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面对繁杂朝代,人物关系,读《资治通鉴》时经常摸不着头脑,云里雾里。如何能真正看懂历史

时间: 2022-03-08 22:00:4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面对繁杂朝代,人物关系,读《资治通鉴》时经常摸不着头脑,云里雾里。如何能真正看懂历史

对《资治通鉴》的一些问题

下周一就要考《资治通鉴》了,现在来提问也算临时抱佛脚,现在对于这本书以及历史有一些问题,希望各位不吝赐教。rn1.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什么?rn2.为什么在这么多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rn3.各位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rn4.为什么要去编纂历史?历史学家到底希望在历史中表达一些什么?rn因为时间紧迫,希望在周一上午之前得到各位的答案。不一定需要上述所有问题的答案,回答其中的一两个也非常欢迎。还有希望各位不要长篇大论,每个问题的回答不要超过500字。但也不要太简略,一道简答题总不见得就回答一句话吧。rn总之,不才在这里先谢过各位。
1.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借总结历朝历代的经验告诉当时的皇帝,积弊甚深的社会,如果要采用激进式的社会变革往往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从而造成社会激荡,社会改革触及方方面面,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形势,只有对社会各阶层具有深刻的了解和洞察力,以及以极大的细致和耐力,采取抽丝剥茧之方式,才能逐步引导改革使趋于稳定的方向。

2.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3.《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我们通过其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得已警示。

4. 因为历史书,是编著者根据自己对客观历史的认识而描述和归纳出来的,这一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历史教科书必然会带有编著者自身的意识形态特征。书的编著者传播自己意识形态的具体方式,就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取舍史料、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
1;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这个应该就是目的。
2,;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3;有许多方面,以下谈一点。司马光在这里发表了自己对于“信”的见解,是讲给宋神宗听的。是针对商鞅变法中“不废徒木之赏”而发出的,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为非作歹,道德卑劣的人往往大富大贵,好像并没有遭到恶报;相反,那些真诚善良的老实人却是处处受到挤压和排斥。于是乎,市面上出现了大批教你如何做恶的厚黑学,做人不要太老实,成了很多人信奉的座右铭。当道德人为什么活着,结合历史上的古人思想或古人行动,给予我们答案,或给予我们参考。(先秦的思想学说,当代的西方学说,古人如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行为等)
4;人应当建设什么社会,应当怎么生活。结合历史上的事迹给予我们参考。给予我们反思。(古代社会的构成,组合,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如何等,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不足之处等等)
回答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给予我们归属感,使我们能感觉同一种文化!接受接纳别的国家和民族!(民族归属感,如果没有历史,我们会忘了日本侵略中国,忘了自己是华夏民族的后裔,炎黄的子孙。)
记住自己是为什么而活,自己的使命感,让自己的眼界不再着眼于蝇头小利,放开心胸。(历史上古人有什么愿望,有什么缺陷,如何修补等,如何达成)理想国的乌托邦作为一个泡沫被吹破了的时候,我们纷纷去圣渎神,变成了一个俗不可耐的民族。
《资治通鉴》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是应为: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number1。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最大博宏大者,融语言的艺术性、生动性,思想的哲理性与深刻性于一炉,前承古人,后照来者。
这也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在之前的史书没有较具体的年代,而是通过多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以往均是这种纪传体通史,就是说通过各个朝代帝王将相的传记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一件事情你会在不同人物的传记里找到记载,而且有可能不尽相同。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就是为了理清时序,让人们对对多种事件发生时间先后有一定的准确了解,创造一种新的体裁。

收获:
《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 的却所见甚少,可谓“风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

《资治通鉴》开篇便是三家分晋,那个时代,正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何谓礼?司马光曾经曰过:“纪纲是也。”纪纲是干什么的?“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以礼为纪纲,便达到了以一人治兆民的目的。所以孔子被尊重了几千年,其原因大概只在他提出的四个字:克己复礼。

所以我们说,在确立儒教优势地位之后,儒家所提倡的“礼”,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也就是说,这个礼,决定了封建制度的等级基础和管理模式,相当于宪法之于美国。而在中国,经济文化,莫不是服务于政治,所以老衲论曰:“中华传统文化之核心惟礼是也。”

泱泱中华,自古礼仪之邦。而礼并不在外在意思而在内在本质,日本人有礼貌,却将礼理解偏了。点头哈腰,却不是真正的心存敬畏;不与人争论,却并非真的心服于人。于是近百年来灭人道施兽行,不知是高洁的菊花还是催命的军刀。朝鲜一度人称“小中华”,儒学中正,影响深远,却只因这一礼字没有学的完全于是夜郎自大,无论朝鲜还是韩国,都可谓是当今世界最无礼之邦。而我中华,浩然之气早已荡然无存,儒学之影响早已一落千丈,礼崩乐坏之景,大概更能详细的表现在今世。

