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仿佛没有关于与外国交流的事迹?
强汉和盛唐都与世界有联系,为何中间的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仿佛没有关于与外国交流的事迹?其实从唐代之后的朝代才开始慢慢的和外国失去交流,在唐代之前一直都有交流的。但是史料记载的关于三国、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的记载比较少而已,但是不代表没有。闭关锁国是明朝开始之后才愈演愈烈的。
其实,三国,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虽然混乱,但是和外界的交流其实比汉朝的时候频繁多了。特别是和西域的关系,比汉朝的时候近了很多。不过那个时候的西域也包括了新疆在内。
先不说经济上的往来,就说去天竺学习的僧侣和天竺过来的僧侣都比汉朝的时候多了许多。不过在那个时代,僧侣们叫做沙门。不仅如此,前去天竺学习的沙门们不仅带回了翻译过得经文,还在沿途写了很多地方志和风物志,让没有出去过的人们可以更好的获得关于外界的知识。
除此之外,这几个时代和周围的外国关系都是可以的。比如西方的大秦、西亚的波斯、中亚的大月氏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天竺诸国,还有古时候的斯里兰卡都是和三国、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有着密切的往来的。
一般来说有两种来往方式,陆路和水陆,不过那个时代走陆路的比较多。各个国家之间互通有无。不仅仅是物资方面,文化和宗教同时也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我们现在如果有机会可以翻看到《三国志·魏明帝纪》、《三国志·孙权传》、《三国志·徐邈传》以及《宋书·夷蛮传》等史籍的话,会发现里面都有很详细的,这几个时代和外国来往的记录。
不仅如此,如果深入研究的话,《高僧传》、《续高僧传》、《法显传》和《宋云行纪》都是当时取经的僧侣们沿途所见所写下来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那个时代和外国的交流,以及外国那个时代沿途的一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同样也有外交,只是当时处于战乱时期,外交不会拿到一个主要的位置去讲,只有在和平年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会专门去开展。
三国和十六国时期对外交流肯定有,只是你没有接触到相关史料。而且在乱世之中,大家忙着打仗和内乱,交流记载肯定不比强汉盛唐这些大一统王朝多。北魏能在这个大动乱时期让万国来朝,也是不易。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会没有与外国交流的事情,只不过三国,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时候,国内关系过于混乱,所以不会对与外国交流的事情有太多描述。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外交是什么,古代人很早就有了外交的概念,他们所说的外交不是像我们现在联合国各国交流那样,古人的外交是指中央王朝对外开展交流。最早的外交在商王朝就有了,所以,三国、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还是有外交活动的。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十六国在什么中间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十六国在什么中间西晋灭亡后, 南北朝之前。
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在入侵中原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1-2] ),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数目远多于16。
东汉时胡人偶有内附,魏晋时期则将胡人大量内迁。由于晋廷的虚弱腐败和胡汉矛盾,五胡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
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永嘉之祸带给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一度统一北方,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
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北方,进入南北朝时期。[2]
中文名
五胡十六国
外文名
Sixteen States
起讫时间
304年-439年
国 家
前赵、前凉、西凉、前秦、成汉等
别 称
十六国
主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十六国在西晋和北魏之间。
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在入侵中原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数目远多于16。
东汉时胡人偶有内附,魏晋时期则将胡人大量内迁。由于晋廷的虚弱腐败和胡汉矛盾,五胡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
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永嘉之祸带给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一度统一北方,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外国的影响
最好在七百字左右,答案比较适合当问答题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
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早已创造出儒教、长城、秦始皇陵等至今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成就;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历史上记载的是恺撒大帝和屋大维的故事、基督教的故事。
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相互交往和相互吸收,所以通往中国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往的历史上是有非常的意义的事件,远比新航路开辟早1500年。
2、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以及金属工具传到西域,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
中国古代的世界壮举有长城、秦始皇陵、大运河、敦煌莫高窟,举世公认,游客如梭;比较起来,丝绸之路完全可以列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壮举,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向世界开放的前瞻性。其次,欧洲与中国没有往来,古代的中国人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即使到了后来的清朝,中国观念影响下的朝鲜有一幅《世界地图》,将中国作为中心占据全图,周围是一圈大海、再一圈堤坝,海洋中用不计其数的小长方条表示许多岛屿包括日本以及许多根本无法知道的“小人国”、“女人国”等。
直到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皇帝还自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闹出了许多笑话。可是,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大约2000年的西汉,中国人就在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大量准备了。
4、丝绸之路是现代中国西部开发最需要了解的第一个故事。
今天,加快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21世纪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从历史的角度看西部开发,首要任务之一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的西部有过的繁荣及其原因,了解远在2000年以前的丝绸之路的历史。
扩展资料: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以南海为中心,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现代演变
石油使丝绸之路重新成为世界的枢纽地区——丝绸之路变成了石油之路。丝绸之路的一个新时代开始到来.土库曼斯坦总统来华访问,欢迎中国到里海开发石油资源。
行前,土库曼斯坦总统还宣布将向中国领导人赠送该国最珍贵的礼物汗血宝马。宝马和石油,一是古代畜力,一是现代能源,它们如此奇特地交织在一起,不由让人回想起遥远的丝绸之路年代。
"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复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新丝路"的外交活动,但中国更需要将"丝路外交"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原因在于"丝路外交"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突破当前的贸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极大地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性地改善中国的安全处境。中国在"新丝路外交"中应该注意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利用好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协调机制,并避免恶性的大国竞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
