男,幼名小吉。 由於家境贫穷,十八岁时一边担任「郡方书役助」以补贴家计,另一方面与大久保一藏(利通)、有村俊斋(海江田信义)等人一同研读『近思录』,学习阳明学,并在无参禅师门下参禅。二十八岁(1854年)时随藩主岛津齐彬至江户。当时正值将军继嗣问题,举国分成拥护德川庆喜与拥护德川家茂两派。西乡隆盛加入拥护庆喜派,而四处奔走。安政五(1858)年,由於「安政之大狱」(安政年间,弹压拥护德川庆喜份子的大狱),西乡隆盛护卫着被幕府追究的僧月照返乡。没想到萨摩藩也对他们加以追究,於是两人投身锦江湾。月照绝命,隆盛大难不死,被处以流刑。
1864年返回萨摩藩后,西乡隆盛在倒幕运动中,不断发挥他的破坏力。1868年,隆盛担任征讨大总督参谋,与胜海舟谈判下,无流血的进入江户城。但是西乡隆盛却在此时急流勇退,返回老家萨摩。因为他认为不可留在中央,担任比藩主地位还高的职位。到江户开城为止,他是代表下级武士改革派的最佳领袖。他视名利如粪土,视死如归,不为子孙买美田。然而在维新政府的改革下,下级武士生活日益穷困。徵兵令实施之后,武士的军事权又告丧失,为打开这种僵局,遂使西乡隆盛兴起「征韩」、「征台」的念头。他毛遂自荐,想当遣韩大使,但遭岩仓具视、大久保力通等人的反对而下野。明治10(1877)年, 鹿儿岛的私立学校学生及下级武士拥立西乡隆盛为统帅,举兵反抗政府。史称西南战争。西乡隆盛战败,自刃而死。
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诞生於天保元(1830)年8月10日,是萨摩(鹿儿岛县)藩士大久保次右卫门利世之长男。幼名正助、后又改名为一藏。他与西乡隆盛不但是小同乡,同样是下级武士出生,而且家境贫穷。但两人在个性及政治生涯方面,却大相迳庭。西乡好恶分明、热情洋溢、时而采取不合理的行动。而大久保沈着冷静、刚毅果断、始终抱持现实主义的政治态度。西乡虽博得一般人的喜爱,可是却以悲剧收场。大久保虽为人所畏惧,但一生都处於权力的高峰。
明治四(1871)年,大久保利通晋身大藏卿,一心致力於内政之建设。同年任岩仓考察团的副使,周游欧美各地。於考察欧洲时,遇到德国宰相俾斯麦,大受其影响。1873年听到西乡等人激烈的征韩论主张,立即回国。他与岩仓具视站在同一阵线,强烈反对征韩,因此而与多年的好友西乡决裂。征韩派辞职后,大久保兼内务卿,成为政府的核心人物,大力推动殖产兴业政策。他虽然专制,但没有地域观念,大量采用有能力的人才。明治11(1878)年5月14日,由於他的独裁引起反弹,被士族岛田一郎等人暗杀。享年49岁。
木户孝允(桂小五郎)
木户孝允出生於天保四(1833)年6月26日,当时的人传说,该年出生的人虽小有才能,但不能成大器。他是长州(山口县)藩士和田昌景之子。通称小五郎,后成为桂九郎兵卫的养子。由於小时体弱多病,以致於晚年健康欠佳,神经衰弱。他十七岁加入吉田松阴门下。二十岁时四处拜师求艺,先后学习剑道、造船术与西学。1850年加入尊王攘夷运动。木户孝允除於明治元(1868)年撰写「五条誓文」草案外,并且在「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中也担任核心角色。明治四(1871)年随岩仓具视考察欧美,担任全权副使。1873年回国,建议政府制定宪法。翌年兼任文部卿。木户和大久保虽一开始就主张「征韩」,但明治四年以后却摇身一变,主张内治优於对外发展,所以开始反对侵韩、侵台之举。木户虽然属於理想主义的开明政治家,但心胸狭窄,因此没有人追随他。连同是长州藩出身的伊藤博文、井上馨也追随大久保。明治10(1888)年5月26日病殁,享年四十五岁。
编辑本段倒幕经过

1863 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 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 )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企图反叛。1868年( 戊辰年 )1月3日,天皇发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 》,废除幕府 ,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 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 ”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 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 ),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 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畯廓( 在函馆 ),戊辰战争结束。
编辑本段新政府的改革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 五条誓文 》,6月11日公布《政体书 》。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的口号下 ,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 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编辑本段天皇制专制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 。1890 年发布《 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 ,随着国力日渐充实 ,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 年开始修改条约,至 1911 年终于全部废除 。明治初年 ,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编辑本段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菊与刀》,先看看美国人的看法吧

福泽谕劝学篇的主张对明治维新有什么影响

思想:脱亚入欧,仇视中国。

对明治维新起着积极作用,以欧美为榜样,大力学习西方。为日本后来侵略中国动员做好了思想准备
文章标题: 明治维新的日本四民的关系是怎样 真的像福泽谕吉《劝学篇》所描述的那种情况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921.html
文章标签:明治维新  劝学篇  是怎样  日本  那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