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服装穿着的历史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衽长裤,革带皮靴。赵武灵王把胡服引进中原,这对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族服装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皮带已经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钩络带或蹀躞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礼记》曰:"衣不帛襦袴。"这是因为襦和?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袪。袍有衬里,是夹衣。单衣叫。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褕所取代了。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者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贵,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六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由于经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头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破了旧时的礼仪。
妇女服饰也崇尚褒衣博带,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叫做?;有的在肩臂间搭一帔帛,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显得格外飘逸。胡人的裤褶和皮靴已经被汉人普遍接受。胡服的裤是作为外衣穿的长裤,裤腿宽松,膝盖处用带束缚,叫作缚裤。褶是与裤相配的紧身齐膝短衣,裤褶和皮靴都适合于骑射。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中唐以后衣衫又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诗人称之为石榴裙。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了。
宋代把单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没有袪。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袄是平民的常服。宋代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种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建立辽、金、元朝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饰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元朝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多改为右衽,而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就是所谓的玉带。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膝盖对襟的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妇女喜爱。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用武力强迫汉人接受了满族的服饰。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清代的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衩,一般市民不开衩。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职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缝一块补子,称为补服。补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兽,但是花纹与明朝不同,而且由于清朝的补服是对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块分成两半。有一种长不及腰、袖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马褂。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还有马甲,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满族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渐渐少见了。
古代人身穿什么衣服
古代人都爱穿什么衣服?看到杨贵妃的石榴裙,网友眼睛都亮了
古装....
什么朝代的衣服都略有不同.汉朝 汉服,唐朝 唐装 清朝 有旗袍 皇帝穿龙袍,官员穿官服,官靴 读书人,有钱人穿长杉,丝袍,劳动百姓穿马褂布鞋,草鞋,长裤.
三、古代服装类型
