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是不是有很多人死于黄曲霉素中毒

时间: 2022-04-10 16:04: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古代是不是有很多人死于黄曲霉素中毒

黄曲霉素真的这么毒吗

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因曲昔曲霍毒素袖称为前致癌物[1] .
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

当繁殖期到来的时候,黄曲霉通过孢子在空气中传播,遇到合适的宿主就开始生长,并且产生黄曲霉素。花生、棉籽、稻米都是黄曲霉喜爱的宿主。

如果动物和人吃了长了黄曲霉的食物,就很有可能摄入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其中,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素B1。

如果一次摄入大量的黄曲霉素,会出现急性的中毒症状。在对兔子的实验中,黄曲霉素B1的毒性比氰化钾强十倍,可以对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造成很大的损害,中毒者有可能因为肝脏衰竭和尿毒症死亡。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黄曲霉素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性有关。B1的毒性(其毒性比氰化钾毒性高)及致癌性极强且耐热(B1的分解温度为268℃左右,一般烹调加工破坏很少),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B1最为多见。

黄曲霉毒素分布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在水中的溶解范围为10毫克/升~20毫克/升, 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 在肝脏、肾脏,少部分分布在血液、肌肉、脂肪组织中,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为羟基化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环氧化作用。

为什么奶粉中会含有黄曲霉毒素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可以摄入:途径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摄入,途径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副教授何计国(微博)介绍,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黄曲霉毒素是微生物产生的,不像三聚氰胺属于恶意添加。黄曲霉毒素是脂溶性的,如果牛饲料中存在黄曲霉毒素,牛肉中含量不会很高。但内脏特别是肝脏中含量会高。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加热到280°都不会被破坏,所以奶粉中只要含有,就不会被去除。紫外线只能少量破坏。

黄曲霉毒素有何危害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生产企业如果使用劣质的原料,如发霉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产食用油,则有可能造成黄曲霉素超标,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重症者在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围广,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维护人类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下面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检疫要求:

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2761-81)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9676-88)规定,不得超过0.5微克/公斤。

测定黄曲霉毒素方法有哪些

目前,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有薄层层析法、液相色谱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法、免疫层析法、微柱筛选法、金标试纸法等。我国现行使用的国家标准GB/T 5009.22-1996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方法,GB/T 5009.23-1996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方法,GB/T 5009.24-1996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与B1的测定方法。此外,卫生部于1990年11月发布了《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食品的防霉去毒措施

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授徐克成介绍,颗粒状的被污染粮食可通过晾晒、清洗消除部分黄曲霉,但如果是粉末状的食物或饲料,则很难通过以上方法清除。

(1)     防霉:控制粮食含水量在12~13%以下即可防霉。保持米粒及花生外壳的完整,使用化学熏蒸剂,对防止霉菌侵染也有一定作用。

(2)    去毒方法:

挑除霉粒:适用花生。因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发霉,变色,破损及皱缩的花生中,挑除后,可使黄曲霉毒素含量显著降低。碾轧加工及加水搓洗:适应于大米,因毒素主要存在于米糠及大米表层。脱胚去毒:适用于玉米。脱胚法有两种:一是浮选,将玉米碾3MM左右的碎粒。加入清水,搅拌,轻搓,胚部碎片轻而上浮,捞出浮层;二是碾轧法,将玉米碾轧,去掉外皮及胚部.4)加碱破坏毒素:适用于食用油.5)其他:如紫外线照射,盐炒法等有一定去毒效果。

(3)   加强食品卫生监测。    

这两种食物尽量少吃,可能隐藏黄曲霉素,早知道早受益!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 ,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霉变的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素.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2021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黄曲霉毒素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对健康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因曲昔曲霍毒素袖称为前致癌物  .

