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古代可否通过破坏草场的办法来解决边患

时间: 2022-04-10 18:00: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中国古代可否通过破坏草场的办法来解决边患

青藏地区 1、草场破坏退化的原因是什么? 2、可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草场?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破坏耕地,垦草种粮
2、退耕还草;植树种草;合理放牧;加强法制宣传;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分季节轮流放牧;防止草场退化等.

古代远征大漠,军粮如何解决呢?

兵法上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打仗的军粮问题一直是战争当中的核心问题,这甚至于关于战争的成败。比如,总结出三十六计的檀道济就曾经运用沙子伪装成军粮,最后避免了一场大损失。但是在现代交通发达的情况下且常常有军粮问题发生,何况是古代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的绝大多数军事家也都想到了,比如中国最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就在《孙子兵法》当中写到:因粮于敌。也就是打到哪儿,吃到哪儿。而且孙武还主张,如果遇到敌人的粮食,能吃就吃干净;不能吃就带走;如果带不走,那就把它全部烧掉,烧掉敌人的军粮就是对我方最大的帮助。

在古代中国内部的战争当中,这种办法当然是司空见惯的。我们也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历史上的军队不会在中原行军的过程当中被饿死,即使是没有粮食,他们可以去向当地老百姓购买粮食;如果说没有钱的话,也有不少军队会选择去抢。毕竟,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饿死不虏粮食,冻死不拆房”的军队都是精锐当中的精锐。

然而,如果是远征大漠呢?譬如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之后,匈奴屡屡南下中原,使得汉朝不胜其烦。一开始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尚且还在隐忍当中,等到汉武帝即位以后,终于忍受不住了,发起了连续许多年的战争。但是这些战争绝大部分都是要远征万里,在不毛之地作战,粮食供给问题怎么办呢?


不像北方的匈奴南下中原,他们只要来到中原,处处都有吃的。这边种植的庄稼,老百姓家里养的鸡鸭猪狗,只要他们打到中原土地上来,他们就不愁吃不饱肚子。但是中原北伐,在大草原上,在大沙漠里,有什么可吃的呢?不像中原这样人口稠密,大草原和大沙漠到处都没有人烟——即便是想去抢,也没地方下手。

我们先来看看游牧民族自己是如何在草原和沙漠上生活的吧。他们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能够喂养牛羊,他们才有牛羊肉吃。但是等到冬天、春天草木枯萎的时候,牛羊也没得草吃,甚至还进入了繁殖的季节了,他们如何应对呢?这个时候他们就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

所以匈奴人又或者其他的什么人,如果遭遇了不好的年成,或者预估到某一年的冬天粮食肯定不够吃,那么他们就会准备一次“冒险”运动,也就是南下中原。中原的蔬菜、干粮,都是他们所最为缺乏的。尤其是中原的可以在冬天保存的干粮,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宝贝。如果能够换到南方的这些干粮,那他们肯定是不愿意去打仗的。


但是,南北方并不是经常处在和平友好的粮食交换买卖当中。虽然历朝历代都会有所谓的“马市”,以便于南北方商品的交流互换,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样的“马市”总是会终结,最后就得靠抢了。靖康年间,北方就南下中原并占领了中原。由于不事生产和经营,在后面出现了大量的饥荒,为了供给军粮,他们是这样来应对的。:

“自靖康丙午岁(公元1126年),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公元1133年)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杭州)犹食者。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那么,中原王朝北伐如何来给自己提供军粮呢?这一点汉朝的军粮探索之路是最为典型的。汉武帝一开始想要通过马邑之谋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掉匈奴问题,但是由于内部奸细的泄密,最终这个伟大的战略构想没能够实现。但是匈奴还是得要打的,于是汉武帝采用了更为粗暴的军粮供给办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钱砸。当时的两个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他们北伐的军队总人数没有超过10万的。但是他们每一次北伐所要直接运用到的人力,却往往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因为汉武帝需要给卫青、霍去病他们组建一条人力构成的粮食供给线。当然,除了出人力之外,还得要出粮食。所以这是一种消耗非常大的粮食供给办法。

不过在与匈奴的战争过程中,卫青、霍去病他们逐渐也找到了一些缓解他们军粮压力的办法。比如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就带着800人深入匈奴的腹地,俘虏了匈奴数千人。那么他带着的800人是如何在这数千里的路途当中就食的呢?其中当然要带一些干粮了,但是骑兵快速奔袭,不可能带太多的粮食,他们吃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卫青部将突袭匈奴的战果:

“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三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突然出现的卫青部将郭成一下子搞到了“畜数千百万”,这是不是给了卫青他们极大的想像呢?是的,如果汉朝的军队能够像匈奴掳掠汉朝的粮食、蔬菜那样掳掠他们的牛羊,其实汉朝的军粮供给也可以大大的减少。霍去病打仗都以突然袭击、长途奔袭为手段,我们有理由猜想,他们确实是盯上了匈奴人的牛羊。

那么,如何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匈奴人牛羊汇聚的地方呢?这时候博望侯张骞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认得匈奴的路。为了保证精准的打击匈奴人的牧场,汉朝出兵也往往在冬天或者春天,这时候北方大部分草场都枯萎了,留下的唯一的水草丰美的草原必然是少数,而且都被富裕的部落所占领。那么张骞只要带着大家去找那几个最丰盛的草场就可以了。

所以到了后面我们看到汉朝的战绩当中往往都有牛羊数十万、数百万这样的记载。这些东西大大减轻了汉朝的军粮补给压力,而且给士兵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毕竟牛羊肉在南方可不是随便能吃得到的。到了后来,汉朝甚至学习匈奴人,直接在出征的时候带上牛,一方面可以拉物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当军粮。比如李广利打大宛时: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馀匹,驴骡橐它以万数。”

远征大漠最开始是汉朝,出兵往往选择在冬天至初春,这时北方留下的水草丰美的草原必然是少数,且都被富裕的部落所占领。那么远征只要去找那几个最丰盛的草场就可以了。所以汉朝的战绩中往往都有牛羊数十万、数百万这样的记载。这样不但减轻了汉朝的军粮补给压力,而且给士兵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汉朝在出征的时候也都带上牛,一方面可以拉物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当军粮。
组织民力运输,汉武帝就曾经为了攻打漠北的匈奴调动五十万人运输粮草。
军粮在每个城池都屯有,当前方出现军粮缺少的情况,就就近将军粮运过去,并且还会不断的补充被运走的军粮。
古代远征大漠,会首先去寻找一些牧场,去抢夺一些牛羊来做为军粮储备,这样以来就不怕没有粮食吃了。

清朝为何能永久解决蒙古边患?

从周朝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就以机动性强,骁勇好战著称,从秦汉开始骚扰内地,成为历代统治者头疼不已的心腹大患。为了防范游牧民族入侵,历代王朝甚至不惜消耗海量的资源来修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入侵与反入侵,几乎成了中国北方两千年来的主旋律。

在南宋以后,蒙古部落迅速崛起,很快南下入侵中原。先后灭掉了西夏、金国和南宋,建立了元朝。即使在元朝灭亡以后,退到草原的蒙古人依然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时常入侵中原,还一度俘虏过明英宗。几百年来,蒙古一直是盘旋在汉人政权上的一块云,久久不能消散

但当历史前进到了满清统治的时候,蒙古却好像突然变成了一个乖乖虎,服服帖帖被满清政府呼来喝去,跟随清军出征,再也没有敢掀起什么波澜。与之相对的,清朝也再也没修建过长城,对蒙古完全不设防。

那么,满清统治者对蒙古势力到底用了什么魔法,才能让桀骜不驯的蒙古人如此老实呢?

一、和蒙古斗狠、以毒攻毒。

满清统治者搞定蒙古势力,总的说来就是“两硬、一软、一分”。

两手硬就是,手段硬、以毒攻毒,还有一硬是洗脑硬、政治思想教育;一软是用和亲的办法把拉近彼此的距离,用温柔乡把桀骜的蒙古人彻底泡软;一分是分而治之。

蒙古人就像草原狼、攻击性强,野蛮好斗,跟日本人有点相像。跟日本人不能讲道德,他们什么都不服,只服强者,见到弱者,他比谁都凶残,见到强者,他们就死心塌地拜倒你脚下。美国人要不是在太平洋战争把他们打残,他们怎么可能对美国俯首帖耳像奴才一样?

