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没有历史书上没有写或者一笔带过,但是对整个历史影响又比较大的人物事件吗

时间: 2022-04-15 13:01: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有没有历史书上没有写或者一笔带过,但是对整个历史影响又比较大的人物事件吗

历史上.有宇文邕这个皇帝.北周武帝.虽然被隋灭了姓氏.北周就没有载入历史嘛?讲到隋的时候他也是一笔带过.

我看了很多的历史书为什么都没有讲宇文邕他在位时的故事?有谁能告诉我他在那时的事情?
  生平
  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天和七年(572),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始亲自处理国务。   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还俗,为历史上三武灭佛之一。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 宇文邕
  国家纳税服役。   建德四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   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赦免良人。突厥强盛,目北齐、北周为在南两儿。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为后,灭齐之后,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其长子宇文赟即位。不久赟让位于子宇文阐。又两三年,杨坚受禅,建立隋朝。
  评价
  宇文邕是我国历史中的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英才之主,历史看似要赋予他机会,却最终没有给予他时间。   现在我们都认为是隋文帝杨坚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宇文邕这个名字,别人对他都是那么的陌生。我们不应该忘记是他灭了北齐,使整个北方成为一体,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他要完成全国统一的愿望就在眼前的时候。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5岁,留给后人的只能是遗憾。后继者的无能、残暴注定了大周政权不能完成历史的使命,也暂时推迟了中国统一进程。   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从小就得到宇文泰的喜爱,常对别人说 “成吾志者,此儿也。”宇文泰死后大权很快落到宇文护手中宇文护先后恃杀二帝。560年宇文邕即位,称武帝。即位之初地位极为不稳,宇文护掌握实权。宇文邕只有忍耐。宇文邕为了表明自己对宇文护的信任,面对杀兄之仇装做无所谓的样子,对宇文护不做任何提防,处处按照宇文护的意思去做。有一次侯莫陈崇和宇文邕去原州,夜间,宇文邕执意要回长安,别人都不明白意思。侯莫陈崇却装聪明对身边众人说今年晋公不利,晋公当死。宇文邕听说后,召集大臣,当着中大臣的面把他痛骂一顿,当天夜里侯莫陈崇就被宇文护逼迫自杀了,可见其韬光养晦。   公元572年,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宇文邕和他一起去见太后,说太后最近经常喝酒希望宇文护劝诫太后,并让他对着太后宣读《酒诰》,宇文护不知道是计,就答应了,正在读的时候,宇文邕用玉珽猛击他头部,在宦官何泉和卫公宇文直的帮助下杀死了宇文护,随后剪除其党羽,从此开始掌握实权。   为了增加收入扩充军队武帝强制还俗灭佛。从西魏到北周建立,由于战事不断,很多壮丁都死于战乱中,人口数量少,自然灾害也不断侵袭,农民们被迫要饭。那些寺院里的和尚、僧侣,他们不用服兵役,不纳税,不赈济灾民,反而趁机吞并农民土地,加重人民负担,也严重威胁着北周政权。于是改革政治、取消佛教势在必行。一位叫卫元嵩的和尚到了武帝面前述说了灭佛立道的建议。武帝很是高兴,命卫元嵩还俗,并给予了很高的职位,但卫元嵩并没有要。不久又因为一次农民起义,让他下定决心,取消佛教。   公元574年,宇文邕召集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等,共同讨论佛、道,二教的优劣。找到灭佛借口。此举使北周的的国力大大增强,   公元575——577年武帝出兵灭北齐。   武帝勤与政事,生活简朴,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并且不好色,后宫妃嫔仅有10余人。可惜英年早逝,“平突厥,定江南”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宇文邕年表
  公元543年,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出生。   公元560年,宇文邕即位,是为周武帝。   公元563年,宇文邕派兵讨伐北齐,不幸失败。   公元572年,宇文邕杀掉权臣宇文护,开始亲政。   公元575年,宇文邕第二次伐齐,连夺北齐30余座城池。   公元577年,宇文邕第三次对北齐用兵,攻下齐都邺城。   公元578年,在出征讨伐突厥的路上,宇文邕一病不起,回到洛阳后当天死去。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公元560—578在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曾用年号:保定(561-565);天和(566—572三月);建德(572年三月-578年三月);宣政(578年)。谥号武帝;庙号高祖;陵墓孝陵。

