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看了品三国,易中天为什么说刘表、袁绍是漂亮的草包

时间: 2022-01-22 09:01: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看了品三国,易中天为什么说刘表、袁绍是漂亮的草包

袁绍立小儿子袁尚,和易中天说的袁绍是看袁尚长得好看?

1典论曰:谭长而惠,尚少而美。绍妻刘氏爱尚,数称其才,绍亦奇其貌,欲以为后,未显而绍死。

2典略曰:尚为人有勇力。

袁尚的面貌固然是他可以上位的原因之一,但我相信曾经的一方霸主袁绍还没肤浅到这种程度。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袁尚自身也是有点勇力的(勇气和力量)。而且,袁绍的妻子刘氏同样也很喜欢他,老是念叨他的才华,久之,袁绍更喜欢他了。

《易中天品三国》的过失知多少13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四个版本的《隆中对》。第一个是“袁绍版”的,即沮授所谓“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第二个是“曹操版”的,即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说这两个是《隆中对》,只不过因为它们都是实现“霸王之业”的战略规划。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广义的称之为“隆中对”,其实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很大区别。真正可以并称为《隆中对》的,还是鲁肃的规划。——《品三国(上)》一百六十三页刘备屯驻新野,徐庶举荐诸葛孔明。刘备“凡三往,乃见”。两人在隆中密谈,其谈话内容就是闻名于世的《隆中对》。在上面一段话之中,易中天先生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广义上的《隆中对》。在先生看来,广义上的《隆中对》就是指实现“霸王之业”的战略规划。由此看来,广义上的《隆中对》必须满足两大条件:第一,其目的为实现“霸王之业”,第二,其性质为战略规划。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第一个,袁绍版的广义《隆中对》。据《三国志·袁术传》记载,兴平二年(195年)的冬季,当时的皇帝(汉献帝刘协)在曹阳败北。袁术召集部下商议,说道:“现在刘家气势微小衰弱,天下对其大为不满。我家有三代为公,是百姓十分喜欢与支持的。我想顺天应人(做皇帝),大家看这件事怎么样啊?”很多人不敢回答袁术。不想这时,却出现了一个“能人”。主簿阎象出来发言。他说道:“以前的西周从文王时期开始发展,积累功德,三分之大的天下有两分是西周的。在这种形势下,西周仍然供奉殷商。明公家世虽然显赫,但却远不如西周;东汉政府虽然微弱,但是却远不是残暴的殷纣。”听后,袁术内心甚为不悦。后来,袁术借用河内张炯的符命,假以建号,自称皇帝。袁术任用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相,设置公卿,在南北郊建造袁氏祠。袁术骄奢淫逸,命后宫之人都穿绫罗绸缎,还巧纳美女冯氏。将士们在外面人冻挨饿,江淮地区无粮可食。只能是,人吃人。真可谓“宫内天堂,宫外地狱”。袁术先被吕布打败,后又被曹操打败。袁术只好逃回,哀叹恐惧,坚持守城,决不出战。为了保命,袁术把皇帝的名号,送给了自己的家人——袁绍,跑到青州去找袁谭。结果,在去青州的路上,袁术发病而死。袁术贪恋权势,对“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深信不疑。袁绍以自己做皇帝为己任,坚持不懈,“不依不饶”。只要自己做皇帝,就一切都能摆平。但,袁术能力平庸,好高骛远。为此,他这人历来受到人们的冷眼。第一点,袁术的“霸王之业”。若要其为广义《隆中对》,则其目的需为“霸王之业”。在袁术看来,自己的“霸王之业”就是做皇帝。他认为做皇帝就是自己的最终目的。因此,“霸王之业”这一点对袁术来说是符合的。第二点,袁术的战略规划。袁术版的广义《隆中对》共有两步。袁术自以为是,致使自己的战略规划漏洞百出。再加上他急于“做皇帝”,每日只顾骄奢淫逸,不问百姓疾苦。于情于理,袁术不败,天理何在!第二个,刘表版的广义《隆中对》。据《三国志·刘表传》记载,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袁绍派使者向刘表求助。刘表只是答应袁绍,却不出兵相助于他,更不会出兵帮助曹操。刘表此时想保持中立,纵观天下变化。