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21 16:00:2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王翦为什么非要动用六十万大军出征灭楚呢?这是王翦用兵稳重老成的表现。王翦不像白起,能兵行险着,敢打没把握的战。他是在清楚秦国完全有能力提供六十万大军的基础上,对楚国的兵力做了全面的评估和考量才提出这个数字的。要灭人之国,单单几万、十万的偏师肯定不行。
当年日本不是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吗?他们这个结论从哪里来?几千人、几万人占领了东三省,但从1931年到1945年十四年时间里,东三省和华北反抗的斗争从来都没停止过,日本后来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投入来也不行。
当然,日本要占领中国,这里面涉及亡国、亡种的国家民族大义的内容,有良心、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会屈服。
对于战国时期的秦楚相争,还不存在这种东西,但,要像李信说的,二十万人是吃不下楚国的。而且,任何优秀的统帅,用兵都是多多益善。
所以王翦要六十万兵,一点都不奇怪。《史记》也指明了这么做的原因——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这样,就可以通过一场超级大型的歼灭战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一战夺取最终胜利了。
老实说,在秦秋战国时代,军事思想还没有现代这么成熟,所有灭国之战都是在歼灭性的大决战中完成的。如果楚国不为王翦的六十万大军所动,坚持依托有利地形展开袭击战、游击战,象越战中越军死死拖住美军那样,楚国就不会这么轻易灭亡了。
明人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也借王翦的口谈论了一番春秋、战国用兵的差异,进而解释为什么非要动用六十万大军出征灭楚的缘由。
当时,秦王说:“五霸威加诸侯的时代,出兵制国不过千乘,兵员不过十万。将军您却一定要用六十万,太多了。”王翦回答说:“五霸时代打仗都是君子式的,在指定地方开战,按约定日期厮杀,列阵和交战的步伐都要讲究规则,敌人倒地就不能再打,只分胜负而不侵占地盘,即使是刀剑相交,也要互相礼让,所以呢,帝王用兵,从不用众。齐桓公作内政,胜兵不超过三万人。
现在呢,列国兵争,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逢人就杀,遇地就攻。围城动辄就围好几年。农夫都拿起了武器,孩童也报名参军,打起仗来都不会少于几万十万人。况且楚国地大物博,号令一出,百万之兵数日就可完成集结。我要六十万,还是保守的呢。”
秦朝灭楚的战争,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争,相信很多朋友对此都很熟悉:悍将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楚,大败而归;而后秦王请出老将王翦,给了王翦60万大军,才终于踏平楚国。
那么,为什么王翦坚持灭楚之战必须要60万大军呢?想要了解其中缘由,还是需得比较一下李信与王翦二人攻楚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大概情况。
战国末期,天下大势已经明显往西倾斜。起先称霸的山东齐国,已经在与燕国的争斗中元气大伤;而在马陵之战后,中原霸主魏国也从一流强国沦为了二流;即便是历经胡服骑射的赵国,也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中实力大减。秦国东扫六国的势头,看似已经无可阻力。
然而,摆在秦军面前的敌人,还有一个南方的楚国。
楚国的领地从黄河直到长江,广阔无垠。即便历经秦楚数场大战,楚国的实力已经江河日下,但受惠于其广大的疆域,它的体量还是足以拖垮来犯之敌。就算秦军在兵锋上已能势如破竹,真正要和楚国打一场灭国之战,还是需要做好最大的投入。
不过,当秦王问及文武众臣如何灭楚时,年轻有为的秦将李信显然还是还是低估了看似颓靡的楚国,自称只需二十万人即可灭楚。只有老将王翦尚且看得清当时的形势,因而坚持要求动用六十万人马。
出于对当时秦国综合实力的考量,以及对王翦年龄的质疑,秦王认为老将王翦已经开始变得“迂腐”和“胆怯”,非常不满。因此,当秦国真正开启灭楚之战时,年轻的李信和悍将蒙武自然成为了嬴政的不二首选。
其实,早在灭楚之战前,李信已经在灭赵伐燕的战争中显露出十足的军事才能。但纵观灭楚之战前的几场战争,李信均没有统筹整场战争的经验:灭赵之战时,秦军主力的统帅权还是集中在老将王翦的手中,李信只不过率领一部与王翦完成对赵国的合围;而在伐燕之时,李信也不过率先遣部队突入燕地,有先锋之功。