生平
  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天和七年(572),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始亲自处理国务。   

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还俗,为历史上三武灭佛之一。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国家纳税服役。   

建德四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   

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赦免良人。突厥强盛,目北齐、北周为在南两儿。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为后,灭齐之后,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其长子宇文赟即位。不久赟让位于子宇文阐。又两三年,杨坚受禅,建立隋朝。

评价

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从小就得到宇文泰的喜爱,常对别人说 “成吾志者,此儿也。”宇文泰死后大权很快落到宇文护手中宇文护先后恃杀二帝。560年宇文邕即位,称武帝。即位之初地位极为不稳,宇文护掌握实权。宇文邕只有忍耐。宇文邕为了表明自己对宇文护的信任,面对杀兄之仇装做无所谓的样子,对宇文护不做任何提防,处处按照宇文护的意思去做。有一次侯莫陈崇和宇文邕去原州,夜间,宇文邕执意要回长安,别人都不明白意思。侯莫陈崇却装聪明对身边众人说今年晋公不利,晋公当死。宇文邕听说后,召集大臣,当着中大臣的面把他痛骂一顿,当天夜里侯莫陈崇就被宇文护逼迫自杀了,可见其韬光养晦。   
公元572年,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宇文邕和他一起去见太后,说太后最近经常喝酒希望宇文护劝诫太后,并让他对着太后宣读《酒诰》,宇文护不知道是计,就答应了,正在读的时候,宇文邕用玉珽猛击他头部,在宦官何泉和卫公宇文直的帮助下杀死了宇文护,随后剪除其党羽,从此开始掌握实权。   

为了增加收入扩充军队武帝强制还俗灭佛。从西魏到北周建立,由于战事不断,很多壮丁都死于战乱中,人口数量少,自然灾害也不断侵袭,农民们被迫要饭。那些寺院里的和尚、僧侣,他们不用服兵役,不纳税,不赈济灾民,反而趁机吞并农民土地,加重人民负担,也严重威胁着北周政权。于是改革政治、取消佛教势在必行。一位叫卫元嵩的和尚到了武帝面前述说了灭佛立道的建议。武帝很是高兴,命卫元嵩还俗,并给予了很高的职位,但卫元嵩并没有要。不久又因为一次农民起义,让他下定决心,取消佛教。   

公元574年,宇文邕召集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等,共同讨论佛、道,二教的优劣。找到灭佛借口。此举使北周的的国力大大增强,   

公元575——577年武帝出兵灭北齐。   

武帝勤与政事,生活简朴,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并且不好色,后宫妃嫔仅有10余人。可惜英年早逝,“平突厥,定江南”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虽然被隋灭了姓氏.北周就没有载入历史嘛?讲到隋的时候他也是一笔带过. 这是嘛意思,好晕。

因为北周武帝不出名。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公元560—578在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曾用年号:保定(561-565);天和(566—572三月);建德(572年三月-578年三月);宣政(578年)。谥号武帝;庙号高祖;陵墓孝陵。
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天和七年(572),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始亲自处理国务。   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还俗,为历史上三武灭佛之一。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 宇文邕
国家纳税服役。   建德四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   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赦免良人。突厥强盛,目北齐、北周为在南两儿。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为后,灭齐之后,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其长子宇文赟即位。不久赟让位于子宇文阐。又两三年,杨坚受禅,建立隋朝。

有没有历史书上没有写或者一笔带过,但是对整个历史

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总 统府,这么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居然一笔带过,不提是谁指挥,哪支部队攻占的。

有什么详细的历史人物故事么?急!