古代服装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块料型:由一大块不经缝制的衣料组成,包缠或披在身上,有时用腰带捆住挂在身上。例如古埃及人、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穿着的服装。②缝制型:用织物或裘革裁切缝制成为小褂和最早的裤子。这种原始服式直到现在还留存在许多民族之中,如爱斯基摩人和中亚一些民族所穿的服装。
[编辑本段]四、中国服装的历史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作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近代,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供制做服装的织物品种和数量增加,促进了服装生产。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中山服、学生服等开始出现。1950年以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服装,袍褂几近消失。随着大量优质面料的出现,服装款式也有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而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阅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五、中国服装的变迁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中国的服装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一同诞生和发展的,中原地区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方经济文化最古老最发达的中心。加之良好的地理环境,呈现出放射状向四方影响和传播。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发展基础上,即与时代相符的纵向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5000年的历史。从上古至封建社会灭亡,我国服装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以长袍服饰为主——高领阔袖、长衣拖地以及直线正裁法和交领等为特征。
历代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服装显示着等级服冠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保持和发展着。虽然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而且朝代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又不是截然无连续,而是一步一步地沿续与交错着向前发展。例如,古朴的秦汉服装,富丽的隋唐五代服装,高雅的宋装,堂皇的明装,华贵的清装,它们虽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却显示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相互联系,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唐代的服装。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直到盛唐之后,其主要是汉族服装与西北地区其他民族的横向发展关系。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处于从一个个分裂走各统一,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处于上升时期。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在这一时期里大量地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文化,并融于我国的文化之中,这可以从壁画、石刻、书、画、绣、陶俑及服装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服饰中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选型雍容华贵而大胆,装扮配饰富丽堂皇而考究。其形制虽然仍是汉隋遗风的延续,但是多受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域涌进来的文化艺术的影响。以历史名画“簪花仕女图”的服饰为例,图中妇女袒胸、露臂、披纱、斜领、大袖、长裙的着装状态,就是最典型的开放服式。衣外披有紫色的纱衫,衫上背纹隐约可见,内衣无袖“罗薄透凝脂”,幽柔清澈。丝绸衬裙露于衫外,拖曳在地面上,可与17世纪、18世纪欧洲宫廷长裙相媲美。这种服式从北朝以来,甚至唐代开元、天宝时期,都不曾出现过,因此风格独特。
在横向的交流影响中,促使一个民族的服装发生变化以及如何变化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和文化的强盛和落后。
