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3-08 22:00: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洪承畴当然是汉奸无疑,但是我认为范文程不是汉奸。两个人都是汉人,都是给清朝卖命,为什么一个是汉奸,一个不是呢?
洪承畴原来是明朝的蓟辽总督,军政大权一把抓。
可是他却在战败以后,背叛了明朝,投降了清朝。不光如此,他还为了清朝一统天下,南下招降了大量明朝官员。
范文程虽然也是汉人,可是他没有一天给明朝干过活,所以我们不能说范文程是汉奸。
他一出山就给努尔哈赤出力,所以从始至终都是清朝的忠臣。
洪承畴打起义军是一把好手,对付清军却十分无能。
洪承畴是个读书人,但是他却跟很多明朝文官们一样,以武将的身份显著于世。洪承畴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付起义军十分有本事。
崇祯二年,洪承畴带以参政的身份出兵,击败围攻韩城的起义军,斩杀了300多人
,因此逐渐成为了明朝的名将。
崇祯三年,洪承畴成为延绥巡抚,公然反对上司杨鹤的招抚政策,对起义军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态度。
被他杀掉的降卒有数万人之多。因为他深知张献忠这种人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不断投降明朝,又不断背叛明朝。
崇祯四年,洪承畴成为陕西三边总督,对起义军采取了全力清剿的政策
,集中兵力对付陕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军。
崇祯五年,洪承畴亲自赶往庆阳指挥作战,与农民军在西澳大战了数十次,
最终农民军首领可天飞被斩杀,白广恩宣布投降。
崇祯六年,洪承畴带领大军跟随流动性强的起义军一起流动,
接连在确山和朱仙镇等地击败高迎祥的部队。
崇祯七年,洪承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五省军务,
终于成了明朝围剿农民军的首席统帅。
崇祯八年,洪承畴率兵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侯,打算对起义军发起最终的围剿。
结果迫使起义军四处逃窜,迫使张献忠劫掠凤翔,与高迎祥会和。
崇祯十一年,洪承畴与孙传庭合作,痛击李自成大军,而张献忠也被左良玉击败。第二年洪承畴甚至将李自成集团彻底清除,李自成只带着18人逃入了深山之中。
从洪承畴的这些战绩来看,他对付农民军绝对是一把好手,可是在对付满清的军队时,洪承畴却陷入了人生低谷。
承畴与屡战辄胜。自成还走潼关,承畴使总兵曹变蛟设伏邀击,自成大败,以十八骑走商洛。关中贼略尽。是岁为崇德三年。---《清史稿》
农民军基本被平定后,洪承畴肩负起了对抗满清的重任,如果他再击败了满清,那洪承畴可就成了明朝独一无二的大英雄了,可惜他没有那么好命。
在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洪承畴总领13万人马,与皇太极在锦州大战,最终洪承畴被切断了粮道,兵败被俘,十多万大军全军覆没。这就是命。
洪承畴抵挡不住诱惑,成了个彻头彻尾的汉奸。
任何一个朝代都存在的理由,那个时候的确是满清实力最强大的时候,也活该人家能够夺取天下,明朝内部一团糟,清朝内部虽然也有斗争,但是为了大局,大家都能忍让。
洪承畴被抓了以后,皇太极知道这个人才,所以在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下,希望招降洪承畴,结果被洪承畴一口拒绝。
但是范文程去看了一眼,就知道绝食几天的洪承畴不会选择自杀,
因为他连衣服上有一点褶皱都要清理干净,又怎么舍得死呢?不久后,皇太极出动自己的庄妃跟洪承畴谈心多日,终于将洪承畴给劝降了。
成了清朝官员以后,洪承畴非常卖力。虽然清朝不给他军权,但是让他担任招抚大使,这也是很重要的职位。
为此自大多尔衮入关以后,
洪承畴就一直在想办法招降各种汉人官员,做汉奸不能只让他一个人做,要不以后背负骂名时他会特别显眼。所以他想了各种办法劝说那些明朝的官员们,跟他一起做汉奸。
节操是真的一点都没有,可惜就算是这样,他也还是没能换取清朝真正的信任。毕竟这个人太厉害,所以给他兵权那就是留下隐患。
范文程是清朝的大忠臣。
范文程的出身还是比较牛的,据说他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文程自幼饱读诗书,在万历年间考取了秀才,这一年他18岁。
可惜这个时候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已经攻下了抚顺。范文程认为努尔哈赤是个英雄,所以主动前去拜见努尔哈赤。
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上伐明,取辽阳,度三岔攻西平,下广宁,文程皆在行间。---《清史稿》
所以说我们会发现,范文程从来没有给明朝打过工,他一出道就是满清的人。努尔哈赤读书不多,他对有知识的人非常尊重,所以范文程便留了下来。
到了皇太极时期,范文程依旧深受重用,多次跟皇太极商讨夺取明朝江山的事情,不管是攻打朝鲜,还是稳定蒙古,都有范文程的影子在。
在满清入关后,范文程成为了百官之首,清朝的大多数制度都是范文程一手制定出来的,所以说范文程是清朝的大忠臣。
我们不能说他是汉人,给满人打工,那他就是汉奸了。这是带有时代偏见的说法。人家去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外企,难道就都成了汉奸?