还包括人物说的话,做的事
秦二世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时,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害哥哥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有赵高才有帝位

胡亥的即位完全是赵高为了自己专权而一手策划的,在秦始皇的众公子中,胡亥论才干绝对不够即位的资格。他的长兄扶苏是最优秀的,秦始皇也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虽然秦始皇并不是很喜欢他。为了增长他的治国经验,派他到北面的边境上和蒙恬一块戍守。

而胡亥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是出名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帝王儿子的风度。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让儿子们也参加。胡亥也遵命赴宴,但他不愿和大臣们循规蹈矩地在父亲面前喝酒,早早吃饱了便借故退席了。在殿门外整齐地排列着群臣的鞋子,因为按照当时秦的规定,大臣进入宫殿时必须将鞋子脱下放在殿门外。参加酒宴的群臣的鞋子摆放得整整齐齐,这却成了胡亥胡闹的道具。他借着酒劲,边走边随意地将群臣的鞋子踢得横七竖八。人的言行是一致的,后来胡亥做皇帝治理天下,结果就像他原来踢鞋一样把国家"踢"得乱七八糟,最后乱得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胡亥的公子哥的形象加上赵高的教唆,使他在邪路上渐渐地越走越远。赵高本是宫中的一个太监,但他也有一些才干,如精通刑法,不但身高力气大,字也写得很好,深得秦始皇的宠信,一直提拔他做了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为了巴结胡亥,赵高经常教胡亥书法和如何断案,加上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将胡亥牢牢地控制住,一切听他指挥,这是以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的基础。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胡亥也随行,当时他二十来岁,仍是个公子哥。秦始皇病死后,受到赵高的蛊惑,和赵高、李斯一起改了秦始皇立长子扶苏继承帝位的遗诏,自己登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帝位,结果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赵高的阴谋之所以得逞,李斯的作用不容忽视。赵高深知李斯的地位对他立胡亥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设法说服了李斯。

赵高对李斯说了他的打算,李斯却一口回绝。

赵高不慌不忙地说:"李丞相,您最好好好考虑一下,在朝中,您的功劳能和蒙恬相比吗?您的威望、您的计谋能和蒙恬相比吗?况且,扶苏对您的信任也没有对蒙恬的深,假如扶苏即位,那丞相的职位肯定就是蒙恬的了,哪还会有您的地方。丢掉丞相倒是小事,身首异处也不是没有可能。您还是好好想想吧,命运就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

李斯权衡利弊,终于和赵高走上了同一条不归之路。

残害兄弟姐妹和忠臣

胡亥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自己的哥哥扶苏。胡亥和赵高、李斯一起伪造了诏书送到在北面边境戍守的扶苏和蒙恬处,假诏书斥责扶苏和蒙恬戍边十几年,不但没立战功,相反还屡次上书肆意非议朝政。扶苏更是对不能回京城做太子而耿耿于怀,怨恨不已,所以对扶苏赐剑自刎。蒙恬对扶苏的行为不进行劝说,实为对皇帝不忠,也令自尽。

扶苏听了诏书,流着泪想要自刎,蒙恬毕竟比他有些经验,劝他向皇上申诉,如果属实再自刎也不晚,但扶苏却说:"父皇让我死,还有什么可申诉的呢?"说完含泪自尽。而蒙恬却据理力争,不肯自裁,使者见他不听从诏命,就将他投入阳周(现在陕西子长北)的监狱里。

做皇帝后,对其他众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残忍有加,毫无人性。

胡亥屠杀自己兄弟最残忍的是在咸阳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将十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阳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刑场惨不忍睹。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被逼自尽。他们三个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稳,胡亥找不出什么罪名陷害,就关在了宫内。等其他许多的兄弟被杀后,赵高派人逼他们自尽,将闾他们对来人说:"宫廷中的礼节,我们没有任何过错。朝廷规定的礼制,我们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我们更没有一点过失,为什么说我们不是国家忠臣,却要我们自裁?"来人答道:"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被定罪处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三人相对而泣,最后引剑自刎。

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名声好一点的是公子高。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难逃厄运。但逃走又会连累家人,于是下决心用自己的一死来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书给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很高兴,又赐给他十万钱。

