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将“夷陵之战”视为“以少胜多”的战争?
刘备为什么执意发动夷陵之战?对他有什么好处?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刘备作为进攻方,倾尽蜀汉全国之力进军荆州,东吴作为防御方,以陆逊为主帅统领荆州水军、陆军御敌。刘备为提高胜率,特意邀请武陵蛮族首领沙摩柯带领1万蛮族士兵支援,蜀军作战初期捷报连连,很快将战线推进夷陵一带。陆逊利用蜀军想要速战的急切心理一步步诱敌深入,在夷陵地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并开始反击,用一场大火烧毁蜀汉军队和无数军需物资,刘备只能带着2万残兵惨败收场,而蜀汉也因为这场战败导致元气大伤,任凭后来诸葛亮如何补救都无济于事。
很多人以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只是意气用事,其实诸葛亮知道这是刘备的阴谋,也看清刘备的本性。
名义为关羽报仇,实际重夺荆州
公元219年关羽领着荆州军队在襄樊地区和曹仁、徐晃等人白热化作战,关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死死压制曹军,襄阳城门多次被关羽攻破,城内守军非常绝望。襄阳是曹操南边的桥头堡,假如被关羽夺走那意味着宛城、许都、洛阳等核心地区将暴露在关羽的兵锋之下,但此时曹操已经无力支援襄樊,一度产生迁都到邺城的想法。
司马懿和董昭不同意迁都,倾向于拉拢东吴入局牵制关羽。司马懿认为东吴早已经不满刘备快速发展,前不久关羽还拒绝孙权的联姻并侮辱孙权,相信刘孙联盟的关系已经降至冰点。而东吴觊觎荆州已经很长时间,假如可以许诺将荆州送给东吴,或许能换东吴出兵。曹操很快派遣使者前去游说孙权,孙权和众位大臣商议后认为这笔买卖划算,于是授权大都督吕蒙攻略荆州。
关羽开战前荆州全境不过5万兵马,除去驻扎在湘水地界以及各个郡城的守军之外,关羽北伐大军仅有不到35000兵马,而襄樊地区光守军就有5-6万人。在这种悬殊的兵力差距下,完全是关羽用个人能力主导战争走势,但荆州因为防御空虚实在无力抵御东吴。只看见吕蒙、蒋钦、甘宁、潘璋等武将领着4万江东军队攻打荆州,攻破长沙、桂阳后逼迫零陵、武陵、南郡投降,不费吹灰之力将荆州夺走。
荆州沦陷意味着关羽前线大军将要断粮,士兵们知道消息后一哄而散跑路,几日后关羽身边仅剩下几百人。关羽知道回天乏力,特意派人快马加鞭到上庸郡报信,希望上庸郡太守刘封领兵接应自己。没想到刘封以兵力不济为由拒绝,最终关羽突围失败被吴军斩杀。消息传回成都后刘备大怒,不顾赵云、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命令全国准备军需物资,公元211年带着张飞和张南、冯习等大将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东征荆州。
荆州地理位置重要
刘备的出兵借口虽然很高尚很讲义气,很多人都被刘备这份豪情感动,但诸葛亮知道报仇不过是刘备的借口、幌子而已,他真正的目的是要重新夺回荆州!