其实在那个时代我们会发现,明朝真的是烂透了,不管是明朝宗室们霸占着大多数国家资源,还是明朝党争严重的态势,都使得明朝千疮百孔。
可清朝当时却是正当时,就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子,所以说我们不能认为清朝什么都是坏的,而明朝什么都是好的。
这是相对来说,需要辩证看待。因此范文程给清朝打工,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洪承畴就不对了,崇祯给了他高官厚禄,给了他军政大权,可惜他还是出卖了明朝,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轻车都尉,为清代勋官名。汉武帝曾置轻车将军。梁、陈、北魏、北齐亦有轻车将军唐采旧官名,置上轻车都尉为勋官,为唐勋官十二转之第七转,相当于从四品。
宋、金沿置。元、明从三品。明文官别为资治少尹。清为世爵名。乾隆元年(1736)改阿达哈哈番为一、二、三等轻车都尉,其下为骑都尉。
扩展资料:洪承畴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官。
明清两朝,文武分际是很明显的,明清武将的最高追求就是封爵,你看李成梁以“两百年未有之军功”也才被封为宁远伯,李成梁已经挺满意了,而王阳明一听要被封爵,赶紧跑路,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皇帝给封爵了,可最后王阳明还是没逃脱杨廷和的算计,被封为新建伯,把王阳明气的吐血。
王阳明作为文官,之所以不愿意封爵的原因是因为封爵后他就断绝了入阁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文官来说,除非是死后追封,不然的话生前最好别封爵。
所以明清文官追求的是“生封太傅,死谥文正”而不是封爵。
从这一点来说,清朝并没有亏待洪承畴,因为洪承畴生前职位是太保、太子太师、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当时没有所谓三殿三阁)、兵部尚书以及若干总督,死后的谥号是“文襄”,而“文襄”这在明清两代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谥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轻车都尉
清代的轻车都尉是外姓功臣与外戚的爵位称号,而不是实职,位于爵位的第6位。大清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著名的贪官和珅就是三等轻车都尉。
按照清朝的官制规定,从三品的岁俸为130两,可以佩戴顶饰为小红宝石的朝冠,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可用蓝宝石顶,朝服补子文官是孔雀,武官是豹子。当时的知府,也就是现在的市长(正厅级)也才是从四品。
扩展资料
崇祯十五年三月,松山城破,洪承畴洪承畴被俘,锦州守将祖大寿率众出降。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等的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五月四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五月初五日,洪承畴偕祖大寿等降将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
顺治十六年八月,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请求回京;翌年正月,奉旨解任回京调理。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康熙继位。这时洪承畴业已69岁,仍任大学士,却感孤独,于五月疏乞休致。朝廷几经争论,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康熙四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京师私邸,享年七十三岁,清廷恩赐祭奠如制,谥文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轻车都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洪承畴
清朝统一天下,除了自身的实力强悍之外,更离不开汉人的支持,当年吴三桂开关放清兵入关,结果被后人唾骂了数百年,除了吴三桂之外,还有个人也是汉人,也曾为清朝统一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这人就是洪承畴,其实他比吴三桂更悲催。
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本来是明朝的蓟辽总督,当清兵来袭之际,他还是“变节”了,投降了清朝,虽然洪承畴本人对自己的变节是承认的,但个人觉得不应该对他作出过多的职责,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中有个原因。
崇祯十五年,范洪畴带兵坚守松山,是明朝的锦宁防线,当清兵来袭,他并不是一下子就投降了,而是经过了苦苦的挣扎,松山被清军围困了半年,城中连老鼠都吃完了,但范洪畴一直没投降,后来清军攻破城池,范洪畴也没立马投降。
洪承畴一连好几天绝食,以此抵抗清军,后来皇太极利用心里战术,他派了很多人前来给洪承畴劝降,结果都被他骂了回去。直到皇太极亲自前来,见到他衣裳单薄,给他披了一件衣服,这是洪承畴才终于彻底投降,打算效忠大清了。