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急问……急问……关于黄曲霉素。

泡黄豆会产生黄曲霉素,但请问:这个黄曲霉素是产生在豆子里,还是浸泡后被泡入水中?泡多久会产生黄曲霉素?黄曲霉素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黄曲霉素是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致癌
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他粮食、豆类及发酵食品为5ug/Kg。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标准为15ng/kg。30~50ua/kg为低毒,50~100ug/kg为中毒,100~1000ug/kg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属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代谢物,剧毒,同时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主要引起肝癌,还可以诱发骨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最强的物质之一。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菌丝生长时产生毒素,孢子可扩散至空气中传播,在合适的条件下侵染合适的寄生体,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被黄曲霉素污染过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例如黄曲霉污染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在干果类食品如胡桃、杏仁、榛子、干辣椒中,在动物性食品如肝、咸鱼中以及在奶和奶制品中也曾发现过黄曲霉素。
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黄曲霉的农作物之一,黄曲霉毒素对花生具有极高的亲和性。黄曲霉的侵染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不仅发生在花生的种植过程(包括开花、盛花、饱果、成熟、收获)中,而且在加工过程(包括原料收购、干燥、加工、仓储、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
花生中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其中B1的毒性最强和产毒量最大。为确保花生的食品安全,各国制定了严格的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如欧盟规定直接用于食用和直接用于食品原料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的最高限量为2微克/公斤,B1+B2+G1+G2的最高限量为4微克/公斤。日本规定花生黄曲霉毒素B1的最高限量为10微克/公斤。
花生黄曲霉侵染和黄曲霉产毒主要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一是品种抗性。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与栽培品种的抗性有关,即花生对黄曲霉具有品种抗性。
二是土壤。土壤本身也含有大量的黄曲霉菌,研究表明,花生黄曲霉感染与土壤的类型有关,变性土壤比淋溶性土壤的感染少。如果土壤缺钙,会影响花生果壳中果胶钙的积累,使果壳组织变松,产生烂果,从而给黄曲霉菌的侵染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温度和水分。特别是在花生收获前的30至50天即进入饱果前到成熟饱果期,高温干旱时(土壤含水量35%以下),容易发生黄曲霉侵染、生长、产毒。干旱使花生荚果含水量降低,造成荚果代谢活动变弱,使花生抗侵染能力降低。 此外,高温干旱有利于黄曲霉的生长,高温湿润的土壤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研究表明,在干旱条件下,黄曲霉侵染的起始温度为25℃~27℃,最适温度为28℃~30℃。干旱程度与黄曲霉的感染率和产毒率成正比,即干旱越严重,黄曲霉的感染率和产毒率越高。
另外,当水活度aw超过0.70(25℃)的花生易受侵染,水活度越高,花生受黄曲霉菌的侵染程度越高、黄曲霉菌的生长也越快,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也越高。刚收获的花生,荚果水分约为45%~55%,水活度值大大超过0.70,非常有利于黄曲霉菌的侵染、生长,如不能及时以尽快的速度干燥至安全水活度,就会导致黄曲霉菌的侵染、生长、产毒。
四是花生成熟度。适时收获的花生黄曲霉感染少,延迟收获的花生,黄曲霉感染率较高。
五是机械损伤。在花生种植和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力量(如除草、收获时的脱粒、加工时皮壳损伤等)造成花生荚果的损伤,为黄曲霉菌侵入、生长创造条件。
六是仓储条件。这包括仓储的相对湿度、储藏温度、仓储时间、仓储害虫和仓储氧气等。
干燥后的花生容易吸潮,使水活度升高,导致黄曲霉菌的侵染、生长。仓储相对湿度越高,黄曲霉毒素污染也严重。花生储藏期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65%之间,这样,既能保持花生品质,又能防止黄曲霉菌的生长。
黄曲霉菌产毒要求的温度为12℃~42℃,最适温度为25.7℃~32℃。黄曲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28℃,温度越高,黄曲霉菌生长越快,黄曲霉菌污染越严重。
储存时间越长,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越高。
赤拟谷盗、谷蛾、粉虫甲等是花生的主要仓储害虫,它们能造成花生损伤,导致黄曲霉菌的侵入、生长。
黄曲霉菌是喜氧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黄曲霉菌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都受到抑制。
为健康学会挑花生油
节假日里,人们容易陷入美食的包围圈,这个时候我们更加应该注意膳食平衡,给自己的身体补充必要的能量,而含有丰富营养的花生和花生制品花生油等,无疑是我们的最佳选择。不过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如果你选择食用花生油这种花生制品作为对自身健康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有力支持,那么并不是市场上销售的每一种花生油都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不能起到给身体添活力的作用,甚至还会有损健康。我们在挑选花生油的时候,除了要认准正规厂商生产的产品外,还要懂得判断。判别的主要手段在于油所采用的生产工艺,浸出工艺会破坏花生的营养,而纯物理压榨就能完好地保留花生的天然营养。[编辑本段]致癌物质--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是一种剧毒物和强致癌物质,为迄今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黄曲霉素为有荧光的毒素,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生蓝紫色、绿色的闪闪荧光。目前,化学结构已确定B1、B2、G1、G2等10多种。产生黄曲霉素主要菌种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此外还有曲霉、青霉、根霉等。黄曲霉素分布范围很广,凡是受到能产生黄曲霉素霉菌污染的粮食、食品和饲料都可能存在黄曲霉素。如被人和动物食用,就会造成黄曲霉素中毒。黄曲霉素B1和G1,可诱发肝癌和皮下肉瘤。黄曲霉素对动物的肝、肾、大脑和神经系统等均会引起病变。据报道,黄曲霉素含量在1微克/公斤可诱发癌症。1微克/公斤黄曲霉素含量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
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微克/公斤,其他粮食、豆类及发酵食品为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标准为15微克/公斤。30-50微克/公斤为低毒,50-100微克/公斤为中毒,100-1000微克/公斤为高毒, 1000微克/公斤以上为极毒,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编辑本段]黄曲霉素中毒处理方法
黄曲霉素主要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胃肠大出血而死亡。对于这种毒素,最好的防治方法是预防粮食等食物的霉变。消除毒素的主要方法是加碱破坏毒素。结晶的黄曲霉素B1,耐强酸和紫外线照射,加热到268-269℃时开始分解破坏。
诊断要点:(1)有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史。(2)四季均可发生,但常在阴雨连绵的收获季节后多发。(3)儿童更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来看,使人中毒的最危险年龄为1-3岁。(4)中毒前期表现为发烧、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5)2-3周后很快发生中毒性肝病表现:肝脏肿大,肝区疼痛,黄疸、脾大、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6)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多数患者在死前可有胃肠道大出血表现:(7)实验动物临床毒性研究表明,给动物喂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表现为渐进性食欲减退、口渴、便血、生长缓慢、体重减轻、皮肤出血、过度兴奋、抽搐、角弓反张等。病理解剖可见肝脏弥漫性充血、出血坏死等表现。
急救处理:(1)立即停止摄入有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2)补液,利尿,保肝等支持疗法。(3)重症病人按中毒性肝炎治疗。