为何这么认为呢?其实当年诸葛亮刚出山辅佐刘备时就已经提出了《隆中对》计划,当时诸葛亮为刘备缕清天下大势,确认向北、向东发展无望,唯有占领荆州之后向益州、汉中方面破局并打下扎实基础,等天下有变后从荆州方向出兵北上攻打宛城、洛阳地区;另外一路从汉中方向出兵,效仿当年汉高祖刘邦一样占领关中、西凉。彼时就已经囊括半壁江山,又有关中巨量的人口和财富,而且西凉还可以培养骑兵部队,凭借这种巨大的优势统一天下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这个计划的重中之重就是荆州!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南方第一大州,人口相对于扬州、交州、益州来说都要多。再加上荆州牧刘表掌权荆州20多年以来地区相对和平,民间囤积大量的财富,但刘表却没有扩张的野心,所以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又或者是东吴都觊觎荆州,刘备正是拿下荆州之后才有了吞并益州、汉中的实力。
现在失去荆州对整个蜀汉集团来说相当于失去半壁江山、失去龙兴之地,这让刘备如何承受,集团未来如何发展?古代发动战争必须师出有名,不是为了大义就是为了天下百姓。不论是什么原因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说辞,不然不得民心很容易出事,刘备只不过高举报仇的大旗掩盖夺取荆州的目的而已。
为阿斗打好基础
另外一点就是此时的刘备已经年事已高,他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肯定不能复兴汉室,这份理想将由阿斗来继承。可现如今阿斗还是一个少年,未来掌权后还是得靠诸葛亮、廖立、蒋琬、费祎、邓芝、赵云、魏延这些重臣辅佐。
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出身荆州,现在他们的老家都没了,甚至有部分人的家眷、亲戚都被东吴控制。尽管从目前来看这些人对蜀汉还很忠诚,但刘备不保准自己离世之后他们还会不会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刘备虽然感情上倾向于相信,但他不敢留下这份安全隐患。为了帮阿斗打好基础,又或者是为了蜀汉基业,无论如何都要拿回荆州。
小结
纵观刘备的一生,他出身卑微也没有曹操这样的人脉和背景,更没有孙权这样现成的家业,有的只是自己地理想抱负,一直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资源。而恰好那个时代还是一个门阀贵族垄断的时代,刘备在这种环境里想要成长只能一直剑走偏锋铤而走险。
所以能看见他夺徐州、荆州、益州都很少正面作战,几乎都是通过阴谋诡计干扰敌军,从敌军最薄弱点下手,最终吞并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并壮大自己。诸葛亮知道,像刘备这样的人只会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很难把感情看得很重。甚至假如有必要的话,感情也会被他利用。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名义上是为了关羽复仇,但他的真实目的是重夺荆州,失去荆州就等于失去了蜀汉政权的半壁江山,刘备是不会甘心荆州被夺,为了他的称帝梦想他才会执意发动夷陵之战。
刘备执意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是想为关羽报仇,也是考虑到取中原尚不足,取荆州可能性较大。对刘备好处就是如果拿下荆州,对未来对抗曹操,夺取中原会增加更多的有利条件。
夷陵之战是因为吕蒙偷袭荆州,害死了关羽所导致的。刘备发兵想要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扫平东吴。对于刘备来说可以实现兄弟情谊,也可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志向。
一方面是要为关羽报仇,另一方面是想要夺回荆州,如果刘备能够打赢夷陵之战的话,就能够获得很多的利益,就有了和曹操叫板的资本。
详细地介绍一下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的情况,包括双方人数,失利原因,个人感想等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参战方】:蜀汉、五溪蛮夷;东吴
【结 果】:吴国得胜,蜀汉元气大伤
【参战方兵力】:蜀汉约四万多、五溪蛮夷约一万 ;东吴约五万多
【伤亡情况】:总体不详,刘备“仅以身免”
【主要指挥官】吴国: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徐盛
【主要指挥官】蜀国:刘备、冯习、张南、傅彤、沙摩柯
【历史背景】: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 。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战争过程】:
【初期】: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相持阶段】: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反攻】: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战争结果】: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战役评论】
【胜败原因】: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个人感想】:
在吴蜀夷陵之战中,蜀国皇帝刘备不顾国家利益,仅为报兄弟私怨,撕破吴蜀联盟,几尽全国之力,去攻打昔日盟友—吴国,反被吴国年轻书生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军覆没,落得白帝托孤,含恨而死。经过此战,蜀国元气大伤,由强变弱,虽经诸葛亮百般努力,也无济于事。刘备骄傲自大,被怒气蒙蔽了心智 ,不听诸葛的劝告 ,为泄一时之愤而不忍让不妥协, 执意与孙吴开战 ,破坏了隆中对诸葛的正确的战略意图 ,导致失败。 东吴陆逊是如何步步为营引刘备上当 ,让他觉得自己没有带兵的经验而一举火烧连营破敌 ,一击毙命 。最后还可以讲这场战役的直接后果和深远影响:长远来说 ,蜀汉大败,多年积攒下来的兵力物力和优秀的人才死伤大半,刘备也提早离世 , 从此蜀汉国运下降 一蹶不振 。为后面的败亡奠定了原因 。 东吴虽然赢了 ,但与蜀汉的盟友关系彻底破裂 ,是战术的胜利、 战略上的失败 , 与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一样的 。蜀汉萎靡了 ,东吴看似得到了荆州 , 但整体实力与曹魏还是相差太多 , 也破坏了鲁肃制定的榻下策 。 虽然东吴与蜀汉后来又联盟了, 但再也没有赤壁之战时那样的配合 , 双方实力都比不上夷陵之战之前了。
Hi。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文章标题: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强调夷陵之战的“报仇性”,而忽略其权谋和深远考虑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