因而,当李信的二十万大军攻入楚地之时,其本身的骁勇加上秦军的战斗力自然是势如破竹。但是,当我们认清李信的进军方式时,却不难发现他犯了兵家大忌——后方不稳:
一开始,秦军自颍川郡出发,向南进攻平舆(今河南境内)和寝丘(今安徽省西北),都大获全胜,可见如在正面冲突,楚军并无多大胜算。可当李信拿下鄢郢(今湖北襄阳),准备和蒙武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之时,昌平君却突然在郢地发动变乱,切断了李信的后路。与此同时,楚将项燕的军队也尾随在了李信大军的身后,最终乘着李信不备,突然杀得秦军不知所措,大败而归。
究其缘由,正是因为李信的贸然轻进,疏忽了后方的防备,才输得如此之惨。
遭此大败,嬴政只好亲自来到王翦的故乡找他,请他率军攻楚。但当着秦王的面,王翦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六十万军队,只能多不能少。
为了统一大计,嬴政只好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公元前224年,王翦与蒙武率军60万南下攻打楚国,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要知道在当时,秦国所能动员的兵力不过百余万,除去各地的防卫部队和在提防燕、齐两国的军队外,这六十万人几乎是秦国剩下的所有家当了。秦第一次开启灭楚行动时,秦王嬴政首选李信的20万大军计划,也正是这样的原因。
而王翦这一次坚持要用60万大军灭楚的原因,则是基于以下三点的考虑:
一.楚国军事潜力确实不容小觑
虽然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国力已经稳居诸国之首,但是占据了大片国土的楚国仍然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与秦军抗衡。楚地原属蛮荒之地,楚国人大多民风彪悍、勇于作战。如果秦军不能有足够的军力,就可能再次遭到向李信那样的失败。但在统一的征途上,嬴政不能承担第二次挫折。
因此,为了确保胜利,王翦更加明白必须以最强大的兵力压向楚国。以楚国的国土和人力,即使有一百万楚人抵抗秦军也不意外,李信想用二十万人彻底击垮楚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攻城容易,守城难
在李信伐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二十万秦军确实已能轻松打开楚国国门,纵使李信和蒙武兵分两路,也能迅速攻入楚地。由此可见,秦军要攻进楚地、攻下城池,都并非难事。可难就难在保住这些城池,同时要挡住楚军的反扑。
要知道,灭楚行动打的可不是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不是为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场灭国之战,一场能把整个楚地彻底纳入秦国统治版图的全面战争。为了这些,秦军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正面杀敌、后方防御、保护粮道、探测敌情……如果仅凭二十万人,还要照顾楚国这么大的国土纵深,恐怕再强大的军队也分身乏术。
三.楚军方胜,士气正高
如果说李信出兵前,王翦的要求只是其个人的想法,那么李信伐楚之后,王翦的要求就更加坚定了。正如春秋战国过去数百场征伐一样,军队的士气对于其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楚国人在项燕的带领下刚刚获得大胜,如果秦军不以盛大的军容出击,那么秦军中颓丧的士气将会导致又一次溃败。
而当王翦入楚之后,为了避免像李信一般的轻进,从而避开项燕主力的尾随突袭或分割围剿,即使是带领着60万大军,他也没有第一时间与楚军展开生死决战。相反,王翦手下的秦军全然不像一个进攻者,他们在营寨中筑起高墙,日日只顾操练,即便楚军在城下叫阵好几天也没有人回应。当然,这也并非王翦懒惰,而是其看得出楚军旺盛的士气,明白贸然出击将带来的后果。
确实,王翦的担忧和考虑是对的。听说秦军再次来犯之后,楚国又一次动员大军前来抵抗。但秦军的坚守不出,就是让楚国人无可奈何。甚至于,秦军将士还在军营里玩起了投石游戏来进行锻炼,不管楚军如何叫阵,就是不管不顾。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指挥,内行看后勤”,秦军这一次凭借着强大后勤实力,与楚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消耗战。楚军面对秦军的高墙束手无策,而秦军又一直不出城,只是坚壁自守。最终,楚军的粮草难以为继,项燕只得无奈命令军队向东撤去。
