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后膛枪后无革命 是什么意思

时间: 2022-03-27 19:00: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后膛枪后无革命 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做革命?

请详细说明这个词汇的由来,和真正含义。
“革命”一词在中国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革命”的意思很窄,只指改朝易性;语源是《易.革卦》的彖传:“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是变,命是天命。这一词义,两三千年里没有变化。

“革命”现在的用法,是从日本语来的。有一位叫陈建华的旅美学人,在98年的《读书》上写过一篇文章,指出晚清王韬的《法国志略》(1890年),第一次使用了现代语义的“革命”、“法国革命”,而王韬这个用法,和他这本著作的很多地方一样,取自日本人冈千仞的《法兰西志》和冈本监辅的《万国史志》。

在日本,“革命”这个词本也是从汉语来的,但到后世,已经被改造,可指变革,如“明治维新”便被称为“革命”,再后则与“国际用法”接轨。据冯自由《革命逸史》讲,1895年,孙中山来到神户,见到当地的报纸,上面说“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对陈少白说,这个意思很好,以后我们就叫革命党罢。陈少白的回忆(《兴中会革命史要》)与此略同,并讲到此前他们也只以为做皇帝才叫革命,自己只算是造反。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已接受了西方“共和革命”的内容,复加以排满的“种族革命”,故不但与保皇党势难两立,便与改良派也互相水火。孙中山后来总结“大三民主义”时消去了一些极端色彩,这是后话。

由于“革命”的现代用法初进中国时和法国大革命的关系,以及这个字眼在本土原有的语义,使它从一开始就有两种色彩,一是暴力,二是正义。特别是后一点,使清政府只说“乱党”,“贼党”,“叛党”,而绝不愿对孙中山辈使用“革命党”这样的虽然已经流传开来的字眼。孙中山《革命运动概要》说:“革命之名字,创于孔子。中国历史,汤武之后,革命之事实,已数见不鲜矣。”这在当时,是为自己的“革命行动”争取合法性的努力,但稍后,很多人已指出中国历史上只有造反和变乱,鲜见革命,而此时的革命,已旧瓶新酒。所以章太炎说:“吾所谓革命,非‘革命’也。”(《革命的道德》)就是这个意思。

“革命”很快流行起来。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著文提倡“诗界革命”,“革命”获得更广泛的语义。1902年,主张保皇立选的康有为写了一篇《答南北美州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选不可行革命书》,第二年,章太炎回敬以《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是当时,是影响非常大的一场争论。(同年邹容写了著名的《革命军》。)这里面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康有为的原文里有一句:“欧洲十六国,除法国一国为革命,……其余十余国,无非定宪法者,无有行革命者。”到了编入1918年的《不幸而言中不听则国亡》时,加了一个“大”字,改为“除法国一国为大革命”。从这一小地方,很可以品出“革命”一词演变的一些痕迹。

辛亥革命没有触及中国社会的底层结构;但北伐的“国民革命”,是席卷全社会的真正风暴。当时的革命宗旨,已加入“反帝”标签和“阶级”思想,中国延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至此才发生剧变。国共分裂后,互以“反革命”相诋。这段历史,人们都知道,我就不罗嗦了。

建国后,“革命”的词义变得越来越宽泛和具有压迫性,包容了上次革命行动的一切成果和与正统有关的各种现象,并成为价值体系中裁决一切的核心词。在理论上,马、恩曾提出“不停顿的革命”的设想,为毛泽东继承后,演变为新的继续革命的思想。

毛泽东曾说:“看到革命两字就高兴。”岂止他老人家一人如此,在那个时代,“革命”一词,真可以用“一切”来形容;而“反革命”是一种罪名,要被枪毙的。我刚一会说话,就学会用“反动”来骂人,和邻居的小孩争吵,互骂对方“反动”,但绝不敢说他“反革命”,因为虽然小,也觉出这个字眼大可怕了。还有一种用法,叫“不革命”,是落后分子的标签。

八十年代以来,“革命”的极端色彩淡化了一些,而用法似乎更宽泛了。在很多场合,它是“变革”,甚至是“变化”的同义词。但它那种来自过去时代的“正义”性,始终是主流用法。同一事件的对手,仍要争夺“革命”的身份,争夺话语的上风。另外,“继续革命”的理论虽然不再使用,但它的某些内涵,仍然被继承下来。
九十年代后,在知识分子中间,开始在“革命”一词的用法上“西化”,有意在世界通行的语义上使用这个术语。1995年,香港出版了李泽厚和刘再复合著的《告别革命》,提出“革命”是激进主义和情绪化的,“二十一世纪不需要革命”。这本书在两个方向上遭到批判。我对这些争论注意得不多,无法多做评述。