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对刘表说:“诸侯并起,袁绍、曹操这二雄对峙。现在,天下之重心,就在你的手中。将军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趁这个空隙做些事情。你如果不这样做,就二选一,改投其中的一个人吧。将军拥有十万人众,却平静的坐着,观察天下大势。遇到贤者,你却不出手相助。你这样做,只会让两家都把怨气击中你的身上。将军千万不要保守中立呀!曹操高明有才,超过袁绍,天下的贤士都归于他。由此看来,曹操一定能战胜袁绍。事后,他一定会举兵南下,攻打江汉。这样一来,将军便危险了。所以,我建议将军,不如举州向曹操投诚。曹操宽心仁厚,一定会好好待你的。你以及自己的家族便会福祚长存,后代永传。这是最保险的计策。”刘表的大将蒯越也劝说他要这样做。但,刘表“狐疑”。刘表安于现状,不图发展。在他看来,扩大地盘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保守荆州是他“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他的任务就是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他坚持中庸思想,不思进取,只想在荆州庸碌一生。诸侯纷争,关我何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纷争只要不涉及到荆州,就不会影响到我。为此,刘表历来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易中天先生说他是个”漂亮的草包“。第一点,别人的意见。刘表“昏庸”,但其谋士“明智”;刘表“安于现状”,但其谋士“励精图治”;刘表“束手观望”,但其谋士欲“该出手时就出手”。可见,刘表与其谋士是分道扬镳的。刘表个人不行,并不代表自己集团的其他人不行,特别是韩嵩、刘先等人。官渡之战时,曹操、袁绍双方对峙。对于刘表而言,这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可以奇袭许都,将汉献帝刘协迎到荆州。这是一个雄霸天下的好时机。他可以联合曹操,灭掉袁绍;也可以联合袁绍,灭掉曹操,确立三足鼎立。这是一个瓜分东汉的好计策。他可以举州向曹操投诚,得到一个好的人生归宿。但,上面这些,刘表并不看重。他心中只想坚持自己的中立立场。刘表的谋士看透形势,便向自己的主公说出了自己集团的战略规划。刘表对这一战略规划毫无兴趣,但他的谋士却不是这样。刘表你可以不采纳,但我们必须提出来,他的谋士就是这样想的。第二点,刘表集团的“霸王之业”。在韩嵩、刘先等人看来,刘表的“霸王之业”是什么呢?刘表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道路,“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第二条道路,“若不然,固将择所从”。第一条道路,趁虚而入;第二条道路,改投明主。可,刘表不明大势,坚持“个人梦想”,誓死“撞南墙不回头”。“霸王之业”在刘表集团看来,是指最好的归宿,而不是称帝或者称霸。第三点,刘表集团的“战略规划”。在韩嵩、刘先等人看来,刘表集团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战略规划”。第一种,“乘弊有为”;第二种,“将择所从”。其实,在韩嵩、刘先等人看来,,自己集团的“霸王之业”和“战略规划”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不管怎样,都应该以“动”为先。安于现状,只会自取灭亡;居安思危,才能“富国强兵”。刘表对其却不以为然。在我看来,刘表当时可能在内心里犯嘀咕:你们说的天花乱坠,把曹操吹得如此厉害。你是不是准备投靠于他呀!为此,刘表开始“狐疑”,机遇转瞬即逝。正如韩嵩与刘先预料的那样,曹操打败了袁绍。他征乌丸,彻底灭掉袁氏一族。在经过休养生息以后,曹操把目光转向南方,率领重兵南征刘表。曹操准备南征荆州的消息传到荆州时,荆州上下是一片惊慌。恰在此时,刘表病重。不久,他便去世了。刘表是太平盛世时期的好州牧,却不是乱世纷争的强诸侯。对于刘表来说,真可以说是“成也荆州,败也荆州”!广义的《隆中对》就是自己集团未来有更好发展前途的计划。“霸王之业”一词含义多多,并非只指称帝或者称霸,而是指自己集团相比较而言最好的归宿。若按我们在前面说的“两大条件”,广义上的《隆中对》在三国时期可谓多多。在兴平二年(194年),陈宫曾向张邈提出一个张邈版的广义《隆中对》。原文如下: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因此,在三国时期,广义上的《隆中对》并不是如易中天先生说的那样,只有那几个。在我看来,广义上的《隆中对》应该是很多很多。