就在此时,王翦抓住战机,果断进攻,跟在撤退的楚军身后穷追猛打。而此时的楚军士气和体力都已被消磨殆尽,根本无力应战,于是很快,秦军便踏平了楚军的主力,之后不费吹灰之力横扫了整个楚国。
公元前224年,秦王照众人商议想要灭楚,王翦认为灭楚需要有60万人,但是,李信却认为,灭掉楚国的话只需要20万就好了。然后秦王就采取了李信的措施,没有想到失败了。于是,王翦就率60万兵出征,终于把楚国给灭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对于这一点,王翦给秦王解释过,他说之前攻打其他的国家就像是打游戏一样,是讲规则的。但是现在和之前不一样了,现在打一场大战,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这样一来,就需要有好多的兵力,而且楚国的地盘非常大,如果要是没有很多的兵力的话,恐怕是不能够把楚国攻下的。秦王感觉王翦说的有道理,毕竟现在时局不一样,肯定要准备好人手。
我感觉王翦是故意这样对秦王说的,因为他只有非常突出强调楚国比较强大,才能够得到秦王那么多的军队。而且他之所以这样说,还和李信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李信在攻打楚国的时候,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打了胜仗,但是往楚国内部打的时候就不行了。因为攻打的时候比较容易,但是想要守住一个地方是非常难的。
而且楚国的地盘非常大,攻打了一个地方之后,自然要留下将士守候,不然的话,之前攻打的就白费了。虽然说攻打的时候非常容易,但是也一定要防守着楚国的人反扑,所以说,他需要留有一定的人,做好后援。其实这也就是王翦要60万人的原因。
灭楚之前秦国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实力悬殊的对决让很多人怀疑王翦是否真的需要动用这么多的部队。通过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够得出王翦向秦始皇索要的这六十万大军是有战略依据的,具体细节如下:
1.通过大部队的压迫让楚国不得不动用全国兵力进行对峙;
2.秦国强大的后勤能力确保了王翦的前线部队不需要担心粮草问题;
3.楚国在长期消耗之下不得不选择冒险撤军。
从最后的结果不难看出王翦这一战略决策的高明之处,他没有像李信那样在正面战场上和项燕一较高下,而是通过秦国原本就占据优势的综合国力活活拖垮了楚国。项燕最后退兵的决定看似并不明智,实际上只是粮草将尽后的无奈之举。
一、施加压力秦国连续覆灭其他国家的浩大声势让身在楚地的人也同样感受到了畏惧,虽然李信兵败但秦楚之间实力上的差距并没有缩减多少,所以王翦很清楚只要己方的主力一直驻扎在对方的国境附近,那么楚将项燕也必须举全国之力和自己进行相持。
二、稳固后勤王翦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在于确保己方大军的粮草运输通道保持畅通,由于以颍川郡为核心的水路运输网非常的便捷,所以不论王翦在这个地区和项燕消耗多少时间,占据上风的永远都是前者。
三、等待破绽在边境线上耗费了一年多的资源之后,楚国国内已经到了濒临山穷水尽的地步,而庞大的秦国却仍然有余力继续消耗下去。项燕此时才算对王翦的目的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个时候不管做什么都已经晚了,他撤军的命令正是王翦苦苦等待了一年多才等来的机会。
你认为王翦在战国众多名将中能够排第几呢?
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笑到最后的国家,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秦始皇只花了十年的时间打完了统一战争,但是秦国为此打了上百年的基础,最终才能完成全国统一。六国中秦国打的最艰难的应该数楚国了,秦国出动二十万大军都没有吃掉楚国,最后还是靠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才灭掉了楚国,可见灭楚战争打的有多困难。
秦王嬴政是在公元前224年决定发动灭楚战争的,当时他问了新起之秀李信和老将王翦各需要多少兵马可以打败楚国,李信说“二十万足矣”,而王翦则说“非六十万不可”,虽然秦朝实力强大,但是要一下拿出六十万兵马给一个人率领未免有些吃力和冒险,秦王也以为王翦是年老无力才要这么多兵马,所以没有答应王翦的请求。
于是派了李信率二十万兵马前去攻楚。李信毕竟也是秦国著名的将领,还是有些能力的。秦军兵分两路,李信率军攻打平舆,蒙恬率军攻打寝丘,起初能大败楚军,但是李信急功急切,攻陷郢都后中了楚将项燕的诱敌深入之计,项燕率领楚军追击李信,三天三夜未曾停军,最终大败秦军,李信兵败而逃。
秦军战败的消息传回秦国震动了朝堂,秦王无奈只好请称病不出的老将王翦出马,也同意了王翦要六十万兵马的请求。可是为何王翦执意要六十万大军才能灭楚呢?