除了兄弟姐妹,胡亥对其他不听话的文武大臣也不放过。首先迫害的是蒙恬兄弟俩,开始胡亥想继续用他们兄弟俩,但赵高害怕他们对自己构成威胁,就向胡亥造谣说,秦始皇原来曾想立胡亥做太子,但蒙恬的兄弟蒙毅极力阻止,秦始皇这才打消了立他做太子的念头。胡亥却信以为真,不但没有释放蒙恬,还将蒙毅也囚禁在代郡(现在河北省蔚县东北)的监狱中。后来,胡亥派使者逼蒙毅自尽,然后又派人到阳周的监狱中逼蒙恬自杀,蒙恬开始不肯,声辩说要见胡亥,请他收回诏命,使者不许,蒙恬见生还无望,只得服毒自尽。

对其他的大臣,胡亥在赵高的唆使下,也大开杀戒。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为免遭羞辱而死,选择了自尽。在杀死大臣的同时,赵高将自己的亲信一个个安插进去,他的兄弟赵成做了中车府令,他的女婿做了都城咸阳的县令,都是要职,其他朝中的要职也遍布赵高的党羽。胡亥只知道自己享乐,对赵高的这些阴谋动作毫无防备,最终死在了赵高之手。

杀了许多朝中的大臣,赵高还不满足,又寻找机会唆使胡亥对地方官吏也下毒手。在胡亥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9年年初,胡亥效法自己的父亲秦始皇,也巡游天下。南到会稽(现在的苏州),北到碣石(现在河北昌黎北),最后从辽东(现在辽宁的辽阳)返回咸阳。在巡游途中,赵高阴险地对胡亥说:"陛下这次巡游天下,应该趁机树立自己的威信,把那些不听从的官吏诛杀,这样您才能有至高无上的威信。"胡亥不问青红皂白,就连连下令诛杀异己,结果弄得大臣们惶恐不安。赵高实际上把年轻无为的胡亥当成了扩张自己权势的工具。

对于李斯这个原来的盟友,赵高也没有放过,借胡亥之手除掉了这个对手。赵高设计使胡亥对李斯不满,然后又找机会向胡亥诬陷了李斯三个罪名:一是李斯原来参与了拥立胡亥即位,但后来总抱怨自己不受重用,想和胡亥分土做王。二是李斯的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而陈胜作乱经过三川郡时,李由却不积极镇压,因为他和陈胜是邻县的同乡。听说李斯和陈胜他们也通过讯息。三是李斯作为丞相,权利过大,超过了皇帝,但还不满足,似乎有异心。

胡亥听了赵高的话,想抓李斯,但又没有真凭实据,就先派人监视李斯。李斯听到消息,就上书揭发赵高的劣迹。胡亥却不肯相信,反而将书信给赵高看。赵高知道和李斯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就进一步地罗织罪名诬陷李斯。胡亥将李斯抓捕,交给赵高负责审理。赵高自然不肯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对李斯用尽了酷刑,逼李斯认罪。李斯无法忍受酷刑折磨,只得屈打成招。赵高拿着李斯的供词上报胡亥,最后,李斯在公元前208年,即胡亥即位的第二年,被处以极刑:先是黑京面(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醢(音海,即剁成肉酱),这在当时是最为残忍的一种处死方式,叫做"具五刑",即用五种刑罚处死。李斯的一家也同时被杀。赵高后来也为自己的残忍付出了代价:两年后被秦王子婴诛杀。

苛政超过其父
胡亥坐上帝王宝座之后,一心想享乐一生,有一次他对赵高说:"人这一生就像飞奔的马过墙的缝隙一样快,做了皇帝,我想尽心享乐,爱卿你看呢?"这正合赵高心意,从此讨好胡亥享乐,自己更大胆地专权。

有了赵高的支持胡亥还不放心,又向李斯询问如何才能长久地享乐下去。他对李斯说:"我听韩非说过,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房子是茅草做的,饭是野菜做的汤,冬天裹鹿皮御寒,夏天就穿麻衣。到了大禹治水时,奔波东西,劳累得以致大腿掉肉,小腿脱毛,最后客死异乡。做帝王如果都是这样,难道是他们的初衷吗?贫寒的生活大概是那些穷酸的书生们提倡的吧,不是帝王这些贤者所希望的。既然有了天下,那就要拿天下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才叫富有天下嘛!自己没有一点好处,怎么能有心思治理好天下呢?我就是想这样永远享乐天下,爱卿你看有什么良策?"