黄曲霉素

临床上有没有死于黄曲霉素的病例?

临床上有死于黄曲霉素的病例,但是黄曲霉素中毒的人体病例不多见,常见的是哺乳动物中毒的案例。

据文献报道,黄曲霉素最早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英国一家农场的10万只火鸡因食用霉变的谷物,相继在几个月内死亡,而后的研究证明,致死因素就是黄曲霉素。

1974年,印度两个邦中200个村庄曾暴发黄曲霉毒素中毒性肝炎,自当年10月下旬开始,共延续了约两个月,一共有397人发病,死亡106人。流行仅限于农村中以玉米为主食的部族,原因是该年玉米收获时正值降雨,使玉米发生霉变,黄曲霉毒素含量高达每千克6.25-15.6毫克。

扩展资料

我国的案例

在我国,近年来因黄曲霉素中毒的人体病例不多见,常见的是哺乳动物出现黄曲霉素中毒的案例。

一篇发表在《中国畜牧兽医文摘》上的文章显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某羊场,2021年5月1日起羊开始发病,经场上兽医人员医治近10天无效。七星关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5月14日前去诊治时,调查发病羊有635只,已经死亡100只羊。

这些病羊出现食欲不振、磨牙、四肢无力、拉血便等症状,病理解剖发现,病羊心耳出血、肝脏严重变形硬化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切面有钙化点等。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调查饲料来源后发现,羊饲料是发霉的酒糟稻壳,由于大量堆积于露天场坝,有发热霉变的迹象。取霉变饲料样品送到实验室检测,分离出了黄曲霉菌,检测出黄曲霉毒素。综合分析确诊为羊黄曲霉毒素中毒病。

参考资料来源:潇湘晨报-一家9口聚餐7人死亡,到底是不是黄曲霉素中毒?目前也有专家提出另一种可能性!我们日常饮食哪些要小心?

临床上有没有死鱼黄曲霉素的病例,什么病例都可以发生的,所以临床少爷一环该有这样子的症状。
文章标题: 古代是不是有很多人死于黄曲霉素中毒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157.html
文章标签:很多人  死于  中毒  古代  黄曲霉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