现在“革命”一词的歧义,主要的方面,是在“革命”是否与暴力相联这一点上。即使在西方的现代用法上,“革命”也经常用来指各种领域里“新”的变革,比如医学革命,生态革命,未必有手段激烈的含义。当然“革命”尽管被广义地使用,仍然保存那种令人想到法国大革命赋给的狭义。当与“改良”成为对立词时,便有这种色彩。我们经常看到,在讨论问题时,辩论双方分别使用这一术语的不同含义,这也是导致“各说各的”的一个原因。
革命
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哥白尼》
革命即为除旧立新

新的革命应指什么?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又是指什么

原题:材料三 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
(3)材料三中“新的革命”应指什么?“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又是指什么?(2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
不知道,我只是来完成任务的。

“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

因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民主革命还没完成,帝国主义还在中国横行,不平等条约还没废除。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北京签署《总理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并非孙中山先生的原话,而是从他的政治遗嘱中提炼出来的。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先生在病榻之上签订了遗嘱,并于次日去世。孙中山遗嘱的订立对国民党来说是一件大事, 这从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人对待遗嘱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

孙中山逝世后两个月, 即1925 年 5月24 日,国民党召开第一届中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接受了孙中山的遗嘱;5 月25 日, 进一步接受孙中山遗嘱为训令。

1926 年1 月 4 日,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又将接受孙中山遗嘱作为专门的一项议程。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制,但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孙中山与他的同志们为了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继续斗争。

1917年,孙中山高举护法旗帜南下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反对军阀段祺瑞;但不到一年,他就受南方军阀和政客的排挤而被迫离开广东赴上海。

1920年,孙中山再举护法大旗,将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驱逐出粤。把持广东军政大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再次离开广东。

1923年2月,孙中山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此后近两年内,他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组织了东征陈炯明的军事行动;为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又移至韶关,组织北伐。

其间,他接受了苏俄和中共的帮助,完成了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可惜革命事业未成,孙中山先生却病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自由平等的中国还没有建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两句话是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上的题词。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自知在世不久,预立了《遗嘱》,在《遗嘱》中又提及“革命尚未成功”,是因为“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但”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因此可以说,这时的革命还是一种想达到而没有达到的目的,故谓“革命尚未成功”。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由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达到革命的目的。
因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民主革命还没完成,帝国主义还在中国横行,不平等条约还没废除,“三民主义”还没有实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中国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社会现实,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而发生改变。孙中山是希望能把中国建设成为资本主义共和国,像美国,法国这样的国家。然而辛亥革命显然没有达成孙中山预期目的。

什么是革命?