李斯惟恐胡亥听从赵高的话,自己失宠,于是写了一篇文章《行督责之术》,向胡亥献出了独断专权、酷法治民的治国方法。即用督察与治罪的方式来巩固中央集权,镇压百姓的反抗与违法。李斯的策略代表了他的法律观念,后来秦朝的灭亡宣告这种法家思想的历史性破产。

有了李斯的主意,胡亥便肆意放纵自己的欲望。他继续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有了第一个,其他起义相继在各地爆发,被秦国灭掉的六国后裔们又重新打出六国的旗号反秦,各地称王割据的不计其数,陈胜的属将之一周文领兵十万直奔函谷关而来,秦的末日终于到了。

但二世胡亥根本不相信,只喜欢听天下太平的好话。在一次讨论是不是发兵平定起义时,胡亥竟然不同意有"反叛"的事,发兵当然也就没什么必要了。叔孙通了解胡亥,便说:"他们说的天下反叛根本就不对,先皇早已经拆毁了城墙,熔铸了天下兵器,有您明主坐堂,有严明法令行于天下,国家安定,人民富足,谁还会造反呢?现在陈胜这些人只不过是几个盗贼而已,地方官正在积极追捕,请陛下尽管放心就是了。"

胡亥听了,满心欢喜,直夸叔孙通说得好,然后他又问其他人,有的说陈胜是"盗贼",有的则说是"造反"。说"盗贼"的没有事,说"造反"的就治罪,因为说"造反"等于说天下大乱。治罪的罪名是"非所宜言"罪,就是说了不应该说的话,这种罪名是一种典型的封建专制刑法,秦朝后来虽然灭亡了,但后来的很多朝代都继续沿用了这种罪名来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指鹿为马,赵高逼死胡亥

赵高为了达到自己彻底专权的目的,对胡亥说了一大通很有"道理"的话,大意就是说胡亥年轻,经验不足,而且皇帝也应该少和大臣们见面,以免在大臣们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如果能居住深宫中听取赵高他们的汇报,有他们这些"栋梁之才"来辅佐,那国家会治理得更好。胡亥一听有道理,而且他也愿意呆在后宫中享乐,从此,朝中大小政事都由赵高一人来独断专行。

赵高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也害怕大臣们联合起来反对他,为了试验大臣对他的真实态度,赵高精心策划了一起在此后历史上遗臭万年的政治事件:指鹿为马。

在公元前207年,即二世三年,在一次朝会上,赵高弄来一只鹿作为礼物献给胡亥,对胡亥说这是一匹好马。胡亥听了不禁笑出了声:"丞相怎么开这样的玩笑,这明明是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仍然坚持说是马,胡亥便问在场的大臣们。大臣们因为害怕赵高的权势,又不知道赵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很多人便随声附和着说是鹿。其他人有的说是鹿,有的装聋作哑。事后,赵高便根据大臣们的不同说法区别对待:说是鹿的人一律找借口杀死,说马的人则被当成自己一派的人。

这件事过去后,赵高没事了,胡亥却有事了:他以为自己得了迷惑病。于是叫来太卜掐算,太卜却瞎说是因为他祭祀时斋戒不好引起的。胡亥便到上林苑里重新斋戒,开始还能坚持,后来又享乐开了。后来,胡亥将误入苑中的人当场射死,赵高知道后又借题发挥,先是让他的女婿阎乐上奏说,不知谁杀了人,将尸首扔到了苑中。然后赵高又装模做样地对胡亥说,皇帝因为是天子,所以射死了无罪的人要受上帝惩罚,也就是天子的老子的惩罚,同时鬼神会奉命降灾的。胡亥很害怕,赵高趁机叫他到别处的行宫去暂时躲一躲,胡亥很听话地就走了,赵高在朝中俨然皇帝一般。