袁绍好断无谋 刘表悠柔寡断 谁更可狠

在早报的《专家专评》栏目中人气鼎盛的陈子帛先生曾为《“特别费”风波看马英九性格》之妙文,文中最后一段,妙笔生花地把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帅哥比成了袁绍。

  文中指出:“袁绍家世不错,阅历完整,学历丰富,相貌堂堂,但却是如史家所称的‘好谋寡断,志大才疏’者。郭嘉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而无断,能聚才而不能用才,闻善而不能纳,诸子相斗,量小无大器’。此人表面上宽和谦恭,内心实际上计较记恨;声名远播,所以能招揽人才,但却不会善用人才;喜爱请益智慧,但耳根子软,东听西听,摇摇摆摆,就算有好的计谋也不会用,而且控管无方。总结而言,袁绍器量狭小,非大器之才。黄创夏说,如此描绘,对照一下马英九,感觉上就有些眼熟”。

  妙哉斯言。

  而陈先生也在文中提到的“搞政治的人,多少要有点草莽气质,或者有一点流氓习气”,这点的论断也让我击节赞叹。自诩为不粘锅泛蓝的领导人,正是缺少了泛绿的那股草根的造反起家的凶悍气息,无非真正深入台湾民心,已经是台湾观察家们的共识。

  结果我回家去翻三国,还顺便找了点时髦的论三国的书本来,看得一发不可收拾,索性把陈先生的妙文来个狗尾续貂,万望陈先生海涵。

  可是,我觉得用袁绍来形容小马哥还不是最准确的。

  最近因为“为曹操翻案”而在中国大卖的《品三国》里,易中天教授对刘表的评价,和我一贯以来对马英九的感觉贴近得天衣无缝。

  当我读到,如果曹操是“可爱的奸雄”,那么刘表给人的印象可以说是“漂亮的草包”一句时,几乎把大腿拍红。

  一语中的,100%准确的形容。即使不说,常看台海局势的观察家也都会本能地感受到这个描述,很适合泛蓝阵营的某些领导人。

  若是用陈子帛先生有关“搞政治的人,多少要有点草莽气质”的评述来观察,袁绍的草莽气质,远远超过刘表。至少我们还记得袁绍和曹操在年轻时候,还干过去抢人家新娘的荒唐事情,结果袁绍掉进去荆棘堆里,动弹不得。后来是曹操急中生智,大叫“贼在这里!”结果袁绍一着急才用了吃奶的力气跳出来。

  和乱世奸雄玩在一块,居然还敢一起去抢新娘,袁绍自小就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而刘表就不同,他也是“帝室之胄”,而且长得帅气,“身长八尺余,姿貌甚伟”。

  而根据易教授的介绍,刘表在治理荆州的时候,还是很有能力的。他斩了十五个宗贼头目(豪门土匪),也阻挡了孙坚往荆州进军的脚步。之后,他和张绣联盟,稳定了荆州后,还开拓了一些疆土,“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是他的第一大人生目标。

  结果,搞到中原的一堆文人墨客都跑到荆州去讨口饭吃。而刘表也好好招待这些人,一时间荆州成了“大学城”,连诸葛亮都住在荆州,可以想象,荆州当时的人文气息多么浓厚。

  刘表没有袁绍的狂妄自大,他的策略是反正打不过,就关门过自己的小日子。

  只可惜刘表从此以后胸无大志,也缺少容人的度量。他和野心勃勃刘备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甚至一度想暗算刘备,结果刘备骑了的卢马,跳过了檀溪逃跑,把一个原本可以同盟的重要力量推开了。

  这正是马英九和国民党本土派总头王金平的关系活脱脱的古装版。

  刘表选的接班人也都是软趴趴的性格,刘琦内讧后投奔了刘备,刘琮还没看到曹操来就投降听封去了。你现在看看国民党的新一代贵族公子们的战斗力,也不过如此。

  一个软弱的领导,却占领着一个曹、刘、孙都眼红了许久的战略要地,刘表占着荆州,小马哥占了国民党主席的大位和无数继承自先辈的党产。结果可想而知,刘表的荆州被刘备借走了就没还;小马哥的政治遗产也被他自己贱卖光。

