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30 16:01: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如果要问春秋战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相信许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礼制崩坏,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人有责任平定天下、重整社会秩序,都可以冷眼旁观世道的变幻。
但是,孔子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既然生在了这个时代,那么,就有义务和责任去拯救天下万千苦难百姓。为了达成目标,他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征途,四处游说诸侯王。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名丘,字仲尼,是鲁国陬邑人。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还开创了儒家学派。此外,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权贵,他的爷爷是宋襄公第八代孙子孔防叔。当时,孔防叔迫于宋大夫华督的威胁,无奈之下,携全家逃到了鲁国。
在鲁国,孔防叔生下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是鲁国的一名武士,以勇猛闻名于诸侯之间。后来,叔梁纥和颜氏的一位女子成亲,生下了孔子。
就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诞生了。
都知道,孔子不仅满腹经纶,还心怀天下。
所以,为了践行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四处奔波周游于列国之间,逐渐成为了一位比较有名的学者。后来,他以仁义。不管家庭背景如何,只要“束修”过,孔子就收其为弟子,比如:颜路、曾点、子路和伯牛等人。
根据传言,孔子有三千多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位贤者。此外,在民间,孔子十分受人爱戴,不仅被尊称为孔“圣人”,还被供奉在高堂之中。其实,在孔子的一生中,他最热衷的是政治,以至于,后人将他奉为政治偶像。但是,纵观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政治上不仅没有一帆风顺,还比较艰难曲折。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经过仔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社会环境所致;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掌控着国家实权。但是,自从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就开始走向了衰亡之路。所以,此时的周天子只有天下共主的威名,并没有实权在手,难以控制各诸侯王。
而且,经过长期的奔跑,各诸侯王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实权和能力。于是,一时间,群雄并起,割据天下,导致硝烟四起。此外,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在思虑着如何搞垮和吞并别的诸侯国,壮大自身,成为中原霸主。因此,兼并战争频发不断,君王需要一些人才提供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意见。
如此一来,管仲、商鞅和张仪等人就很受君王欢迎,因为,他们提出的意见大多切合实际,比如:商鞅变法和张仪的合纵法。而孔子的学说却不一样,其侧重于道德教化。大家都知道,道德教化需要长期积累,从而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比起其它学说,孔子学说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第二个原因: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礼”和“仁”。
在治国上,他认为“为政以德”,即:以道德和礼教来打理国家是最好的治国韬略。为此,孔子特意开创了一套关于“仁”的学说。在为人之道上,孔子提出“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重要思想。由此可见,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礼说反映了礼制,即我们常说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然而,在和平时代,孔子的学说可能会产生作用,并得到发展。但是,在乱世之中,孔子的学说并不能让国家强大,也不能使天下合一。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说很难得到发展。
第三个原因:孔子的个人“缺陷”。
其实,孔子的从政经历十分丰富,他曾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但是,他的个性和政治能力,却严重阻碍了他仕途的发展。
在个性上,孔子骄傲自负。当掌握实权的时候,曾提醒过他:“所谓的君子,应当不畏惧于祸难,不欢喜于福至。”对此,孔子认为:“我已经成为了人中龙凤,自然应该高兴一下。”此外,孔子心胸狭隘,难以容下他人。当掌控政权的时候,孔子曾买通刺客杀了与自己产生办学矛盾的少正卯。
在政治能力上,孔子性情反复无常,难以施行政策。孔子曾数次出入卫国,每次到卫国,他都十分有信心地劝说卫灵公。因此,孔子深得卫灵公赞赏。但是,孔子傲慢的态度,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辜负了卫灵公对他的信任。最后,卫灵公彻底对孔子及其学说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就这样,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孔子的理想宣布破灭。
然而,虽然被各诸侯国冷落,但孔子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后来,经过其弟子冉求的劝说,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因病去世。
至此,思想界的明星终是陨落了。
虽然,儒家在先秦时和墨家并称显学。直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成了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自春秋时期以来,秦国就以善战著称,秦国之所以如此强盛,不仅仅是历代贤明君主的统治,还在于秦国对人才的招揽,秦国也是春秋战国时代,唯一一个能唯才是举的国家。而战国时期的几位人才,因为秦国的任用,帮助秦国最终成就了霸业,主要有以下几位:
商鞅:
提到强溱称霸天下,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商鞅。正是在魏国不受重用的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才让秦国再次富国强兵。商鞅协助秦孝公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制度上改革户籍、军功爵位、土地、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等等,并制定严格法律来保证变法的执行和实施;在经济方面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粮食生产和战功为标准奖励耕战,促使秦国向战时体制转变。
经过商鞅的变法,本来就尚武的老秦人更是悍不畏死、渴求战斗。可以说商鞅的变法让秦国在制度上形成了战斗力最大化的结果。这为霸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里奚:
由于在秦国数百年历史上,东方各国侍秦人才群英荟萃。所以我们挑选几个做一下重点介绍。第一位就是人称五羊大夫的秦国丞相百里奚,为何称他为五羊大夫呢?因为他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以奴隶的价格买来的。百里奚是虞国大夫,晋献公灭了虞国后俘虏百里奚。但是他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于是在秦晋结亲的时候把他作为陪嫁的奴隶送到了秦国。但是百里奚逃跑到了楚国,鸡贼的秦穆公为了不让楚国知道百里奚是个大才只肯出五张羊皮奴隶的价钱换百里奚。百里奚被迎回秦国立为丞相,这就是五羊大夫的由来。
百里奚是著名的内政人才,他辅佐秦穆公兴教化、修国政、图霸业。使秦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在稳固了秦国大后方的同时,也让秦穆公完成多年称霸天下的愿望。秦穆公顺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张仪:
张仪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时刻他和挂六国相印的师兄弟苏秦采用不同的外交方式,在当时闻名于诸侯。当时秦国已经表现出虎狼之心,东方六国单挑的话基本已经没有能力胜过秦国。于是鬼谷子门下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攻秦。苏秦最终获得了成功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这让秦国倍感压力。
而张仪作为苏秦的师兄弟入秦向秦惠王推销自己首创的“连横”术,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张仪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结果非常喜人各国合纵被破,张仪因功受封为武信君。
范睢:
范雎是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吕不韦:
吕不韦是卫国人,从事商业,家财万贯。因见在赵国作人质的赢异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奇货可居,所以吕不韦帮助其登上秦国的王位,赢异人因感恩而将吕不韦封为秦相。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秦国度过了最危险的一次六国合纵,并灭亡了东周,稳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政治形势。
李斯: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人本是为周王养马的部落,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诸侯赐故周之地。其实周平王开的都是空头支票,故周之地已经被犬戎占据。老秦人为求建国之地浴血奋战,几代先王都战死沙场。老秦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逐渐成为霸主。从春秋五霸的秦穆公到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终于到秦始皇嬴政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国能够建立统一的王朝除了老秦人尚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一而终的对人才的重视。
尤其是秦孝公时期的招贤令一出,六国不受重视的精英人才纷至沓来。虽然其他国家如燕、齐等国也曾经招贤纳士,但是始终处于一种不能持续的状态。而秦国对于人才的渴求是从一而终的,无数东方六国的精英在这里找到了发光发热的平台。俗话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秦国在对待人才上始终如一,这就形成了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基于此再加上老秦人尚武、彪悍的个性,秦国最终统一天下。
纵观我国春秋战国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不同点,春秋时期战争都是小规模的,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甚至会动摇一个国家的根基。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都是以种田为目的。大国和大国之间没有必要发生矛盾,因为周边的小国家就已经够他们吞并的了。特别是秦国向西扩张千里,这其中肯定包括很多不知名的小国家。
春秋时期,国家数目数不胜数,甚至有很多我们听都没听过的小国家,不过随着大国的吞并,小国家之间逐渐合并,形成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那么让我们倍感疑惑的是,春秋时期大国之间基本很少开战,可是到了战国为什么不遗余力了呢?这还要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讨论。
第一,炼铁技术的提高
其实在我国春秋时期,炼铁技术十分落后,那个时候的工具大都是木头制造的。而到了战国时期,炼铁技术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炼铁的温度得到了提升,铁制品逐渐被广泛传播应用。而运用地方最多的就是农具和兵器。
随着更先进的工具,人们开垦荒地的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人口迅速增多,国家实力迅速增加。不过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数量却不会改变,农民生存压力增加,长时间下来矛盾也日益加剧,最终演变成了大国之间的战争。
第二,土地制度的改革
春秋战国后期,由于大国之间矛盾日益加剧,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加人口数量,进而增强国家实力,所以对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进行了规划。为了激励百姓兄弟,增加人口,各国纷纷推出土地私有制,这种制度的出现让农民感觉有了自己的东西,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被调动,人口数量空前暴增。
在古代,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唯一标准。哪个国家人口多,哪个国家的实力就更强,而统治者的贪婪也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冲突,战国后期更是倾尽全国展开大规模战争。
第三,恶性循环
我们这里所说的恶性循环是什么呢?就是由于前两者导致的最终矛盾,炼铁技术的提升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让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的矛盾。既然是人流要生存,但是古代能力有限,人口数量的膨胀让国家也无力治理。根据统计,古代每隔25年人口人口翻倍,源源不断的人口必定会造成经济压力,如果国家不能有效治理就会发动农民起义。
但是这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为了转移经济压力,战争是唯一的办法。即可以掠夺他国资源,也可以减少本国人口,再加上统治者的贪婪,这种恶性循环一触即发。那么反例是秦统一天下以后,农民被压迫,先是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却给起义来了一个口子,以至于秦朝刚刚建立十九年就被农民推翻!
其实以上可以总结为,春秋时期战争规模之所以小是人口数量小,就算是对外战争也是小打小闹。但是战国时期,各国系统已经相对完善,只不过实力强弱有别,再加上人口加剧,不得不以战争满足统治者个人私心转移国内矛盾。至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统治者思想开化导致的统一天下的梦想,最早的表现也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秦朝才有此梦想。确实,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并没有贯穿整个春秋战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