胡亥此时并不了解天下的真实情况,等到陈胜的军队逼近了都城咸阳,他这才着了急,听从了章邯的建议,让他率领释放的骊山刑徒出战迎敌。这些刑徒常年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强壮,刚刚被释放,士气很高,在勇将章邯的率领下,初期打了很多胜仗,战胜了陈胜和项梁的部队,但后来,项羽破釜沉舟与章邯决战,使章邯作战失利,章邯向胡亥求救兵增援,又被赵高猜疑拒绝发兵。走投无路的章邯最终投降了项羽。章邯一走,秦的军队便不堪一击,秦朝江山危在旦夕。

到这时,胡亥才猛然醒悟过来,原来赵高说的天下太平竟是谎言,现在天下已经乱得要亡国了,胡亥言谈之中对赵高很是不满。原来就有篡位之心的赵高干脆先动手了。

赵高的女婿阎乐领着上千人,假称抓捕盗贼,直闯胡亥的行宫,最后胡亥抽剑自刎,死在最宠信的奸臣赵高之手。

胡亥死时只有二十三岁,皇帝也仅仅当了三年,后来以黔首(即百姓,因为秦朝崇尚穿黑衣)的礼节埋葬了他,墓地在杜南(现在西安西南)的宜春苑中。秦二世胡亥和秦始皇嬴政一样没有后来皇帝的谥号和庙号,这是因为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禁止臣下对君主议论评价,到了汉朝,随着治国思想由法家变成儒家,谥号和庙号也就出现了。

杨广
隋炀帝,名杨广(公元569-618年),隋文帝次子,内蒙古武川县人,他杀死文帝及兄长杨勇后继位。在位14年,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困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为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终年50岁,葬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15里的雷塘侧。

隋炀帝杨广,又名杨英,小字阿摩,公元581年封为晋王,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他立有大功,并笼络了一批人材,一心要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杨勇由于生活奢侈,渐渐失去了隋文帝的欢心。杨广就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节俭,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每当文帝到他府中,他就把浓装艳抹的姬妾锁进里屋,王府中只安排几个又老又丑的妇人,穿着粗布衣服,在左右侍侯,他又故意将乐器的弘弄断,使乐器上布满了灰尘。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文帝见了以为杨广象自己,十分称心。有一次,杨广外出狩猎,正逢大雨。侍卫给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拒绝着说道:“兵士们都在大雨中淋着,我一人岂能穿上独自避雨呢?”文帝听了以为杨广还具备仁爱之心,日后能成大事,更加喜爱,与此同时,杨广又勾结和杨勇不和的越国公杨素,在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极力中伤杨勇,诬陷杨勇在文帝生病期间,说他盼望父皇快死。文帝听后逮捕了杨勇,于公元600年废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篡位的第一步成功。

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卧床,杨广认为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怎样处理将要到来的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给了文帝。文帝读后大怒,马上宣召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此时,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无耻地调戏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杨广的蒙骗,拍着床子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皇后误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围的爪牙的密报,忙与大臣杨素商量后,带兵包围了皇宫,赶散宫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谋杀了文帝。杨广又派人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还没有作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就这样,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史称炀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大业”。 杨广一夺到帝位,就显露出荒淫奢侈,残虐人民的本性,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浪子、暴君。 杨广即位的第一年,就决定迁都洛阳。他命杨素营建东京宫室,又命宇文恺与封德彝等造显仁宫。

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又征集各地的奇材异石,运送洛阳。农民被迫运输,千里络绎不绝,使许多人活活累死在路上。他下令在洛阳西郊建筑一座西苑,占地二百多亩,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建筑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个别院,建筑非常华丽,每院由一个妃子主管。整个西苑被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杨广所到的宫院,池沼中的冰得赶快凿掉,用彩绸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上。苑内还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杨广游猎、观赏。晚上,杨广经常带着几千骑马的宫女,吹奏着乐曲,到西苑游览、夜宴。 同一年起,杨广为了游玩和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征调一百多万民工,历时六年,修建了一条东北起自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东南到苏杭,全长四千多里的大运河。河的两旁开辟大道,道旁种上榆树和柳树,岸边每隔两个驿站设置一座供杨广休息的行宫。自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共设置了40多座行宫。