在投降之前,皇太极曾允诺给洪承畴诸多好处,当时他是拒绝的,可当他真正投降的时候,却想要这些好处了,不料皇太极竟然不给了,他降清以后,皇太极表面对他礼遇有加,实际上对他还有提防,他在家都有监视,皇太极一生对他只有几次重大事情的咨询,却没给他具体的官职。
后来顺治帝继位,当时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对洪承畴非常重视,对他建议倒是很在意,正因为有洪承畴在清朝周旋,挽救了许多汉人的性命,比如他劝朝廷有待汉人,不要强行剃发等到,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也算汉人的恩人了。
洪承畴虽为清朝作了贡献,但清朝自始至终都没重用他,等到康熙四年,洪承畴去世,而康熙给他谥号文襄,在世时只是个轻车都尉,位于爵位的第六等,这样的官职跟他对清朝的贡献显然不匹配的。
洪承畴(1593年10月——1665年4月),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他从小勤奋苦读,在万历年间中得进士后入仕,却在军事领域见长,本可成为与袁崇焕齐名的“大明儒将”,但却成为满清入关的“引路人”。明末抗清志士黄道周曾经这样评价: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其中提到的“史”和“洪”,分别是指史可法和洪承畴,将二人进行了直观的对比。史可法誓死忠于大明王朝,多次拒绝清廷的劝降,终于以死殉国;而洪承畴只是曾经忠于过大明王朝,在被清军俘虏后归降还率军入关剿灭明朝残余。
1616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意气风发的洪承畴赴京参加会试,结果连捷登科,取得殿试二甲的成绩,以进士身份入仕为官。不过,当时正值东林党人耀武扬威的时期,洪承畴的“厚黑学”尚不精进,自然没有得到重用。
等到木匠皇帝朱由校登基后,明朝的势头彻底扭转,东林党被拍死,阉党却崛起了。当时,洪承畴依然没有得到多少重用,继续老老实实的在后面排队,等待自己出头的机会。
图片来源网络
崇祯朱由检即位后,一点儿都不像前任皇帝们那样什么事都不管。他显得非常进取,基本上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人都要用,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他通通不信但却通通都用,搅得明朝政局更加波诡云谲。
就在崇祯的“励精图治”下,破败不堪的明朝更加摇摇欲坠,连起码的局面都难以维系。全国爆发了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比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搞得中原数省都鸡犬不宁。
而那个刚愎自用和胸怀抱负的崇祯帝,却在此时显得茫然和懵圈,丝毫没有应对之策。在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的建议下,明廷采取了“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方略,一边派兵围剿,一边进行招抚。
图片来源网络
受此影响,许多的农民和流寇都纷纷诈降,反正打不过就先投降,等休整好了再接着造反。几年下来,农民起义的人数是越剿越多,规模是越剿越大,明军大半的主力都在各地平乱,导致了国库彻底空虚。
面对“韩城之围”,杨鹤已经无人可派,只好将陕西督粮参政洪承畴派出解围,权当是死马当活马医了。可是,洪承畴竟然不辱使命,拼死解了韩城之围,成为了他的成名之战。
借着这股势头,洪承畴斗胆上疏崇祯帝,请求朝廷改变宽松的策略,改之以狠辣决绝的举措剿杀所有的匪患。他主张,一旦流民参与叛乱,无论是否投降都要问罪斩杀,赢得了崇祯帝的赞赏。
杨鹤被罢职后,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一职继续平定匪患,开始推行“先剿后抚”甚至事“只剿不抚”的方针,以辣手铁血之势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就在明廷集中全力之时,满清的皇太极也不断从关外威逼明朝。
图片来源网络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积极为入关统治中原做准备。眼见匪患的局势稍微缓和,崇祯只得将自己的王牌洪承畴打出,调任了蓟辽总督全权负责对清的战势。
洪承畴显得信心满满,雄赳赳的前去辽东赴任。不久,皇太极就下令围困锦州城,派遣了济尔哈朗、多铎等人前出驻军和屯田,逼迫明军再一次进行战略收缩。
作为军事统帅,洪承畴亲自坐镇进行调度指挥,派遣吴三桂和刘肇基等人驻扎于松山、杏山一带,与祖大寿的锦州城守军形成了掎角之势。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皇太极命令多尔衮率军攻击锦州,引诱洪承畴亲自率军来援。
图片来源网络
熟读兵书的洪承畴自然看出了皇太极的居心,但实在抵挡不住崇祯的连番旨意,只得率领明军主力赶到松山集结,准备救援锦州。不出意外,他的主力很快就被清军所包围,据《清史稿》记载:
转饷路绝,阖城食尽。
长期围困下,明军早已弹尽粮绝,饿得满眼昏花的洪承畴连同数万明军都成为了清军的俘虏。松山之战后,锦州自然难以坚守,祖大寿被迫出城投降。
对于洪承畴的“威名”,皇太极早有耳闻,因此极力劝降他。而作为一名饱读诗书的儒将,洪承畴起初表现得非常顽强,数次都拒绝投降甚至绝食求死。
当这个消息传回到北京时,崇祯帝激动万分,下旨开设十二坛隆重祭奠洪承畴的忠义。依照封建的礼制,开设九坛就是祭拜臣子的最高礼仪。而洪承畴享受十二坛的祭祀标准,并在天坛内修建了一座祠堂专门供奉,这是前无古人的莫大殊荣。
图片来源网络
结果,就当崇祯帝亲率文武群臣一坛一坛祭拜之时,前线又传回了最新的军情:洪承畴降清了!