其实,从书上来看,这却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贵贱如天地乾坤不能易位,然而事实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无论街头流氓还是浊世公子,无论酒肉和尚还是百战将军,只要有机会,谁不想当几天皇帝快活快活?于是千百年来改朝换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换来换去却都是一个样子:无非是几个野心家煽动着一群城市和农村的流氓无产者。顶多乱乎点加上一些外部环境,有时是匈奴,有时是契丹,有时是蒙古,有时是日本。每个野心家打的旗号千奇百怪,目的却只有一个,无论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还是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真相却只有一个。本朝太祖经常给戎马一生的将军元帅们介绍《红楼梦》之类的言情小说看,自己却把《资治通鉴》看了十七遍,大概是看第一段就有了感触,于是想再次与天斗其乐无穷,便产生了无穷的创作欲望,这次,他想硬生生的再创造一个礼并且颠覆以前的礼,如同他伟大的一生多次的创造与推翻那样。

第四个就不说了吧,打字打的手都麻了

《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两本书普通人能看懂吗

《史记》的话比较难看懂,《资治通鉴》的话相对来说比较好懂。作为一部编年体的史书。《资治通鉴》的文笔流畅,叙事精练。他从战国讲到五代末年。1千多年的前史,期间有许多国家兴亡,宗族和个人的起落。并且人物性格明显,神形具有,完全能够作为一本前史小说来读。



只需从小阅览过原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人,有高中文化根底,读《资治通鉴》问题不大。当然,看得懂并不是指能够把《资治通鉴》全本自始至终每个字句都看得懂,究竟这本书触及许多较为通俗的古文,尤其是一些触及地理和专业知识的内容,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



可是,《资治通鉴》绝大部分内容都较为粗浅,基本上都能够粗通粗心。这些通俗的部分占全书份额极小,完全能够忽略不计,能够越过不读或许大略了解粗心。《资治通鉴》很有故事性,前史往往比小说更有戏剧性,只需不先预设立场,抱着畏难的心理去读,很简单就会被整本书故事招引进去。



扩展资料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史记的话比较难懂,资治通鉴的话相对来说比较好懂。但是资治通鉴,看的时候你要对该朝代的人物跟事情不了解的话,正看着书,突然间冒出来一堆官职人名(像是资治通鉴下本第六章一开始就直接出现了五个人物,宋武帝刘裕,晋恭帝司马德文,中书令傅亮,秘书监徐广,前琅琊郎中令张伟),你都不知道他们是谁。发生了一些事只说结果也不说过程(就像刘裕想让司马德文退位,司马德文就直接写退位诏书,难道就半点都不反抗吗?)读者无法从书中知道这段历史到底是出现了什么事。
就像是一本数学书上面只有知识点,却没有与其配套的题,读完了整本书只知道历史上的人物、大概的关系和因为是编年体所以知道朝代的先后,不知别人的资治通鉴是怎样的,难道我的书是简化版的?
答案是肯定的。可能最开始有一点儿痛苦,但是,读下去就会发现,比现在的白话文小说还容易懂、还精彩。
《史记》的开始部分的本纪比较难读,志、书部分也比较难懂,建议从列传部分开始,熟悉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就会顺起来;
《资治通鉴》是按时间编排的,同样选择一些你比较熟悉的朝代,如唐、宋等等下手,熟悉了就可以通读啦。
祝你阅读开心、开卷有益~
史记在讲西周以前的东西比较难懂(神话成分多,不好理解)之后比较好,文辞优美,又有小说家的风采,有可读性。资治通鉴基本上都很易懂,只是有些现在不常用的字需要查查。
当然能

《资治通鉴》内容大概讲什么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介绍】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质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对《资治通鉴》称誉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历史背景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名字的由来

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王安石是政敌。

不知你满意不?
编年史。年份写一下然后开始记载,同时加入评价。但是我觉得司马光的评价不一定公正。因为我看过,里面严重偏袒儒家学派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读《资治通鉴》白话文版好还是原版?