开凿大运河,共用了约1亿5千万个人工,平均当时每户百姓要出近20个人工,还有许多开挖运河的民工累死在河中。有一段河道挖得浅了些,杨广竟下令将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工五万多人全部捆住手脚,活埋在岸边。在客观上,这条用无数劳动人民血汗修建成的大运河,起着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 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八月起,杨广三次通过大运河到江都巡游,他乘着长二百尺,高四十五尺,上下四层的大龙舟。 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别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首尾相望,绵延二百多里,拉船的纤夫就有八万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热闹非凡。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杨广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观赏两岸风景。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珍贵美味的食品吃不完,开船时就挖一个坑掉了事。许多百姓被弄得倾家荡产。 有一年,杨广从陆路去北方巡游,带了50万大军,特地征调了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修起一条大道。又征调了一百多万人,限期二十天,修筑长城,以保护他的安全。虽然杨广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但大运河在此后的近千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与禹论功不较多.”

到了北方,没有行宫,他命令巧匠宇文恺建造了一座活动宫殿,称观风行殿,上面可容几百人,可随时装拆,下有轮子转动。 杨广先后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在朝鲜半岛,隋朝时分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高丽最强,炀帝继位后,征召高丽王入朝不至,炀帝率大军征讨。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杨广进行了第一次征讨。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省掖县)海口大规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的有十分之三、四。他还征调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黎阳仓,洛口仓的粮食运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一千多里。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经常有几十万人。很多人倒毙路旁,尸臭不绝。准备就绪后,隋军一百多万人分海、陆两路进攻高丽,大败,只有2700人逃回。

大业九年正月,杨广第二次征讨高丽,四月炀帝再渡辽水,六月国内杨玄咸起兵攻洛阳,炀帝因后顾之忧,只好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国内农民起义席卷大东南北。炀帝妄想以对外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对高丽进行了第三次征讨。但当时农民起义军遍地皆是,征集的士兵或因道路阻隔不能到达;或沿途逃散。以致兵员不足,无法进军,只好与高丽和议,乘势收兵。 同时,杨广为了表示隋朝的富足强盛,他利诱西域使者和商人入朝,沿途郡县奉命耗费巨资迎送。公元610年,西域各国使者和商人齐集洛阳。从正月十五夜间开始,杨广命令在皇城端门外大街上置设盛大的百戏场,为西域人演奏百戏,戏场大至周围五千步,奏乐人多至18000人,几十里外都能听到乐声,灯光通明如同白昼,直演奏到正月底结束。西域人到洛阳东市做交易,杨广命令本市商人盛饰市容,广积珍货,商人都服装华美,连地摊上的卖菜人也得用龙须席铺地。西域人经过酒食店门前时,店主都得邀请他们入座吃饱喝足,不收分文,还说隋朝富饶,酒食照例不要花钱。市内树木也都用帛缠饰,以示富足。西域人问道:“你们隋朝也有赤身露体的穷人,为什么不用这些帛给他们做衣服穿,却白白用来缠树?”市人无言以对。就这样,隋文帝时期积累起来的巨量财富和民力被杨广无限止地挥霍和消耗着。而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又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开家园,大量田地荒芜,广大农民无法生活,只得吃树皮,树叶,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杨广又言无又无信。