  所以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说,如果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刘表就是“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庸人”。

  刘表生错在群雄并起争天下的年代,小马哥也生错了在政治战场硝烟弥漫,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台湾。

  有同事说:“小马哥如果生在新加坡,是个做部长的料”。我心有戚戚然。
当然是袁绍跟可恨啊,手下谋士如雨居然做事还不坚决,其实就一个田丰象样点,不过袁绍却不重用,还杀了他.
刘表阿 采纳了蒯良的计策杀了江东猛虎孙坚
袁绍
三国时期的么?
董卓 吕布 曹操 司马懿 张鲁(小人物)

易中天品三国 读后感20 篇

2月21号就要开学了,作业没做完,求求大家能写几篇些及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007-10-18 07:59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 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淋漓尽致。

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

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当然,吕布堕入情劫,窝里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从他父亲对他“家贼难防,偷断屋梁”的评论来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个必然的结果。

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让那么多优秀之士死心塌地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还来了个“白帝城托孤”,又让他那不该被赵云救回的儿子害死了一批人。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说到一个个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优秀的军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可惜被刘备“三顾茅庐”骗了去,于是感激涕零,为刘家卖命。《出师表》虽明世,却无疑也是他的提前写好的遗嘱。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只是因“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将风度,但这也许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之聪慧而对他的一种诬陷。后人说他小气的说法,也许只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吧。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有机会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相信你会明白的更多,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容括了人生百态,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http://hi.baidu.com/xueyuntao514/blog/item/21deb0c716a29edfd10060d0.html
.《骆驼祥子》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骆驼祥子》,脑海中不禁思绪万千。
祥子,一个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的人。他是一个普通的车夫,却不安于现状,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买上属于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节俭,他质朴,他堂堂正正地做人,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努力后来。三年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但是没过多久,车就被大兵抢走了。很快,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取了他所有的积蓄。祥子,一个多么有梦想的人,得到的却是悲惨的结局。

另一方面虎妞对它那种推托不开的“爱情”又给她身心都带来磨难。他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但不久,又不得不卖掉它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重大挫折后,终于彻底破灭。而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更是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终于,他丧失了对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吗?一个自立自强的人竟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这个世界是理想与现实的,理想跟现实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他们矛盾的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的悲惨。
认识不断在追求着的,追求成功,追求幸福,追求……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人们一不小心,就会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来的自己,失去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就像一粒有棱有角的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
梦想,挑入波涛汹涌的大江里面,随着浇水一路前进,不断磕碰,最后,为了生存,原来的棱跟角都会被消磨掉。
人生也许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明天会是什么样?没人知道。而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2.复活读后感

<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复活> 托尔斯泰在 <复活> 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斯洛娃、涅赫柳多夫。