清朝末年,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即将崩溃之际,政治黑暗,经济衰弱,思想禁锢,中国社会在走下坡路,资本主义文明正处在迅速发展的上升阶段,迫切要求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西洋商品日渐输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民族服装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受欧洲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服装大大地简化了,同时中国社会中上层社会开始流行穿着西洋服装,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
民国初年的女子,生活起了变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这种外来思潮的影响,纷纷走出闺房,奔向社会,投身于电影业、商业、手工艺业等。由于职业的要求,这些女性的改装换容就成了必然之事。在民国元年,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分昼礼服和晚礼服两种,均采用黑色衣裤和领结。常礼服有西式和中式两种,中式即长袍马褂。女子礼服是身长齐膝、有领、对襟式,裙的前后有镜面,两则做裥,两端有带结的式样。都市女子结婚采用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举行“文明”结婚,农家女子仍然以红袄珠冠,乘坐花轿,保持着旧式风俗。
由于中国文化的根基之深厚,即使在外来服装的强烈冲击下,依然使中国服装表现出对外族文化精华兼收并蓄的能力,中山装和近代旗袍的出现,即证明了中国文化的深厚作用。中山装和旗袍是东西方服装结合的典范。在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在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等许多内容上符合20世纪的服装趋势,从而走向了世界。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不仅仅是思想开放了,更注重个性化,时代概念在整体服装上早已不再是一个虚有的名词。从宏观上看,中国服装界已形成一定影响的服饰文化活动,无论上海、北京或大连,都是服装文化搭桥,企业唱戏;或时装表演或时装流行趋势发布等,以期达到交易,繁荣经济文化的目的。而在这一时期服装的重点发展趋势是经典传统回归和对优雅华贵的追求两极的并存和对比,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正规的、经典的,完美的与反常规的,不平衡的,怪诞的形成对比,也带来了特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感受优雅、感受经典、感受自然、感受幽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印象。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应用,国际信息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服装市场。世界服装的潮流越来朝着“自由”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一信息很快地传入中国。为运动服时装化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人们在休闲时更加放松自己,脱下严谨的西装,换上休闲式合适的服装。服装的时尚不仅仅是青年人的追求,也影响老年人的时尚观念。如运动帽、运动鞋、都是中老年人喜爱的服饰。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的服装也走向了世界,与国际接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服装的发展,为树立中国服装的国际形象创造了生存的条件,而我国的服装正处于从自然品牌到设计品牌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国的服装设计师要不断地挖掘中国的文化,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设计灵感,不断创新,挖掘服装的内在精神——文化。只有将服装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时代特征,结合企业文化、商业运作加以研究、发展,才能创造良好的服装文化,促进服装业的发展,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重振“衣冠王国”的雄风。
最近,最受青春时尚的女性欢迎的应该算是非主流的个性服装了,如CIDEAL个性服装及韩版服装了。韩版服装,尤其是女装以新款不断、品种繁多、时尚靓丽而长久受到爱美的女孩子的欢迎。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2126592&lm=-1&cl=2&fr=ala0&word=%B9%C5%B4%FA%B7%FE%D7%B0
根据身份地位不同,衣服也不同。
古代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
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扩展资料:
衣服的相关情况:
1、《三国演义》中就记载了一个叫许褚的人,赤了膊去大战马超。那是基本合法的。可女子就不行,有三从四德压着。衣着上就得密封自己。若出了嫁,则更甚。动辄就要犯“七出”之条, 就要吃休回娘家之苦了。而这时的衣服却也充当了助纣为虐的角色。