革命(revolution)
【拼音】gémìng
【释义】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出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
【演变】
在中国古代,“革命”的意思很窄,只指改朝易性;语源是《易.革卦》的彖传:“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是变,命是天命。这一词义,两三千年里没有变化。
“革命”现在的用法,是从日本语来的。旅美学人陈建华,在98年的《读书》上写过一篇文章,指出晚清王韬的《法国志略》(1890年),第一次使用了现代语义的“革命”、“法国革命”,而王韬这个用法,和他这本著作的很多地方一样,取自日本人冈千仞的《法兰西志》和冈本监辅的《万国史志》。
在日本,“革命”这个词本也是从汉语来的,但到后世,已经被改造,可指变革,如“明治维新”便被称为“革命”,再后则与“国际用法”接轨。据冯自由《革命逸史》讲,1895年,孙中山来到神户,见到当地的报纸,上面说“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对陈少白说,这个意思很好,以后我们就叫革命党罢。陈少白的回忆(《兴中会革命史要》)与此略同,并讲到此前他们也只以为做皇帝才叫革命,自己只算是造反。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已接受了西方“共和革命”的内容,复加以排满的“种族革命”,故不但与保皇党势难两立,便与改良派也互相水火。
由于“革命”的现代用法初进中国时和法国大革命的关系,以及这个字眼在本土原有的语义,使它从一开始就有两种色彩,一是暴力,二是正义。特别是后一点,使清政府只说“乱党”,“贼党”,“叛党”,而绝不愿对孙中山辈使用“革命党”这样的虽然已经流传开来的字眼。孙中山《革命运动概要》说:“革命之名字,创于孔子。中国历史,汤武之后,革命之事实,已数见不鲜矣。”这在当时,是为自己的“革命行动”争取合法性的努力,但稍后,很多人已指出中国历史上只有造反和变乱,鲜见革命,而此时的革命,已旧瓶新酒。所以章太炎说:“吾所谓革命,非‘革命’也。”(《革命的道德》)就是这个意思。
“革命”很快流行起来。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著文提倡“诗界革命”,“革命”获得更广泛的语义。1902年,主张保皇立选的康有为写了一篇《答南北美州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选不可行革命书》,第二年,章太炎回敬以《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是当时,是影响非常大的一场争论。(同年邹容写了著名的《革命军》。)
1949年后,“革命”的词义变得越来越宽泛和具有压迫性,包容了上次革命行动的一切成果和与正统有关的各种现象,并成为价值体系中裁决一切的核心词。在理论上,马、恩曾提出“不停顿的革命”的设想,为毛泽东继承后,演变为新的继续革命的思想。
毛泽东曾说:“看到革命两字就高兴。”在那个时代,“革命”一词,真可以用“一切”来形容;而“反革命”是一种罪名,要被枪毙的。还有一种用法,叫“不革命”,是落后分子的标签。
1980年代以来,“革命”的极端色彩淡化了一些,而用法更宽泛了。在很多场合,它是“变革”,甚至是“变化”的同义词。但它那种来自过去时代的“正义”性,始终是主流用法。同一事件的对手,仍要争夺“革命”的身份,争夺话语的上风。另外,“继续革命”的理论虽然不再使用,但它的某些内涵,仍然被继承下来。
1990年代后,在知识分子中间,开始在“革命”一词的用法上“西化”,有意在世界通行的语义上使用这个术语。1995年,香港出版了李泽厚和刘再复合著的《告别革命》,提出“革命”是激进主义和情绪化的,“二十一世纪不需要革命”。这本书在两个方向上遭到批判。
现在“革命”一词的歧义,主要的方面,是在“革命”是否与暴力相联这一点上。即使在西方的现代用法上,“革命”也经常用来指各种领域里“新”的变革,比如医学革命,生态革命,未必有手段激烈的含义。当然“革命”尽管被广义地使用,仍然保存那种令人想到法国大革命赋给的狭义。当与“改良”成为对立词时,便有这种色彩。
革命烈士
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规定的条件及陆续发布的有关解释文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经规定的机关批准,即可称为革命烈士。1、对敌作战牺牲的;2、对敌作战负伤后因伤死亡或对敌作战负伤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后,一年内因伤口复发死亡的;3、在作战前线担任向导、修筑工事、救护伤员、执行运输等战勤任务牺牲,或者在战区守卫重点目标牺牲的;4、因执行革命任务遭敌人杀害,或者被敌人俘虏、逮捕后坚贞不屈遭敌人杀害或受折磨致死的;5、为保卫和抢救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壮烈牺牲的;6、因在边防、海防执行巡逻任务被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人杀害的;7、因侦查刑事案件,制止现行犯罪或逮捕、追捕,看管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被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杀害的;8、因维护国家治安,同歹徒英勇斗争被杀害的;9、因执行军事、公安、保卫、检察、审判任务,被犯罪分子杀害或被报复杀害的;10、因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革命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分子杀害或被报复杀害的;11、部队飞行人员在执行战备飞行训练中牺牲和在执行试飞任务中牺牲;12、死难情节特别突出,足以为后人楷模的。其中第五项的适用范围,在1980年《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公布之后,才扩大到全民,在此以前,除军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部分人员符合这一条件可以按规定批准为烈士外,其它牺牲人员一般不能按此规定追认为烈士。
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自下而上的运动,自上而下那就是改良了