在托尔斯泰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限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一度正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却消失了。
托尔斯泰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4.《匆匆》读后感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细腻是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时间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没有踪迹.每个人都拥有时间,但是,有些人却无法合理支配时间,只能让时间从他们的身边悄悄溜走.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一天都不是二十四小时."你是否觉得这句话自相矛盾呢?不,不矛盾.我们都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小时,这是时间的公平之处.那为什么时间又是偏私的呢?因为这些人随意浪费时间,任凭时间飞快地流逝,一天一事无成.他抛弃了时间,时间也抛弃了他.因此,他的二十四小时是短暂的.而有些人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不虚度时光,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他们用二十四小时做了平常人需要二十五小时,二十六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他们的二十四小时是漫长的.
"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一切."列宁的这句话彻底地反映了时间的珍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说明了一个人年青时不珍惜大好时光,到老了只能白白地叹息.如果年青力壮的时候就努力学习,那他就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一切,也不会为年老时碌碌无为,而感到悲伤.
有些人虽然知道应珍惜时间,却不知如何去做.有些人以为每天都慌忙地做许多工作,就是珍惜时间;有些人以为把一天的时间都塞满事情,也不管事情是否有意义,就是珍惜时间;也有些人以为从早到晚一心一意忙着票子,房子,位子,车子,就是珍惜时间.他们统统都有错了,珍惜时间不是整天都忙碌地去工作,不是去干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更不是视庸俗为潮流,视利已为高尚,一生只为自己谋求利益.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建设祖国,造福于民,用仅有的时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珍惜时间的最终目的.
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又开.我们曾经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偏走这一遭啊?我们何不趁此大好时光,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达成珍惜时间的最终目的而奋斗呢?
古人曾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歌行一诗中也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当我听到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就想起了朱子清的散文《匆匆》。
这篇文章讲的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虚度光阴。从中我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而这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却干了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公司人员向老板请假,公司老板对他说,一年365天,52个双休日,减去这104天,还剩261天,你每天还有16个小时不在工作岗位上,减去这170天,还剩91天,你每天用30分钟喝咖啡,用掉23天,还剩68天,你每天吃饭用1小时,用去46天,还剩22天,你通常每年向公司请2天病假,只剩20天,每年有5个节假日,公司不上班,减去这5天,还剩下15天,公司每年慷慨地向你放14天假,这样算下来,你工作时间只剩1天,而你还要请这1天假。读完这则笑话,我不仅哈哈大笑起来,笑完又有一丝寒意,虽然这位老板计算时间的办法不一定准确,但是这足以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朋友,每当你打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闪去。朋友,人生虽短暂,但细细地算一算,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工作、学习上呢?记得陈忠实曾经说过:无论往后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自己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时间,耗费生命,不要耽搁自己的行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呀。”同学们,珍惜时间吧!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写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那种田地”的肝癌,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最后母亲猝然去世,连最后一面“我”也没有见到,只能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母爱是包容的。“我”因为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失去双腿,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是“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看到这,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位同样有着海量的包容的母亲。
那时我只有八岁,读一年级,中午放学回家,妈妈正在喂猪,见了我回来,笑眯眯地对我说:“耀仔,粥在锅里,自己盛来吃吧,我待会才吃。”我以往一直很乖,那天不知那冒出的怪念头:“ 妈妈,我想吃饭,吃菜椒。”我知道母亲种了菜椒,前天炒了给我吃,很可口。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现在我还没有空,明天再做给你吃,好吗?”我就是不依,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将猪潲放下,向菜地走去……当我吃着可口的菜椒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母亲走路一颠一颠的……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去摘菜的时候,因走得急,不小心让一块石头绊倒了,膝盖给划开了一道口子,但她却不告诉儿子。她对姐姐说:“我没能买肉给耀吃,他想吃菜椒,我不想让他失望。”啊,母亲,可爱的母亲,如果我知道你为了我而受伤,我宁愿不吃菜椒!不再淘气!
母爱又是无私的。作者的母亲无私到自己“到了那步田地”的肝病也不告诉儿子,为的就是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我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
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妈妈将只有五岁的我安置在田边林子里,然后去插秧了。淘气的我在林子里乱走乱窜,将那些小树摇得东荡西晃。突然,“嗡”的一声,一群状似蜜蜂的东西向我袭过来,我只觉得手臂上像被针狠力地刺了一下、两下……我“哇”的大声哭了出来,向母亲的方向跑去,那群东西跟在我身后乱窜。母亲正弯着腰在插秧,一见这情形,脸色大变,对着我大声喊:“趴低!别动!”我痛得要命,还以为母亲不管我了呢,跑得更加快了……母亲见我这样,疯了一般向我冲过来,用帽子将周围的黄蜂(后来才知道是黄蜂)拍开,用身体把我罩在怀里,嘴里说:“耀,别怕,别怕……”
那次,母亲被黄蜂蜇得满身红肿,神智不清,发冷发热,但她的嘴里还在迷迷糊糊地喊着:“耀,别怕,别怕……”啊,母亲,可爱的母亲,为了儿子而不惜用自己的身躯去驱赶黄蜂!
啊,包容的母亲,无私的母亲!
史铁生的母亲猝然地去世了,我的母亲还健在,我知道我自己以后该怎样去报答母亲…