对中国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对外国影响:给欧洲带去了东方的文明,也被称作“东学西渐”。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其中,火药打击的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印刷术、造纸术加速了新兴的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指南针把欧洲带进了大航海时代。 中国儒家思想传播到了欧洲,通过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的影响,而作用于启蒙运动。
扩展资料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
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参考资料:丝绸之路 -百度百科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汉代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时而因为政治对立、民族矛盾乃至战争而一度中断。文明的发展,势力的扩张,商业民族的活跃, 和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民族的依存关系,使得东西方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交往两千多年来从未断绝。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仍,秩序混乱。作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甚至二十多年没有太守,当地豪强大姓雄张,兼并土地,使小民无立锥之地,前来贸易的西域商胡也备受欺诈。227—233年间,仓慈出任敦煌太守,有力地抑制了豪强的兼并和勒索,为西域商人前往内地买卖提供种种方便,也使得敦煌成为汉族与西域各族民众交往贸易的一个国际都会。1907年,英国考古学者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长城烽燧下,发现了一组用中亚粟特民族的文字所写的粟特文信件,这是在凉州(武威)的粟特商人写给家乡撒马尔干(Samarkand,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贵人的书信,不知什么原因而埋藏在敦煌长城脚下。信中谈到,这些以凉州为大本营的粟特商团,活动的范围东到洛阳,西到敦煌,经营中国丝绸等商品的长途贩卖。这组书信写于西晋末年(312年前后),它们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易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天下大乱,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纷纷迁居河西以避战乱,促使中西交往的孔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五凉王朝的先后建立,也集聚了大批人才。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为本地区接受外来文化提供了知识的基础,也为向中原输送外来文化提供了方便。而且,不论是东晋五胡十六国,还是后来的南北朝,都不断有东往西去的使者旅行在丝绸之路上。比如,310年,天竺(印度)僧人佛图澄至洛阳; 399年,东晋僧人法显等西行取经; 437年,北魏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诸国; 468年,北魏遣使韩羊皮出使波斯,与波斯使俱还; 518年,宋云与惠生自洛阳出发,西行取经; 530年, 波斯国遣使南朝; 此外,还有大量没有留下名字和事迹的使者往来于东西各国。 隋朝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全盛时期。隋炀帝时,让黄门侍郎裴矩往来于张掖、敦煌之间,通过西域商胡,联络各国首领。从今天保存的裴矩撰写的《西域图记序》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丝绸之路通向东罗马、波斯、印度的情况。 进入唐代,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广阔开拓,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极大的力量,生产发展,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并以博大的胸怀,大量接受外来文化,使之融会到中国文化的整体当中。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唐朝的势力不仅直接牢固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诸王国,而且成为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广大区域内各个王国的宗主国,中西往来更加畅通无阻,当时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纷纷传来,中亚、西亚的穿著、饮食等生活方式,音乐、舞蹈等文化娱乐活动都源源进入中原,佛教进一步盛行的同时,祆教、摩尼教、景教以及新兴的伊斯兰教都在此时正式传入中国内地,唐朝的两京长安和洛阳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如凉州,都纷纷呈现出国际都市的风貌。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借助唐朝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传入西方,深浅不等地影响了西方各国。 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宋王朝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势中,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南宋建都于东南的杭州,加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盛起来。相对来讲,陆上丝绸之路要比从前有所衰落,但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也被频繁地利用,如马可波罗来华前后的蒙元时代。这些已经溢出本书的范围,就留待以后再讲述吧。 三、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 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Seres)。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老普林尼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西方学者,并不清楚丝绸是如何织成的。中国的养蚕和缫丝的技术是很晚才传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今和田)时,听到一则传说,在现存的有关于阗佛教史的藏文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于阗王曾娶东国(一本作中国)女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可以自制丝绸了。于阗国王为此特别建立了麻射僧伽蓝, 以为纪念。近代考古学者曾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墓中,发掘出大批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汉文文书,证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绿洲王国生产的丝织品情况。 至于更远的西方世界,是迟到六世纪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 Great,483—565年在位)时,才由印度人(一说波斯人)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国那里,用空竹杖偷运走蚕种的。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汉代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时而因为政治对立、民族矛盾乃至战争而一度中断。文明的发展,势力的扩张,商业民族的活跃, 和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民族的依存关系,使得东西方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交往两千多年来从未断绝。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仍,秩序混乱。作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甚至二十多年没有太守,当地豪强大姓雄张,兼并土地,使小民无立锥之地,前来贸易的西域商胡也备受欺诈。227—233年间,仓慈出任敦煌太守,有力地抑制了豪强的兼并和勒索,为西域商人前往内地买卖提供种种方便,也使得敦煌成为汉族与西域各族民众交往贸易的一个国际都会。1907年,英国考古学者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长城烽燧下,发现了一组用中亚粟特民族的文字所写的粟特文信件,这是在凉州(武威)的粟特商人写给家乡撒马尔干(Samarkand,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贵人的书信,不知什么原因而埋藏在敦煌长城脚下。
丝绸之路就是个被夸大的东西,这个几乎没什么影响。无非就是让中国商人发一笔横财,让欧洲人见识点丝绸罢了。丝绸之路一个来回一年多,也就能运点丝绸这样的轻的东西,运过去利润就是几十倍。
文章标题: 强汉和盛唐都与世界有联系,为何中间的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仿佛没有关于与外国交流的事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