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的目的是要灭亡楚国,而不是小打小闹,一旦出兵就要有必赢的把握,否则如果战败削弱自身实力事小,扰乱统一六国的计划事大。而且如果想要灭亡楚国,就需要把楚军全部歼灭,但是楚军当时分散在了楚国各地,想要把楚军集中起来就要大军压境,让楚国有危机感,这样不仅楚国会将军队集中起来对付秦军,也为秦国歼灭楚军创造有利条件。
王翦是个会运用心理战术的老将,喜欢以静制动。当时秦军刚刚被楚军击败,士气正低落着,楚军也因为打了胜仗士气高涨,显然此时不宜贸然进攻。于是王翦让士兵安营扎寨,静观其变,项燕也因为秦国这次来了六十万大军,有所忌惮,不敢贸然行动,于是两军就这么对垒着。直到一年后楚军高涨的士气消散的差不多了,而秦军内部也已经走出了战败的阴霾,都开始在军营扔石头玩了,可见已经十分放松了,此时的秦军只要稍微整肃一下就可以立刻投入战场。
反观楚军这边,项燕在经过一年多的和平对垒后,以为秦军不是来和楚军决战的,而是怕楚国因为刚击败李信的二十万大军而趁胜追击,所以派兵来阻挡。项燕错误的认为战事不会爆发,加上一年的对垒军队的后勤补给也跟不上了,于是决定率军撤退。王翦立刻抓住战机,趁着楚军东撤之时全军出击,大败楚军。
此一战使得楚国灭亡成为板上钉钉的事,秦国离统一又进了一步。当初李信的失败不仅是因为他年轻骄傲,更是他错误的以为只需要攻入楚国都城就能灭亡楚国了,殊不知只要楚军还在,楚国就不会亡。但是王翦是抱着全歼楚军的目的的,所以他要了六十万大军,这是一个老将的智慧,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李信还是比不了的。
王翦,战国末期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立,为秦始皇统一华夏立下赫赫战功,其主要战绩包括灭赵、灭燕以及灭楚,可以说是剪灭六国的最大功臣。后世对他的评价可概括为八个字“智而不暴、勇而多谋”,而王翦之所以能善终,与其谋略得当也有相当程度的联系。但虽说王翦智勇双全,可他仍有一些观点给后世留下不少疑惑,最著名的就是他向秦始皇坚决索要60万军队,才肯出战楚国。
天时
当时,秦始皇刚刚铲除内乱,并积极任用李斯为相推行统一大略,而赵国、燕国彼此交战正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秦国以援助燕国为号,伺机发动了对赵国的侵食,至公元前229年,秦军已大破赵军,俘虏赵王,并在赵国都城邯郸设立郡县。赵公子嘉率领残部于代郡自立为王,负隅顽抗。无独有偶,秦军又乘势攻取燕国国都蓟城,燕王被迫迁都辽东,并杀死太子丹与秦国求和。韩国、魏国也同样不能避免覆灭的命运,尤其魏国,在水淹大梁(魏国都城)三月后被迫出降,实在是六国之中最为狼狈的投降。可以说秦国此时势如破竹,六国的覆灭已成定数,只剩齐、楚这样的大国可以苟延残喘不多的时间了。
人事
虽说大势所趋,但楚国仍然是屹立数百年的大国,与齐国不同,楚国原本为子爵国,全仰仗先祖们刀枪搏杀才占据了广袤的疆土,赢得了诸侯的敬畏,甚至一度可以与赵魏韩三国之源的晋国争夺天下,并在楚庄王时期问鼎中原,后世国君总有恢复光荣的梦想,也有不乏的举动,以致楚国始终是南方最有实力的霸主。所以这样的灭国战争之前,秦国是召开过重大会议的。
正如史籍记载,王翦此时的表态有些“低调”,他认为消灭楚国“非六十万人不可”,这句话将始皇帝下了一个踉跄,因为六十万是秦国当时绝大部分兵力,这意味着始皇帝的生死都可能被这个“老匹夫”掌握,深息法家集权精神的秦始皇当然很不乐意。相反,秦将李信的观点则让始皇帝很振奋,“二十万足矣”,这意味着省人、省力、省粮食,当然也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始皇帝快乐的答应了他,并且轻易的认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