6.《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据说伏尔泰、拜伦、高尔基和鲁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着鲁迅,他用枯黄却瘦劲的手指着青年前进的方向,于是我便朝着那个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记》--爱屋及乌。但是看过之后,大呼"上当"也于事无补,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问问别人对斯威夫特怎么看,来显示自己是"文学青年",更实际地是写一篇不伦不类的读后感交上去凑数。
每当回想起当年看这本名著的时候,历史的沧桑感便涌上了心头,那些日子真是没有成就感受,很失败。一天仅仅十几页,举"目"维艰,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发自于肺腑啊!
打个比方,读《围城》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战地雷战打鬼子,越打越过瘾,正打在关头上,钱钟书先生将大笔一搁,鬼子投降了;读《骆驼祥子》也挺爽,应该属于三大战役的那种,共军三下五除二地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干掉了老金;但读《格列佛游记》就大不一样了,是一种受罪,就像血战台儿庄一样,拉锯战,特艰苦卓绝,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争,还要与瞌睡虫作斗争,不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我还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损失惨重,至今想起来还余悸不已。
因此,此后,看到鲁迅拿着烟斗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总会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你的错,是你骗了我,还让我不知不觉满足被骗的虚荣"……
但是,尽管受了骗,并未影响鲁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斯威夫特是不能与鲁迅同日而语的。
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许人也?英国十八世纪罪恶腐朽的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他们的阶级属性有着本质区别(如果赶上"文革"就好了,分清敌我很重要啊)。其二,鲁迅是国产的,斯威夫特是洋货(这好像是废话)。至于第三点,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鲁迅的文章虽艰深生涩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译本虽然都是大白话,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
经过一番换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测:大不列颠的可爱青年们也必然不知道鲁迅在说些什么,要表达些什么,以及"可能吧--那简直就是一定的"那种鲁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他们正如我一样。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国度,承着不同的文化,对于过去,对于历史,自己的从小就了解,别人的很少去触及。而没有一定的知识垫底,去读这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指桑骂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为奇的。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 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yahoo,不是"雅虎")。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知道,《格列佛游记》还需要再读上一遍,抑或是更多遍。这应该是以后的事了。

7.《荷塘月色》读后感
朱自清 ——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从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8.《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这次春假期间,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看的一本书的书名是《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非常有意思,我两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讲的是:阿尤纳斯教授和助手康塞尔,鱼枪手尼德为了抓海怪竟被潜艇鹦鹉号的舰长尼摩软禁,并开始惊险的海底之旅……

本书作者--儒勒.凡尔纳是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家,本书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写书时,人类不但还没有发明潜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问市,可他在小说中,却活生生的创造了一艘潜艇--鹦鹉螺号,让书中人物搭上了一艘想像中的鹦鹉螺号,在短短的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内航行了太平洋、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北极海等,航程共行了六千万海里。目睹了无数的海底奇观,并发现了海底煤矿和沉船的宝藏。凭着坚忍的意志力与过人的智慧,终于克服了所有的困难。经历了难已想象的海底冒险。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搭上这艘奇妙的潜艇,去看看海底森林、珊瑚王国、神秘的宝藏和沉船,并且勇敢地和大章鱼作战,设法从南极冰壁间脱险。还有很多很多新鲜、刺激的遭遇等着我们去领略。来吧!我们一起去探索!

9.《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读后感
我应该算是网络的菜菜鸟了,因为当别人叫我菜鸟时,我都不知道菜鸟是什么意思,面对网络,我的确一无所知。前天从一位雪友手中拿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做是对网络的一次亲密接触吧,看完后,心头便想起了舒婷的《也许》,于是写了下面的文字。

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凄美的故事折射着台湾文学特有的清丽,悲剧性的结尾放大了古老故事的内涵。本是女子怀春,男子猎艳,反升华成亘古的旋律,于是便具备了诗歌一样的灵性和美韵。

力图架构虚幻的网络与残烈现实间的虹桥,是柏拉图精神之恋与弗洛伊德欲念情结的一次交融,也是古典的审美触角在现代社会中的又一延伸。

我们不是为了爱而来到这个世界,但我们也不能生活中没有爱。但:

假如人如夕阳,回首时却发现自己不曾拥有刻骨铭心的青春。

假如往者已矣,岁月的途中竟没有自己的脚印。

假如沙海无涯,跋涉者的足迹也只能随风而没。

假如心中无波,我便已真的在老去。

是先锋,除了他自己义无反顾之外,他尚需呼唤。故此作风靡,不足为奇。

10.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gg
文章标题: 看了品三国,易中天为什么说刘表、袁绍是漂亮的草包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2165.html
文章标签:看了  草包  袁绍  刘表  漂亮
Top