如果你是要看故事的话 白话就ok了,如果想提升自身内涵的话就文言的,不过一般情况下以楼主的文化水平,文言这种东西都是小case呐 ps:文言版的贵
原版恐怕读起来很吃力,建议读白话版《资治通鉴》。之前看过一个《白话资治通鉴》大概内容是能看懂,只不过缺少一些补注,看得云里雾里。所以要是想真正读通《资治通鉴》,最好先报个专业班,武大历史学院就有个深度剖析《资治通鉴》的班,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等听了导师的精讲,再加上自己的领悟,必定能吃透这本书。
看故事的话白话好做研究的文言好
如果你是刚刚学历史的话我还是建议你看白话版,如果你已经知道了主要内容那你就可以看原版的了。
决定于个人的文化程度。

读 《资治通鉴》 能学到什么?

能学到权术与阴谋,学到为官从政之道,简单的说,你从中可以知道生存的智慧。
资治通鉴是以记述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兴衰成败、安危治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智商有多高便能学多高。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名臣司马光奉旨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一直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且学习借鉴,从中获取正反两方面的统治经验和领导艺术。
中国是个非常注重历史同时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国家。正是这一传统确保了中国文化脉络在不断的王朝颠覆和兴替中不致中断,反而得以不断延伸和发展,并通过一次次内外经验的融入与整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和庞杂。
历代统治者虽然寄希望于通过 借鉴历史,少犯错误,走一条长治久安之路,但是正如我们所知,很多事情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或者“知易行难”,最终“事与愿违”。毕竟,好的经验不能照搬实施于现实,即使相同的事情由于环境、人物以及形势的不同,实行起来也可能差异很大,结果难以预料。也就是说,历史的经验固然弥足珍贵,但是能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灵活地加以发挥才更为关键。
司马光因编纂《资治通鉴》为后人所推崇,将他和司马迁并列称为“前后两司马”。大家知道,司马光所处的宋神宗时代正值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一个理想化的改革家,他的政治主张是企图以激进式改革来促使国家迅速走上富强之路。虽然王安石有十分崇高的人格魅力、坚定的魄力和“道之所在,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大勇气,并且位高权重,深受当时的皇帝信任,但是他的激进式改革既触犯了当时官僚利益阶层的利益,计划中的改革蓝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因为各种原因并未达到实际的效果,最终导致改革的彻底失败。可见政治的好坏并不能以个人的道德价值观为衡量标准,只能以实际的结果来判断。所以,王安石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和想干大事的好官员,但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改革家。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同,王安石有很多政治上的反对者,司马光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之一也是借总结历朝历代的经验告诉当时的皇帝,积弊甚深的社会,如果要采用激进式的社会变革往往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从而造成社会激荡,社会改革触及方方面面,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形势,只有对社会各阶层具有深刻的了解和洞察力,以及以极大的细致和耐力,采取抽丝剥茧之方式,才能逐步引导改革使趋于稳定的方向。这也算是司马光的一种巧妙的“书谏”吧。同时,司马光也通过《资治通鉴》委婉地告诫统治者,统治固然需要“法、势、术”三者并行,但是“术”也就是权术谋略却是一柄十分危险的双刃剑,用之善则善,用之恶则恶,而好的统治则必须沿循一定的治理之道,以诚信治国教化育民,才是正途。所以如果我们把读《资治通鉴》作为学习权术谋略的教科书,就违反司马光老先生的本义了。
近年来,国内有关教人各种谋略的书籍层出不穷、汗牛充栋,给我们造成一种强烈的错觉,即当今时代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非谋略无以自保和战胜他人。一个社会充满着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社会弊病。所谓从一个社会的趣味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倾向。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曾著《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书中论及中国人喜内斗,“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我们想,如果一个社会中到处充满谋略,人与人的交往中充满谋略,那么这个社会是多么的悲哀。清初学者陆陇其曾对《战国策》一书有个评语,也很适合那些教人各种谋略的书籍,就是“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这种教人谋略和机变的行为实在不如教人诚实处世的好。所以老子早就提出“灭民智”的思想,他并非是反对民众有智慧,而是反对民众之间使用谋略。因为老子自己的“智”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如果他反对开启民智,那么他实际上就否定了自己。再看老子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以及“大智若愚”等思想,真正的智慧是不轻易显露智慧的人,长于使用谋略往往并不一定就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利益,甚至一个崇尚智谋并津津乐道的民族怎么能让人相信你是诚实的,可以信赖的呢?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谋略作为一种手段,它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利己、利人还是双赢;是有利于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会造成事情的恶化;是通过谋略获得了利益还是获得了人心。譬如,我们把智慧用于那些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科学发明方面,用于改善自然和人居环境方面等等,这才是智慧的正途。
文章标题: 面对繁杂朝代,人物关系,读《资治通鉴》时经常摸不着头脑,云里雾里。如何能真正看懂历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4452.html
文章标签:资治通鉴  摸不着头脑  朝代  繁杂  看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