2、基督教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地生活在伊甸园里;没有清规戒律束缚活得挺自在 。可后来受了蛇的引诱,就吃了果子,就开始有了七情六欲,就开始有了羞耻之心,就羞愧愧地把无花果叶子连缀成衣,聊以遮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衣服
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人类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地生活在伊甸园里,没有清规戒律束缚,活得挺自在 最兴起的衣服品牌。可后来受了蛇的引诱,就吃了果子,就开始有了七情六欲,就开始有了羞耻之心,就羞愧愧地把无花果叶子连缀成衣,聊以遮羞,大约人类的始祖的衣服凝聚的是人的一种羞愧的情绪,还没有遮风挡雨抗御寒冷的功用,也或许伊甸园中压根就没有寒冷。 可大自然毕竟有严冬与酷暑。所以说后来大约又加入了自然的因素,人们便开始用衣服来一层层地包裹自己,并且越来越厚,越来越严实。内衣之外要有外衣,外衣之外还要加罩衫,并且是从头到脚,头上加了各式的帽子和头巾,而脚上穿了鞋还不算,还要套上一种叫作袜的东西。到了印度则更甚,妇女们裹了头巾还不够,还要在脸上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分析起来,这其中除去了御寒的用途与民俗的原因外,大约还有一些道德观念在作怪。因为答尔丢夫给我们作了一个极好的例子,桃丽娜因穿得不够严实,脖子下露出了一点白的肌肤,答尔丢夫便内心慌乱,赶紧掏出手帕,吩咐桃丽娜挡挡前胸,从而维持一个正人君子的清白的眼睛。幸而答尔丢夫死的早,因为衣服发展到后来出现了比基尼,出现了超短裙,并且在料子与做工上勇敢地向“薄露透”发展下去,衣服甩掉了一些实用属性进入审美的领域,时装业成了热门,而时装模特也尽情地在舞台上一展风采,答尔丢夫先生即使阳寿不尽,见了这东西大约也要气得吐血身亡,或者为了维护自我的“贞洁”而索性搞瞎自己的眼睛。 拥有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也不甘于落后男子着了长袍后外面还要加一个马褂虽偶有村夫野老如农夫樵夫之类或许会赤了膊《三国演义》中就记载了一个叫许褚的人赤了膊去大战马超 那是基本合法的。可女子就不行有三从四德压着衣着上就得密封自己。若出了嫁则更甚 动辄就要犯“七出”之条 就要吃休回娘家之苦了。而这时的衣服却也充当了助纣为虐的角色譬如胸罩那时大约还是天方夜谭的事就知道用了布横七竖八地缠直至缠平女性身体的曲线。可是通过衣服这渠道对女性包装归包装卫道者气势汹汹归汹汹包装不住的倒是永恒的人性。相反过度的包装倒似乎可以扭曲人性。如一双赤着的脚不论男女不论老少现代人看了似乎没有丝毫的感觉不就是一双脚嘛。可中国旧时之女性则要用布缠紧缠严以致缠小缠残成三寸穿绣鞋藏于裙裾之中。因为层层隐蔽所以也就神秘 因神秘也就令男子心颤而想探个究竟。庆幸的是人毕竟是万物之灵长人类逐渐地解决了自身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也逐渐卸掉了一些历史上自加于身的历史重负穿衣问题也逐渐发生了革命。长袍马褂作为一种“国粹”载入记忆女人则勇敢地穿露了肩与腿的裙。衣服原来抵御风寒的主体功用退居了二线穿在身上的衣服成了现代人美学思想与个性乃至职业的外现? 翻过历史沉重的策页,衣服终于发展到了今天。 倘追溯到成衣之前,衣服原本也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一卷卷的布呆头呆脑地挤在布店的柜台上。可经了裁缝的那双巧手,简单的事情就复杂化了,因为便有了阿Q的毡帽,孔乙己的长衫;也有了三仙姑绣了边的夹衣与老杨同志二斤半重的鞋子。有了衣的不同,便也有了人的不同。因为大多数的人就演过或正演着以衣取人的闹剧,譬如现代婚姻上的一见钟情,虽是诗人所极力歌颂的,这却反映了一部分人看问题只限于表面的一种浅薄。爱不需要装饰,不装饰才是最好的装饰。可这种浅薄却也广泛,先有玛蒂尔德,因为没有了华丽的服饰与贵重的首饰去参加舞会便认为是丢人现眼;又有菲利普夫妇,见了衣衫褴褛的亲弟弟于勒就落荒而走,可谁就敢保证于勒不是怀揣了万贯为避扒手而进行的乔装打扮?脱身就走未免浅薄,还是派人探明为妙。这时我们又记起了安徒生笔下的那个皇帝,大约是具有新衣癖,或者说对衣服可谓是情有独钟了,然而遗憾的是富足的华衣遮掩不住的倒是他那愚蠢的实质。还有那《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着的是东坡笔下的卖黄瓜人的“牛衣”,而那神父却道貌岸然,衣着整齐,可人的品质却恰恰相反。由此观之,观人之术当取于心而不取于衣,再扩而言之,见了袒胸露背的女人没必要采用阿Q的思维方式就认为必淫荡,见了留长发着奇装异服的男人就认为必是无赖。因为这未免鄙陋,不曾听说美院里是找些最淫荡的人做人体模特。所以倒需要我们记住的话便是:“衣服就是衣服。 至于穿衣的目的,或有避寒、遮羞、审美、标志等的争议。其实这种争议也大可不必,因为穿衣的目的是绝不可用唯一的功用来限定而是要因人而异的,譬如一个不名一文的乞丐穿衣是大约很难顾及到审美因素,而一个面对着如山的衣服却叹息没衣可穿的贵妇人大约也不用去考虑避寒的因素吧。现在,挥金如土的主儿多了,衣店便也投其好,把衣的价码由一位数两位数很快升值到四位,甚至五位。为了博得“我可比你阔多了”的面子就不惜花了重金去买,而往往穿在身上后让人的感觉并不一定很美。人之丽质自天生出如同美的芙蓉是自清水出,衣服充其量是个点缀如红花之与绿叶。难道说如果我们家有了万贯就去搞一套足以显示阔气的金缕玉衣?岂不知显示来显示去却把自己显示到老古董的出土文物堆里去了。至于衣服的功用在于遮羞,似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羞是源自于知善恶果的一种人类所共存的原始情绪,是人存羞存。然羞在何处似乎又出了些差异,被人撞见裸身的女子,马来女人要挡肚脐,某些非洲女人要挡臀,阿拉伯女人要挡头与发,中国女人要挡脚与腿,而埃及女人挡的是脸。如果埃及女人手头没有别的遮盖物,宁可撩起裙袍裸了下体也不能让人看到她的脸。由此而言,习惯与风俗给穿衣得体与否进行了内涵不同的定义。穿衣服不是人类耻于裸体的结果,而是穿衣服产生了这种羞耻感。