古人所讲的“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就是这个道理。

满清统治者出身蛮夷,也是天生的刀尖舔血的狠角色,比狠斗毒,蒙古人自叹不如。而且到了明末清初的蒙古人,虽然勇武,但不懂兵法,装备也不行,跟八旗兵较劲占不了便宜。

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金就对蒙古人多次发动战争,全力收拾蒙古,每次都打得蒙古军丢盔卸甲、鬼哭狼嚎。对于出尔反尔、采取“敌退我进”策略的蒙古人,康熙和乾隆的政策就是三光,彻底从肉体上进行灭绝,“全行剿灭”,斩草除根。

满清几代皇帝对蒙古都心狠手辣,毫不手软,以乾隆出手最狠。1959年,乾隆平定准格尔叛乱的时候,下令“一人不留”,尽情杀戮,该部落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几十万准噶尔人瞬间灰飞烟灭,千里大草原被鲜血染红,看不到一线生机。

经过多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大屠杀,蒙古族人口急剧下降,其它民族的人口相对增加;此消彼长,蒙古人沦落为少数民族,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中原的满清政府构成威胁。

二、联姻、泡软他们的斗志。

虽然满清从肉体上消灭了那些蒙古死硬部落,可是不可能把整个蒙古民族从地球上抹去;对那些不那么死硬的蒙古人,他们就采取拉拢的政策,束缚他们的手脚,瓦解他们的斗志,用联姻把他们变成自己人,用花花世界和女人,泡软他们的野性。

满清的联姻是实打实的,不像汉朝皇帝弄个宫女或者远房亲戚的女儿来冒充公主嫁过去。因为满清在没有入关的时候就有跟蒙古人接亲的习惯,再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因此满清皇帝联姻都是把亲生女儿、准公主嫁过去,而皇帝老儿也亲自把那些蒙古美女娶过来,给以名分,以显示满蒙一家不是喊口号的。

清军入关后,满清公主嫁给蒙古王公,满清皇帝和王爷娶蒙古贵族女人成了家常便饭,满清不少皇后都是蒙古人,皇后顺治的亲娘孝庄文皇后就是蒙古人,乾坤的女儿古伦公主就嫁给了蒙古贵族——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靠着和亲政策,蒙古贵族成为了清朝皇室的姻亲,被拉拢为爱新觉罗家族的“自己人”

联姻虽然有效,但只局限于对蒙古的上层统治者,对于大多数蒙古人,尤其是那些桀骜不驯、脑后长反骨,可能为患一方的好战分子,满清皇帝则采用了政治思想教育,进行驯化,把他们从“野生”变成圈养养。

三、磨灭斗志,思想驯服。

佛教早就传入蒙古,但影响有限,那些勇猛、斗狠的蒙古人没有工夫也不会去信佛。

但满清皇帝入关后,对蒙古人开始了大力推广喇嘛教的尝试,从康熙开始,把在蒙古推广弘扬喇嘛教当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来抓。19世纪时,蒙古共有喇嘛庙一千两百八十多座,信佛人数占蒙古人口的七成以上,平均每户都有一个青年或少年男子出家,而出家的人是不能生育的。

这样一来,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同时,蒙古人的民族性格也得到了彻底改变。这就像把一头野外的小虎关进笼子里圈养,长大了放出去的时候,已经成为小绵羊了。经过佛教佛经的熏陶,好战好斗的蒙古汉子,个个都成了温顺的佛教徒,即使给他们一把刀,也连一只鸡都不敢宰杀了。

四、分而治之。

清朝统治者在思想腐蚀的同时,还没有放松对蒙古各部的管控,对他们进行分割统治,以防他们进行串联。

满清把蒙古部落共被分为了二百多个盟和旗,这些盟旗只能在自己地盘活动,不能来往不能合并。满清统治者在各区域还部署有一到两名特派员,一旦发现有联系,马上报告,立刻严惩。

在草原上,天灾经常导致草场退化,牧民们需要进行游牧才能养活人口和牲畜。而清朝的统治者实行的严格区域管控制度,事实上终结了游牧的可能。这让蒙古部落抵抗天灾的能力变的很弱,导致蒙古人的人口进一步减少。

满清统治者为了搞定蒙古可谓是煞费苦心,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再没有对满清统治构成威胁。可是这种弱化其他民族的政策是落后的,错误的,是值得谴责的。在现代社会,蒙古族早就已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平等的对待他们。

因为当时清朝的军事实力要比蒙古强,蒙古忌惮清朝的实力。
因为满清就是从蒙古打过来的,蒙古就是满清的基地,也可以称是满清的老巢,这种情况下,满清绝对是不会让自己老巢出现隐患的。
因为满清的八旗军之前也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以他们很擅长在草原上打仗,所以他们可以将蒙古边患消除。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可否通过破坏草场的办法来解决边患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167.html
文章标签:草场  中国古代  可否  破坏  办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