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革命有两种社会含义,而且不仅仅在国家大事层面,各种行业领域都有出现过这类群体性行为。革命第一层意思:一群人不乐意跟随另外一群人制定的“游戏规则”过日子及获得分配的模式,所以群体性共同以改写新“游戏规则”作为这群人共同的参与革命动力。一般而言,发动革命的群体必定是原本处于弱势的被领导群体,因为不满的情绪日积月累,继而组织起来推翻原本处于分配上游位置的群体,重写社会“游戏规则”所以,这里的革命是个中性形容词,看用在什么事件上去比喻。例子一:古时候很多农民处于整个社会最下层的分配链内,创造的价值层层被剥削,导致曾经出现过很多次的农民革命或起义,但社会最底层的人群能获得革命成果的并不多,这点与美国的黑人历史很接近。区别是美国从未由黑人社会群体主导或他们的整个社会上层建筑:政治圈,充其量就是有几位黑人走入了白人社会当上了领袖,如奥巴马,但其从严格意义来说,只是肤色属于黑人,从教育背景到职业成就再到财富的基础都处于白人社会的上游位置,所以他不完全代表美国黑人能走入社会上层架构。而中国的区别则是有几位农民出身的人物带领农民,曾经成功统治了整个国家,如朱元璋、刘邦、毛领导等,这几位革命前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与奥巴马代表的阶层利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奥巴马更像是白人社会选出来的黑人“代言人”,坐上了总统这个位置,也有利建立美国种族平等的怀柔政策世界印象。这点,与央视启用少数民族主持人的理念是相通的,像小尼这些,代表某些弱势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成功典范,启用后对地方的不稳定因素能提供一些正面作用。另外,美国的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社会地位问题是一直存在矛盾的,所以历史上的美国从英国手中独立出来后,几乎未出现过黑人政权社会,操控社会及国家的一直是白人。延伸一点背景知识:美国的黑人地位低是源自于黑人到美洲大陆时,是以补充劳动力的角色进入社会有关的。那时候的白人大多从欧洲过去,或开设农庄生产补给欧洲的粮食,或饲养动物,家禽、鸟兽等,他们掌握了所有的科学、文化、经济等核心知识、技术与社会发展模式,只是极需要找人帮忙做事,特别是劳动力的事,所以才出现了从非洲及亚洲进口“劳动力”等移民现象。而黑人因为体魄好善于劳作,加上卖身形式才能入境,黑奴一词便是这样产生的。要以奴隶的管理方式去管理黑人,也与他们普遍缺乏教育背景、天性粗暴等特征有关。总而言之,美国的白人社会(欧洲人后裔)统治国家基本是自美国土著玛雅人(真正的美国本土人)消失后从未变过。总结:第一层意思里的革命,指推翻原有社会“游戏规则,建立新模式”。这里一般多出现在两大类群体,第一类是上面说的社会最底层阶层推翻领导阶层,第二类的是由社会最富裕阶层组织起来推翻社会游戏规则,目的与第一类群体搞革命基本一致,都是不跟“你定”的规则,觉得不合理,我们自己来定,这里一般以阶层为革命单位,革命成功则为此阶层制定一切有利的新社会秩序,千古不变地重演再重演着。清朝非常不幸地面对了这两个阶层联合起来的革命,不倒才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城市资产阶级与以毛领导为代表的工农阶级很罕见地都希望当时的政府倒台,明显就是一场阶层觉得被清政府压得喘不过气来,工农阶层觉得万年难得一遇的翻身做主人机会来了,刚刚碰上巧巧,孙中山碰上毛领导,那后面的故事基本不用说了,肯定会变成中国的走向当地是偏农村化还是偏城市化,两个阶层主导的利益及主要群体人员组成完全不一样,这又是another story啦。但这个当时的清政府居然让社会所有阶层都不满也是搞笑,做生意的难赚钱,劳动力换收入的又举步维艰,还坐着就可以收各阶层贡献上去的财富。这种革命,今天不爆发,后天都觉得迟了吧。

第二层革命的意思一般指变革与更新,如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一些品牌推出新产品时候号称是“革命性产品”等,像10年前从只通话的手机变革成智能机smart phone时代,也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一次生活模式进步演变与技术革命。
[gé mìng]
革命

(汉语词语)
编辑
革命,本义指变革天命,后词义扩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于政治。因古代认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谓之革命。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1]
“革命”原本用于君主制朝代之变革,日本人将之略微扩大语义,亦用于共和制变革君主制,如率先称呼孙中山等人为“革命党”。清末,“革命”词义更加扩大,泛指重大革新。
文章标题: 后膛枪后无革命 是什么意思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5448.html
文章标签:革命  后膛枪后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