人类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地生活在伊甸园里,没有清规戒律束缚,活得挺自在 最兴起的衣服品牌。可后来受了蛇的引诱,就吃了果子,就开始有了七情六欲,就开始有了羞耻之心,就羞愧愧地把无花果叶子连缀成衣,聊以遮羞,大约人类的始祖的衣服凝聚的是人的一种羞愧的情绪,还没有遮风挡雨抗御寒冷的功用,也或许伊甸园中压根就没有寒冷。 可大自然毕竟有严冬与酷暑。所以说后来大约又加入了自然的因素,人们便开始用衣服来一层层地包裹自己,并且越来越厚,越来越严实。内衣之外要有外衣,外衣之外还要加罩衫,并且是从头到脚,头上加了各式的帽子和头巾,而脚上穿了鞋还不算,还要套上一种叫作袜的东西。到了印度则更甚,妇女们裹了头巾还不够,还要在脸上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分析起来,这其中除去了御寒的用途与民俗的原因外,大约还有一些道德观念在作怪。因为答尔丢夫给我们作了一个极好的例子,桃丽娜因穿得不够严实,脖子下露出了一点白的肌肤,答尔丢夫便内心慌乱,赶紧掏出手帕,吩咐桃丽娜挡挡前胸,从而维持一个正人君子的清白的眼睛。幸而答尔丢夫死的早,因为衣服发展到后来出现了比基尼,出现了超短裙,并且在料子与做工上勇敢地向“薄露透”发展下去,衣服甩掉了一些实用属性进入审美的领域,时装业成了热门,而时装模特也尽情地在舞台上一展风采,答尔丢夫先生即使阳寿不尽,见了这东西大约也要气得吐血身亡,或者为了维护自我的“贞洁”而索性搞瞎自己的眼睛。 拥有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也不甘于落后男子着了长袍后外面还要加一个马褂虽偶有村夫野老如农夫樵夫之类或许会赤了膊《三国演义》中就记载了一个叫许褚的人赤了膊去大战马超 那是基本合法的。可女子就不行有三从四德压着衣着上就得密封自己。若出了嫁则更甚 动辄就要犯“七出”之条 就要吃休回娘家之苦了。而这时的衣服却也充当了助纣为虐的角色譬如胸罩那时大约还是天方夜谭的事就知道用了布横七竖八地缠直至缠平女性身体的曲线。可是通过衣服这渠道对女性包装归包装卫道者气势汹汹归汹汹包装不住的倒是永恒的人性。相反过度的包装倒似乎可以扭曲人性。如一双赤着的脚不论男女不论老少现代人看了似乎没有丝毫的感觉不就是一双脚嘛。可中国旧时之女性则要用布缠紧缠严以致缠小缠残成三寸穿绣鞋藏于裙裾之中。因为层层隐蔽所以也就神秘 因神秘也就令男子心颤而想探个究竟。庆幸的是人毕竟是万物之灵长人类逐渐地解决了自身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也逐渐卸掉了一些历史上自加于身的历史重负穿衣问题也逐渐发生了革命。长袍马褂作为一种“国粹”载入记忆女人则勇敢地穿露了肩与腿的裙。衣服原来抵御风寒的主体功用退居了二线穿在身上的衣服成了现代人美学思想与个性乃至职业的外现? 翻过历史沉重的策页,衣服终于发展到了今天。 倘追溯到成衣之前,衣服原本也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一卷卷的布呆头呆脑地挤在布店的柜台上。可经了裁缝的那双巧手,简单的事情就复杂化了,因为便有了阿Q的毡帽,孔乙己的长衫;也有了三仙姑绣了边的夹衣与老杨同志二斤半重的鞋子。有了衣的不同,便也有了人的不同。因为大多数的人就演过或正演着以衣取人的闹剧,譬如现代婚姻上的一见钟情,虽是诗人所极力歌颂的,这却反映了一部分人看问题只限于表面的一种浅薄。爱不需要装饰,不装饰才是最好的装饰。可这种浅薄却也广泛,先有玛蒂尔德,因为没有了华丽的服饰与贵重的首饰去参加舞会便认为是丢人现眼;又有菲利普夫妇,见了衣衫褴褛的亲弟弟于勒就落荒而走,可谁就敢保证于勒不是怀揣了万贯为避扒手而进行的乔装打扮?脱身就走未免浅薄,还是派人探明为妙。这时我们又记起了安徒生笔下的那个皇帝,大约是具有新衣癖,或者说对衣服可谓是情有独钟了,然而遗憾的是富足的华衣遮掩不住的倒是他那愚蠢的实质。还有那《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着的是东坡笔下的卖黄瓜人的“牛衣”,而那神父却道貌岸然,衣着整齐,可人的品质却恰恰相反。由此观之,观人之术当取于心而不取于衣,再扩而言之,见了袒胸露背的女人没必要采用阿Q的思维方式就认为必淫荡,见了留长发着奇装异服的男人就认为必是无赖。因为这未免鄙陋,不曾听说美院里是找些最淫荡的人做人体模特。所以倒需要我们记住的话便是:“衣服就是衣服。 至于穿衣的目的,或有避寒、遮羞、审美、标志等的争议。其实这种争议也大可不必,因为穿衣的目的是绝不可用唯一的功用来限定而是要因人而异的,譬如一个不名一文的乞丐穿衣是大约很难顾及到审美因素,而一个面对着如山的衣服却叹息没衣可穿的贵妇人大约也不用去考虑避寒的因素吧。现在,挥金如土的主儿多了,衣店便也投其好,把衣的价码由一位数两位数很快升值到四位,甚至五位。为了博得“我可比你阔多了”的面子就不惜花了重金去买,而往往穿在身上后让人的感觉并不一定很美。人之丽质自天生出如同美的芙蓉是自清水出,衣服充其量是个点缀如红花之与绿叶。难道说如果我们家有了万贯就去搞一套足以显示阔气的金缕玉衣?岂不知显示来显示去却把自己显示到老古董的出土文物堆里去了。至于衣服的功用在于遮羞,似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羞是源自于知善恶果的一种人类所共存的原始情绪,是人存羞存。然羞在何处似乎又出了些差异,被人撞见裸身的女子,马来女人要挡肚脐,某些非洲女人要挡臀,阿拉伯女人要挡头与发,中国女人要挡脚与腿,而埃及女人挡的是脸。如果埃及女人手头没有别的遮盖物,宁可撩起裙袍裸了下体也不能让人看到她的脸。由此而言,习惯与风俗给穿衣得体与否进行了内涵不同的定义。穿衣服不是人类耻于裸体的结果,而是穿衣服产生了这种羞耻感。