公元615年,他再次去北部边境巡游,突厥几十万骑兵突然来袭,把他围困在雁门(今山西小代县),他只能抱着幼子杨杲日夜啼哭,束手无策。最后接受了大臣苏威等建议,下诏书保证不再出兵攻打高丽,并重悬赏募兵,各地县令纷纷应募,领兵前来求援,使他才得解围。但是,他回到洛阳后就推翻诺言,不给赏赐,并下令再次攻打高丽。 杨广如此暴虐的统治,终于在公元611年激起了农民大起义。但杨广却仍不加收敛,依然奢侈残暴,而且拒绝臣下的劝谏,他自以为才学杰出,对侍臣说:“别人说我只不过是继承先帝的遗业,其实,即使和士大夫比才学,我也应该做皇帝。”又说:“我生性不喜欢别人劝谏。如果是达官,再想以进谏来求取声名,我更不能饶他们。如果是一般百姓,我还可以饶他些,但决不让他有出头之日。”开国功臣高颎,贺若弼、宇文弼等重臣因为不满炀帝的奢侈,被炀帝加上诽谤朝政的罪名处死。公元616年,他不顾隋朝的安危,再次巡游江都,临出发时,小官崔民象上表谏阻,他把崔民象杀了。走到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小官王爱仁上表劝谏,他又杀死王爱仁,继续前行。到了梁都(今河南开封),有人拦路上书,说你如果定要去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他又杀死了上书人,最后,他来到江都。 农民大起义的烽火越燃越烈,杨广预感末日临头,一直胆战心惊,晚上他难以安睡,睡梦中又常惊呼有贼。要几个宫女象哄孩子那样哄着,摇抚着才能入睡。一天夜里,大业殿起火,他以为是农民军杀了进来,慌忙逃入西苑,藏在草丛中,直到大火熄灭以后才敢出来,逃到江都后,他更加荒淫无度,在宫中建造了一百多座殿房,各居美女多人,每天轮流由一房作东,他带着后妃侍女一千多人前去饮酒,整天酒不离口,日夜昏醉。他不愿听到不利的消息,但这仍消除不了心头的,常常对萧皇后说:“外面有不少人想计算我,且别管他,还是快快活活地饮酒吧。”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镜子呆呆地照了良久,对萧皇后说:“我这颗头颅不知道谁来砍它呢?” 萧皇后惊恐地问他为什么说这话,他强作笑容说:“贵贱苦乐没有一定,砍头也不算什么。”当然,他是不肯束手待毙的。眼见隋朝的大部分土地已被起义军所控制,隋军只是困守着洛阳、江都等几座孤城,他怕江都不安全,准备迁都到长江南面的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命令民众给他修建宫室。杨广的禁卫军将士都是关中人,早已怨恨炀帝的久居江都,现在见他还要南迁,都愈加思念家乡亲属,纷纷谋划逃归故里,一时军心浮动,众叛亲离。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3月3日,将作少监宇文智与郎将司马德勘,直阁裴虔通等人,乘机推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煽动士兵,于傍晚时杀入宫中,杨广闻变,仓皇改换服装,逃入西阁,叛将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从宫女口中得知炀帝所在,引兵赶到西阁,只见炀帝和萧皇后正并坐在一起哭泣,杨广还责问叛将道:“我犯了什么罪,你们要如此对待我?”叛将们说:“你穷兵黩武,游玩不息,穷奢极侈,荒淫无度,相信奸邪,拒绝忠言,使男子枉死战场,妇女儿童死于野外,百姓失去生计,天下大乱,你还说没有罪吗?”杨广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至于你们,跟着我享尽了荣华富贵,我没有对不起你们,今天的事,是何人为首?”叛将说:“天下人对你这个昏暴之君都恨之入骨,岂止是一个人带的头。”说完就上前拉杨广下阁。这时,叛官封德彝赶来传宇文化及的命令说“这种昏君,用不着带来见我,赶快结果了他。”萧皇后哀求说:“皇上实在不贤,但看在以往对你们的恩情上,叫他让位,降为三公,留他一条命吧。”叛将们不允,以裴虔通为首,提刀要杀杨广,杨广叫喊道:“你们别动手,让我喝毒酒自尽吧”裴虔通不准,说毒酒不如刀锋省事。杨广哭着说:“我怎么也是一位天子,就让我留个全尸吧。”说完解下了自己的巾带,马文举接过巾带,和士兵们一起将他拥入内室勒死。 事后,萧皇后叫宫女拆去床做成棺材,暂时装殓杨广的尸体,不久,宇文化及将他葬于江都宫西面的吴公台下。唐朝建立后,迁葬于雷塘旁边。
破釜沉舟的历史人物是楚霸王项羽

故事简介: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文百度知道不是最好么。
随便找个成语搜一下。
那就买本24史好好看吧。盗版20
文章标题: 有没有历史书上没有写或者一笔带过,但是对整个历史影响又比较大的人物事件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510.html
文章标签:历史  比较大  书上  带过  事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