原来,面对洪承畴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皇太极依然没有死心,他特命自己的心腹汉臣范文程再次劝降。当范文程见到洪承畴后,压根不提招降之事,却与他坐而论道,谈古论今,漫无目的进行闲谈。
二人谈话间,房屋梁上的一些尘土落于洪承畴的肩膀,他竟然“屡拂拭之”。据此,范文程断言洪承畴必能被招降,据《清史稿》记载:
回奏太宗曰:承畴不死矣,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果然,在范文程的建议下,皇太极亲临招降洪承畴,终于劝服他投降满清。至于说,野史中提到的孝庄以美色引诱洪承畴投降一事纯属子虚乌有。作为皇太极的宠妃,而且还诞有皇子,孝庄绝对没有与洪承畴单独会面的可能。
降清之后,皇太极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洪承畴的忠诚度,因此没有立即对他委以重任,而是留在身边充当了私人幕僚。在皇太极过世后,福临登基称帝并由摄政王多尔衮进行辅佐,洪承畴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清军入关后,洪承畴逐步得到重用,而他也继续着自己的铁血本性,对于坚决抗清的汉人予以了坚决镇压。不仅如此,他还推荐了一大批汉臣加入到剿灭明朝残余的进程中,比如王辅臣等人。
在残酷镇压和血腥杀戮的同时,洪承畴也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生产而积极谏言。主张大幅减轻百姓的负担,以尽快实现社会的稳定,终于获得了清廷的首肯。
不仅如此,洪承畴在思想和文化领域的贡献也非常突出,他多次建议满族统治者“习汉文,晓汉语,淡化满汉差异”。这些主张,无疑为大清日后的根基性国策“满汉合治”打下了前期的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
据《世祖实录》记载,清廷在入关之前曾向洪承畴许诺:
功成之日,优加爵赏。
可是,洪承畴在为满清屡屡立功之下,却没有得到真正的信任和应有的封赏。而与此同时,清廷对于其他汉人却格外优渥,比如孔有德、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都被“封王守藩”,而沈志祥、李国翰和陈福等人也都被封为公侯。
而洪承畴,直到晚年时才被象征性的加封为三等轻骑都尉。在封建社会中,王位之下只有“公、侯、伯、子、男”才算是正儿八经的爵位,而“轻骑都尉”只是一个正四品的官职,况且还是三等的,可见洪承畴有多么憋屈。
1665年,洪承畴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悔恨过世,享年七十二岁。康熙帝闻讯后,只是恩赐他祭奠如制,赐谥号为“文襄”,再无其它褒奖。
图片来源网络
谁都认为,洪承畴尽管憋屈,但总算是盖棺定论了。可是!到了乾隆时期,清廷竟然在编写《贰臣表传》中加入了洪承畴的名字,将他定义为“二臣贼子”。其中,这样评价道:
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
洪承畴始终不被清廷所倚重和认可,根源就在于他曾经变节和投降,没有从一而终。
图片来源网络
真不知道,洪承畴泉下有知该作何感想。如果当年宁死不降清,必能享受明帝崇祯的十二坛祭奠,必能成全自己的忠臣之名,就像史可法一样被后世敬仰,也断不会进入《贰臣传》中受辱。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