古代人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难回答,找到最早的衣服,研究一下它是什么时候的不就成了?问题在于,在合成材料出现之前,衣服是很容易烂掉的,所以出土的最早服装肯定不是人类所穿的最早服装。那么怎么知道人类最早何时开始穿衣的呢?科学家用的方法有些匪夷所思:研究虱子。
虱子演化提供线索
头发和阴毛成了两个“孤岛”,头虱和阴虱被隔离开,演化成完全不同的物种。
之前,科学家们根据手头的一些不太靠谱的资料,推测人类最早穿上衣服的时间,结论从4万年前到100万年前都有,在科学的意义上谈不上有任何共识。所以一些科学家想到用头虱和体虱这两种动物的DNA差别来确定它们是何时从一个共同祖先分化出来的,以此确定人类是何时开始穿衣服的。在上个月举办的美国体质人类学家年会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安德鲁·凯申(Andrew Kitchen)表示,体虱大约在19万年前出现,而人类穿衣服应当在此不久之前。等一下,虱子和衣服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看来我们还得对这种讨厌的小虫子多说几句。
“虱子”属于昆虫纲、虱目、人虱科。这个科有体虱,头虱和阴虱三个现生物种。头虱和体虱长得比较像,都是腹部比较长,而阴虱腹部比较短,宽与体长几乎相等。头虱和阴虱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2007年佛罗里达大学的大卫·里德(David Reed)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报告中说,在超过330万年前,虱子从大猩猩身上传到人体上。之后,头虱和阴虱就向两个方向演化,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祖先的体毛越来越少。到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的阶段,即使是像李逵那样的“胸毛哥”身上的毛也不足提供通道,以让头上的虱子跑到下体去“相亲”了,于是头发和阴毛成了人体上的两个“孤岛”,头虱和阴虱被隔离在两个区域内,演化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那体虱又是怎么回事呢?凯申表示,没有证据表明头虱是体虱演化成的,所以体虱应当是从头虱分化来的,现代人的体毛如此之少,以至于身体上的虱子无处藏身。所以,体虱要产生,一定要有隐避处,答案只能是衣服。人类祖先产生于非洲,温暖的气候让人不用穿厚重的衣服,仅有的“衣服”也是起装饰的作用。当人类祖先向亚欧迁徙的时候,寒冷的气候迫使他们穿上兽皮等材料做的衣服,这时,头上的虱子找到了新的“地产”,慢慢演化成体虱。所以,体虱肯定是在人类开始穿衣服之后出现的。
人类穿衣已有19万年
科学家检测了头虱和体虱的线粒体DNA和核DNA,发现人类穿衣服已经超过19万年。
在此之前,头虱和体虱的线粒体DNA研究表明,体虱大约在7万年前从头虱分化出来。所以人类开始穿衣服大约在7万年前。线粒体能为细胞产生能量,它有自己的DNA。这个DNA和细胞核里的DNA(核DNA)无关,且功能比较少,属于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远古时代,好氧细菌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以后,在长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现在的线粒体。在随后的演化过程中好氧细菌逐步丧失了独立性,并将大量遗传信息转移到了宿主细胞中,形成了线粒体的半自主性。因为DNA的变化速度比较稳定,所以比较头虱和体虱线粒体DNA的不同可以大致推测出两者分化的年代。
但是,线粒体 DNA毕竟比较简单,这个钟可能不太准。凯申的团队检测了头虱和体虱的线粒体DNA和核DNA,得出的结论应当更加精确,而且听上去更“刺激”———人类穿衣服已经超过19万年。这个结论听起来比较靠谱。因为现代人类已经产生了超过20万年,在之前的直立人就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制造衣服。我们看到的“北京人”(属于直立人)的插画都是穿着兽皮衣的。
利用虱子这种和人类关系密切的生物,科学家们不但能够研究“何时穿衣服”这个问题,而且还可以用来研究人类何时产生的问题。2004年,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在《公众生物学图书馆》网络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目前所有人种身上都会出现的两种虱子进行了研究。出乎意料的是,尽管这两种体虱的形态几乎一样,但它们的遗传物质DNA有相当大的差别,应当是属于两个亚种。从两者的差异性判断,它们早在120年前就在演化道路上分道扬镳,而当时它们分别寄生在不同大陆的不同人种身上。
那么,两种完全不同的虱子为何会寄生在现代人身上呢?研究人员认为,最可能的一种解释是,其中一种虱子一直寄生在我们的祖先“现代人”身上。而在2万年前,当现代人开始在亚洲繁衍时,另一种虱子便从当时也在该地区生活的直立人身上转移到现代人身上。研究人员指出,只有打架、合穿衣服或者性爱等直接接触才可能使虱子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因此,在直立人灭绝之前,他们与现代人或许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从开始有布的时候 。
文章标题: 古代人会穿更古代的衣服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